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木葉”教案

說“木葉”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木葉”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1、瞭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瞭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4、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澱,喚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徵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並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鬆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控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湧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別,探究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徵。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麼?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麼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並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淒涼。關鍵之處在於木字。

  顯示:木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後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徵。

  提問:為什麼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幹,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幹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乾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徵。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徵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彷彿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後。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於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於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瞭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於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嚐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嚐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望月懷遠

  思考2:請根據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聖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於具有相對穩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裡,使之表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而杜甫卻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佈置作業: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列舉,所表現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鑑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裡,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後,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的小詩人。最後,請讓我把下面這首詩獻給同學們,作為今天的結束:

  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

  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遊是詩;

  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

  詩,可以靜靜的坐下傾聽;也可以在微雨街頭溫柔吟唱

  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的生活。

  探究活動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鑑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於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後人受屈原木葉詩句的影響,於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閱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鑑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於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裡,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列舉,所表現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試辨析並交流、

  研究方法:

  朗讀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參讀書目:

  王安石《梅花》,陸游《卜算子詠梅》,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黃櫱《上堂開示頌》,盧梅坡《雪梅》,張謂《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彥《花犯》,范成大《霜天曉角》,姜夔《暗香》《疏影》,蕭泰來《霜天曉角》,彭元遜《解佩環尋梅不見》,黎洪《詩話一百篇逸者之梅與志士之梅》。

  第四節說“一”不“二”──避免歧義

  一、本節學習重點

  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瞭解如何辨析和分化語句歧義,從而在語言表達中避免引起交際障礙。學習重點是瞭解語句歧義的產生原因、歧義句的型別,並且學會消解語句歧義的方法。

  二、課堂活動指導

  先猜謎,然後認真讀教科書!

  2.1課本課堂活動

  ●今日導讀

  這個課堂活動主要是透過辨析歧義句的不同意義,瞭解造成語句歧義的原因,學會如何消解句子的歧義。

  一、課堂活動步驟

  (1)讀標題,找歧義。教師先用板書、幻燈片或投影儀等形式把標題展示出來,可以另外再找一些新聞標題,把課堂活動中原有的有歧義的標題和找到的新聞標題混在一起,讓學生們找出其中有歧義的句子。討論一下,怎樣才能既快又準地判斷出句子是否有歧義。

  (2)辨原因,析歧義。辨析歧義是課堂活動的一個要點。“詞語多義”和“結構多樣”是歧義語句產生的兩個常見原因。其他產生歧義的原因,可參看本節“工具箱”的內容。

  (3)施妙手,解歧義。消解語句歧義是課堂活動的另一個知識要點。可以採取歸納的方法,先讓學生對如何消解語句歧義進行討論,再進行歸納,然後討論“修改法”和“補充法”;也可先告訴學生分化語句歧義的兩種主要方法,再讓學生運用這兩種方法消除語句歧義。

  二、相關知識補充

  (1)病句和歧義。歧義也是一種有“病”的句子,但和我們上一節講的病句有所不同。上節講的病句是不符合語法規則和表達規範的錯誤的句子,而歧義的句子在語法結構和邏輯關係上都是合格的,只是比句子應該表達的意義多了一個意義。

  (2)歧義的消除。新聞標題如果有歧義,就違反了新聞標題“言簡意賅、一目瞭然、客觀準確”的要求,因此必須盡力避免。但各種有歧義的句子,除了直接加以修改以外,在有上下文和對話等語境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