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剪紙活動觀察記錄

大班剪紙活動觀察記錄

  觀察記錄有利於教師進行分析與反思,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增強教育的針對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觀察背景:

  李xx,5歲,是一個好動的孩子,小手指靈活性較差。不喜歡剪紙,每次的剪紙作品都是幾個不規則圖形,且以圓形或多邊形為主。在區域活動中,他從來沒有選擇過到剪紙角去剪紙。

  觀察記錄:

  早飯後,小朋友紛紛來到自己喜歡的活動區活動。只見李梓浩起初來到玩具區想玩玩具,可是這次他來玩了,已經沒有他的位置。他在玩具區四周轉了一圈,又來到圖書區、益智區、美工區……各個區的位置都被小朋友們“佔領”了,這可怎麼辦呢?只有剪紙角還有空位。他看到了,但卻在遠處矗立著,一動也不動,眉頭一縱,嘴巴撅得老高。我走上前去,問明原因,並建議他下次再去。李xx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很不情願地坐在了那裡。按照老師的要求,幼兒開始自願剪紙了。梓浩拿起剪刀在一張紙的邊緣剪下了一個線條不光滑的圓形,舉起來對我說:“老師,我剪完了。”“你剪的是什麼呀?”“不知道。”孩子邊說邊低下了頭。我說:“你有自己的名字,你也給他起個名字吧!”“我的名字是我媽媽起的,我不會起名。”“你會起,沒關係,說出來,你叫他什麼都可以。”孩子拿著作品,想了一會兒,看著我說:“是橘子。”“你真棒,你剪的.這個橘子多好看呀!接著剪吧!”孩子聽了我的話,再也不忸怩了,迅速拿起了第二張紙……活動區結束時,他還向我炫耀他剪的蘋果呢!

  觀察分析:

  孩子的興趣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受他所在的生活環境薰陶,父母與老師的引導。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了成功感,必定有了自信,興趣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從此,我不再硬性規定讓幼兒去剪紙,而是抓住一些良機,引導幼兒,讓他們在剪紙過程中獲得成功,從而體驗剪紙的樂趣,對剪紙也充滿了自信。漸漸地,孩子便會在剪紙方面獲得不同層次的發展。

  反思:

  1、關注個別幼兒。剪紙活動不適合開展集體活動。因此,老師在進行小組剪紙活動中,能夠很好的去關注個別幼兒,讓他們樹立自信,獲得成功的快樂與滿足。思維的引領也是在這一過程中完成的。一名幼兒的進步,便是老師此次活動的成功。下次活動再來指導另一名幼兒,不要急於求成。

  2、老師要做一名旁觀者。在進行剪紙活動的過程中,當幼兒出現困惑時,老師不要急於告訴孩子的解決方法,而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加入到活動中來,與孩子共同探討解決的方法。讓孩子自己尋找解決的答案。這樣的過程,孩子樂於參加。他們不僅從中獲得了自信,同時在口語表達、觀察力、想象力等方面也得到了培養。

  3、好作品的引領。幼兒在剪紙過程中,都有一幅自己最滿意的作品。老師要抓住孩子的心理,及時的將他們的這類作品在班上展出。這不僅對幼兒本人是一種激勵作用;對其他幼兒來說,也是互相學習的機會;同時,對老師來說,可以將這些作品歸納整理,以便開展下一次剪紙活動,確立恰當的目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