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的秦漢文化歷史教案

昌盛的秦漢文化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道教的興起;佛教與道教廣泛傳播的原因;王充與《論衡》。

  透過分析佛教和道教對我們周圍事物影響的例項,說明佛教和道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養辨別是非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透過對王充的著作《論衡》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學習他積極戰鬥的精神。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統治階級中盛行。為神化封建皇帝,麻痺人民,西漢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傳迷信思想。兩漢時期出現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是東漢的王充,他著有《論衡》。在書中他批判了天降災禍,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為鬼,否定了鬼神。

  西漢末年,佛教傳人我國中原地區。東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傳追求來世幸福,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歡迎和扶持。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教是中國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它對人生採取消極態度,適應封建統治階級麻痺人民的需要得以傳播,對後世文化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重點分析:

  1、佛教的傳入。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興起以及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的政治、文化、藝術所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應重點掌握。這有助於學生了解和欣賞這一世界文化遺產。

  2、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王充在反對當時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災禍”論的戰鬥中,發展了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傳統。其著作《論衡》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使人們對唯物主義思想的認識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當時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況下,唯物主義思想家能堅持科學地認識世界,學習此內容,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極其有益的。

  難點分析:

  宗教的本質和影響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反映,很易於被統治階級利用,作為麻痺人民的工具。而宗教所起的社會作用又非常複雜,初中學生對於宗教的認識不可能達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質,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

  教法建議:

  一、講授本課時我們會遇到一些專有名詞,請注意理解:

  1、《論衡》中“衡”指的是重量,論衡即論述輕重。論述什麼的輕重呢?王充自己解釋到:“控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即實事求是地衡量人世間的是與非。

  2、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具有世界影響的、不受任何國家任何民族侷限,在更廣泛地區傳播的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為世界上承認的三大宗教。

  道教產生於中國,生長於中國,是中國自己的宗教,不具有世界性,屬於地方宗教。

  3、古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國名,而是一個地理名稱,表示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國家。

  二、講授本課時,可採用對比法,加深學生對所學習歷史知識內容的理解。

  迷信思想與唯物主義思想的對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揚天人息息相關,人死為鬼。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則認為人死不為鬼,否定天神的作用。

  宗教:佛教起源於古印度;道教源於我國民間。佛教的主要教義是靈魂能轉生來世、忍受苦難。道教的主要教義是修身養性、得道成仙。教義表述雖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對社會現實持消極態度。使被壓迫階級在宗教的幻想中尋找精神上的安慰,符合統治階級穩固統治的需要,受到統治者的歡迎,成為他們麻痺人民的工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