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案及活動反思
幼兒園教案及活動反思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幼兒園教案及活動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幼兒園教案【1】《搭積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遊戲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學習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
能力目標:透過情境,使學生感受教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絡,進一步體會20以內數的順序用數位意識。初步學會在合作環境中自主學習計算,體會計算的多樣化。
情感目標: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
由搭積木來體會加減含義,進一步鞏固數位關係。
透過實際教學,反思如下:
1.由於我對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在教學時僅僅是以書本上呈現的各種例子進行講解。在幫助學生建立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運算模型時沒有用到直觀模型,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部分時就缺少了橋樑,課堂也因為這個原因一度很沉悶。課後和其他老師交流時發現用小棒或者是計數器等等都可以很形象的向學生解釋清楚。這也讓我更清楚的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
從生活中尋找模型對學生的理解是最有用的。
2.在講課過程中學生自主交流的機會幾乎沒有,學生由於沒有親身的體會,所以對所講的內容就沒有自己的想法。以後要多給學生一些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學會從自我發現觀察中學到屬於知識。
4.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在上課時處於精神振奮的狀態呢?這是我一直都在思索的問題。講課時的聲音要有磁性、要抑揚頓挫、要對學生有吸引力,我要學會用自己的聲音為學生營造一個有親切感和興奮感的認知環境。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我還要認真學習教材,多像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幼兒園教案【2】《搭積木》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搭積木》這節課,主要意圖是讓學生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基礎上,讓學生擺一擺、推一推、搭一搭等實踐活動進一步來了解它們的特徵。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愛玩,好動,根據學生這一特點,我創設了多種教學情境,緊緊圍繞“以學生髮展為主體”的'新理念,讓學生真正地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探索的樂趣。 生動活潑、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環境,進而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無限熱情,將緊張的學習過程 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例如:在課的伊始,由聖誕老人給孩子們送禮物來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讓學生迫切地想知道都有哪些禮物,從而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有,在學生動手擺一擺時,我以平等的身份來和同學們做遊戲,師生融為一體,關係非常融洽,學生感到很愉快。在“推一推”
環節中,我做了手偶—兔博士,讓學生和兔博士打招呼,並向它介紹朋友,這樣課堂氛圍不僅活躍起來,還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數學源於生活。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數學,感受數學,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生活與數學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讓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數學。在上這節課之前,我佈置了這樣的作業:讓學生收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這四種形狀的物品。同學們找來了許多東西:牙膏盒、醒目瓶、露露瓶…可見,學生們能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辨出這四種形狀來,但裡面還存在知識性的誤差:醒目瓶是圓柱嗎?當時由於我的疏忽,未能及時糾正。
這節課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
1、教師在課堂上出現了知識性的錯誤。如:有位同學說:能滾的就是球。輪胎能滾,它是球嗎?當時我沒有給予指正。課後查找了一原因:在這一環節上,我備課備得不夠充分。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由於備得不夠詳細,心裡沒底,心情就緊
張,從而未能很好的傾聽學生的想法。
2、整節課的教學評價比較單一,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之間互評。
3、教師今後要學會傾聽,以便提高自身在課堂上的應變能力。
4、媒體運用還有些欠缺。作為青年教師,今後還要多加練習,更好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