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家住平原》教案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家住平原》教案設計

  一、課程標準

  2-5透過典型例項,比較我國不同地區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係方面的主要問題。2-6運用各種資料,描述世界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總體特徵。

  二、學習目標

  1、透過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基本特徵及其存在的內在聯絡,掌握梳理知識的複習方法。

  2、透過對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國大平原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瞭解自然環境與人們生產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同時掌握區域間對比的複習方法。

  3、運用所學的複習方法,分析我國不同地區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係方面的主要問題。

  4、透過例題的講解,掌握做題的基本方法。

  三、重點和難點

  1.重點:透過分析湄南河平原和美國大平原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基本特徵及其存在的內在聯絡,掌握區域地理的複習方法。

  2.難點:運用所學的複習方法,分析我國不同地區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係方面的主要問題。

  四、教學過程

  【匯入】同學們有沒有玩過大家來找茬的遊戲呢?今天,老師就帶同學們一起來玩一玩這個有趣的遊戲。

  一、【複習方法介紹】

  【遊戲一】大家來找茬

  時間:5分鐘

  形式:4人小組合作找茬

  要求:從給出材料中找出表述有誤的地方並加以改正。

  看誰找的最快、最多、做全面!!!

  湄南河平原

  湄南河平原,位於東南亞山東半島的泰國境內,瀕臨波斯灣,經緯度位置大概在南緯14度~17度,西經99度~103度之間。

  湄南河平原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網密佈,均為旱地。湄南河平原主要的農作物是小麥、玉米和大豆。因為這裡的人口較為稠密,同時人力資源充足,所以湄南河平原的農業生產方式大多采用大規模的機械化耕種。由於當地潮溼的自然環境,房屋的建設均為平房和低矮的樓房。當地人民崇尚“穀神”“稻母”等神靈,人們團結互助,鄰里關係融洽。

  師:同學們。你們都找到了哪些茬呀?

  生(預設):山東半島-->中南半島;南緯-->北緯;西經-->東經;溫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旱地-->水田;小麥、玉米和大豆-->水稻;大規模的機械化耕種-->人工耕種;平房和低矮的樓房-->高腳屋。

  師:看來同學們對之前所學的知識掌握的很不錯。從以上這則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複習回顧一個地區的相關知識需要從哪些要素入手呢?

  生(預設):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土壤;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等。

  師:一個地區的要素有很多,所以需要我們同學進行合理的歸納,這就是我們複習的第一種方法:要素歸納法。在歸納的同時,還需要注意這些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絡。

  本環節目的:此環節透過學生自主找茬的方式進行回顧性複習,引出複習的第一種方法--要素歸納法。

  【過渡】剛剛的遊戲同學們玩的.過癮嗎?接下來我們再玩一個遊戲,這個遊戲的名稱叫做“對對碰”。什麼碰什麼呢?湄南河平原碰美國大平原,看看他們之間會不會碰出火花來呢?

  【遊戲二】對對碰


     

湄南河平原        

>

美國大平原        

>

地理位置        

>

     

     

氣候        

>

     

     

耕地型別        

>

     

     

農作物        

>

     

     

耕作方式        

>

     

     

民居特點        

>

     

     

鄰里關係        

>

     

     

精神生活        

>

     

     

農作物用途        

>

     

     

  師:我們以開火車的形式完成這個表格。

  師:結合這個表格中的內容,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試分析兩個地區農作物存在差異的原因。

  生一(預設):這和當地的氣候條件有關。湄南河平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豐富,熱量充足,水網密佈,使得當地的條件非常適宜種植水稻。而美國大平原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寒夏熱,全年降水少,較為乾旱,耕地的型別屬於旱地,適宜小麥、玉米和大豆的生長。

  師問:2、試分析兩個地區民居存在差異的原因。

  生二(預設):湄南河平原氣候潮溼,水網密佈,所以他們居住的房屋是高腳屋;美國大平原氣候較為乾旱,並且人口較為分散,因此居住的房屋是低矮的房屋。

  師引導:兩個地區都存在差異,一些是生活上的差異,一些是生產中的差異,大事這些差異的形成都離不開這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尤其是氣候這個要素。因此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都影響著當地的社會生活以及風土人情。

  師問:那麼,儘管兩個地區存在差異,但當地人民都積極的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創造出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這充分體現了一個怎樣的科學道理?

  生三(預設):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發展的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師總結:這也就是我們在複習時要運用到的第二種方法:對比法。在對比的同時要注意對比的內容以及他們產生差異的原因和這當中所蘊含的道理。

  本環節目的:透過兩大平原的對比,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引導學生了解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關係以及人地關係中所蘊含的道理。

  二、【複習方法運用】

  請同學們用所學的複習方法,自主複習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的相關知識,時間8分鐘。

  師:接下來我們來檢測一下同學們對於兩種複習方法的運用。

  生一(預設):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經緯度位置大概在北緯30度,東經120度的位置。長江中下游平原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網密佈,均為水田。長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的農作物是水稻。因為這裡的人口較為稠密,同時人力資源充足,所以農業生產方式為大多為人工耕種。由於降水較豐富,民居多為斜頂房屋。當地人們團結互助,鄰里關係融洽。

  生二(預設):華北平原,位於黃河的下游。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地形平坦,耕地型別為旱地。主要的農作物為小麥、玉米和大豆。這裡的農業生產方式多為機械化耕種。華北平原冬季寒冷,因此民居中有取暖裝置。

  生三(預設):民居各具特色,都和當地的氣候有關。兩地的農作物不同,和當地的降水,土壤,以及耕地的型別有關。因此,自然環境會對當地的人文環境產生影響。

  生四(預設):同樣體現了人們因地制宜,創造不同的區域生活,體現了人地和諧的道理。

  此環節目的:讓學生運用複習方法,學會自主複習。

  【過渡】看來同學們對這兩種方法掌握的很不錯,接下來我們進行實戰演練。

  三、【複習成果檢測】

  請同學們完成複習測試題,並在講解的過程中講授答題的技巧。

  此環節目的:透過例題的講解,掌握做題的基本方法。

  【課後任務】

  1.完成複習成果檢測中未完成的習題;

  2.透過所學的複習方法和做題方法,複習掌握所學的其他區域的相關知識。

  板書設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