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通感教案

荷塘月色通感教案

  《荷塘月色》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荷塘月色通感教案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荷塘月色通感教案 例1

  板塊分析:

  “一花一世界”板塊的重點是——感受寫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經典的寫景美文。圍繞“荷塘”“月色”創造意境,抒發情感。

  此文上過多遍了,在新課程引導下,還用老辦法來教?我比較贊同從詩歌鑑賞中學到的“意境美”出發,重點在學生的個體感受與體驗上,在朗讀的基礎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構成了哪些“境(景)”。在閱讀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由此體會,寫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語皆情語”。

  關於主題。我不主張老教材上對“頗不寧靜”的統一解讀,把“憎惡黑暗現實”當作唯一答案,作為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內心煩悶與家庭情況,在主題探討活動中可讓學生進行個性解讀、多元解讀,理解這哀愁背後一個知識分子的迷茫彷徨和愛國良知。

  教學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透過美讀,讓學生體會文章的韻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點。透過具體的鑑賞活動,領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透過主題的多元解讀,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第四專題有哪幾篇課文? 歸類後明確學習的重點

  《荷塘月色》《聽聽那冷雨》——鑑賞寫景散文的意境美

  《金嶽霖先生》《亡人逸事》——鑑賞寫人散文的細節美

  《祝福》《邊城》——鑑賞小說的情節美與環境美

  《林黛玉進賈府》——鑑賞小說的人物形象美

  2、同學介紹對朱自清的瞭解,老師總結

  4、抽查學生朗讀《導、析、練》上的字詞與解釋。

  5、學生朗讀:要求第一步朗讀,那種’把自己放進去’的朗讀。注意,在朗讀《荷塘月色》的時候,你就朱自清!”

  提示:這篇文章的話語方式是自言自語。因此,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要把這種語氣讀出來。怎麼才能讀出這種語氣呢?關鍵是把自己當作朱自清,進入他的內心,把文章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聽孫道臨的朗讀,要求畫出你覺得寫的美的句子,想想從句子中你讀到了什麼意境?

  二、品味鑑賞:

  1、交流能打動自己的文字,嘗試著說說讀到什麼意境?

  提示學生注意:意——情境——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風景是人物的內心觀照。

  估計學生會提到

  l 路上只有我一個人,揹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這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意(情):孤寂淡淡的愁微涼的心境

  境(景):前一段小煤屑路,幽僻、寂寞、陰森森有些怕人 月光淡淡的

  l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l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沐的美人。

  l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l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的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青紗的夢。

  意(情)——靜謐 涼 淡淡的喜悅

  葉 : 田田的葉子如亭亭舞女的裙 (比喻)

  花: (白色)零星、嫋娜、羞澀, 月下荷塘

  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 (博喻)

  香: 如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通感)

  水:脈脈的看不見(溫婉如女子)

  柔美恬靜

  境(景) 月光:靜靜的 瀉

  霧: 薄薄青色 浮起塘上月色

  葉子與花: 在牛乳中洗過

  籠著青紗的夢

  光與影:名曲(通感)

  l 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哇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意(情)—— 孤寂淡淡的哀愁(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境(景)——陰陰的樹色隱約的遠山沒精打采的燈光熱鬧的蛙聲

  l 《採蓮賦》一段場景……

  意(情)——嚮往自由、快樂,不滿意目前的現狀又有些無奈

  境(景)——熱鬧、歡快 風流的季節 (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三、主題探討:

  1、作者的心境到底是怎樣的?散文都有文眼,找找這篇文章的文眼!

  全文的底色——不寧靜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交織出門散步是為了尋求寧靜,但是,仍然求而不得——作者在借景抒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2、作者為什麼不寧靜呢?探討寫作背景,引導對主題的多元解讀

  (1) 文章寫於1927年,大革命失敗了。作者心裡惶惶然。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明白。

  --朱自清《一封信》

  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願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方法……在這三條路里,我將選擇那一條呢?我既然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以故作安心地過日子……我終於在國學裡找著了一個題目。

  --朱自清《那裡走》

  可以看出,革命失敗,面對現實,他採取了暫時的逃避——做學問。做學問心就安了嗎?

  (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

  朱自清畢竟是個有著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他雖然選擇了暫時的逃避,但至少他是愛國的,關注現實的,正直的!體現了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高潔品行!

  (3)選擇“荷塘”來作抒情的主體

  你能聯想到“荷花”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意象特徵嗎?

  作者的名字

  中國二三十年代文人的審美傾向

  小結:因以上的原因,散文的主題我們可以多元解讀,總的說來,它反映的應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迷茫彷徨和愛國良知。

  開篇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的確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調。這“頗不寧靜”,正是作者對嚴酷現實的不滿和苦悶心情的寫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裡,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這說明作者夜遊荷塘,目的是使“頗不寧靜”的心情寧靜下來。而置身於“無邊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確感到了某種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也正是在這淡淡的喜悅之中,那彌望的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那嫋娜的花朵,那縷縷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脈脈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霧,那淡淡的雲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與影和諧的旋律……都讓他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然而,這安寧的確只是暫時的,因為,作者心靈深處的惆悵是難以排遣的,所以,當耳邊傳來“樹上的蟬聲和水裡的蛙聲”時,他便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感嘆。一直到“這到底令我惦著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便從夢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悶的現實。

  如果說,“借景抒情”表現了作者面對黑暗現實對時代苦悶的排遣;那麼,“託物言志”則表達了作者對高潔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動追求。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來,無論是荷塘還是月色,都不過是自然界的客觀景物,但在朱自清眼裡,它們都成了寄託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載體。“荷”“月”之高潔,荷葉清純,荷花素潔,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霧,月景如歌……而這一切,無不是作者那高尚純潔、樸素無華的品格的象徵。作者原名“自華”,後更名“自清”,由此我們可以讀出荷月之美景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處,這就是一個“清”字:出淤不染,皎潔無暇!而作者一生都無愧於“自清”二字:清正、清貧、清白、清廉……

  “朱自清在寫這篇《荷塘月色》時,只是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當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後的命運。但是,我們從這篇文章所體現出的高潔品格,卻完全可以理解20年後朱自清所作出的選擇。作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有過苦悶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將祖國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聯絡起來的時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時代的潮流,成了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1946年10月,西南聯大遷回北平後的兩年是中國黎明前最為黑暗的時期,卻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面對一個行將滅亡的腐朽政權,貧病交加的他便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鬥爭的洪流,並以大義凜然的骨氣,寫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後一行壯美的詩句!他瑰麗的詩文成了永遠流傳的文化珍寶,他樸素的名字成了萬代敬仰的人格豐碑!

  荷塘月色通感教案 例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生能透過揣摩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

  (2)培養訓練學生揣摩語言的能力。

  (3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注社會、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學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學生透過對句子揣摩,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感情,以培養學生的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學生對句子的理解以及揣摩的過程。

  教學方法:

  誦讀法、引導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介紹初中學過的朱自清的課文:《背影》、《春》

  2、介紹朱自清的生平: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等等

  3、介紹朱自清寫作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五四文化運動在1925年前後進入低潮期,作者作為這次運動的主要人物在精神上的失落和彷徨。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用5分鐘的時間找出自己所認為可以突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字或詞。

  2、讓學生將找出的`句子寫到黑板上,並讓學生說出自己所認為這些句子所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正確的答案。教師進行查漏補缺,先讓學生體會這些句子所表達的感情,教師進行引導,以培養學生揣摩語句、字詞的能力。

  3、將學生找到的句子進行串聯,給學生呈現一個完美的整體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觀)與人的思想感情(主觀)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這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無縫、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

  三、深入句子:

  1.“這是一條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換成“幽靜”好不好?為什麼?(不好。“幽僻”既有“幽靜”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靜”只能表達一個意思。“幽靜”只有在心情悠閒自在時才能體會得到,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並不悠閒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處地襯托出了作者孤獨鬱悶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個人,揹著手踱著”一句中的“踱”與“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為什麼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現動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現動作的速度,也能表現做動作時的心情。“踱”與作者心情轉為開朗相適應。“踱”又與下文“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相照應)

  3.“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與“就”意思相近,作者為什麼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還有“暫且”的意思,表達的意思比“就”要豐富。“且”說明荷香月色帶給“我”的歡愉只是片刻之間的,這與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進入鬱悶相照應)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句中的“瀉”表達的其實就是“照”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用“照”而用“瀉”呢?(因為作者已經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隻能“瀉”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一句中的“浮”表達的其實就是“升”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現“青霧”的動作,但在高度上有區別:“升”讓人感覺“霧”很高;“浮”讓人感覺“霧”很低,低得與荷葉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與楊柳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一句中的“畫”表達的其實就是“留”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用“留”而用“畫”呢?(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7“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麼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小心,作者不願驚動家人)

  8.“輕輕地推門進去”一句中的“輕輕地”有什麼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輕,作者不願驚動家人)

  9.“路上陰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麼表達作用?(用光亮的“暗”襯托出“我”鬱悶的心情)

  10.“雖然月光還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麼表達作用?(用月光的“淡淡”來襯托喜悅的“淡淡”)

  11.“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麼表達作用?(突出葉子長得茂密)

  12.“(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複有什麼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13.“荷塘的四周,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一句中“遠近”“高低”的重複有什麼表達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課後作業:

  閱讀課文,在課文中找出運用比喻、同感、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句子。並進行摘錄。體會這些句子的用途和所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