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王老先生有塊地》教案反思

中班《王老先生有塊地》教案反思

  《王老先生有塊地》是中班的一首歌曲,在教學完之後,我們要做好教學反思,這樣才有進步。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中班《王老先生有塊地》教案反思,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音樂《王老先生有塊地》課後反思【1】

  本來想達到這樣的目標:

  學唱歌曲,能自信、大膽的演唱歌曲。

  2.對改編歌詞有興趣。於是我根據新綱要中,對音樂活動的要求(教師應該提供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教師設計創造性音樂教育活動,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兒童的創造意識和創造技能。)設計了音樂教學《王老先生有塊地》。

  當我走進活動室,進行了了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看到了他們身上這樣的現象:由於《王老先生有塊地》旋律簡單,歌詞又朗朗上口。幼兒在學習過程上,很快就學會了歌曲;學習歌曲第三句,有節奏地模仿小雞叫時,沒有主動打拍子的習慣,出現只是隨老師的口型模仿的形式;創編過程中,幼兒思維太活躍,想出了許多小動物,但卻模仿不出它的叫聲。

  總得來說,歌曲本身並不難,所以較輕鬆地達到學唱歌曲,能自信、大膽地演唱歌曲這一目標。細節方面,歌詞的第一句和第四句是重複王老先生有塊地,第一二句和第四句的旋律又是相同的,學習時難免有些枯燥了;而第三句是有節奏地模仿小雞的聲音便成了這首歌最有趣的地方,因此這一句,幼兒的參與性很高;“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邊拍手打節奏,邊模仿時,常常會忘了拍手或忘了唱,幼兒也能太投入於教師的示範,而忘記了參與。對於目標二:對創編感興趣,這個目標在教學結束後也是達到的。但是在創編時,幼兒們有太多的奇思妙想,這個環節相對前面顯得有些活躍,太過活躍以至於未聽出問題。

  我覺得我原來的教學設計可以這樣調整:1.重複歌詞時,可以用多種方式來演繹,比如剛開始那句王老先生有塊地,可以是平平的調,最後一句時,可以是歡快,高興的調;2.打節奏時可以採用教師打節奏,幼兒模仿或幼兒打節奏,教師模仿的形式;3.創編時,先模仿其他小動物的聲音,然後再把叫聲對號入座,找出這樣叫的小動物。

  我之所以這樣調整是因為:1.可以讓幼兒覺得新奇,不再枯燥。2.透過分工學習的方式加深印象,在實際學習中,也能集中幼兒注意力。3.稍微收住幼兒一些特別活躍的想法,把他帶到活動中來,而不是偏離了問題,自顧自想別的地方去。先出聲音,幼兒把聲音與動物對號入座,就不會出現“王老先生可以養老虎,老虎怎麼叫不知道”的狀況了。

  我自己或我的同事,會在新的教學中嘗試這個新方案,我想一定會比這次的活動有進步!

  中班《王老先生有塊地》教案反思【2】

  這首樂曲改編自《王老先生有塊地》,旋律歡快活潑,節奏鮮明,“咿呀咿呀呦”樂句反覆出現,非常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欣賞需要。新《綱要》指出,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在活動設計上,我力求讓幼兒透過調動多種感官充分辨識固定樂句,充分感受音樂節奏,並藉助鋸木頭、擦汗、洗澡等遊戲情境幫助幼兒反覆體驗、感受音樂的性質,從而體現“玩中學”的教育理念。

  遊戲情境的營造和幼兒想象能力的激發需要藉助一定的載體,用一小塊彩色紗巾巧妙地幫助幼兒搭建起想象與表現的平臺,豐富了幼兒表達、表現的手段。

  音樂的審美感受力是需要透過對音樂元素的感知、理解來獲得的'。反覆出現的樂句“咿呀咿呀呦”是這首樂曲中一個非常鮮明的音樂元素,於是所有活動環節就圍繞這最具感染力的樂句而展開。首先,我透過引導幼兒充分地傾聽,讓幼兒主動地尋找樂句、聽辨樂句。接著,我透過演示圖譜,將動態的音樂轉變成靜態的畫面,幫助幼兒進一步感受樂曲的結構,發現樂句出現的規律。最後,我引導幼兒透過各種不同的肢體動作來進一步表現固定樂句和音樂節奏。

  幼兒的音樂審美能力是在體驗音樂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必須具備表達和示範自己的音樂感受的能力。在呈現作品的過程中,我努力透過生動的演繹來展現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將幼兒帶入充滿感染力的音樂氛圍中。其中包括饒有興趣的傾聽、清晰準確的哼唱、情緒飽滿的示範、生動形象的表現等,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幼兒對作品的理解和接受。

  不足的是在節奏的表現方面再強化一些,運用的手段、方法再多樣一些。如,用拍手、跺腳、唱歌詞等方式,讓幼兒充分地體驗、感受,多樣化地表達、表現,這樣也許更有利於目標的達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