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通用8篇)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通用8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通用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清詩歌思路,理解詩歌形象的內涵。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3.深入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研讀詩歌,品味語言。

  2.感同身受地體會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匯入:

  健全的雙腳總渴望踏在堅實的土地,康健的雙手總期盼握住永遠的幸福.

  曾經有這麼一個詩人,寫了一首《斷指》,據說,這位斷指的革命者是詩人的友人,他為了不再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業當中去,當眾砍下一根手指,請友人在酒精瓶裡儲存好以為見證,以志警醒。可是,十多年後,詩人被日軍逮捕用酷刑審訊,在獄中他想用殘損的手掌撫摸被日軍蹂躪的國土,身體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靈魂寫下了《我用殘損的手掌》,他是誰?“雨巷詩人”戴望舒讓我們來讀一讀在特殊的年代裡寫下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聽一聽,他唱出了什麼樣的心聲。

  (板書課題)

  二、聽讀,品意象

  1、創設音樂情境,教師配樂範讀。

  同學們,請先允許老師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讀這首詩,同學們要設身處地地傾聽詩人內心深處的聲音。

  2.學生自由吟誦兩遍。

  你們認為老師讀得好的地方就試著學一學,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後激情朗讀兩遍;讀後請你們告訴我: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詩人摸到了一片怎樣的土地?

  預設:黑暗、殘損、被侵略軍蹂躪等

  三、想象,知情感

  1、用殘損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關句子來朗讀,重點讀出關鍵的動詞

  預設:他用手掌去摸索這廣大的土地、觸到、掠過,沾了,輕撫、運力量、貼在上面,寄愛和希望)

  詩歌圍繞題目出現了兩次“用殘損的手掌”,可兩次的動詞不同,一處是摸索,一處是輕撫,你覺得兩處可以調換嗎?

  透過學生的比較得出: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進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沉痛的,很衝破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

  而輕撫則是輕輕的撫摸,是詩人在撫摸探索無限的江山之後,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對這塊土地特別的熱愛,於是他會將所有的力量運在手心,貼在這塊土地上面,

  透過這兩個詞語的比較明白詩人對這“遼遠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熾愛、傾注柔情、滿懷憧憬

  2、要求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後半部分詩歌,說說這“遼遠的一角”為什麼會吸引詩人的心?

  預設:直接的有: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蓬勃

  間接的有:“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以情侶關係與母子關係的比喻,把詩人對"這一角"的溫柔感情抒發得細緻動人。

  那裡是太陽,是春。太陽和春"來比喻這一角欣欣向榮與勃勃生機。

  教師板書關鍵詞

  再問:詩人手掌先後撫摸到的地方是迥然不同的,你們能否幫以上的關鍵詞找到相反的詞語,說說先前摸索到的土地是怎樣的土地?

  預設:溫暖—冷、涼;明朗—陰暗、蓬勃—憔悴、堅固---化為灰燼、血和泥

  3、想象,描寫畫面

  詩人描寫“摸索”時手掌的感受,細膩而又真切,真的在想像中他描繪了冷冷的色調與灰灰的死寂,感受著淪陷區人民生活的苦難,傾吐著對祖國母親的赤誠。請閉上眼睛靜靜聆聽前半部分選擇你最能引起你聯想看到淪陷區的現狀的句子,描述想到的畫面與感受(感時花)

  例:如“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一句我聯想到了:我把手伸進水中,河水冰涼冰涼。昔日那錦幛似的鮮花,在炮火中枝殘葉敗,那嫩柳枝發散出來的清香,被濃濃的血腥味籠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掛在我心頭的挽幛!

  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一個地方的景物透過想象加以描述。“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祖國的長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氣徹骨,似一把把利劍,刺痛著我的心!因為我看到侵略者的鐵蹄正在我的祖國肆意踐踏!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嶺南,這四季如春的地方,聞不到花香,聽不到鳥語,滿山都是荒涼、滿眼都是廢墟,聽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嘆、那憤怒的呼喊。

  “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涼的漁村裡,只有殘留的破舊的漁網和白森森的魚骨;偶爾有人在村裡走動,他們面容憔悴、衣衫破舊。我恨!不是因為侵略者強佔了我們的國土,人民怎會是這般模樣?

  4、齊讀,品精神

  同學們,你們看到了日本鐵蹄蹂躪下的淪陷區人民像牲口一樣的活,像螻蟻一樣的死,詩人透過強烈的對比慷慨激昂的告訴我們,他想要怎樣做?

  驅逐陰暗,帶來蘇生,不像牲口一樣的活,螻蟻一樣的死……希望,有永恆的中國!

  你從這些詩句中你看到了詩人怎樣的一種形象?

  預設:不屈不撓的堅強的意志和對祖國熾熱的愛,對美好的未來充滿這無限的憧憬

  引入資料:

  啊!在這血染的島上,我是否要等到老?(《斷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舊的凝冰都嘩嘩地解凍……(((偶成》)

  苦難的歲月不會再遲延,/解放的好日就快到……(((口號》)

  是的,他不想自己如螻蟻苟且偷生所以他在酷刑殘害下也不供出一個文藝工作者,他在《獄中題壁》:如果我死在這裡,朋友啊,不要悲傷,我會永遠地生存在你們的心上。

  在時代潮流的感召下,詩人戴望舒終於走出了惆悵的叢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滿韌勁和豪情地歌唱。而且在同時代中也有這樣高亢的歌號召著每個愛國者的心。

  5、拓展,知時代

  配樂齊讀,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發出錚錚誓言:

  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汙穢和恥辱。

  蕭紅在《生死場》中宣誓道:

  我是中國人,我要中國旗子,我不當亡國奴,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

  田間在《給戰鬥者》歌唱道:

  我們要活著———在中國/我們要活著/———永遠不朽!

  我們復仇的槍/不能扭斷/因為我們知道/這古老的民族/不能/屈辱地活著/也不能/屈辱地死去/我們一定要/高舉雙手/迎接———自由!

  在朗讀中結束這堂課

  6、作業佈置:推薦讀望舒的《雨巷》和《獄中題壁》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2

  〖創意說明〗

  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詩人,十分注重詩的音樂美,這首《我用殘損的手掌》同樣也體現著他對詩歌韻律的追求,因此,教學可從“朗讀”切入。充分朗讀之後,“個性解讀”——“多角評析”——“自主連結”,分層推進,由發現詩的美,到評價詩的美,再到發現更多的美,學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學步驟〗

  一、充分朗讀

  1、第一遍,教師教讀,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2、第二遍,師生合讀,讀出詩的層次。

  第一層(師讀),“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第二層(男生讀),“這一角已變成灰燼”到“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第三層(女生讀),到結束。

  3、第三遍,配樂朗讀,讀出詩的感情色彩:

  描寫淪陷區的一節,讀得悽楚憂憤;描寫解放區的一節,讀得明朗溫馨。

  二、個性感受

  1、詩人描寫“摸索”時手掌的感受,細膩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畫了祖國的現狀,感受著淪陷區人民生活的苦難,傾吐著對祖國母親的赤誠。請閉上眼睛靜靜聆聽,選擇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生活的苦難,傾吐著對祖國母親的赤誠。請閉上眼睛靜靜聆聽,畫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觸覺聯開去,從所見、所聽、所聞、所感等多種角度來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一句可以這樣描述:我把手伸進水中,河水冰涼冰涼。昔日那錦幛似的鮮花,在炮火中枝殘葉敗;那嫩柳枝發散出來的清香,被濃濃的血腥味籠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掛在我心頭的挽幛!

  “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祖國的長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氣徹骨,似一把把利劍,刺痛著我的心!因為我看到侵略者的鐵蹄正在我的祖國肆意踐踏!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嶺南,這四季如春的地方,聞不到花香,聽不到鳥語,滿山都是荒涼、滿眼都是廢墟,聽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嘆、那憤怒的呼喊。

  “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涼的漁村裡,只有殘留的破舊的漁網和白森森的魚骨;偶爾有人在村裡走動,他們面容憔悴、衣衫破舊。我恨!不是因為侵略者強佔了我們的國土,人民怎會是這般模樣?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那麼柔軟、那麼親切、那麼令人依戀!這土地是美好的、溫暖的;是令人嚮往的、無比香甜的。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地,是美麗的地!

  3、學生交流。

  三、多角評析

  自選角度,評析文章。用“我發現________”說話。學生的發言可能有:

  1、我發現文章在構思上用了“一線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這一線索將全詩貫穿起來,所以文章描寫的物件雖多,但一點也不覺得蕪雜。

  2、我發現文章運用了前後對比的手法。在寫淪陷區時,詩句中流露出憂憤;而在抒寫解放區時,情緒卻陡然變化,變得熱切,充滿了憧憬。

  3、我發現文章語言上很有特點。詩人選用了積極的、暖色調的詞語來描寫解放區,而用消極的、冷色調的詞語來描寫淪陷區,很好地表達了情感。

  4、我發現詩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很巧妙,他用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使得抽象的心緒變得具體可感。

  5、我發現詩歌前後部分寫法不同,有一種搖曳多姿的美。前半部分寫淪陷區採用的是實寫,用一幅幅富有特徵的畫面綴連;而後半部分對解放區側重於寫意,充滿了抒情意味。

  6、我發現整首詩歌都是在詩人的想像中完成的,因此,詩歌的意境既有現實的真實性,又具備超現實的廣闊性,兩者水x交融、巧妙和諧。

  ……

  四、自主連結

  請你根據自己的積累,為本課學習資料庫新增相關內容。

  點撥:

  新增的內容可以有:

  《我用殘損的手掌》的名家朗讀,《我用殘損的手掌》賞析;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的音畫欣賞,戴望舒的同期作品《獄中題壁》;“戴望舒與中國現代詩”,戴望舒《論詩零札》摘錄,杜衡《望舒詩論》,張新《戴望舒:一個邊緣文化型詩人》……

  【備選創意】

  〖創意說明〗

  從語言的角度學習詩歌,不僅能從一個別致的角度領略到詩的美,而且有助於培養語感,提升語言鑑賞力。

  〖教學步驟〗

  一、自主發現

  1、要求學生從語言的角度閱讀課文、發現課文。

  2、教師示範:

  從詞語的搭配來看,作者很善於用修飾語來表達情感,如用“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來寫淪陷區,傳達出一種憂憤悲苦之情。

  3、學生交流:

  從動詞的選用來看,作者用語富於變化,如“觸到”“滑出”“蘸著”“沾”“輕撫”“貼”等詞緊緊扣住“摸索”二字,文章思路清晰明瞭。

  從形容詞的使用來看,因為作者的主觀情感蘊含其間,所以既形象又含蓄。如“殘損”一詞來修飾手掌,既是寫實,點明作者在獄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又如一面旗幟,宣告著詩人的堅貞不屈。

  從比喻句來看,既新穎貼切,又啟人聯想。如“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掌中乳”,透過人類共通的情感經驗調動讀者的聯想,形象感受到對如戀人般美好、如母親般親切的解放區的嚮往之情。又如“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亦是如此。

  從句式來看,作者在寫解放區時多用短句,活潑、跳躍,以表現解放區的生機和活力、明朗和幸福,如“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因為只有那裡是太陽,是春”。

  從韻腳來看,有時是四行押一個韻,有時是兩行押一個韻,既和全詩的情緒流變一致,又使全詩有著相對協調的節奏。

  ……

  二、一點聚焦

  1、確定品析重點:詩歌中的修飾語。

  2、學生自選一句,品析詩中修飾語。

  3、學生交流,內容可以如下: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嶂,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一句,用“錦嶂”來比喻百花爭豔的美景,用“奇異”來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著喜愛、讚美之情,反襯出對祖國遭受到災難的哀痛之情。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擬人手法,用“寂寞”來表現祖國遭受日寇蹂躪後荒涼衰敗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痛楚。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一句,描寫詩人輕撫解放區時的內心感受,詩人用了兩個比喻。“戀人”“柔”,傳達出一種純淨而美好情愫;“嬰孩”“手中”寫出瞭解放區的親切和令人依戀的,十分貼切地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的依戀和摯愛之情。

  ……

  4、教師小結:

  詩中的修飾語給詩歌塗上了“冷”和“暖”兩種色調,形成了對比,很好地表現了詩人的情感。

  三、理解背誦

  根據詩人情感的流動,邊想像邊背誦,力爭最短時間內背下來。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透過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線索。

  2、引導同學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情感。

  3、透過對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和表達效果的分析,深層掌握詩歌的主題。

  4、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同學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透過誦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在藝術形象中蘊含情感的手法。

  【教法】

  誦讀法、欣賞法、研討點撥法。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同學活動

  一、導語設計

  抗日戰爭的炮火曾震動過許多中國人的心靈,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詩人戴望舒也走出了難過的叢林和寂寥的雨巷,把個人的倒黴同國家命運融為一體,以深沉的思想,火熱的感情,抒發了對災難深重的祖國的由衷關注和真誠的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戀歌──《我用殘損的手掌》。

  創設情景,培養同學的愛國之心,為下文的學習奠定基礎。並藉此瞭解作者寫此文的時代背景。

  二、朗讀

  1、聽配樂錄音(或者教師範讀),要求同學注意朗讀的語調、節奏和情感。

  2、朗讀指導。

  語調:前半區域性深沉,後半區域性激昂。

  感情:前半區域性消極,冷色調;後半區域性積極,暖色調。

  3、分四組朗讀。讓同學點評。

  4、指名讀詩。師生一起點評。

  5、同學自由朗讀,體會感情。

  同學聽讀,並注意朗讀的語調、節奏和情感。

  在教師的指導下了解怎樣去朗讀。

  每排同學為一組分別讀詩,餘生給予評價。

  分別找兩生讀詩,師生一起點評。

  生自由朗讀,體會字裡行間所包括的感情。

  三、研讀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一找這首詩描寫了哪些具體形象?作者藉此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歸納點撥:

  形象:“殘損的手掌”“廣大的土地”“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詩人以“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大地形象化思緒,在想象中再現了他的家鄉、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以和未曾親身體驗過的解放區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覺展示了他內心情感的變化。詩人先是悽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變化,具體體現在詩中一些起修飾作用的詞語上,這些詞語有些是消極、冷色調的,有些是積極、暖色調的,請同學們找出這些詞語,並說說詩人這樣寫有什麼表達效果。

  點撥歸納:

  積極暖色調詞;新生、遼遠、溫暖、明亮、堅固、蓬勃、永恆……

  消極冷色調詞: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

  表達效果:透過對比更好地表達詩人內心深處的愛與憎。

  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四人一組合作,找到詩中有哪些具體形象,作者藉此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在師的點撥下,理解詩中具體形象中蘊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同學仔細讀詩,邊讀邊畫出起修飾作用的詞語,並區別哪些是冷色調,哪些是暖色調,進而分析這樣寫的表達效果。

  在師的點撥下,生從語言運用的角度理解、欣賞這首詩。

  四、品讀

  這首詩中,很多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形象,請同學們用自身喜歡的方式讀詩,從中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談談你的理解。

  例:

  1、“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這句是以情侶關係和母子關係比喻,把詩人對解放區的溫柔感情抒發的細緻動人。

  2、“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

  這句詩很形象地描繪出能夠掌握自身命運的人民的新生活。

  3、“那裡是太陽,是春”。

  這句詩用“太陽”和“春天”來比喻解放區的欣欣向榮與勃勃生機。

  4、“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句詩用“廣大的土地”借指整個中國,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對敵人的恨和對中國人民的愛細膩地表示出來。

  生用自身喜歡的方式讀詩,找一句你認為最生動形象的詩句,並作簡要分析。

  在師的指導下,生理解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動、形象。

  五、遷移

  詩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籠統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鑑這種寫法,聯絡你的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寫自身的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同學借鑑這首詩透過描寫具體事物來抒寫思想感情的寫法,寫片段作文。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4

  教學依據: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我用殘損的手掌》這首詩帶給讀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這是詩人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用愛和恨、痛苦和希望編織成的一首熱愛祖國,憧憬光明的詩篇。隨著詩人的神思遐想,詩人“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從塞北的長白山,到中原的黃河,從江南水鄉,到嶺南至南海,面對一片山河破碎的淒涼景象,詩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裡行間;可那“遼遠的一角”,卻依然“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情,深情的讚頌解放區是“永恆的中國”,他把祖國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託在解放區。這鐵窗關不住的愛國情能夠給予中學生強烈的情感薰陶,使他們瞭解詩人在那種苦難的時代和環境裡是怎樣的執著愛國,也啟發他們反思在和平年代又該怎樣以自己的方式熱愛祖國,這就是本課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價值所在。愛祖國愛家鄉是語文學習中著眼於“人的發展”的一個永恆主題,本課也不例外。相信在詩歌閱讀的潛移默化中能夠如新的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給學生“關於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關於詩歌的學習,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是“瞭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對於九年級的學生而言,重點應該放在從語言入手領悟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內涵、情感上。課標也要求:“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有表現力的語言”。在這裡,強調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要有“體驗”。體驗什麼?體驗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體驗作品中的情感並實現自己情感上的認同。因此學習這首詩歌,要引導學生關注詩中飽含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特別要注意詩中詩人是透過哪些具體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人為什麼要選擇這些形象來表情達意。

  新課程標準還對學生提出了“能利用圖書館、網路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的要求。因此,本課仍然要求學生在課前查閱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並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賞析,寫下簡短的感悟(在涉及新的作家作品時查閱相關資料,做好相關連結,到九年級時應該已成為一種學習習慣。),目的正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新課程標準中還首次對學生的閱讀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求學生“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一要求的重點在於強調以“合作的方式”來解決閱讀中的問題。“合作”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目的是發揮大家的智慧、集體的力量。為此,本課選擇在體驗詩中的情境和形象、體驗詩中的情感和內涵時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不是以老師的講解取代學生自己的感受、理解、體驗和評價,而是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切磋,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表達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提出自己的看法並共同解決閱讀中的疑難問題。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從閱讀中得到營養,這樣的教學才真正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隨著詩人“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詩中展現出一幅祖國山河破碎、災難深重的圖畫,可謂筆力縱橫,想像飛揚。學習本課要反覆朗讀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②過程與方法:讀中品,品中讀。用反覆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情感和內涵。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詩中洋溢著一股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洪流,其中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祖國大地苦難的哀痛,對解放區熱情的讚頌都溢於言表,深切動人,要引導學生體會並激發其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方式:

  ①做好相關連結。課前收集關於作者及本詩的相關資料,使學生對這位“雨巷詩人”及其詩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詩的創作背景,這樣有助於學生領悟作品內涵,理解本詩抒發的情感並作出自己的評價。

  ②反覆誦讀詩歌。在誦讀中,隨著詩人“手掌”的移動整體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體味詩人變化起伏的情感。在誦讀中,進一步明確詩人藉助哪些形象抒發情感,品味詩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味詩人奇異的想像和詩中強烈的對比。讀出情感,讀出韻味,直至背誦。

  ③開展合作交流。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強化誦讀,品評語言。“讀”時可以輪流讀,可以分工讀。由於每個人對詩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讀一遍都可以讀出不同的感受和收穫。“品”時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切磋,針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說出自己的體驗,在交流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④做好課堂盤點。本課結束後每個同學要及時回溯檢索本課學習內容,盤點自己的學習收穫。想想自己在本課中收穫最大的是什麼,或者最想在本課中實現突破的是什麼。這種理性的學習有利於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學習效率。

  ⑤佈置課外作業。在課堂盤點之後,根據學生自己的選擇佈置幾種不同的課外作業,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針對不同的學習個體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教學構思:

  本課擬用一課時完成教學目標。

  課前指導學生課外收集戴望舒有關資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簡單的分析和初步的興趣式賞析。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寫下對戴望舒這位詩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上課時,用一盤朗誦得極富音樂感的磁帶匯入。一方面,激起學生朗讀的慾望,有利於學生讀出節奏感;另一方面,抑揚頓挫的樂感也有助於學生理解詩歌的情懷。

  聽完範讀隨即安排學生自由誦讀,並提出初讀課文的要求:細心體會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感覺,說說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

  體會了複雜的情感之後,引導學生欣賞詩歌。一是看詩人是藉助哪些形象來抒發情感的,二是詩人是怎樣利用語言技巧來抒發情感的。這是學生表達自己對詩歌獨特的情感體驗並領悟詩歌語言凝練而又形象的特點的重要步驟,老師不能越俎代庖,所以選擇在同學中開展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式,在合作中表達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在這一步中,誦讀仍是貫穿其中的重要學習方法,力圖透過品讀詩歌使自己的誦讀更有節奏感,更富有感情。

  小組合作學習的步驟之後,需要一個班內的交流。此時仍是由誦讀貫穿,學生以讀帶講,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談出自己的體驗,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此時誦讀的要求是讀出情感,熟讀成誦。

  然後是引導學生針對本課的學習內容作一個回顧和盤點,總結一下自己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有什麼收穫或不足,反思一下自己的目標實現得如何,課外又將如何再去彌補遺憾或者有所拓展。

  最後,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他們自己的選擇確定不同的課外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後都有相對豐足的收穫。

  課堂實錄:

  師生活動:

  (課間播放優美的詩歌朗誦錄音,使教室裡充滿文學的韻味,營造一種詩意的學習氛圍。)

  營造氛圍,從細節做起。

  師:前面我們學過了艾青的詩歌《土地》,現在有哪些同學能夠充滿感情的為我們背誦這首詩?

  (眾生舉手。指名背誦,兩名至三名。)

  師:剛才欣賞同學們的背誦,最感動我的一句就是“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今天我們要學習戴望舒的一首詩《我用殘損的手掌》,與艾青的《土地》一樣,詩人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愛得熱烈。我們來聽一遍課文錄音,注意一些字的讀音和朗讀的節奏。

  示範性的朗讀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也為學生學習提供最佳指導。

  (生聽讀詩歌,師板書課題和作者。)

  師:聽過一遍之後,同學們體會到這首詩中包含著什麼情感?

  生1:詩中包含的是愛國的情感。

  整體把握是深入探究的基礎。

  師:是總體的把握。是一首愛國詩。具體說呢?

  生2:我感到詩人很悲哀。

  師:“悲哀”一詞似乎不夠準確啊。(有生補充:悲憤。教師肯定。)

  生3:其中還含有激動、欣喜的感情。

  師:看來,詩中不止含有一種情感。怎樣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詩人抒發的情感呢?我建議大家找到一條詩人抒發感情的線索,順藤摸瓜。

  生4: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那就應該順著他摸索的順序去看他抒發了什麼情感。

  師:很好。我們就按他說的方法做。大家自己把這首詩朗讀一遍,注意看詩人用他殘損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又分別在上面寄託了什麼情感。讀完在書上做勾畫批註。

  (生朗讀,讀後勾畫批註)

  生5:詩人手掌摸索到的有“這一片湖”“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因為這些地方都已經被毀壞,都沾滿了血和灰,所以作者是非常痛苦非常悲憤的。

  師:關鍵詞抓得非常好,概括得也很準確。請其他同學補充。

  生6:還有“遼遠的一角”。可看出詩人這時非常欣喜。因為前面他看到的都是陰暗的,而這裡卻是“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將驅散陰暗,帶來蘇生”,所以他是很高興的。

  師:顯然,本詩的情感呈現出一種前後的對比:前半部分主要是冷色調的,低沉傷痛;後半部分主要是暖色調的,高昂,憧憬。回顧一下,我們剛才讀的時候,有沒有讀出這種情感啊?

  (生雜說:沒有。有很多人開始小聲試讀。學生自讀)

  師:我來聽聽同學們這時候的朗讀是不是有進步了。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表演一下。

  (指名讓一個學生讀)

  師:好多了!總的來說把握住了兩種情感,但一些具體的句子處理的還不夠準確。下面同學們就要想想辦法讓自己的朗讀更有情感更有節奏感一些。我建議大家分組來讀。合作學習的時候,同學們要弄清楚詩人藉助那些形象來抒發了什麼情感,在語言上哪些句子讓我們很喜歡。讀一讀這些句子,品一品它的韻味,看看是不是讀的更有味道一些。可以分工讀,也可以輪流讀,每個人都要讀到。

  自主合作探究使學生獲得學習的自由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

  (開始分組合作學習。師在小組間巡迴解疑)

  師:請各小組讀一讀我們最欣賞或最有感受的句子。

  生7:(讀“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永恆的中國!”)這一節是我們很喜歡的。首先,從感情上來說,它很高昂,能夠給人以鼓舞,讓人讀起來就能感到一種力量。

  師:打斷一下,你認為這種力量是什麼?“遼遠的一角”具體指什麼?

  生7:我們查過資料,“遼遠的一角”應指延安。有的資料上說的是解放區。(其他同學紛紛點頭)這種力量就是一種愛國的力量,詩人相信我們國家雖然現在災難深重,但還是有希望的。

  師:好!同學們課前查閱資料做的不錯。

  適時肯定學生並進行學法指導,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

  生7:其次,從語言上說,這一節用到了很多讓人感覺蓬勃向上的詞語。比如:溫暖、明朗、堅固、蓬勃生春、太陽、蘇生等,讓我們感覺到詩人欣喜、讚美的感情,也受到鼓舞。

  師:這一小組對這一節詩的品讀有兩點很值得讚揚。一是善於抓住作者選擇的形象,體會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第二是善於抓一些起修飾作用的關鍵詞,從這些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入手,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等會希望其他組的同學能夠學著做做品析。

  生8:(讀“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這一節我們很喜歡。因為他列舉了一系列事物,表達出了對祖國的熱愛。

  生9:這一節中列舉了“這一片湖”“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在這些事物上面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情感。其中第一個列舉的就是作者的家鄉,說明他是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的。

  師:這位同學指出,作者將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寄託在這些形象上面。那麼為什麼作者單單選擇了這些形象呢?西湖是作者的家鄉,所以他首先選擇了它。其他的呢?

  生10:長白山、黃河這些都是我們國家很重要的一些地方。像黃河,她是我們的母親河。還有南海,這是我們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師:很好!我們還可以從這些形象中看出一個列舉的順序。

  生11:是從北到南。

  師:這也就是說,詩人用無形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是從北到南涵蓋了我們整個的版圖的。這樣寫給我們什麼感受啊?

  生12:作者並不是真的用手掌在摸索,這是他的想像,很奇特。

  生13:我們課前查閱資料知道,戴望舒寫這首詩是在牢獄裡,他也不可能看到這麼廣大的土地,全都是想像。

  師:的確,這首詩全靠詩人用想像來完成。作者身在牢獄,用心靈的手掌撫摸著祖國大地,抒發深沉的愛國情感,可以說是“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給我們奇妙的感受。應該學習這種大膽的想像。

  師:剛才我們說到,要善於抓住詩句中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修飾詞語來體會感情。誰來講講?

  學法指導

  生14:這一節中有兩句給人的感覺還是很明亮的。就是“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這兩句寫出了繁花的顏色、芬芳的氣味,還有“嫩柳枝”,給人感覺很柔、很脆。

  師:這兩句與其他詩句不同之處在於……

  生15:這是他在摸索時回想到的過去美好的景象。現在的西湖是這一句“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給人感覺還是冷色調的。

  師:好,接著找,還有哪些冷色調的修飾詞。

  生16:“冷到徹骨”。

  生17:“寂寞地憔悴”。

  生18:“苦水”。

  生19:還有黃河“水夾泥沙”,是混濁的。

  生20:“蓬蒿”,和前面寫西湖一樣也有對過去的回憶,過去是:“那麼細,那麼軟”,現在卻是雜亂的,荒蕪了。

  生21:還有“血和灰”“陰暗”。

  師:透過這些詞語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在想像飛揚的時候將祖國的遼闊土地受到侵略踐踏和解放區的生機和光明作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寄託了自己對祖國災難的哀痛、對祖國未來的憧憬。我們要學習這種表達感情的方法。

  提示學生抓準知識點

  生22:現實的故鄉與江南與回憶中的故鄉和江南是一個對比。

  師:是啊。這樣對比更能讓我們感受到他對家鄉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師:經過這一番品讀,我們再來朗讀一遍,看是否比剛才讀的有感情有節奏些。各小組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可以每人讀一部分,也可以輪流讀一遍。

  (小組朗讀)

  師:我們請幾個小組來讀一讀。

  生23:我們小組女生朗讀前半部分,男生朗讀後半部分。(小組表演朗讀,讀出了感情,眾生鼓掌)

  讀中品,品中讀,朗讀能力提高到一個新層次。

  生24:我代表我們小組朗讀。(生朗讀。眾生鼓掌鼓勵)

  師:我們讀了這麼多遍,是不是已經有了比較深的印象?能不能趁熱打鐵把它背下來?試試看,也可以幾個人合作背誦。(生趕緊準備背誦。隨後指名4—5名同學試著背誦,並提出課外加強背誦的要求)

  師:這節課上到這裡,所有的同學都該想想,自己在這節課中收穫最大的是什麼?自己還想在哪方面有所突破或提高?(生冥想,總結)

  培養學生理性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生25:我在這節課上了解了這首詩中包含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我想課外能把這首詩背的再熟練一些。

  生26:我學到了詩人都是把自己的感情寄託在一些具體事物上。

  師:你可以把課後練習三做做,學習這種寫法。

  生27:我又學到了一首愛國詩,我想再積累一些愛國的詩歌。

  生28:我學到了對比的寫法,我想用對比的手法寫一段話。

  生29:我朗讀的比先前好些了。

  師:總結得很好。雖然角度不同,但每位同學都能有一點收穫。根據大家的總結,老師提出以下幾個作業供大家選擇,每位同學可以選擇1—2道來做。

  自主選擇作業,尊重學生學習的權利。

  (生急切地想知道有哪些作業可供選擇。師出示作業牌)

  1.積累:愛國詩歌大串聯,不少於5首。

  2.背誦並默寫課文。

  3.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寄託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鑑這種寫法,聯絡你的生活體驗,寫一段富有詩意的話或者幾句詩,抒發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4.詩的前後兩部分中一些起修飾作用的詞語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效果,更好地表達詩人內心深處的愛與恨。學習這種寫法寫一段話或幾句詩,表達一種情感。

  師:我選擇,我喜歡,希望大家透過自己選擇的課外作業加深對這節課的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反思

  ①以讀帶講。

  以讀促品是本課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在這裡,通過幾遍層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讀促使學生抓住詩中形象,理解詩歌感情,領悟詩歌內涵,讀和品互為方法和結果。

  ②青春時代應該是詩的時代。

  可是很多同學誤以為詩歌的凝練就意味著抽象,學著寫詩寫的空洞蒼白。還有的同學很少讀詩,甚至有的同學懼怕詩歌的學習。本課的重點放在領悟詩人藉助哪些具體形象抒發情感上,消除了這一部分同學的誤解,使他們在情感上又向詩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對詩歌的認識,有利於課外的閱讀和練筆。

  ③課程標準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主人”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某種意義上,得由老師來幫助完成。那麼“組織者和引導者”就要轉變觀念,以創新的精神和嶄新的姿態組織好教學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個性差異,鼓勵他們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在語文學習中大膽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學習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效果很好,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他活動的舞臺和空間,每個學生又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來選擇課外作業。事實上,我們完全不必擔心學生沒有掌握該掌握的內容。學生層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償失的。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理解本課生字詞;

  2、能有感情的誦讀全詩,並能準確的背誦;

  3、瞭解象徵手法在詩歌中的應用,理解象徵意義;

  4、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託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

  5、透過聯想和想象,體驗情境,再造詩歌意象,進而理解詩歌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2、課前熟讀,收集資料,課堂上賞析、朗讀;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質疑法、朗讀法、欣賞法,學習仿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詩人對苦難中的祖國無法言喻的感情,體會對解放區的深情嚮往,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盼望,培養學生堅強的性格,增強學生對現在生活的珍惜和對祖國未來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朗讀、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

  2、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託詩人情感的具體形象;

  3、詩歌所表達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象徵手法的應用,理解象徵意義;

  2、透過聯想和想象再造詩歌意象,進而理解詩歌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篩選有關資料及相關錄音或幻燈;學生收集有關作者及詩歌創作背景的資料,並能熟讀課文了解詩歌內容,解決生字詞。

  教學步驟:

  一、匯入課文:

  假設我們生活在戰爭年代,你不幸被敵人抓捕了,你在監獄中會想些什麼?會做些什麼呢?(學生自由作答)

  總結後匯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就是詩人在被捕後創作的',誰來介紹一下詩人和詩歌創作的情況?(相互交流收集的資料,並補充、記錄)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聽錄音或教師範讀,學生聽,記錄停頓和重音。

  2、問:詩歌在寫什麼?你覺得詩歌寄託著詩人什麼思想感情?(學生討論自由回答)

  3、教師總結後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教師點評然後再次朗讀(齊讀或個別學生範讀)。

  4、問:把詩歌分為兩節該怎麼劃分?說出理由。(小組討論完成)

  學生各抒己見,明確:根據詩人感情變化來劃分,從開始到“手掌沾滿了陰暗”為第一部分,描寫淪陷區的情況,表現詩人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

  三、賞析第一部分,體味詩人情感:

  1、齊讀第一部分,思考:“殘損的手掌”表明了什麼?[實寫,表明詩人堅貞不屈的意志]“這廣大的土地”僅僅指土地嗎?[象徵手法,象徵祖國]

  2、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著廣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麼?[荇藻和水、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夾泥沙、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花、南海]。

  3、總結:詩人由北向南,手掌撫過祖國大地,這些象徵性事物讓詩人感覺到了什麼呢?[荇藻和水的微涼,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嶺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4、這樣的情景作者在詩中進行了總的描述,是哪些句子?[“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5、朗讀討論:這些描述表明了淪陷區怎樣的情景?寄託著詩人怎樣的感情?[討論回答]

  6、總結:侵略者的燒殺搶掠,使大地上處處廢墟,人民流離失所。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支離破碎的土地,寄託著對苦難中的祖國深深的憂憤的感情。作者還使用了一種方法,使這種感情更加激烈,你知道是什麼嗎?[討論後明確:對比手法。家鄉的美麗景象與現實、祖國的河山曾經的美好與現在的淒涼形成對比]

  7、男女生分組朗讀詩歌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

  一、朗讀、複習上課匯入新課

  問: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撫過了淪陷區,他看到的是怎樣的情景?[自己身陷牢獄而國土喲支離破碎,但總有美好的事物在鼓勵著自己,那就是對解放區的嚮往]齊讀第二部分。

  二、賞析,探究詩歌內容:

  1、問:詩歌哪句話總結了解放區的情況?[“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機”]

  2、探究下列問題:(分小組討論)

  1)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撫過解放區他的感覺是什麼?[象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貼切的比喻形象形容出詩人在這裡明朗、溫暖的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2)作者為何要把愛和一切希望寄託在這裡?[“因為只有那裡是太陽,是春天,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因為只有那裡我們不象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

  3)哪句詩句最能抒發作者心裡對祖國無限的熱愛和希望之情呢?[“那裡,永恆的中國”]

  4)這一節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語言上有什麼特點?[“對解放區的真摯情感,對祖國未來寄予熱切的希望,語言上用了比喻的修辭和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

  3、有感情的朗讀全詩,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三、指導當堂背誦,結束全文。

  四、全課總結:

  詩人雖然身在獄中,卻仍然不忘和自己有著相同命運的祖國。他”殘損的手掌”撫過被日軍踐踏的淪陷區,撫過充滿希望的解放區,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詩人感情的前後對比,表現了詩人對解放區的深深嚮往,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熱切希望。

  五、板書設計:

  感情:憂鬱、憤怒、深沉的愛(對比)

  永恆的中國!

  感情: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未來寄予熱切的希望

  六、拓展練習

  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發自己的一種情感將之寄託在具體的形象上,使之具體話,形象化。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6

  知識目標

  1.瞭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作。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

  3.感情背誦本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

  2.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3.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感情誦讀,把握全詩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詩人的情感。

  2.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透過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線索。

  2. 聯想想象欣賞法 引領學生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情感。

  3.研討點撥法 用於對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的分析,深層把握詩歌主題。教具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把握全詩的思想感情。分析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主觀情感。品味詩歌浯言,領會其藝術魅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提及戴望舒,我們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但盧溝橋頭的炮火點燃了民族鬱憤,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紙傘”,而在“獄中題壁”,並且“用我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放聲歌唱“永恆的中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戀歌——《我用殘損的手掌》。(板書文題、作者)

  二、作者介紹

  戴望舒及《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學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做宣傳工作。1928年在上海與人合辦一線書店,出版《無軌列車》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書店,出版《新文藝》月刊。1931年加入左聯。1932年自費赴法國,在里昂中華大學肄業。一年後到巴黎大學聽講,受法國象徵派詩人影響。1935年回國。次年創辦《新詩》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編副刊《星座》及詩刊《頂點》。還曾主編過《珠江日報》和《大眾日報》副刊。同時組織“文協”香港分會並任理事。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後被捕入獄,受傷致殘,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1949年回到內地在國際新聞局法文組從事翻譯。1950年因氣喘病去世。 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年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徵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後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 《我用殘損的手掌》作於1942年?月3日,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歌。

  三、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學生默讀全詩。掌握下列字詞。

  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螻蟻(lóu yī):“螻蛄和螞蟻,用來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師感情誦讀,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

  提示:這首詩語言口語化,押韻靈活錯綜,讀起來有一種沉鬱頓挫的音樂感。很確切地表現了詩人的情懷。誦讀中要注意體會停頓和重音。

  3.學生自由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思考:

  (1)詩歌從內容上町分為兩部分。每部分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體會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感覺,說說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

  學生誦讀體會後回答,教師適時點撥:

  (1)第一部分表現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雖然自己的手掌已經“殘損”,卻仍然要摸索祖國“廣大的土地”.觸到的只是“血和灰”,從而感覺到祖國籠罩在苦難深重的“陰暗”之中。第二部分寫詩人的手終於摸到了“那遼遠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沒有為侵略者所蹂躪的解放區,詩人對這塊象徵著“永恆的中國”的土地,發出了深情讚美。

  (2)詩人先是悽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消極的、冷色調的前半部分與積極的、暖色調的後半部分形成明顯對比,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

  4.學生集體朗讀,整體領悟詩意。

  四、精彩賞析,理解藝術形象

  1.學生配樂誦讀全詩。合作研討:

  (1)詩中兩種不同的色調給讀者以強烈刺激。請畫出文中起標示作用的修飾語,體會其表達效果。

  (2)這首詩描寫的物件很多,而讀起來卻不覺蕪雜,這是為什麼?

  (3)詩歌兩部分的寫法各異,試作簡要分析。

  四人學習小組研討、交流,教師明確:

  (1)積極的、暖色調的詞語如:新生、遼遠、溫暖、明亮、堅固、蓬勃、永恆……

  消極的、冷色調的詞語如: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

  詩人之所以這樣用這些詞語,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內心深處的愛與恨。

  (2)全詩在想象中展開內容,在想象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的家鄉,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對祖國大地上每一處特徵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如 “微涼”“冷”“滑出”“細”“軟”“蘸”等等。這樣,就把較廣泛的描寫物件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條線索上,因而讀起來不覺蕪雜。

  另外,靈活的押韻方式,既體現了現代詩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詩有著相對協調一致的節奏。

  (3)描寫淪陷區,從實處著筆,用一幅幅富有特徵的小畫綴連;描寫解放區,側重寫意,用摯愛和柔情撫摸,加之一連串親切溫馨氣息的比喻,凸現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學生熟讀背誦全詩,深層領會詩中藝術形象的內涵。

  3.拓展延伸。

  詩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鑑這種寫法.聯絡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寫自己的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先在小組內交流、修改,然後請學生有感情誦讀自己所寫的優美語句,教師點評歸納。

  五、課堂練習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在抗日戰爭中覺醒和振奮起來的戴望舒,“用殘損的手掌”摸索廣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鬱中愛國精神的昇華。恰是這一片丹心,撐托起了民族的脊樑。吟詠詩歌,我們在感念中生髮的是對祖國母親的一份深情、一份責任。“祖國在我心中”,讓我們在雄壯激昂的《國歌》聲中唱響心曲。(音樂起)

  七、佈置作業

  閱讀聞一多的《一句話》,寫一篇精彩的賞析文章。

  一句話

  聞一多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 這話叫我今天怎麼說?

  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 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 那麼有一句話你聽著:

  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 不要發抖、伸舌頭、頓腳,

  爆一聲:“我們的中國!” 等到青天裡一個霹靂。

  爆一聲:“我們的中國!”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7

  〖創意說明〗

  從語言的角度學習詩歌,不僅能從一個別致的角度領略到詩的美,而且有助於培養語感,提升語言鑑賞力。

  〖教學步驟〗

  一、自主發現

  1、要求學生從語言的角度閱讀課文、發現課文。

  2、教師示範:從詞語的搭配來看,作者很善於用修飾語來表達情感,如用“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來寫淪陷區,傳達出一種憂憤悲苦之情。

  3、學生交流:從動詞的選用來看,作者用語富於變化,如“觸到”“滑出”“蘸著”“沾”“輕撫”“貼”等詞緊緊扣住“摸索”二字,文章思路清晰明瞭。

  從形容詞的使用來看,因為作者的主觀情感蘊含其間,所以既形象又含蓄。如“殘損”一詞來修飾手掌,既是寫實,點明作者在獄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又如一面旗幟,宣告著詩人的堅貞不屈。

  從比喻句來看,既新穎貼切,又啟人聯想。如“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掌中乳”,透過人類共通的情感經驗調動讀者的聯想,形象感受到對如戀人般美好、如母親般親切的解放區的嚮往之情。又如“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亦是如此。

  從句式來看,作者在寫解放區時多用短句,活潑、跳躍,以表現解放區的生機和活力、明朗和幸福,如“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因為只有那裡是太陽,是春”。

  從韻腳來看,有時是四行押一個韻,有時是兩行押一個韻,既和全詩的情緒流變一致,又使全詩有著相對協調的節奏。

  二、一點聚焦

  1、確定品析重點:詩歌中的修飾語。

  2、學生自選一句,品析詩中修飾語。

  3、學生交流,內容可以如下: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嶂,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一句,用“錦嶂”來比喻百花爭豔的美景,用“奇異”來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著喜愛、讚美之情,反襯出對祖國遭受到災難的哀痛之情。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擬人手法,用“寂寞”來表現祖國遭受日寇蹂躪後荒涼衰敗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痛楚。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一句,描寫詩人輕撫解放區時的內心感受,詩人用了兩個比喻。“戀人”“柔”,傳達出一種純淨而美好情愫;“嬰孩”“手中”寫出瞭解放區的親切和令人依戀的,十分貼切地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的依戀和摯愛之情。

  4、教師小結:

  詩中的修飾語給詩歌塗上了“冷”和“暖”兩種色調,形成了對比,很好地表現了詩人的情感。

  三、理解背誦

  根據詩人情感的流動,邊想像邊背誦,力爭最短時間內背下來。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單元主題是愛國思鄉,本文正是在這個大環境下的經典篇目,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母親的讚歌。詩人以虛擬和想象的手法,用“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大地,在想象中再現了他的家鄉以及他沒有親身體驗過的解放區的景象,一“手掌”的感覺展示了他內心情感的變化。作者運用冷暖色調生動的表現出了自己對淪陷區和解放區的的感情,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題材,同時也是教給學生用意象去解讀詩歌典範例文。

  學情分析

  1、學生對詩歌的賞析還很稚嫩,要不斷灌輸賞析理論,讓學生結合學習世間理解詩歌創作及賞析的方法、策略,讓學生會學詩歌,從而克服畏難情緒,產生學習興趣。

  2、作品時代感鮮明,與學生距離較遠。要創設好情境,闡述好背景,引領學生進入角色。

  3、現階段學生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習慣、方法、合作意識等都有待提高,將在教學過程設計中精心策劃,鍛鍊學生多方面能力,形成素養,積澱基礎。

  4、針對現在學生愛國情感淡漠現狀,要充分教材作用,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樹立正確的“三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習本課要反覆朗讀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2、【過程與方法】 讀中品,品中讀。用反覆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情感和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詩中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其中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祖國大地苦難者的哀痛,對解放區的熱情讚頌都溢於言表,深切動人,要引導學生體會並激發其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能有情感、節奏正確的朗讀,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教學難點】 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情感和內涵。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二、吟誦課文,整體感知。

  1、大聲朗讀,處理字詞。

  2、學生聽賞課文朗讀,感悟詩歌內容,把握情感。

  3、簡介作家作品,介紹本文寫作背景。

  三、研讀詩歌,分析內容

  1、大家看題目《我用殘損的手掌》作為一個句子完整嗎?

  2、問:他觸控到哪些土地?請大家在詩中標註一下。

  3、這些地方都沾染了什麼?

  4、師:還觸到什麼地方?那一角又如何呢?

  5、對比兩種心情,討論其產生的原因。

  6、學生根據自己理解感情朗誦片段,比拼誰更富情感和感染力。

  四、品讀詩句

  1、下面我把大螢幕上的詩句改成這樣的詩行:

  東北三省淪陷,華北平原遭摧殘,江南、嶺南被侵佔,就連南海也有了敵人的戰船。

  這些詩句就是為了表達這些意思,請大家評價一下,老師改的怎麼樣,好壞要說出理由,請大家討論。

  2、給予學生詩歌賞析的理論,讓學生理解詩歌特點,從而學會去賞析詩歌。

  五、小結,佈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做課後練習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