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初三化學教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教學理念
透過探究式的教學活動設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在學習中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中體會成功的快樂,並培養學生探索的興趣。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常識進行教學情景的創設,使得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並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去認識和感知化學學習的奧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學性質,瞭解其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
(2)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性質的方法。
(3)學會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進行分析並得出結論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演示實驗的現象,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透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去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3)經過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進行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思維的嚴密性。
(2)透過用浸過石蕊溶液的小花來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穩定性。
四、教學策略
1.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多次接觸和了解過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質,因此教師在引入時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總結和歸納,這樣,除了可以培養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以外,還可以避免重複與羅嗦。
2.教材首先介紹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然後講二氧化碳的性質,這就使得教師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質(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於水)在講解課題2──《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時就直接告訴學生。而在課題3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時,為了使這一教學重點得以突出,教師配合課本120頁的習題4設計了一個學生探究活動──讓學生對“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於水”的性質進行實驗設計。
3.對本課題的兩個探究學習活動設計各有側重:探究活動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於水,把重點放在了實驗的設計方面,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有關問題設計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以回到家裡繼續進行實驗求證;探究活動2: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則更側重了實驗的實施過程和對有關現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結論等,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兩個實驗探究活動都鋪設了巧妙的階梯:對探究活動1採用了先演示實驗後給出提示的方法,對探究活動2則採用了填寫表格的形式,從而使得學生的探究活動得以順利的開展。
五、教學準備
1.教師的準備:CAI多媒體課件、裝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軟塑膠瓶(500 mL、350 mL)2瓶或以上、階梯蠟燭、火柴、小燒杯(裝水)等。
2.學生分組實驗的用品準備:大試管、單孔橡皮塞、導氣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膠導管、藥匙、酒精燈、小木條、火柴、集氣瓶(2個)、玻璃片(2片)、小燒杯、鑷子、浸過石蕊試液的小花(每小組4朵)、稀鹽酸、醋酸等。
3.學生準備:分好四人合作的學習小組並複習學過的有關二氧化碳的性質。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 | 學生活動 > | 設計意圖 > |
引入:同學們在前面已經陸續的.接觸、學習過二氧化碳這種物質,你能歸納出它的性質麼? >投影並歸納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 > | 學生思考、回答: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可溶於水、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援燃燒,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 | 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避免了重複與羅嗦,使教學更有針對性,重點更為突出。 > |
講解: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 學生抄寫、記憶 > | 對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點進行強調。 > |
提問:你們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質中,哪些是已經做過實驗親自驗證並非常確定的,哪些只是由別人告訴你的? > | 學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是在實驗室製備二氧化碳時從老師口中獲知。 > |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要“人云亦云”,要敢於創新。 > |
演示實驗: >實驗1.用二氧化碳傾倒階梯上的蠟燭 >實驗2.在裝滿二氧化碳的軟塑膠瓶內倒入少量水 >
實驗前讓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猜想;實驗後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這說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麼性質。 > | 學生可能的猜想:1.二氧化碳會熄滅,而且是下面的先熄滅上面的後熄滅2.軟塑膠瓶會變扁 >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思考回答: >實驗1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援燃燒;實驗2說明二氧化碳可溶解於水。 > |
這兩個實驗要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氣體較多,耗時較長且實驗的成功率較低,所以宜由老師演示能起到較好的示範作用。 > |
提問:根據上述兩個實驗的設計意圖,你們還能設計一些其他的實驗來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可溶於水麼? >讓學生思考一會兒後再投影出一些提示 > |
學生分小組討論並進行實驗設計。 > |
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透過小組的合作,互相啟迪、互相補充、並完善自己的設計。 > |
讓學生講述自己小組的實驗設計,並引導其他學生去評價這些設計。 > |
學生:講述自己的設計和準備如何實施,並對實驗現象進行猜想。 > | 透過讓學生講述自己的設計提高學生的表述能力,並使學生初步學會評價和改進實驗設計;透過讚美學生的設計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
講解:今天老師還補充一個二氧化碳的性質就是二氧化碳能夠與水反應。但它們的生成物到底是什麼,由你們去進行實驗探究。 >
投影並講解:石蕊是一種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鹼性環境下顯現出三種不同的顏色。 > | 學生實驗:把浸過石蕊試液的4朵小花分別進行實驗對比:(1)噴醋酸(2)噴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4)噴水後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烘烤。 >分析有關實驗現象並獲知: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酸性物質。該酸性物質不穩定,受熱很容易分解。 > |
透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並學會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結論,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興趣。 >
|
講解: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的化學方程式。以及碳酸分解的化學方程式。 > |
學生抄寫、記憶 > | |
投影:根據本課的有關知識點設計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習題來進行知識的鞏固和運用 > |
學生思考、討論 > | 使學生能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絡在一起,懂得運用有關的化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 |
佈置作業:家庭小實驗:用家裡的一些物品製造並收集二氧化碳氣體並對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實施,把實驗的結果與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 | 讓學生多動手、多思考,他們就會有更多的心得和體會,對化學的學習也就更有興趣。 > |
附:學生學習資料
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課時)
課堂小探究
1.請你根據課本p114頁實驗6-5和實驗6-6的構想,設計一些實驗來證明:(可畫圖)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2)二氧化碳可溶解於水
2.根據四朵浸有石蕊試液的小花在不同條件下顏色的變化,探究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生成物
Ⅰ > | Ⅱ > | Ⅲ > | Ⅳ > | |
現 象 > | ||||
分 析 > | ||||
結 論 > |
生活事例連結
1.北方的農村,許多人家裡都設有地窖用來貯存蔬菜。由於 致使裡面含有大量的 氣體,因此,人們在進入地窖之前,往往會做一個“燈火實驗”:就是把燃著的 先放入地窖裡,如果看到 ,證明裡面聚有大量的 氣體,不宜進入;當看到 ,證明裡面的 氣體較少,可以進去。
2.為了讓用石灰漿抹的牆壁快點乾燥,人們常在室內生個炭火盆,這是為什麼?為什麼開始放炭火盆時,牆壁反而變潮溼了?
3.在義大利有一個奇怪的山洞,人稱“死狗洞”。人如果牽著一隻狗進去的話,狗很快就會昏迷,但人卻安然無恙,你能猜想這是為什麼嗎?
課後小探究
家庭小實驗:請你利用家庭中的一些小物品來製造並收集二氧化碳氣體,並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