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鈴鐺》的小學語文教案

《雨鈴鐺》的小學語文教案

  《雨鈴鐺》是北師大版本小學語文第二冊以“雨”為主題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這是一首清新自然又充滿兒童情趣的詩歌。下面瑞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雨鈴鐺》的小學語文教案,歡迎大家瀏覽。

  [教學設計]

  在講授本課時,我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有意識地做了一些相應安排,主要體現在:

  一、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切學習的先導。低年級學生在學習中,興趣成為了他們學習的動力。為此,我特在教學中做了如下安排:

  1、設計優美的過渡語,將學生引入情境。

  2、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結合文章的內容設計課件,向學生展現雨中的情景,使學生體會春雨的美,使學生透過各種感官的刺激,產生興趣。

  3、用遊戲的形式來鞏固識字。

  4、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記字:如拍手歌、編謎語、編順口溜等等。

  二、注重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本文的雨景描繪的是春天,但學生的生活體驗是豐富的。為了能夠使學生掌握更多春天的資訊,更多的“雨”的知識,安排了學生課下查資料,課上展示資料,使學生在不斷的收集過程中,積累知識,實現知識的擴充。

  [評析]

  從授課的內容看,本節課是一節起始課。教師扣住兩個重點在進行教學:一是識字,二是對詩歌內容的初步感知。課堂以兒歌匯入,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教師範讀,之後讓學生帶著問題“你從詩歌中瞭解到哪些內容”自由讀。根據學生的回答,即時出示詞語卡片,隨時認讀詞語。之後設計一個由詞語到單字的認讀環節:以字為建築的材料,為小燕子蓋新房。讓學生說說自己記字的方法。接著以“為什麼題目叫雨鈴鐺?”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最後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簡單的續寫,激發學生的想象。

  運用多種有效的手段識字並鞏固對生字的識記,是這節課尤為成功之處。教師在最開始範讀時,就提醒學生聽清字音。有三處設計值得借鑑。一是“隨文識詞語”的環節,在學生初步感受內容的基礎上,及時鞏固對詞語的理解和識記。比如學生說到“房簷”,老師就出示生詞卡片,同時放圖片,讓學生說說房簷指的是房屋的哪部分,然後齊讀幾遍。學生把他們從詩歌中感受到的內容說一遍,教師也將需要掌握的重點詞語向學生鞏固了一遍,為下一步由詞語到單字的識記打下良好的基礎。二是由詞語到單字的識記和鞏固環節。老師藉助詩歌內容,小燕子回家蓋新房的句子,設計一個小組活動:以字為建築的材料,為小燕子蓋新房,巧妙將組詞練習融在其中。透過小組內部的討論和小組間的相互展示,使學生在遊戲中將單字記住。三是對字的掌握方法的討論、交流與展示環節。這個環節非常精彩,學生用他們自己喜歡的'識記方法,把這節課的生字進行分類掌握。比如畫畫法、猜謎語法、組詞法、結構法、拍手誦讀法、熟字換偏旁法等等,學生的聯想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師在識字教學中還非常重視學生寫字的規範,這是我們應當大力提倡的。

  此外,本節課還有很多體現新課程理念的細節,比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一個學生在寫“新” 字的時候,都擠在“田”字格的左面,這個時候教師並沒有簡單的加以否定,而是先讓學生說說優點,在肯定他寫得“橫平豎直”的優點之後,說“如果往右邊寫一點,就更好看了”。這說明教師在有意識的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

  當然,這節課也存需要要改進之處,比如在課堂的某些環節有重複累贅之感,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還不很充分等,這都有待進一步斟酌。

  問題不在“輕”和“重”

  [案例]

  師:雨落在房簷上是什麼聲音?

  生:沙沙響。(師板書)

  師:“沙沙響”在讀的時候應該聲音小小的,同學們試著讀一讀。

  師:(在指名一名讀後)他讀得怎麼樣?

  生:很有感情。

  師:那你能像他那樣讀一讀嗎?(生讀)同學們再讀讀第二行,想一想哪幾個字要讀得重一點?(生練讀)

  生:春雨灑在房簷上。(加點字學生讀為重音)

  生:春雨灑在房簷上。(加點字學生讀為重音)

  師:(對學生的讀不置可否)老師也來讀讀課文,好嗎?(範讀)同學們,老師為什麼要把“灑”字讀得重一點呢?(生無言)

  師: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要有輕有重,你們再試讀一下。(生似懂非懂地讀起來)

  師:房簷上,掛水珠,好像串串小鈴鐺。雨從房簷上落下來是什麼聲音呢?(師拿出一個小鈴鐺搖一搖)

  生:丁零當啷。(師板書)

  師:“丁零當啷”該怎麼讀呢?(生練讀)

  生:應該從輕到重。(讀)

  生:我認為應該讀得輕一點。(讀)

  生:錯了,應該讀得重一點。(讀)

  師:同學們,“丁零當啷”是雨珠從房簷上落下來的聲音,所以要讀得重一點。(生跟師練讀)

  [反思]

  上述案例中,教師注意到了透過朗讀去體會詩歌的韻律美,但他對於朗讀中的重音處理,是直接告訴學生哪個字要讀得重,哪個字要讀得輕,課堂上書聲琅琅,貌似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指導,實則是無效或低效的。究其原因有二:

  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體驗、感悟、薰陶是培養學生良好語感的重要方法。朗讀技巧(如重音的處理)的指導應依附在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礎上,如上述案例中讓學生脫離對情感的體驗的朗讀,是空洞的、低效的。

  二、《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不同學生之間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環境、生活經驗和語文積澱,因此,每個人對於作品的理解程度是各不相同的。那麼,在對“春雨灑在房簷上”和“丁零當啷”的朗讀不也應作多元化處理嗎?只要是學生真實情感的“噴發”,讀輕讀重又有何關係?教師又何必將自己的感受強加於學生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