課文非攻的教案設計
課文非攻的教案設計
重點、難點
1.講授選文。
2.引導學生理解墨子之所以非攻的根據何在。
自主學習:
學生結合註釋,自讀自譯全文
合作探究:
1、 閱讀全文,墨子為什麼說:天下之君子不辨“義與不義”?
對於偷人家的桃子李子、偷人家的雞狗豬、偷人家的牛馬、殺死人家奪取人家的衣物等行為,天下君子都因為這些行為給人造成了損害,而肯定其不義和罪過。然而攻打別人的國家給人造成的損害最多,因此也是最大的不義,天下之君子卻不知道予以指責,反而跟著加以讚譽。如此自相矛盾,怎能說是懂得義和不義的區別呢?
2、 墨子在論證中採用了什麼樣的方法說理?結合文字賞析。
層層逼近的論證思路和類比的方法。其層層進逼的寫法,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妙。
3、 你怎麼看待墨子的“非攻”思想?
參考:
評非攻之說
墨子以“非攻”為教義之一種,其義從兼愛直接演出。其時軍國主義漸昌,說者或以為國際道德與個人道德不同,為國家利益起見,用任何惡辣手段皆無所不可。墨子根本反對此說,其言曰:“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非攻上》)
此論真足為近代偏狹的愛國主義當頭一棒,其用嚴密論理層層剖釋,益足以證明此種“畸形愛國論”為非理性的產物也。
附錄:選文解讀
本文第一段由小的不義,一層層說到大的不義。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進入人家的園子去偷桃子或李子,是現實生活中常常聽說的事情。人們指責這個小偷,執政者抓到這個小偷就要懲罰他,因為他的行為損人利己。對作者這一認識,人們是不會有疑問的。
由這樣一個不會引起爭議的認識開始,進一步展開論說,就會比較輕鬆了。
“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這裡進了一層。比起偷桃子李子來,偷雞狗豬對人家造成的損害無疑是更大的,所以他的不仁不義就超過了偷桃子和李子,他的罪過也就更重了(這裡“不仁”與“不義”一致,墨子常混用“仁”“義”二者)。
這一推進合情合理。此外也可以看出,文章所說的不仁不義就意味著損害別人。“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這是再進一層,說明進入人家的牛馬圈偷取人家牛馬的人,他的不仁不義又超過了偷人家的雞狗豬之類,罪過也更重了。
“至殺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
這是緊接著再推進一層,已經悄然逼近自己的主題了。殺害無辜之人,奪取他的衣物,其不義又超過了偷人家的牛馬,罪過也相應地更重了。在這樣一層層推進的前提下,作者揭明瞭自己的主題:“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對於偷人家的桃子李子、偷人家的'雞狗豬、偷人家的牛馬、殺死人家奪取人家的衣物等行為,天下君子都因為這些行為給人造成了損害,而肯定其不義和罪過。然而攻打別人的國家給人造成的損害最多,因此也是最大的不義,天下之君子卻不知道予以指責,反而跟著加以讚譽。如此自相矛盾,怎能說是懂得義和不義的區別呢?
原來作者前面說了這麼多,目的是在批評攻打別人的國家。其層層進逼的寫法,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妙。
文章第二段反覆說明天下之君子不能分辨義與不義。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作者先由一項死罪說起:殺害一個人,叫做不義,一定有一項死罪。這一點同樣很容易得到人們的認同。由此推廣展開論說,就會比較輕鬆了。“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以此說往”,即根據這個道理說開去,根據這個道理類推。殺害十個人有十倍的不義,有十項死罪;殺害百人有百倍的不義,有百項死罪。天下君子都認同這種推理。對這些罪行,他們都加以指責,稱之為不義。
但是,“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攻打別的國家,常常導致伏屍數萬,流血成河,按照前面的推理這是最大的不義,然而天下之君子卻不知道予以譴責,反倒讚譽之,稱之為義。這種鮮明的自我矛盾,說明他們根本分辨不清什麼是義什麼是不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這句話,進一步說明那些君子們確實是不知道攻打別人的國家是不義的,所以才寫下他們贊同攻打別國的話,留傳給了後世;如果他們知道攻打別人的國家是不義的,那就無從解釋他們寫下這些不義來留傳給後代的行為了。“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這一大段話用類比的方式,進一步論證天下君子們分辨不清義和不義。假如一個人見了少一點的黑色說是黑色,見了多一些的黑色卻說是白色,那麼人們一定認為這個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別;假如一個人嚐了少一點的苦味說是苦的,嚐了多一些的苦味卻說是甜的,那麼人們一定認為這個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分別。按照這一道理,現在有人做小的違背義的事情(相比之下如殺一人、殺十人、殺百人等),天下所謂君子們還知道去指責他,可是有人做了最大的違背義的事情(就是攻打別的國家),天下所謂君子們卻不知道去譴責他,反倒跟著讚譽他,稱之為義,那麼這些君子們一定是分不清義和不義的區別了。
總之,在如何看待攻打別人的國家這件事情上,天下的君子們顯示了價值判斷上的混亂。所以墨子說:“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墨子說,損害別人就是不義,而攻打別人的國家對人的損害最慘重,所以是最大的不義、最大的罪過。這再一次表明,墨子價值觀的重要內涵是對他人的關懷。
參考譯文
假如有一個人,進入別人種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他的桃子、李子,大家聽說了就會指責他,上面執政的人抓住他就會懲罰他。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損人利己。至於偷人家的狗、大豬、雞、小豬的人,他的不義又超過進入人家種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去偷桃子、李子。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損害別人更多(即他對別人的損害更大)。如果損害別人更多,那麼他的不仁就更嚴重,他的罪過就更大。至於進入別人家的牛馬圈,偷走別人家的馬和牛,他的不仁義又要超過偷人家的狗、大豬、雞和小豬。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損害別人更多。如果損害別人更多,那麼他的不仁就更嚴重,罪過就更大。至於殺害清白無罪者強奪他的上衣皮衣、奪取他的戈和劍的人,他的不義又超過進入別人家的牛馬圈去偷取人家的牛馬。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損害別人更多。如果損害別人更多,那麼他的不仁就更嚴重,罪過更大。對此,天下君子都知道指責他,稱之為不義。現在最大的不義是進攻別國,可是天下君子卻不知道應予以指責,反倒跟著讚譽它,稱之為義。這難道可以說是知道義和不義的區別嗎?
殺害一個人,叫做不義,一定有一項死罪了。如果根據這個道理說開去(如果根據這個道理類推),殺害十個人,就有十倍的不義,一定有十項死罪了;殺害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倍的不義,一定有一百項死罪了。對這種罪行,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去指責它們,稱之為不義。現在最大的不義是攻打別人的國家,天下的君子卻不知道應予以指責,反倒跟著讚譽它,稱之為義。他們確實不知道攻打別人的國家是不義的,所以寫下他們贊同攻打別國的話,留傳給後世;如果他們知道攻打別國是不義的,那如何解釋他們寫下這些不義來留傳給後代呢?假如這裡有一個人,看見少一點黑色就說是黑色,看見多一點黑色卻說是白色,那麼人們一定認為這個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別;假如這裡有一個人,嚐了少一點的苦味就說是苦的,嚐了多一些的苦味卻說是甜的,那麼人們一定認為這個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分別。現在有人做小的違背義的事,就知道去指責他;有人做大的違背義的事情即攻打別的國家,卻不知道去指責他,反倒跟著讚譽他,稱之為義。這難道可以說是知道義和不義的區別嗎?
由此可以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義”和“不義”的問題上是混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