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種地理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案優秀範文
該種地理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案優秀範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該種地理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案優秀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該種地理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案優秀範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區域的含義;
比較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異、人文地理差異;
比較長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透過舉例說出區域的特徵;
利用地圖,運用所學的知識,列表比較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存在哪些差異,學會區域比較的一般方法;
結合教材內容,說明長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明確千差玩別的地理環境,就會造就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科學的區域可持續發展觀;
養成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習慣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區域的特徵;
2.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3.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教學難點
1.區域的特徵
2.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三、課的型別
授新課
教學方法
比較法 案例教學法 師生互動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區域的含義與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新課匯入】我們的生活與地理區域密切相關,例如,我們介紹自己的家鄉是某省、某縣、某鎮,我們去過某些風景名勝區旅遊等,我們還聽說過東北平原、黃河流域、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齊魯文化區等地理名詞。你瞭解什麼事區域嗎?區域是怎麼劃分的?又有哪些特徵呢?好的,帶著這些問題,一起進入咱們今天的學習主題。
【板書】1.1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第一課時 區域的含義與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一、區域
【講述】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由於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標和方法不同,人們劃分出的區域型別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環境差異,我國分為南方地區、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按經濟發展水平,我國分為東部發達地區、中部較發達地區、西部落後地區。區域既有客觀性,也有主觀性,這個怎麼理解呢?區域的客觀性體現在區域之間差異的存在,而主觀性則體現人為的劃分上,區域“內部特定性質相對一致”是一個區域區別於同等級其他區域的根本所在,如溼潤區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區域的特徵】
(師)區域有級別差異,如東北平原既是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又可分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三江平原
東北地區 東北平原
松嫩平原
遼河平原
這說明區域具有什麼特徵啊?
(生)略
【板書】(師)這說明區域具有層次性
(師)上面我們說到了,區域是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結合,客觀性體現在區域差異上,這說明區域還具有差異性特徵,區域與同級別區域之間是有差異的,一般說來,區域等級越高,區域內部越複雜,同一性越小,區域間差異也就越大;反之,區域等級越低,區域本身簡單,區域內同一性大,區域間差異也小,(以武漢和湖北省為例給學生解釋)
【板書】差異性
(師)組成區域的各個要素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如:
海陸位置 降水 氣候 氣溫 緯度位置
農業生產活動
這說明區域具有什麼特徵?
(生)略
【板書】(師)這說明區域具有整體性特徵
(師)區域還具有可變性,首先是指區域界線的相對模糊性。雖然有的區域邊界是明確的,如行政區,但大多數區域的邊界具有過渡性質,如干溼地區。其次是指對同一地表空間,人們研究區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標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區域劃分方案。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師)由於不同區域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各個區域在氣侯、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異,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導致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發展方向等也存在差異。
下面我們就已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為例,分析一下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思考】
1.導致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生)略
(教師點撥)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方面思考
松嫩平原緯度高,正午太陽高度小,地面獲得的太陽熱量少;距冬季風源地近,冬季嚴寒,年平均氣溫低。長江三角洲緯度低,距冬季風源地遠,年平均氣溫高。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佈各呈現什麼規律?形成這種分佈規律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麼?
(生)略
(教師點撥)長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國降水量的普遍規律一致,原因是該地地形為平原,降水主要來自東南季風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於受東面有長白山的阻擋,降水較少,基本呈現從東向西遞減的規律。
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網密度的差異,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哪些影響?
(生)略
(教師點撥)長江三角洲地區因河網密佈,湖泊眾多,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松嫩平原地區河網密度小,導致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
該種地理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案優秀範文2
一、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區域的含義。
2、以珠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3 、以珠江三角洲為例,比較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1.運用地圖、文字和圖片材料歸納總結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異同,透過分組討論解決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2.培養學生蒐集、整理地理資訊的能力。
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文字,圖片資料進行總結歸納、比較的能力。
4.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讓學生樹立辨證唯物主義思想觀,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
2、透過學習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樹立因地制宜發展的觀點。
3、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絡,發展和變化的。
二、教學重點:
1.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2.分析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三、教學難點:
1.區域的特徵
2.以兩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景觀圖片、中國四大幹溼區圖等。
五、教學過程:[教師創設各種情境啟發問學生----學生看書和圖分析、討論、思考、回答]
匯入:北方地區那裡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與我們高州地區一樣嗎?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差異?(學生談一談)
所有的這些差異我們都可以從這節課的學習內容中得到答案。(板書課題)
請同學們從課題中找出兩個關鍵的詞語。(地理環境和區域)
(一)提問學生:什麼是地理環境?(大氣、植被……)
(二)、什麼是區域:(圖片:南亞和義大利)
區域的內涵: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面積、形狀和邊界)。
2、區域的分類:
按性質分(自然區域、經濟區域、社會文化區域等);按規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等。
3、區域的特點: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和可變性
不同區域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人們的生產、生活特點由許多不同區域的發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異,下面我們透過以下案例,分析說明地理環境的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三)、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圖片:兩區域的生產生活圖片)
設問: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但兩地的生產和生活差異顯著,你能描述兩區域的人文地理環境差異並從地圖中找出兩者差異的主要原因嗎?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珠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的地理環境差異對比表和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環境的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表。總結:產生兩地差異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環境的差異。(圖片:兩區域的簡圖)
珠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的地理環境差異對比
地理環境 珠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差異 位於23.5oN附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珠江入海口 大致位於43o~48oN,地處我國東北平原中部 氣候條件差異 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豐富,雨熱同期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但大陸性稍強,降水量較少,熱量不足 土地條件差異 經人們長期改造形成水稻土,多水田,人均耕地小,較分散 為肥沃的黑土,多旱地,人均耕地面積大,集中連片 礦產資源差異 貧乏 石油等資源豐富 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環境的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生產活動 珠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農業 水田為主,盛產水稻,作物一年兩熟至三熟,水產發達 旱地為主,產玉米、春小麥、大豆,一年一熟,西部可發展畜牧業 工業 優越得地理環境使其商業貿易發達、輕工業發達、透過發達的海陸交通引進原料發展工業,是我國綜合性工業基地 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豐富的煤炭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城市和人口 人口密度高、城市密集、城市發展歷史悠久 人口密度較低,城市發展歷史較短 交通運輸 海運、陸運、空運發達 內河、陸運發達(鐵路網稠密)
(四)、區域的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材料:深圳30年的發展變化)
1.區域的不同發展階段:初期階段(農業社會)——成長階段(工業化、城市化)——後期階段(後工業化社會)
2.影響區域發展的主要因素:地理位置、資源環境(基礎)、技術力量和產業結構
(五)、方法歸納:透過以上的案例分析,要分析兩個區域差異的時候,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學生在教師啟發下歸納如下:
第一步:蒐集區域的相關資料
自然條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等)
人文條件(包括人口、經濟、文化、歷史沿革等)
第二步:資料的分析與整理
文字整理歸類:資料分析、圖示繪製等
第三步:區域差異分析、比較
區域發展條件、優勢和劣勢
區域經濟分析
區域發展階段評價
區域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1)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2)異:
①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也是雨熱同期,但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江三角洲。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佈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4、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佈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6、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對外聯絡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7、區域不同發展階段中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長江三角洲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澤分佈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2)農業社會: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絡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曆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規模的遷移,人口越來越稠密。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3)農業社會後期:
①工商業的發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