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王昌齡其四教案

從軍行王昌齡其四教案

  教學目標 :

  1、瞭解邊塞詩歌的特點 。

  2、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3、 鑑賞同類詩歌,進一步瞭解詩人邊塞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的藝術技巧。

  2、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解題

  《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的舊題。內容敘述軍旅戰爭之事。本詩體現了出征將士報國禦敵,以身許國的壯志。

  二、總體感知邊塞詩歌的代表人物和風格

  盛極一時的邊塞詩是構成盛唐之音的一個基本內容,它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是前無古人的。在盛唐邊塞詩人中,高適、岑參都是齊名的。

  三,王昌齡背景介紹 。

  詳見《學海導航》

  王昌齡他的邊塞詩的代表作是《出塞》和《從軍行》。《出塞》共有兩首(均從《全唐詩》)。其一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詞語點撥: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古名鮮水或仙海,北魏時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經常在這一帶發生戰爭。暗雪山:使雪山晦暗無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連山。

  2.玉門關: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漢時是邊境的一個重要關隘。唐時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勢力範圍。

  3.樓蘭:漢西域國名(今x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漢武帝時,遣使通大宛,樓蘭阻擋道路,攻擊漢使。昭帝元鳳四年(前七七),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用計斬其王。唐時已無樓蘭之稱。這裡借用此典,意指消滅侵擾唐朝邊境的外敵。還:歸,回家。

  五、總體感知

  詩的最開頭兩句,次第展現出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的上空,長雲瀰漫;濃厚的雲層,使湖北面綿延千里的祁連雪山也顯得隱隱約約;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裡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塞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著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裡。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短短七個字,我們可以看出環境的險惡,戰爭的頻繁,以及將士們不畏艱險、英勇戰鬥的英雄形象。“百戰”極言戰事之多;“黃沙”二字,極力突出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的艱苦激烈和將士們所做出的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爭和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這些將士們豪壯的誓言。

  這首詩的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又轉折有致,對照鮮明,抒寫出了戍邊將士的豪情鬥志。整首詩的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體現出王昌齡絕句的突出優點,也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優秀篇章。

  全詩前兩句是鋪墊,是烘托,是渲染;後兩句是抒情,是顯志,是歌贊。景中寄情,以實代虛;情中有物,以實化虛。整首詩不僅格調高昂豪邁,蘊含深邃,而且用語也十分洗煉、精道。

  六、重難點分析 :

  1.詩中“黃沙百戰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請作具體分析。

  答:“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徵,“百戰”極言戰事之頻繁,“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鬥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爭之頻繁艱難。

  2.一、二句寫景對錶現戍邊將士有什麼作用?

  答:透過境界壯闊、環境惡劣的景物描寫,襯托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邊疆的豪情壯志。

  七、比較鑑賞:

  比較分析本詩與《從軍行》(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麼特色?在環境與心理描寫上又有什麼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筆抒情,虛寫徵人家鄉的妻子的無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發戍邊將士為國殺敵、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

  環境與心理描寫(“其一”側重環境的淒涼孤獨,透過寫羌笛的聲音,從聽覺上抒寫思鄉之情,心理描寫採用虛寫方式,以想象寫情;“其四”側重寫邊塞環境條件的艱苦,心理描寫上採用實寫方式,直接寫戍邊將士為國盡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課堂小結

  九、佈置作業:背誦全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