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裝20分鐘教案

皇帝的新裝20分鐘教案

  一、激情匯入

  師:今天老師想做一個小小的調查,同學們釣過魚嗎?(部分同學大聲說:釣過。)那麼,咱們一起來理一理釣魚的過程。

  師:首先,選擇合適的水域;其次,安放魚餌;再次,垂釣;最後,魚上鉤了就要收線。

  師:這是從垂釣者的角度說的。那麼,咱們再想想魚兒。魚從自由之身到上鉤,有哪些環節呢?

  生:魚原本是自由的,然後受到魚餌的誘惑,接下來試鉤,最後上鉤。

  師:很好!今天我們將一同跟隨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去觀賞一場精彩的、別開生面的、妙趣橫生的、發人深省的釣魚鬧劇。(課件顯示課題)

  二、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一)整體感知

  師:首先,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同時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請運用我們剛才得到的釣魚常識,試著從垂釣者和被釣的魚兩個角度,來梳理這出鬧劇的情節。

  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尋找答案。

  (6分鐘)

  (二)初步感知

  師:在這出鬧劇中,誰在釣魚?

  生:騙子。

  師:騙子想釣哪條魚?

  生(七嘴八舌):皇帝;皇帝的錢財。

  師:那麼,就是說騙子已經找好了合適的水域,那他為什麼選擇要釣皇帝這條魚呢?

  生:因為皇帝很喜歡新衣服。

  師:為了釣到皇帝這條魚,他們選擇了什麼誘餌呢?

  生:新衣。

  師:對了。這新衣除了騙子講的外觀美麗之外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夠吸引魚?

  生:任何不稱職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

  師:這時候皇帝受到誘惑了嗎?從哪裡可以看出來他的心理?

  生:“這真是理想的衣服!”

  師:得到皇帝的許可之後,騙子做了什麼?

  生:他們開始織布。

  師:這就是騙子在垂釣了,那麼,皇帝這條魚兒是不是直接就咬鉤了呢?

  生:不是!他先派了誠實的老大臣,又派了誠實的官員視察,最後自己親自去看。

  師:此時,魚兒在試鉤了。

  師:很好!最後魚兒上鉤了嗎?

  生:上鉤了!

  師:從哪裡看出他上鉤了?

  生:賞賜錢,封官,舉行了遊行大典。

  師:很好!那舉行遊行大典的時候騙子到哪去了?下來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今天就不說了。

  (10分鐘)

  (三)分析人物,感情主旨

  問題一:

  師:同學們,一個原本高高在上的、無比威嚴的皇帝,卻陷在兩個騙子的圈套裡,一絲不掛、赤身裸體地走到大街上游行。咱們按照故事情節發展的順序分析一下,這是一個怎樣的垂釣者?這是一條怎樣的魚?(請從文中找到根據)請同學們前後桌討論兩分鐘。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環節。我們從第一環節中能看出皇帝是一條什麼樣的魚?

  第一階段:選擇水域及自由的魚。(第1段)

  愛慕虛榮。不務正業

  騙子選好了水域,伺機釣魚,投其所好

  第二階段:投放誘餌、魚兒受到誘惑(2段、3段)

  愚蠢。一個一眼能識破的騙局卻甘願上當。

  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斷力,卻自欺欺人,扮演了一個跳樑小醜的角色。

  有著陰暗的心理。想要藉此特性打探他的臣民的心理,而我們通常不會刻意去打探別人的心理活動。

  騙子洞悉人心,工於心計。抓住了人的心理弱點,加以利用。

  第三階段:垂釣、試鉤。(4段~22段)

  狡猾,心虛。皇帝很想知道布料織造的情況,但心裡未免害怕自己是不稱職或者不可救藥的,於是先派了個探子――親信的老大臣去打探;接著又派了一位誠實的官員去看,以為這樣比較穩妥。結果,“聰明”的皇帝失算了。

  虛偽,自欺欺人。明明什麼也沒看見,卻不敢說出來。

  騙子鎮定,從容不迫。

  第四階段:收線、上鉤。(23段~結尾)

  可笑、裝模作樣。A.皇帝在換上“新衣”後,在鏡子前面“轉了轉身子,扭了扭腰”,光著身子做出了“轉”和“扭”的醜態,意在表明他在端詳新衣服是否合身、好看,確實看到了穿上了“新衣”。表現了皇帝自欺欺人、裝模作樣的醜態。

  虛偽。皇帝在聽到老百姓都說“他實在沒穿什麼衣服呀”以後,既“有點發抖”“覺得百姓們所講的話似乎是真的”,意識到受了騙,為在老百姓面前一絲不掛地遊行、大出其醜而“有點發抖”;卻心中想“我必須把這遊行大典舉行完畢”,“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他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只好故作姿態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慌,硬撐著,暴露出他外強中乾的特點,更加的虛偽可笑。

  固執,將錯誤進行到底。意識到受騙,卻只有將錯就錯。就像魚兒咬住了鉤,卻沒辦法擺脫,被迫活生生的吞下魚鉤。

  騙子自圓其謊。

  (30分鐘)

  問題二:

  師:同學們,這個騙局之所以可以暢行無阻,其原因是什麼?自由自在的魚兒成了垂釣者的盤中餐,是應該怪貪嘴的魚兒還是怪釣魚者呢?請同學們從皇帝自身、騙子的騙局以及皇帝周圍的人幾個方面思考,看看是什麼原因使他上當受騙的?

  學生討論1分鐘

  生:(1)皇帝自身性格弱點――愚蠢,虛偽。(主觀原因)

  (2)騙子的騙局巧妙――魚餌誘人;用一句封住了所有人的口: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這就抓住了人的心理弱點。(客觀原因)

  (3)皇帝周圍環境。大臣們――怕被別人說自己愚蠢不稱職,保住官位,所以隨聲附和。老百姓――怕觸犯皇帝,又怕被人譏笑,不敢講真話。(客觀原因)

  (結語)師:這條魚是條虛偽的魚,騙子抓住了魚虛偽的特點,所以,這個騙局得以暢行無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生:人性的虛偽。

  (35分鐘)

  問題三:

  師:那麼,全城的人都是虛偽的嗎?

  生:不是!還有小孩。

  師:那麼,請同學們想一想,為什麼小孩會說真話呢(為什麼小孩會剪斷釣線呢)?

  生:小孩天真無邪,沒有顧慮,無私無畏,敢於說真話。

  師:那麼,作者為什麼安排了一個小孩來說真話?他這樣安排有什麼特殊的意圖嗎?

  (引導:如果安徒生讓所有的人都說假話,讓這個遊行大典順利地舉行,全世界完全被謊言和虛偽籠罩,你會有什麼感覺?是不是很絕望?)

  師:小孩子其實只說了誰都可以說出口的一句真話,卻猶如一把剪刀,把這個由謊言和偽裝編織的黑幕剪出了一道口子,透出了一絲亮光。給黑暗的、虛偽的社會留下一點希望,增添一點亮色,不是完全悲觀。

  師:遊行大典結束了,可之後的事情安徒生沒講,那麼,這個小孩兒長大後會怎樣呢?請大家展開合理的聯想與想象,大膽假設,這留做課後作業。

  師:其實在生活中,這樣的釣局也屢見不鮮,比如說,扔包詐騙案、簡訊詐騙案、中獎詐騙案等等。這樣的弱智騙術屢試不爽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騙子像垂釣者一樣牢牢抓住魚貪嘴的弱點一樣,死死地扣住了人性的弱點,或是虛榮之心,或是貪婪之心,或是自私之心……以此來達到行騙的目的。其實人只要能剋制自身的慾望,戰勝自己的弱點,就能夠不上當不受騙,也能夠活得更自我,更超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