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湘夫人教案

關於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部分字詞的讀音,注意幾個意思為第三段“水邊”的字

  能力目標: 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虛幻景象描寫的用意

  理解楚辭中語言獨特的“兮”式結構

  情感目標 把握男女水神悲歡離合之情

  教學重點

  1、體會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闊後歡會難聚的心情變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義和“比興”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1、作者的情感與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寫中反映水神的情緒

  教學方法

  男女分組誦讀,師生問答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二、簡介作品

  《楚辭.湘夫人》同《詩經?蒹葭》一樣,都是表現在水一方的意境。所不同的是:《詩經》產生於黃河流域,大都是民歌,表現著現實精神;《楚辭》產生於長江流域,多是屈原個人創作,散發著浪漫氣息。

  《湘夫人》通篇籠罩在悽美的氛圍中。開頭幾句是秋水的絕唱,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麟《詩藪》)通常認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們彼此深深地眷戀,卻不知什麼原因,總是愛而無因,見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著對方,無望地追尋、失望。在他們之間,永恆地隔著迷惘的水域。這首詩就細膩地表現了湘君對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覺,到失望的悽楚情感歷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來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滿溢著紙卷,杜若、辛夷、荷、芷……讓讀者環繞在香氛和靈異構成的神秘奇異的世界裡。《湘夫人》就是這樣浸透在滿懷的香氣裡。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顯示出高潔優美來。這就是楚辭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筆法。《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讀者展示一個神秘美麗的世界。

  三、作家生平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平,原是他的字。出身於楚國的同姓貴族。屈原在楚懷王時曾擔任左徒的官職,地位是相當高的。《史記屈原列傳》中記載:“博聞強志,勇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課文分析

  四、整體感知

  1、課文朗讀(略)

  2、內容述評 註釋(略)

  述評

  (1)、神戀生活中期約難遇的悲劇情景;

  讀《湘夫人》首四句,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樣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於洞庭始波,木葉飄零之時,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這就像《詩經》雲:“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寫懷人不得之情,悽迷哀慕之感,令人嗟嘆惆悵難已。《湘夫人》中寫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懷戀怨慕之情,同樣悽豔哀惻,令人感慨。愛而不見,怎一個 “愁”字了得。

  第二段十四句,寫湘君在期約難遇後的追隨行為和心理活動。湘君在恍惚中日夜賓士於沅、湘之間,頗似《蒹葭》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的情景。

  第三段十六句,鋪敘湘君築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第四段六句,寫湘君離開期約地點詩的行為和心境。

  築室水中,容與江濱,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與《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襯。寸心難表,兩情不通,會合無緣,生離死別,自是古來恨事,又豈止兒女旖旎之情!

  (2)、佳句賞析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寫景如畫,彷彿一幅秋風圖,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見之水波、木葉,寫出不可見之嫋嫋秋風,寫風而有畫

  五、藝術特色:

  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和優美豐富的想象!

  ①浪漫主義是一種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個風格,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史上的兩大主要思潮。

  ②作為創作方法和風格,浪漫主義在表現現實上,強調主觀與主體性,側重於表現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升到創作首位。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超越現實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文藝創作中都有這樣的特色,屈原,李白,吳承恩,雨果,拜倫,雪萊!(讓學生自己舉例)

  六、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題冊

  湘夫人教案2

  一、教學目的

  1、透過對詩歌景物的分析,學習“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寫法。

  2、透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傳達出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詩歌情景關係上的特點。

  2、難點:透過意象營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寫法。

  三、教學步驟:

  一、匯入

  我們剛剛學過屈原的《離騷》,從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詩歌《湘夫人》。

  二、常識介紹

  (1)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經歷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在楚懷王時期。他對內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積極主張聯齊抗秦。後因小人誣陷,被懷王疏遠,並兩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懷王時期,被流放到漢北;第二次在頃襄王時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最後,在無可奈何之際,他自沉汨羅江,以明其忠貞愛國的情懷。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2)楚辭,指楚地的歌辭,由屈原建立的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產於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記楚之物”。來源:楚地的原始神話和巫祝的宗教活動,楚地的樂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荊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徵。

  (3)湘水神的傳說,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對戀人神,傳說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時死於蒼梧,葬於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堯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們追隨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淚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結滿了斑點,“斑竹”之名即由此而來。

  三、講解詩歌。

  (一)教師範讀課文,強調字音。

  (二)學生結合課後註釋,疏通課文。

  (三)內容評析。

  1、師問:詩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幾個?抒情主人公是誰?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這首詩題目雖然是《湘夫人》,但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卻是湘君。

  2、師問:詩歌為我們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生答:講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戀故事,是由一次約會在時間上的誤差而引出的悲劇。

  3、師問:這個故事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生答:幽怨 哀婉

  4、詩歌是如何表現這個幽怨、哀婉的苦戀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師問: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詩作,現在我們朗讀第一段,看看詩人是怎樣“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悽清杳茫的秋景,構成了一個優美而惆悵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後人稱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徵寓意。

  師問:第一段中“鳥萃兮蘋中, 罾何為兮木上”是什麼意思?在表現情景關係上有什麼特點?

  生答:“鳥萃兮蘋中, 罾何為兮木上”, 比興手法,寫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見其人而對眼前的景象產生了一種錯亂的現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場景:鳥兒聚集在水草上,魚網則被掛在樹上。這是比喻湘夫人終於沒來,種種費心都不過是瞎張羅。表現男主人公的傷心和失落。

  生答:因情造景,象徵寓意。

  師問:第三段中還有這樣一句,找出來?

  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 ”,麋鹿為什麼庭院裡覓食,蛟龍為什麼在水邊遊蕩?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來自我比況自身的尷尬處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師問:我們學習《離騷》知道,屈原詩歌有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喜歡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試找出詩中出現的香草意象?

  生答:白薠 白芷 蘭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蘭。

  師問:“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為什麼要寫這麼多香草,為什麼要採香草送給姑娘?

  生答:對愛情堅貞不渝,對理想執著追求。

  5.主題研討

  本詩以男女水神等候對方為線索,表現了他們因思而不見而在不斷的彷徨迷惘中產生的深長的幽思之情,但仍對愛情堅貞不渝的主題! 詩歌反應了當時人民的真實感情和美好願望,也滲透了詩人屈原執著追求理想的情愫。

  【板書】

  情景交融

  歌頌愛情 追求理想

  香草美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