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級歷史教案

7年級歷史教案

  7年級歷史教案一:明朝君權的加強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處理朝政,設定錦衣衛,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遷都北京、實行削藩、增設東廠等加強君主專制的基本史實,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點。

  透過聯絡以往封建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的措施與明朝的相關措施對比,概括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培養學生用聯絡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透過對科舉制度的評價,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同時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

  【教材分析】

  本課的重點是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的時期。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強君主集權,奠定了明朝君主專制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這些措施具有不同於前代的明顯特點,如特務統治的出現、思想專制的強化等,其作用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

  本課的難點是八股取士。這是明代科舉考試的重大變化,是君權加強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明朝的建立

  時間:1368年

  都城:應天

  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軍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二、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

  對比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與明朝的中央政權機構示意圖,有什麼變化?

  ——少了三省這一環節,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

  對比元朝的行省制度與明朝的三司,有什麼不同?

  ——地方三司直屬中央。

  朱元璋為什麼要取消三省,設立三司。

  從中央到地方政權組織的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誰的權力增強了?——皇帝

  明朝時期,皇帝的權力空前加強。丞相被廢除後,全國的重大政務都由皇帝親自處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閱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開交。

  2、特務統治

  朱元璋設立的機構:錦衣衛。

  說明機構的功能在於監視官員、平民的活動及生活。

  3、八股取士

  朱元璋用什麼方法選拔人才。

  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應考的人不能有個人見解。文體要死板地分成八個部分,叫做“八股文”。

  想想參加科舉考試的人,他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升官發財。讀書人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埋頭攻讀經書,鑽研八股文,不講求實際學問。“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出示《舉子看榜圖》)

  可以想象這些人當上官以後會是什麼樣子。

  所以顧炎武說:“八股文的毀滅文化,等於秦始皇的焚書!八股文的敗壞人才卻比秦始皇在咸陽外郊坑儒還要厲害。”

  想想朱元璋為什麼要採取這樣死板的考試方式。——加強思想控制

  評價:明朝規定,科舉專取“四書”“五經”命題,並以宋儒朱熹的《四書集註》為依據,不能隨意發表自己的見解,所謂“代聖賢立言”。行文格式有嚴格規定,文章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體用排偶,謂之八股文。這種高壓專制、嚴格控制的奴化訓練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但又是考試向標準化的重要發展。

  思考:你認為明太祖朱元璋加強君權對當時的社會有何作用?”

  經過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得出結論:“其作用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

  三、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難之役

  簡要介紹靖難之役的經過。

  4、明成祖強化君權

  (1)1421年,遷都北京

  明成祖遷都北京的目的是什麼?”

  待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得出“此舉意在加強邊防,是有利於明朝統治的舉措,也是充滿勇氣的行為”的結論。

  (2)削藩政策;

  (3)增設機構——東廠。

  5、小結(略)

  6、作業:課後作業

  7年級歷史教案二:民族團結

  一、課程標準

  瞭解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實。

  1、新中國的建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實現了我國各民族的空前團結和國家的高度統一。

  2、我國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結果。

  3、認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二、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我國各民族的分佈特點。

  2、掌握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內容和意義;

  3、 瞭解少數民族的發展狀況,知道西部大開發給少數民族帶來的新氣象;

  過程與方法:

  1、組織學生收集和整理有關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資料,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的學習方法;

  2、透過學習教材中的插圖,使學生學會從歷史圖片中提取有效資訊的,分析歷史史實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本課學習,讓學生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形成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2、透過對孔繁森事蹟的瞭解,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

  政府實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

  難點: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

  四、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收集有關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圖片和影像資料;

  2、製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1、收集有關少數民族民俗文化資料;分小組介紹民俗文化;

  2、學唱民歌;

  4、 說說孔繁森的故事

  五、教學方法

  教師教法:談話法、討論法;活動法;

  學生學法:學會探究式學習

  一、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行(五十六個民族的分佈)

  看誰懂得多?交流各自了解的少數民族的情況

  民歌竟猜:1、2、3議一議

  1、我國一共有多少個少數民族?多少個省級民族自治區?

  2、小討論: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

  3、說說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有何意義?

  二、各民族共同發展

  看誰懂得多?看教材P54和你自己瞭解的情況,談談今天各族人民共同發展的新鮮事。

  說說孔繁森的故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