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教學目標及優秀教案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目標及優秀教案

  《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是人教版第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親切、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同學介紹了大自然的三種語言,讓同學瞭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低年級的講讀課文區別於中高年級,本課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朗讀訓練,朗讀是低年級的重點,拿出充分的時間指導同學朗讀。

  2、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同學的學習興趣。

  3、重視自讀感悟,運用啟發性教學原則。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結合同學年齡特徵,本課的教學要求是:

  1、掌握課文生字,知道課文中的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麼?

  2、看懂圖意,理解課文,逐步提高同學的自學能力,培養同學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發同學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同學對大自然的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句子較難理解。

  優秀教案: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言)誰能把生字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麼一起點?(都有兩個“口”)說明和什麼有關呢?(嘴巴、說話)

  2、CAI課件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雲漫天電光閃,說說都告訴我們什麼?引入課題: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請同學們自身讀讀書,去發現吧!

  展示接近同學生活的自然現象揭示課題,使深奧的自然現象變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身喜歡的讀書方式,看拼音把每個字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說說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並領讀。

  3、交流通讀句子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句。

  (1)你假如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名稱連讀)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音)

  (4)正確流利的讀詩句,並說說從詩中你又瞭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用同學自身喜歡的方式讀書,提醒大家讀生字的時候注意什麼,讀得最好的一節讀給大家聽,這種方式尊重同學的意個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瀆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根據同學的回答相機進行教學)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變成搖著尾巴的“逗點”)這是什麼?仔細看看這是什麼?

  (2)引導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麼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麼讀這句話呢?

  這時同學興趣高漲,急不可待想讀書。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展示,讓:“逗點”瞬間變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現了春天一派生機,激發了同學的興趣,從而又理解了課文,內化了語言。

  (3)自由練讀、指名朗讀、結合點評。

  (第三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該怎麼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2)同學練讀、指名朗讀。

  (第四節)

  第四節主要講的是三葉蟲化石,告訴我們喜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同學缺乏感性認識,我充沛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教師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同學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發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1)指名試讀,說說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麼語言?

  教師結合課件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單介紹“喜馬拉雅山”。

  (2)“喜馬拉雅山”是那麼高,那麼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麼讀呢

  (3)指名試讀、點評指導。

  教師在引導同學反覆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捂,在讀中培養語感,同學在實踐中學會了獨立考慮,體會感情。

  四、迴歸整體,賽讀拓展。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細觀察才幹發現。齊讀第一小節和最後兩節詩。

  (3)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麼?說給大家聽聽。回家也可以查詢有關大自然中還有哪些語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