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下冊《經濟重心的南移》教案

七年級歷史下冊《經濟重心的南移》教案

  《經濟重心的南移》需要我們掌握兩宋時期南方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史實 。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七年級歷史下冊《經濟重心的南移》教案,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農業、手工業以及海外貿易三個方面的主要發展標誌及成就,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成於南宋,分析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表現。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學生自行閱讀課文,概括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

  以學生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等方式,引導、分析解決問題宋代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透過文字、圖片等史料展示,用語言描述宋代的社會生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宋代經濟發展的成就,認識我國勞動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創造了經濟繁榮。

  透過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原因等分析,認識經濟重心的南移不僅是長時期的歷史過程,也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過程。

  教學難點:透過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原因等知識點講解,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經濟重心的南移不僅是長時期的歷史過程,也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這一結論。

  三、教學方法

  教師講析為主,師生討論為輔

  四、教學準備

  製作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了棺定了論。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試試按另一種標準來看待歷史,不是隻看王侯將相的“千秋功績”,而是看看社會經濟的發展,看人民群眾的生活,也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透過對宋朝經濟狀況的學習,同學們也許會改變對大宋王朝的上述認識。

  第一個環節:宋代經濟成就,弱宋與富宋的對比

  (1)展示反映宋代經濟成就的表格,學生閱讀課本整理知識。

  (2)學生討論海上絲綢之路的條件、原因

  為什麼陸上的絲綢之路轉到了海上?從政治和技術兩方面去考慮

  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先進;周邊民族的興起與強大,陸路受阻;商業的繁榮和經濟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勵政策。

  為什麼南宋沒有禁止海外貿易?(這裡需要對比明清)

  一則來自海外貿易中鉅額的財政收入;二則當時的海外貿易還沒有遇到後來明清所遇到的困難——倭寇、海盜、叛逆……;三則國內危機也不像明清時期那麼嚴重。相對而言,局勢的變化使得後來的王朝根本無法繼續南宋開始的寬容自信的對外政策。

  (3)史料補充,論證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結:南宋時南方經濟已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實現了南移。

  從此南重北輕的經濟格局形成,並一直持續到今天。

  第二環節: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

  閱讀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過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斤之家。

  材料二:(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東京開封)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抵,語曰:“蘇湖熟,天下足。”

  總結:

  1、初步開發:漢末,南方等區域經濟發展。孫吳,開發經營江南地區,水稻種植、絲麻紡織、銅鐵冶煉、造船技術等發展、進步。

  2、繼續發展:唐代是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黃河流域和南方長江流域是唐代的兩大基本經濟區。以安史之亂為界,兩大經濟區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發生了逆轉。

  3、完成南移: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壓倒性優勢下繼續發展,我國古代經濟南強北弱的局面成為定局。

  過渡——白居易的《憶江南》和一系列圖片展現江南的繁榮景象螢幕展示(《耕穫圖》;《貨郎圖》;宋代景德鎮的代表性瓷器圖片;哥窯的冰裂紋瓷器圖片;南宋海船圖片;包括交子在內的各種貨幣圖片;《清明上河圖》區域性。)

  提問:“為什麼江南會從一個落後、荒涼的地區成為一個經濟繁榮、風景如畫、人人嚮往的美好地方?是什麼原因使江南得到開發?”

  第三個環節:學生討論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麼造成了北方的落後?

  黃河中下游地區自三國起,軍閥混戰,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頻頻南下,長期戰亂不已,經濟破壞嚴重。五代十國期間,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發一次大規模戰爭。

  (2)南方有什麼先天的有利條件?

  北方戰亂,北方人民大批南遷,既為江南經濟發展帶去大量勞動力,又帶去中原地區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相反,江南長期處於一個相對和平安寧的環境。

  從三國時期(公元3世紀)起,政局不穩,戰爭紛起,中原地區民不聊聲,促使北方人口向南遷移。兩晉時期(4世紀)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輪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動北人南移。進入隋唐時期(7、8世紀)以後,南方仍是北人遷移的首要目標。歷經這樣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遷徙,安史之亂後南重北輕的人口分佈格局最終形成。

  小結一:北方人口的南遷是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麼使得這些長時期沒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條件終於開始發揮影響?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動力之一:技術進步。

  (4)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發生了什麼進步?

  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耕作技術的提高,稻麥輪種的推廣;土地的開發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業技術的進步

  小結二:技術進步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除上述歷史原因外,中國古代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的冷暖乾溼變化、過度墾伐造成生態失衡及江南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也是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歷史地理因素。

  總結: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需從地理、政治、歷史等多角度綜合分析。

  第五環節:學生討論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開放性話題)

  1、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於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對人口分佈的影響。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3、對民族關係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使遊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4、對南方環境的影響。南方一些地區的過度開發,如“放火燒荒、圍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可持續發展。

  拓展總結

  經濟重心的南移不僅是長時期的歷史過程,也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作業佈置

  探索與爭鳴:為何宋以後的中國始終未成為“海上強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