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橋之美》教案

說明文《橋之美》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美感、史詩、駐足”等詞語,並練習用詞造句。

  2.瞭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學原則。

  3.認識橋的美學價值,掌握與“橋之美”有關的美學常識。

  能力目標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說明物件的特徵,理解課文所介紹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

  2.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閱讀說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滿詩意的描寫文字和帶有說明性的文字,體味語言的個性色彩,培養良好的語感。

  德育目標

  透過學習《橋之美》,讓學生充分受到美的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賞,用“美”的心靈去感受,最終成為一個有品位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橋美在何處。

  2.揣摩文中富有個性色彩的句子。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難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說明方法,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透過反覆朗讀,展開想像,進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體會,反覆揣摩,和作者產生共鳴,接受美的薰陶。

  2.討論法。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努力提高討論的質量,透過生生互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3.比較閱讀法。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同樣寫橋,但表現手法不同,給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兩文比較,體會它們的相異之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橋樑專家茅以升筆下的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畫家眼裡,橋的魅力在哪裡?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板書課題,“美”字寫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簡介

  吳冠中教授,是當代著名的畫家,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體感知

  1、吳冠中先生在文中說“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 他自己對橋當然也是情有獨鍾,他對橋的喜愛是否有其獨特的視角呢?請同學們找出作者的眼中橋之美在何處?

  明確: “橋的美並不著眼於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2、本文舉了哪些例子來說明橋之美?

  學生回答,老師明確。

  明確:作者列舉了烏鎮葦叢中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以及《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小結:作者就是藉助對這些橋的具體說明詳盡的闡述了他所認為的橋之美,即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四、研讀與賞析

  重點研讀第④小節。讓學生學習觀賞四幅橋之畫面,理解橋要與周圍環境既對照又和諧才能構成美景。

  蘆葦石橋:密密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感覺舒暢。

  細柳拂橋:柳枝的動、細弱、年年發芽和石塊的靜、厚重堅硬、歷久不變形成對比。令人銷魂。

  長橋臥龍:在寬闊的水面上的長橋,打破了單調的背景,整個環境充滿了靈氣和生命。宛如史詩。

  風雨廊橋:廊和廳的安閒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險峻又形成對照。形式獨特。

  五、拓展延伸

  比較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從兩文的說明物件、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語言特徵等角度進行比較、評析。

  比較篇目

  說明物件

  著眼點

  說明順序

  說明方法

  語言特徵

  中國石拱橋

  石拱橋,是一篇較為規範的說明文

  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成就突出

  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後具體

  舉例子、引用、列數字、打比方等

  語言平實自然而又準確、嚴密

  橋之美

  在畫家眼裡橋美在何處

  橋的美學價值,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

  總—分—總

  舉例子

  文章語言優美,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勝收的景緻,或纖弱或雄壯或含蓄……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去鑑賞這大幹世界吧!

  七、作業佈置: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蘆葦石橋—感覺舒暢

  細柳拂橋—令人銷魂   橋在不同的環境中

  橋之美  長橋臥龍—宛如史詩    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風雨廊橋—形式獨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