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課文也許的教案
關於課文也許的教案
《也許——葬歌》教案一、教學目標及重點:聞一多的這首《也許》對於學生來說並不熟悉,前面教師在講《現代詩三首》前,可引導學生學習“泛讀導引”《中國新詩發展概述》,使學生逐步瞭解我國現代詩歌的發展概況及創作特點,初步瞭解聞一多及其創作主張,《也許——葬歌》教案。
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是學生朗誦聞一多的詩歌,感受作者內心對女兒的強烈的真摯的痛惜之情,以及他的“三美”主張是如何在《也許》中實踐的,體味技巧與內容的完美結合。
二、教學過程:1、預習階段佈置學生朗誦這首詩,掃清字詞障礙,注意讀出葬歌的沉痛之情。
2、瞭解背景知識學習《也許》前,要求學生了解聞一多的生平,瞭解他的詩歌創作主張,瞭解本詩創作背景,可由學生先介紹,教師再明確。
聞一多原名聞家驊,現代詩人、學者,新月詩派代表詩人。
有詩集《紅燭》、《死水》。
新月詩派,20世紀20年代,以聞一多、徐志摩、梁實秋等為代表的中國現代新詩流派。
3、誦讀本詩,品味詩情①讀完此詩,請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詩中的畫面。
(此題意在激發學生表達對這首詩的真實感觸)②詩人以《也許》為題目,有什麼含義?詩中多次重複“也許”一詞,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參考:“也許”含有假設、不肯定的意思,由於作者深愛女兒,不願意承認她真的死了,因此詩人以“也許”為題,想象中女兒死亡的事實,於是多次重複“也許”一詞安慰自己,以寄託哀傷之情。
③作者在詩中運用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的選擇可以表達作者對亡女怎樣的情懷?參考:詩人蘊藏的激情如地下的岩漿,奔突翻湧,時刻準備噴發。
然而,詩人卻極力控制這種激情,使它深深包蘊在每一個詞句中和每一組意象中,成為詩作內在的情感動力。
作者並不願接受女兒已死的事實,只當它是睡著了。
“那麼夜鶯不要咳嗽,/蛙不要號,蝙蝠不要飛”,好讓女兒睡在一個安靜的環境裡,這些詩句讀起來,讓人心碎。
在第二節中,詩人進一步以深摯的愛心,為不幸的少女呼喚著彼岸的寧靜。
“不許陽光撥你的眼簾,不許清風刷上你的眉”,還撐一傘松蔭庇護她,表明了詩人殷切的關注之情,處處流露出對女兒的體貼入微、呵護備至,教案《《也許——葬歌》教案》。
“我把黃土輕輕蓋著你,我叫紙錢兒緩緩的飛”依依不捨之意,哀婉之情盡在其中。
④作者在詩中有沒有流露悲傷的感情?為什麼?參考:詩中並沒有直接流露出悲傷的感情。
因為作者已把內心的悲痛化為對女兒的憐惜慈愛,所以詩中只流露詩人對女兒的`關懷愛護,並沒有讓人直接感到內心中的悲傷哀痛之情。
詩人以“也許”一詞貫穿全詩(全詩出現5次),使作者就此展開豐富的想象,把女兒的死亡假設為安睡,這樣更能突顯作者對女兒的摯愛,視她雖死猶生,所以詩人不願說女兒已死,而是說女兒只是安睡。
雖然全詩沒有悲傷的字眼,但那卻是作者努力抑制住悲痛的心情,把悲痛昇華為對女兒呵護備至的感情,用間接抒情的方法把對女兒雖死猶生,呵護備至的感情表現出來。
用平靜的筆觸寫成此詩。
4、感受藝術魅力。
討論:聞一多提出了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德是個“三美”的新格律詩理論主張,“三美”在《也許》一詩中是怎樣體現出來的?參考:“音樂美”是指音節和韻律的和諧,追求節奏感。
《也許》全詩一節16行,每行9個字,即9個音節,但大多數以單音詞結尾,在變化中保持著整齊,參差錯落,抑揚頓挫;而且講求押韻,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韻律感都很強。
“繪畫美”指詩的辭藻,講究視覺形象。
讀此詩時,我們眼前似乎出現了這樣的場景:深夜的郊外,沒有陽光,沒有蛙鳴,沒有夜鳥的啼叫,連一絲風也沒有。
皓月當空,詩人懷抱夭折的女兒,靜靜地坐著。
一切都是那麼的靜,靜得可以聽見根鬚在吸水,靜得可以聽見蚯蚓在翻泥。
女兒是夭折了麼?不,不,不是。
她只是累了,只是睡著了。
那麼,就躺在爸爸的懷裡,不要怕,乖乖睡,乖乖睡……此時無聲勝有聲,沒有眼淚,沒有號啕,而父親的悲傷我們不會沒有感覺到!“建築美”主要是就詩歌的整體外形而言的。
全詩雖只有一節16行,但是每行字數一致,都是9個。
一個不多,一個不少,整齊劃一。
,與音樂美、繪畫美和諧統一,形神兼備,各臻其美,非精心雕琢不呢不過為之,堪稱“三美”的典範。
5、作業。
課外閱讀聞一多的詩歌《死水》,使用聞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張分析這首詩。
6、個性化學習的指導(任選其一做答)。
①根據《也許》這首詩提供的內容,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改寫一篇文章(可參看課後練習三)。
②讀完《也許》我們被聞一多深摯的感情所打動,有感於他對女兒的無限憐愛,試著給聞一多也寫一首詩吧,表達對這位悲痛不已的父親的深深理解。
關於課後的資訊化教學的課外拓展:《也許》讓人想起周國平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同樣是痛失,同樣是深沉細膩、痛徹心肺父愛,請簡評這兩篇作品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