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學期教案

高一地理學期教案

  高一地理學期教案1

  【教學過程】

  【情境匯入】

  詩詞賞析

  此詩為寫景名篇。詩人以大手筆描繪了廬山雄奇壯麗的風光,可謂描寫廬山的千古絕唱。同時,此詩也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縱情遨遊、狂放不羈的情懷,表達了詩人想在名山勝景中得到寄託,在神仙境界中逍遙的願望,流露了詩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憤世之情。詩思想內容比較複雜、感情豪邁開朗,磅礴著一種震撼山嶽的氣概。第二段描寫廬山風景,寫長江壯景則又換山韻,音響慷慨高亢。隨後,調子陡然降低,變為入聲月韻,表達歸隱求仙的閒情逸致,聲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調子恰好構成鮮明的對比,極富抑揚頓挫之妙。最後一段表現美麗的神仙世界,轉換清韻,音調又升高,悠長而舒暢,餘音嫋嫋,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託情懷的首選。山所擁有的雄偉往往成為大眾遠大志向和雄偉抱負的寄託,那麼山的這種屬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與分類

  【導學與自主探究】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P73頁內容,結合學案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係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陸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發展與內力有關。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動討論】

  請觀察褶皺形成中岩層形態發生了什麼變化?有幾種型別?

  【總結分析】

  (一)褶皺: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岩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岩層向上拱起部分稱為背斜;岩層向下彎曲部分稱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一)地球岩石圈板塊示意圖

  活動:(展示板塊示意圖)說出板塊名稱並填注在板塊示意圖中。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 南極洲板塊。

  (二)板塊屬性

  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佈在板塊邊緣地帶。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係

  模擬板塊運動的遊戲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遊戲規則:

  1.以課室的中線為界,左邊的同學為第一組,右邊的同學為第二組,請各組各派兩位代表。

  2.兩組的代表各抓住泡沫板的`兩端。

  3.第一組的兩位同學從泡沫板的兩側使勁往外拉。

  4.第二組的兩位同學從泡沫板的兩側使勁往內擠。

  討論 :

  1.將泡沫板從兩側向外拉會發生什麼現象?這種現象與地殼板塊水平運動有何聯絡?

  2.將泡沫板從兩側向內擠會發生什麼現象?這種現象與地殼板塊水平運動有何聯絡?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1)從形態上看:岩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岩層的新老關係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皺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麼?

  歸納展示:

  一般:背斜成嶺,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較疏鬆,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巖性較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1.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構造有利於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彙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於氣最輕,分佈於背斜頂部,中間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確定鑽礦的位置。如果岩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層,如煤、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鑽井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岩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搬運掉了。

  四、斷塊山

  (一)斷層的形成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體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後,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二)斷層的基本形式

  上升巖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下沉巖塊(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斷層

  地表形態

  斷層的位移

  以水平方向為主

  錯斷原有的地貌,或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向為主

  相對下降的巖體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對上升的巖體形成山嶺或高地

  斷層構造帶

  常發育成溝谷、河流

  (四)斷層構造地貌

  斷層形態

  上升巖塊

  下降巖塊

  斷裂帶

  構造地貌

  塊狀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或河流

  例項

  廬山、泰山、華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東非大裂谷

  (1)汾河谷地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位於山西省中、南部。這裡在地質史上為一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地塹,南與渭河平原相接,北與滹沱河谷地相連,後經汾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

  (2)渭河平原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又稱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介於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是陝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1.利用斷層找水。斷層由於岩層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築、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後果,造成建築物塌陷。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為盆地,修築鐵路、開鑿隧道時應避開向斜部位,因為如果在向斜部位開鑿,向斜是地下水彙集區,隧道可能變為水道。

  3.斷層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發生時,有斷層處的地區裂度會變大。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兩種山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地貌特徵及其實踐意義。在山地形成學習中瞭解了板塊運動的基本特徵。

  高一地理學期教案2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型別,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係,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迴圈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2.透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影象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資訊的能力。透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

  1.水圈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型別;

  2.水迴圈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3.陸地水體的補給關係

  【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法;

  2.讀圖分析討論法;

  3.案例分析法;

  【教學過程 】

  [匯入新課]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環境》一節中也講過: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之一是因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種水體共同組成的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組成(板書)

  1.水圈的組成(板書)

  【播放影片】1、從宇宙看地球為藍色的水球 2、地球表面浩瀚連續的海洋水和南北兩極潔白連綿的冰川。

  【明確】地球表面僅29%是陸地,71%是海洋。

  【教師提問】 讀課本圖2-3-2地球水體的存在形式及所佔比例,說出地球上的水體主要有哪些?它們所佔的比例各是多少?

  【學生回答】(略)

  【分析提問】由比例圖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極其有限,那麼淡水的主體是什麼?

  【學生回答】南北兩極的冰川。

  【教師提問】在這些淡水資源中我們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為什麼只能用這些?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其他水體人類目前還不能有效利用。

  【強調】:保護有限的水資源、平日節約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和義務。

  【引導討論】看書討論一下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有哪些特點,使其成為人類生產和生活主要淡水資源?

  2.可利用的水資源(板書)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週期較短,利用後在較短時期可恢復。因此,它們可以迴圈利用,與人類關係也最為密切,成為人類目前開發利用的主要水體。

  【拓展引導】不知同學們注意到了沒有,在許多地方有河流、湖泊等其實並不缺少淡水,但當地為什麼還是缺水?

  【討論回答】當地水被汙染,不能用了。

  【拓展引導】下面我們討論一下,哪些不良行為能汙染水源?有哪些解決措施?

  【學生回答】不良行為:工廠不經過處理的汙水、生活汙水和垃圾、過量農藥等.

  解決措施:嚴格執法,工廠汙水達標排放、處理生活汙水,回收垃圾、使用低毒高效農藥等.

  【分析引導】在這些有限的淡水資源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例如:時間、空間分佈的不均勻。下面請同學們思考:我國許多地方修建水庫,以及“南水北調”工程,主要是解決什麼問題,有何作用?

  3.淡水資源分佈不均勻及解決措施(板書)

  【教師歸納】修水庫,主要是解決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季節變化大)的問題。水庫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從而調節河流水量的季節變化。

  “南水北調”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黃濟青”、“引灤入津”、“引黃入晉”等,均屬跨流域調水工程,主要是解決水資源空間分佈(地區分佈)不均的問題。

  【承轉、過渡】各種水體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在不斷的更新。有的更新速度快,平均每16天多就可更換一次,如河流水;有的則更新很慢,如冰川、深層地下水,需要“千年等一回”。那麼水體是如何更新的呢?

  二、陸地水的更新——水迴圈(板書)

  【讀圖分析】教師放動畫,看示意圖引導學生分析

  1.水迴圈的過程及主要環節(板書)

  【教師提問】何謂.水迴圈?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因為發生的領域廣、範圍大,所以稱為海陸間大迴圈。而在陸地上和海洋上,也存在著水迴圈運動,稱為內陸迴圈和海上內迴圈。因為它們發生的領域較小,稱為小迴圈。

  【觀察提問】觀察圖上閃動的箭頭回答:三類水迴圈分別由哪些主要環節組成?

  【學生回答】(略)

  【承轉、過渡】那麼,三類水迴圈水迴圈有什麼地理意義呢?請同學們根據 圖示、課文來分析歸納、總結。

  2.水迴圈的意義?(板書)

  【學生歸納、總結】)

  第一,水迴圈維持著全球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促使水資源不斷得以更新;

  第二,促使自然界的物質迴圈和能量轉化;

  第三,影響著全球氣候,塑造著地表形態。

  【拓展探究】大家看螢幕材料:我國水資源分佈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比較缺水的華北地區雖有大河——黃河流經,但仍是全國最缺水的地區。不少城市引河流水緩解城市用水危機。如“引灤入津”、“引黃濟青”等工程。但是北方河流徑流量不穩定,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甚至出現斷流現象。1972—1998的27年間,黃河有21次斷流,進入90年代後幾乎年年斷流,黃河斷流不僅導致黃河沿岸用水緊張,而且黃河三角洲溼地幾乎萎縮一半,魚類減少40%,鳥類減少30%,海水步步回逼,1997年斷流,僅山東一省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

  現在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1.水迴圈的各個環節中,人類可直接施加影響的是哪一個環節?舉例說明。

  【教師歸納】人類可直接施加影響的是地表徑流。如南水北調工程

  2.既然透過水迴圈可使陸地水得到補充更新,能否說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呢?

  【教師歸納】在空間上、時間上一個地區的水資源是有限的,而且水體還存在更新週期的限制,所以我們不能說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類只有保護好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承轉過渡】陸地水體彼此之間並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既有運動轉化,也存在著水源補給關係。

  三、陸地水體的補給關係(板書)

  學生讀圖分析,教師提出問題:河流徑流與降雨量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回答】河流的徑流量與降雨量兩者基本上是一致的。降雨多的時候,河流的徑流量就會增加;否則,便減少。

  1.大氣降水補給 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板書)

  【教師提問】這樣的河流屬於內流河還是外流河?在我國主要分佈在哪一地區呢?

  【學生回答】這種河流屬於外流河,最終流入海洋。在我國主要分佈在東部季風區。

  (承轉)但情況也不都是這樣,再看下面這幅圖:

  【教師提問】這幅圖上只畫出了氣溫曲線,而沒有降雨量的變化。氣溫與河流流量之間是個什麼關係?圖中1、2、11、12月份為何空缺?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這幅圖反映的是處於乾旱地區的河流(大多為內流河)的水源補給狀況。處於乾旱地區的河流,由於降水較少,水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來補給。而冰川融水量的多少,與氣溫的高低有直接關係。氣溫升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河流的流量就會增加。

  2.冰川補給 水量變化與氣溫變化相關(板書)

  (播放多媒體課件:河水與地下水互補示意圖思考)結合示意圖說明河流與地下水之間的補給關係特點是什麼?根據河流與地下水的補給關係,分析說明河流與湖泊之間的補給有什麼特點?

  【學生活動、回答】

  【教師歸納】在豐水期時,河流的水位可以高出湖面或兩岸的潛水面,這樣,河水就可以補給湖泊水或地下潛水;圖的右半部分剛好相反,當河流處於枯水期時,河流的水位低於湖面或潛水面,這樣,湖泊水或潛水就會補給河流。不僅如此,湖泊水或潛水就會補給河流。不僅如此,湖泊對河流還具有調蓄作用,在河流漲水時可以蓄存一部分洪水,從而延緩、削減河川洪峰。

  3.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板書)

  4.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板書)

  【教師歸納】以上3、4型別的補給關係其實挺簡單:誰的水位高,誰就是補給源; 誰的水位低,誰就是被補給者。

  好了這節課講完了,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水圈和水迴圈

  一、水圈的組成

  1. 水圈的組成

  2.可利用的水資源

  3.淡水資源的分佈不均勻及解決措施

  二、陸地水的更新——水迴圈

  1.水迴圈的過程及主要環節 ?

  2.水迴圈的意義

  三、陸地水體的補給關係

  1.大氣降水補給 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

  2.冰川補給 水量變化與氣溫變化相關

  3.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

  4.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

  【教學反思】

  本節教材無論是講述陸地水體型別,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還是陸地水的更新,始終圍繞著水資源以及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這一主線展開,因此在教學設計中,也應對此有充足的體現,透過對三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水資源的危機和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對於本節教材中原理性內容或知識間相互關聯性的內容,教學中力圖透過動畫、課件、示意圖等形式使學生易於理解。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設計注重了對學生讀圖技能的訓練以及認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養。

  【專家點評】

  該教案緊扣人類與水資源的關係這一中心環節,由淺入深的講述了陸地水體型別、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陸地水的更新等知識內容,其間配以動畫、課件、示意圖等形式進行教學,直觀、形象便於學生理解,效果好;教師層層設疑尤其設計了一些拓展性材料和題目,不但利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也體現了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建議在以後的教學中,加強學情分析,精講精練,更突出強調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高效”,切忌盲目走形式,不求實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