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望天門山教案

古詩兩首望天門山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古詩兩首望天門山教案,請參考!

  古詩兩首望天門山教案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個生字

  2.瞭解每首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意境,和詩人思想感情,激發對祖國山河喜愛之情。

  3.背誦第一首詩《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難點:

  1. 理解詩中重點詞語“斷、開、流、回”

  2. 體會詩中描繪的雄奇景象、

  3. 背誦

  教學過程:

  一、指導預習

  (一)複習引入

  1.我們學過了許多古詩,誰能背誦一首你已學過的。

  2.讀一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讀準字音

  3.想一想哪些詞語和詩句讀懂了,哪些還不懂,把不懂的劃下來。

  (二)學生按要求自讀

  (三)檢查預習

  1.指名讀《望天門山》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留給你的`初步印象。(感覺到這首詩描寫了雄偉的長江,有一種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給人歷歷如眼前的感覺)

  (四)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如果較容易的問題,可以讓其他同學回答,較難的重點的可以留在講讀時再解決)

  二、簡介作者,理解詩題

  1. 知詩人

  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隆青蓮鄉,他一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和蔑視權貴的詩歌,現存近千首詩,他的詩歌色彩瑰麗,大膽想象,被稱為“詩仙”。

  2.解詩題

  望:看,往遠處看。

  天門山:今安徽和縣與當塗西南的長江兩岸。

  望天門山:往遠處看天門山。

  三、朗讀《望天門山》,理解詩句大意,在此基礎上背誦下來。

  1.先理解字、詞意思,再講詩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學習第1,2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天門:指點天門山。 中斷:從中間割斷。

  至此回:到這裡迴旋。

  (2)學生根據註釋討論句意

  (3)指名說句意

  (4) 教師小結句意:

  天門山從中間割斷,是因為奔騰的長江水從這裡透過,清清的江水奔騰東流,在這裡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盪。

  (5)學習第3、4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出:聳出來。 孤帆:單獨一隻船。 帆:船上風帆,這裡代指船。

  (6)學生根據註釋討論句意

  雄奇秀麗的天門以夾江對峙,拔地而起,在鋪滿紅光的江面上,帆船輕捷而來。

  2. 讓學生把整首詩連起來講一講它的意思

  3.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思想感情?

  (1)根據詩意,給合圖畫,想象當時的意境。

  這首詩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給人以歷歷如在眼前的感覺。

  (2)重點指導學生透過想象,感受“斷、開、回、出”這幾個動詞

  “斷、開”山斷而江開,可見江水的聲勢是多麼浩大“流、回”兩山夾江,可見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蕩,那氣勢真是不可阻擋。

  (3)把理解的詩句畫出來。畫好後,可到臺前說一說。重點說自己畫了什麼,為什麼這麼畫。

  (4)在講畫、評畫的同時加深對詩的理解,全詩緊扣一個“望”字,透過對天門山長江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體現出詩人借景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5)在熟讀基礎上背誦

  提示“斷、開、流、回”四個字幫助背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