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蕨類植物》教案設計

初一生物《蕨類植物》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夠說出蕨類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2、能夠舉例說出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3、知道蕨類植物在人類經濟生活中的價值以及在自然界中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透過使用放大鏡或肉眼觀察蕨類植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2、透過對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比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學習蕨類植物的知識及其經濟意義,使學生進一步關注生物科學知識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2、瞭解蕨類植物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體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蕨類植物的生活習性及與其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的特點,是學生了解蕨類植物主要特徵的基礎,也是學生樹立生物體是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觀點的基礎;而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又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它由於有真根,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決定了它是比較高等的植物,但又由於它的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還遠不如綠色開花植物發達,這又決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陰溼的環境裡,因此比綠色開花植物低等。所以,蕨類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的特點是本節的重點內容。

  三、教法建議

  教師可以事先準備盆栽的蕨類植物的實物。透過觀察實物,讓學生認識蕨類植物的形態結構。如果沒有新鮮的蕨類植物,也可用帶有孢子囊的臘葉標本。觀察蕨類植物時,要注意腎蕨、鐵線蕨等地上部分是大型羽狀複葉,長長的葉柄和地下的根狀莖相連線。要讓學生注意不要將複葉中的小葉當作蕨的葉,不要將葉柄當作莖,不要將地下莖當作根。蕨的不定根遍佈在根狀莖周圍,它的`根是真根。真根和假根的區別是真根已經有組織分化,有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根尖有根毛區。觀察時如果學生注意到了帶有孢子囊群的葉,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這是生有孢子的蕨類植物,孢子與蕨類植物的生殖有關。關於蕨類植物的生殖不需要做過多的解釋。

  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可以透過學生收集資料,進行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到蕨類植物的重要價值。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2、蕨類植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相適應。

  難點:對蕨類植物的觀察結果的分析

  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透過對具體幾種常見蕨類植物的觀察,讓學生分析總結出蕨類植物的特徵。由於學生對蕨類植物不是非常地瞭解,所以可以利用實物、錄影、投影等多媒體手段,給學生建立直觀的感受,以鍛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並透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

  手段:採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匯入:

  出示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孢子植物(包括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組織學生觀察。

  提問:請分析所給植物與前一章所學的被子植物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組織學生進行分析、總結。

  教師補充講解:所出示的植物與被子植物的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們不是靠種子來繁殖的,而是在一定的生長時期產生另一種生殖細胞-孢子來完成繁殖後代的。我們把這類植物統稱為孢子植物。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學習孢子植物中的三大類群:蕨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藻類植物。

  二、講授新課:

  (一)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1、出示錄影或投影:

  向學生演示常見的蕨類植物,如:鐵線蕨、卷柏、腎蕨等,向同學們簡要的介紹這些植物的名稱及生活環境。

  2、組織學生按照實驗四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觀察:

  觀察重點:

  (1)識別實驗中所給的蕨類植物是錄影或投影中介紹的哪一種蕨類植物?

  (2)觀察所給蕨類植物的外形、顏色,並對植株的高度進行測量。

  (3)觀察所給蕨類植物的根、莖、葉的特點。

  (4)認真填寫觀察記錄表。

  (5)這些植物具有哪些共同之處?

  3、組織學生彙報觀察結果。

  4、組織學生透過觀察結果的彙總、分析,得出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如果學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師可進行補充。

  重點強調:

  (1)蕨類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莖,而是它的複葉;地下部分是地下莖和根。

  (2)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二)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

  1、出示蕨類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影、投影或由學生介紹本小組收集的有關資料(這項活動應在課前佈置學生完成)。

  2、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出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

  3、教師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

  三、總結;

  提出問題:

  蕨類植物的哪些結構與它的生活環境相適應?哪些特點說明它沒有種子植物進化的高等?

  組織學生回答並及時進行糾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