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鏡科學教案(通用7篇)

放大鏡科學教案(通用7篇)

  導語: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放大鏡科學教案的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放大鏡科學教案 篇1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影象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

  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

  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儘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螢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膠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為什麼要用放大鏡觀察

  1、匯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麼?”(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並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裡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於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鑑定郵票、珠寶商鑑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髮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製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讓學生儘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後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螢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現後,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影象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麼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裡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1、師:對於熟悉的放大鏡,透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新的發現或收穫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製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凸透——“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影象、放大細節

  放大鏡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認識放大鏡,初步學習使用放大鏡。

  2、激發幼兒探索使用放大鏡的興趣。

  3、感知放大鏡在生活中的便利。

  活動重點:

  透過感官感知放大鏡的特點。

  活動難點:

  發現隨著放大鏡的上下移動會放大物體的整體或區域性。

  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一個放大鏡。

  2、每組準備一些可觀察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放大鏡,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1、 教師:這是什麼?它是做什麼用的?

  2、 介紹名稱——放大鏡。

  二、引導幼兒透過感官感知放大鏡的外形特點。

  1、教師引導幼兒透過用手摸,用眼觀察,感知放大鏡的特點。

  2、幼兒說一說自己觀察到的放大鏡是什麼樣子的?

  3、教師小結:放大鏡和普通的玻璃的不同,它是中間凸起的,邊緣是薄的。

  三、引導幼兒學習使用放大鏡。

  1、幼兒用放大鏡自由觀察桌面上的物體,感知放大鏡的使用方法。

  2、部分幼兒到前面展示自己如何使用放大鏡。

  3、教師示範正確的使用方法並小結:在使用放大鏡時,慢慢上下移動放大鏡,保持合適的距離,會放大物體的整體或區域性。

  四、感知放大鏡在生活中的便利。

  1、透過圖片讓幼兒感知放大鏡的使用在生活中給人們帶來的便利。

  2、幼兒再次使用放大鏡隨意觀察活動室內任何地方,體驗使用放大鏡帶來的樂趣。

  放大鏡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認識放大鏡,初步學習使用放大鏡。

  2、感覺放大鏡為人們的觀察活動帶來的方便,對放大鏡有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放大鏡人手1只,用來觀察的實物,如動物標本、樹葉書籤、圖書等。

  活動過程

  1、出示一種動物標本,幼兒使用放大鏡的慾望。

  教師:這裡有一保漂亮的蝴蝶,蝴蝶的眼睛是什麼樣的?我們能看得清楚嗎?那怎麼才能經看清楚呢?你死我活有什麼好辦法?可以用什麼工具來幫助我們呢?

  2、幼兒加快關於放大鏡的已有經驗。

  教師:你用過放大鏡嗎?放大鏡是什麼樣的?

  教師:你見過還有誰也用過放大鏡,他們用放大鏡做什麼?

  3、認識放大鏡。

  教師請每位幼兒取一隻放大鏡小心地握在手裡觀察。

  教師:放大鏡是什麼樣的?握在手裡的叫做什麼?

  教師:人們用放大鏡的什麼地方觀察?

  教師:放大鏡的鏡片是用什麼做的?

  教師:小朋友在使用放大鏡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4、學習使用放大鏡觀察物品。

  請幼兒自選一種實物,使用放大鏡進行自由觀察。

  再請幼兒談談使用放大後的感覺。

  教師:假如沒有放大的幫忙,我們會感到怎樣?

  教師:如何使用放大鏡才能自得更清楚?(注意放大鏡和實物之間的距離,可以將放大鏡對準觀察的實物上下移動,在此過程中尋找出一個最好的距離,才能看破得最清楚。)

  放大鏡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認識花的構造。

  瞭解植物生長的要素。

  活動準備

  各類花朵、花冠型態圖、花的構造圖、盆栽植物、花種子。

  活動過程

  1、請家長帶幼兒至花店購買一朵花讓幼兒帶來學校,並且告訴幼兒花的名稱。

  2、請幼兒拿出所帶來的花,一一介紹花的名稱。

  3、展示花冠(瓣)的型態圖,引導幼兒觀察、比對所帶來的花,看看它的花瓣是屬於哪一種型態(相同的花種會有不同的花冠,如:百

  合)。

  4、再請幼兒觀察,花朵除了花瓣之外,還有哪些其他構造呢?接著老師展示花的構造圖,向幼兒介紹花萼、花蕊及其他構造,以及它們的功能。隨著老師的介紹,請幼兒一一找出這些構造。

  5、請幼兒想想看,花長大需要哪些東西呢?向幼兒介紹植物生長的要素:

  (1)空氣:在白天時,植物是吸進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然後撥出氧氣。

  (2)水:進行光合作用的必需品。

  (3)陽光:利用陽光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養分。

  (4)土壤:供給營養。

  6、帶領幼兒分組進行各種要素對植物的影響實驗:

  (1)準備兩盆植物,將一盆植物放在陰暗的地方,另一盆放在有陽光的地方。

  (2)再準備兩盆植物,同時放在有陽光的地方,一盆每天澆水,另一盆不澆水。

  (3)準備一些花種子,分別撒在沙地、土壤和水泥地上,每天按時澆水。

  7、一個禮拜之後,與幼兒討論實驗的結果並進行記錄。

  評量

  能說出花的各個構造名稱。

  能說出植物生長的四大要素。

  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完成「花的身體」學習單。

  將電話簿攤開在上面放置棉紙,然後把花瓣一片一片小心的剝下來,以適當的間隔排列,最後電話簿合起,放在通風地方,每天更換棉紙直

  到乾燥為止。以備日後做押花卡片之用。

  活動結束:

  小朋友互相探討。

  放大鏡科學教案 篇5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目的

  1知道物體在凸透鏡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間能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2知道物體在凸透鏡焦點以內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3知道幻燈機、放大鏡的原理。

  4簡單瞭解顯微鏡的主要結構及放大原理。

  (三)教具

  學生實驗器材:凸透鏡、蠟燭、光屏、刻度尺、火柴、粉筆。

  教師用:幻燈機、幻燈片、投影儀、螢幕、顯微鏡。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同學們看過電影,也看到過老師在課堂上用投影儀配合上課。小小的膠片怎麼會變成很大的畫面的呢?

  上生物課時要觀察動植物的組織和細胞,它們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師給你們用放大鏡和顯微鏡來觀察。它們為什麼能使我們看到很小的物體呢?今天我們來研究這些問題。(板書課題)

  二、進入新課

  1、研究凸透鏡成倒立、放大實像的條件

  ①請同學們用上節課的器材做實驗。在桌上用粉筆畫出直線,把凸透鏡、蠟燭、光屏放置在直線上,調整它們的高度。

  ②把蠟燭放在離凸透鏡的距離稍小於二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線調節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直到光屏上出現明亮、清晰的像。觀察這個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像在凸透鏡哪側?

  ③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些,仍在焦點以外。移動光屏,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請同學們觀察:移近後得到的像和原來的像比較是變大了還是變小呢?像離凸透鏡的距離怎樣變化?

  實驗觀察結束,教師提問:光屏上得到的是實像還是虛像?

  學生回答。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當物體離凸透鏡的距離在二倍焦距與一倍焦距之間時,在凸透鏡另一側得到一個倒立、放大的實像。物體向凸透鏡靠攏時,得到的像變大,像到凸透鏡的距離也是變大的。教師板書。

  2、研究凸透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的條件

  繼續用上面器材學生進行實驗。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移到焦點以內。移動光屏、觀察光屏上還能得到像嗎?(學生觀察後回答得不到)在光屏這一側往凸透鏡裡觀察,能看到像嗎?

  請學生回答:往凸透鏡裡面觀察,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像?

  讓學生把蠟燭移到靠近焦點,仍在焦點以內時,凸透鏡裡看到的像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這個像和前實驗中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麼不同?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小於一倍焦距時,能得到一個正立、放大的像。這個像不是實際光線會聚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它,因此是虛像。教師板書。

  3、講述幻燈機的工作原理

  教師出示幻燈機實物。在黑板上畫出課本圖6—22。介紹幻燈機的主要結構:鏡頭(凸透鏡)、幻燈片(物體)、畫片框、聚光鏡、反光鏡、光源等。講述工作原理:幻燈片離鏡頭的距離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間。用強光照射幻燈片時,就可以在螢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實像。為了使得到的像成為“正立”的,要把幻燈片上下顛倒放置。實際演示打出一張幻燈片。

  對照投影儀實物,教師簡單介紹投影儀的結構與使用。學生看課本圖6—23。與幻燈機比較,投影儀用兩塊大螺紋透鏡作聚光器(作用相當於凸透鏡)。使用時凸透鏡所成的像被一平面鏡反射到螢幕上。其優點是能放映大畫面的幻燈片,也可以直接放映書寫在透明膠片上的文字、圖表。使用方便。

  4、講解放大鏡原理

  讓同學用凸透鏡觀察課本上的字。將凸透鏡儘量靠近課本,往凸透鏡裡看,看到的字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凸透鏡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我們就用作放大鏡。再讓學生將凸透鏡慢慢遠離課本。看到的像有什麼變化?凸透鏡繼續遠離課本,還能始終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嗎?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凸透鏡作放大鏡用時,一定要靠近觀察的物體,使物體離凸透鏡的距離小於一倍焦距,這樣才能透過凸透鏡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

  5、簡單介紹顯微鏡的結構、放大原理

  教師出示顯微鏡。講述:為了提高放大倍數常用顯微鏡。它的主要結構是有兩個凸透鏡。一個是目鏡,一個是物鏡。

  講述顯微鏡的成像原理:是物體先透過物鏡成放大的實像,再透過目鏡第二次成像,成放大的虛像。經過兩次放大就提高了放大倍數。

  三、小結本課內容

  1、本課內容是凸透鏡在什麼條件下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和正立、放大的虛像。教師複述一遍。

  2、課內完成節後的練習1、2、3。

  3、教師總結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放大的實像和放大的虛像的條件及應用。

  四、作業

  1、複習本節課文。

  2、課本章後習題第7、8、9、10題。

  (五)說明

  1、關於學生實驗的說明見本章第三節中的說明1、2。

  2、幻燈機演示打出幻燈片時,要再次強調凸透鏡成像的倒立、正立與生活中的概念不同。對這些問題,學生容易混淆。多年的測試檢查總有不少學生認為電影螢幕上的像是正立的。演示時,先把幻燈片正放,得到的畫面是倒立的。然後再將幻燈片倒放,畫面就“正立”。

  對課本“為了使觀眾看到正立的像,……”中的“正立”要作說明,這是生活中的感覺,不是凸透鏡成正立的像。

  3、在總結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放大的實像及放大的虛像的條件及應用時,教師可以恰當地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指出:物體透過透鏡能成什麼樣的像決定於物體離開凸透鏡的距離。物體離凸透鏡由遠移近時,成的像逐漸變大,像離凸透鏡的距離也變大。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時,像總是比物體小。物體移到二倍焦距以內時(焦點以外),像就變大到比物體還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實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鏡一倍焦距以內時,像就由實像變成了虛像。發生了質的變化。這體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4、本節內容比較多,學生實驗也比較多。一節課完成可能會有一定困難。從效果考慮建議:“小結本課內容”裡的第3點,即對三種成像進行總結,可放在下一節課內用一點時間來進行。

  放大鏡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影象,看清更多細節的作用。

  2.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厚,邊緣薄;鏡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3.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學習、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工具共同點和不同點的對比活動,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點。

  2.學會使用放大鏡,對比肉眼觀察和使用放大鏡,能發現更多的'細節。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培養持續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事物的興趣。

  2.瞭解放大鏡的發明史,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樂於與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學重點】

  知道放大工具的結構特點,瞭解放大鏡能放大物體影象,看清更多細節。

  【教學難點】

  透過對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點,明白放大鏡是“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每生一面)、信封、錢幣;十種對比觀察的器具;燒杯、水、記錄紙。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

  【教學流程】

  一、匯入

  課前影片匯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麼,它與我們看到的實物有什麼不同

  2.組織學生回答,匯入新課。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種不同的器材,分別用它們觀察文字,尋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將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兩類。(預測-實測)

  (2)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3)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樣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學生的發現。

  透過比較發現能放大物體影象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間厚)不能空心的特點。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間越厚,邊緣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體的影象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鏡也叫凸透鏡。

  3.拓展活動: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為一個“自制的放大鏡”。

  4.小結,並介紹放大鏡的歷史。

  三、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瞭解放大鏡的用途,讓學生談談生產、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鏡?

  2.用肉眼和放大鏡正確的操作方法進行物體觀察,比較肉眼觀察和在放大鏡下觀察有什麼不同。並記錄在記錄紙上。

  3.組織學生觀察,教師巡視。

  4.組織學生彙報各自的發現。

  5.小結放大鏡的作用。

  四、總結延伸

  1.你還想用放大鏡觀察什麼?你還希望用什麼工具觀察物體?

  2.總結。

  放大鏡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透過和平面鏡比較,初次玩,感知放大鏡的神奇。

  2、知道放大鏡是凸透鏡,能說出生活中一些與凸透鏡原理有關的物品。

  3、利用焦點燃燒紙板、紙片,使幼兒體驗科學無處不在,從而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究的興趣。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人手一個放大鏡,一面小鏡子。若干紙片、紙板。手電筒一個。

  活動過程:

  一、請小朋友把你們帶的小鏡子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二、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好玩的東西(出示)認識嗎?叫什麼?(放大鏡)

  1、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然後說一說和平面鏡對比後你有什麼發現?

  2、再到自己、夥伴的身上,周圍的物體上用放大鏡觀察一下,說說看有什麼新的發現。

  師小結:"摸起來鏡面是突出來的,當你仔細看放大鏡上的你的時候變成了哈哈鏡;而當你把鏡子拿到一定距離的時候,再仔細看鏡子裡的你時發現和本人很清楚。"

  3、師:" 當你把放大鏡遠距離對準報紙看字的時候 ,說說看,你發現了什麼?"

  師小結:"用放大鏡看物體,離物體不能太遠;否則,從放大鏡上看的物體會變得更小。其實,放大鏡是一面凸透鏡。"

  三、師:"請小朋友說說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鏡原理製成的像放大鏡這樣的物品都有哪些?(顯微鏡、老花鏡、照相機、貓眼、投影儀、汽車前後尾燈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師把手電筒燈光對準放大鏡後,後面的報紙上會出現什麼?(老師啟發引導幼兒說。)時間長了,那個亮點又會有什麼變化?你們想試一試嗎?沒有手電筒,我們就利用太陽光來照,看看你的報紙會發生什麼變化,然後告訴老師。

  幼兒實驗,老師指導。

  五、師:"這個亮點就是凸透鏡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點,等你們上了初中學了物理知識以後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小朋友記住,無論到哪裡,千萬不能像今天這樣拿著放大鏡對準光隨便照哪個物體,以免發生火災。"

  六、活動結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活動反思:

  放大鏡是六年級《微小世界》單元的第一課時,學生對放大鏡並不陌生,從三年級起放大鏡就伴隨著孩子們的科學學習。但是他們對人類發明放大鏡的意義,以及放大鏡的結構和功能不一定很瞭解。本課鼓勵學生在帶著新的問題用放大鏡進行觀察的過程中,有新的發現。

  對於已經很熟悉的觀察工具來說,怎樣引導學生進一步地認識放大鏡的相關知識,本單元安排了8課時的內容。這8個單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放大鏡下的發現。二是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鐘的課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學流程很重要。我對這課是這樣設計的:活動一、讓學生說說對放大鏡已有的認識;活動二、先用肉眼觀察宣紙、作業紙、撕開的報紙,再用放大鏡觀察剛才沒有發現的;活動三、怎樣製造一個放大鏡。學生都知道放大鏡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鏡和用肉眼有什麼區別,在學生活動後大家都有體會:放大鏡觀察得更細、更清晰。對比過玻璃和放大鏡學生髮現放大鏡比較厚,並且凸出來,那究竟是放大鏡厚起到放大的作用還是凸起來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讓學生來討論,想方法來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學生說倒水,讓學生做實驗後發現:水倒多了擴散開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僅滴一滴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經過這樣的討論、實驗、分析,學生對放大鏡是凸透鏡,有放大作用便有了深刻認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