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試講教案

高中語文試講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試講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語文試講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汙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瞭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弄懂並積累“來、諫、樽、觴、審、容膝、策、矯、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積累下面的詞語和名句--口腹自役、心為形役、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3、背誦全文。

  二、教學重點

  1、課文的思想內容

  2、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三、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四、教學課時

  二課時

  五、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幻燈片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瞭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一、以《花源記》導人課文,分紹陶淵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個清醒的理想主義者。貴族家庭的影響,儒家學說的薰陶,使他少年時就有一種“大濟蒼生”的壯志,可是黑暗的現實把他的理想擊得粉碎。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的道路。為明心志,他寫下了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

  資料連結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卒後朋友私諡“靖節”,故後人稱“靖節先生”。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的陶侃,據說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逐漸衰落,但還是給他留下了不少田園產業。陶淵明出身於貴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響很深。年輕時曾懷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下級官職,每次時間都很短。幾度出仕,使他逐漸認清了當時官場的汙濁與黑暗,四十一歲還家歸隱,過起了自由閒適的田園生活。此後二十三年,雖憂憤常積於心,生活困窘多難,再無出仕之念,後在貧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歲。

  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前人很少創作的田園詩。後代批評家常用質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園詩人”。陶淵明現存文12篇,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不多,影響卻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記》,本文則是辭中名篇,在藝術上平淡、樸素,充滿了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二、寫作背景

  陶淵明四十一歲那年(公元405年)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潛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裡一位督郵來鼓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怎麼能為五斗米而向這鄉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

  本文分“序”和“辭”兩節,“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序”說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辭”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後的樂趣。透過對田園生活的讚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時現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辭。

  這篇文章前面有序,敘述他家貧出仕和棄官歸田的經過。

  三.文體特點

  辭,是介於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後人一般也將辭賦並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句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後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也應作六字句讀。(2)“歸去來兮”“已矣乎”當一句讀,適當延長讀末句時間。(3)四字句五字句,讀時節奏自當變化。(4)辭和賦還是有區別的,一般說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

  四、朗讀課文

  教師範讀--自由朗讀--提名朗讀(正音;注意語氣、語調及語頓)--集體朗讀--自由朗讀

  1、一讀--正字音。一字一詞地讀,憑藉註釋,讀準字音,瞭解詞義。

  2、二讀--斷句讀。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地延長時間。

  3、三讀--明白音樂美

  讀出語調--升調、降調;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

  讀出語氣--疑問、反問、感嘆和陳述語氣;讀出語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樂美,主要源自於駢偶的運用。

  A、找出各個自然段中的韻腳

  B、找出對偶對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駢體文),引導學生初步背誦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這基礎上才能講究背誦,否則,就是死記硬背了。

  C、找出本文雙聲詞、疊韻詞、疊字,雙聲如“惆悵”“崎嶇”,疊韻如“盤桓”“窈窕”,疊字如“遙遙”“飄飄”“欣欣”“涓涓”。(對比《荷塘月色》)

  4、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朗讀時節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話讀法(可讓學生分析探討讀法)

  第一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豪邁,因為作者釋放了所有做官的悶氣,大呼一聲“回去吧”

  第二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愉悅而平靜,因為它承上啟下,承上,歸家很高興;啟下,作者心裡很輕鬆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無奈。

  另外還要五讀六讀--熟讀成誦,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詞

  並完成練習三

  六、佈置作業

  1、反覆誦讀課文,試著背誦;

  2、完成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背誦課文

  一、檢查練習

  二、研習課文

  (一)總體把握

  1、歸家之因

  2、歸家之樂

  3、綜述情態

  (二)具體研習

  1、讀悟第1段

  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絡起來的,而陶潛不願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指名朗讀本段。

  思考: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設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這裡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第一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鬱心中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鬆暢快。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因。兩個:一是田園荒蕪,二是心為形役(真正原因)。“心為形役”,為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麼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鬆。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麼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於言表!

  2、讀悟第2段

  齊讀本段。

  討論:1、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裡

  2、抵家時的欣喜有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

  3、到家後衣食住行的閒適有從何看出

  明確:

  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於言表。

  2、“載欣載奔”“童僕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僕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3、“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設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麼樣的隱士情懷

  明確:表達了淡泊明志,閒適自在的隱士情懷。

  想象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後的情狀。分三層。

  寫歸心似箭。以行動、心理表現的。前二句:先乘船,後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中。這在閱讀時需要注意。後二句: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更寫出作者急盼歸家之情。

  寫入家門時的熱鬧場面,滿是濃郁的親情和歡躍的氣氛。作者的急迫,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然後寫家人相迎、幽雅環境。“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僕共同歡迎主人歸來。“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狀。其中“松菊猶存”有喻義,松菊喻作者高潔的品格,喻堅韌芬芳之節操仍在。(可以補充歲寒三友)

  寫歸家以後閒適有趣的田園生活。飲酒賞樹,扶杖遊覽,自得其樂。再接下來由居室轉到庭園及高處、遠處,這裡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從字面流露出來,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時而環顧,時而遠望,白雲行走,飛鳥投林,都攝入他的眼簾。“出岫之雲”“倦飛之鳥”,既寫自然景物,又寫詩人出仕與歸隱。(同“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做官本是無心,官場確使他厭倦。寫撫“孤松”其實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堅貞之志。

  3、讀悟第3段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遊”,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厭惡官場,固窮守節的堅定決心,也是其隱士情懷之三。

  指定小組朗讀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

  (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鄰交往之樂--告餘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遊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之四。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來後農村生活的樂趣。第一句與文章首句呼應。再表要與世相忘,謝絕交遊--主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並非所有人,點出與官場格格不入是歸隱的原因。然後補充上段再寫自由自在的生活:談心、彈琴、讀書、躬耕田地、徜徉山水,無不是樂事。末二句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暫短的感傷,由春來萬物復甦,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時想到人生的短暫與匆促。此段是轉承段。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最後一段的議論與抒懷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

  4、讀悟第4段

  魏晉焦慮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潛是最為焦灼的一個,在第三段結尾處兩句--“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見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現

  齊讀本段。

  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明確:陶潛順應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有別於“立德”“立功”留名於世的儒學家,也有別於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裡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他欲衝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計,也是他人性減弱的一種表現。

  第四段,抒發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麼多的生死、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祿不是我所求的,尋訪仙境也不是可以如願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在良辰美景獨自出遊,親身參加農事勞動,在高崗上高聲放歌,在清流旁縱情賦詩。最後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結束全文,隨著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還有什麼疑慮呢!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論與處世哲學。文章最後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顯志。

  四、總結

  陶潛,入仕為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瞭解陶潛的隱士情懷,瞭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視窗。

  五、佈置作業

  1、翻譯下列句子:

  ①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②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③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④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⑤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⑥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⑦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⑧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2、延伸閱讀:閱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回答“序”後的問題。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①,諸侯以惠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逐見用於小邑。於是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②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③,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已歲十一月也。

  註釋:

  ①四方之事,指陶淵明接受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為到各處去。②歸歟,《論語公冶長》有“子在陳曰:‘歸歟歸歟’”的話,表懷鄉之情。③駿奔,《詩經周頌》“清廟”篇有“駿奔走化廟”的話即去祭祀。

  ⑴對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生生所資(生產生活)B.脫然有懷(輕快的樣子)

  C.尋程氏妹喪於武昌(尋找)D.非矯後所得(勉強去做)

  ⑵判斷“以”字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給②諸億以惠愛為德

  ③家叔以餘貧苦④足以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⑶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錯誤的一項是

  A.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等到過一些日子,便產生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

  B.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

  C.飢凍雖切,違己交病:飢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就盼望遇上豐年,便辭官歸鄉。

  ⑷下列選項是對本文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陶淵明做官單純是為了養家餬口。他做彭澤令,僅以“有酒可飲”為理由。

  B.陶淵明去做官,既有家貧、求生無術的原由,也有親故勸告、諸侯惠愛、家叔引薦、彭澤縣離家不遠的因素。

  C.陶辭官罷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質性自然,感到官場拘束,出仕違背平生志向。

  D.當然其妹新亡,前去奔喪也應成為辭官因素之一

  3、背誦課文,完成課堂練習。

高中語文試講教案2

  教學目的

  一,體會感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

  二,朗讀並背誦全文,在朗讀與背誦中體悟作者情感,瞭解辭賦的特點。

  三,弄懂並積累“來、胡、奚、而、以、諫、樽、觴、眄、審、容膝、策、矯、岫、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讀--一字一詞讀,憑藉註釋,讀準字音,瞭解詞義,弄懂上面提到的字H詞,理會文義。

  二讀--概括地讀,分清層次,理清各層次的大意。

  三讀--細細品讀,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

  五讀--熟讀成誦,琅琅上口。

  (說明:詩歌、辭賦一定要強調讀,在讀中積詞會意、讀中感悟、讀中辨析、讀中融會貫通,文言詩歌、辭賦,尤要強調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潛(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晉書》《宋書》均謂其系陶侃曾孫,後人亦有疑其說者。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不願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者。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篇,寄寓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散文以《桃花園記》最有名,而辭賦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淵明集》。

  注意幾點:

  1,陶淵明青少年時,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濟於蒼生”的抱負和“騫翮思遠翥”的壯志,但由於東晉當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酷,陶淵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難有透過做官來伸展志向實現抱負的機會。

  2,他“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厭倦官場世俗條框的束縛,所以總處在“一心處兩端”(出仕與歸隱)的情狀之中。他29歲開始入仕,從此13個年頭,時官時隱,達3次,做官時間總計不過四五年。這種矛盾的情狀一直貫穿一生。

  3,本篇寫在作者辭官隱之前,不是像課本註釋中所說的寫在辭官歸隱之初。也就是說,本文是辭官歸隱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寫實之作。這是許多選本和鑑賞文章都弄錯了的。我們的課本也以訛傳訛,弄錯了。

  二、透過序文,瞭解陶潛辭官歸隱的原因。

  指出三點理由:

  1、“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也就是說自己本性自然,不會扭曲自我,不會強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忍飢受凍固然嚴重,但是違背自我性情會身心“交病”,那比交凍可能更難以忍受。

  3、“程氏妹喪於武昌”,需要去奔喪。

  其中第一條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愛丘山”,崇尚自然隨意,任性隨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場實在有違自我性情與志趣,所以才最終棄官歸隱。

  三、理清層次。

  第一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

  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鬱心中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鬆暢快。最後的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因。“心為形役”,為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麼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鬆。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麼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於言表!

  第二段,想象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後的`情狀。

  先乘船,後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中。這在閱讀時需要注意。“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這種急迫,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僕共同歡迎主人歸來。“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狀。其中“松菊猶存”有喻義,喻堅韌芬芳之節操仍在。接下來四句,“引壺觴”到“之易安”,寫飲酒自樂之景與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來由居室轉到庭園及高處、遠處,這裡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從字面流露出來,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時而環顧,時而遠望,白雲行走,飛鳥投林,都攝入他的眼簾。作者正如“出岫之雲”“倦飛之鳥”,做官本是無心,官場確使他厭倦。寫撫“孤松”其實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堅貞之志。

  這一段由路途寫到家門,由家門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遠及。表面寫景,實際抒懷,營造了一個與官場截然相反的、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該段可以分三層,跟韻有關係。

  開頭到“熹微”(押韻i/ui)為第一層。再到“盈樽”(押韻en/un)為第二層。再到本段結束“盤桓”(押韻an)為第三層。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來後農村生活的樂趣。

  第一句與文章首句呼應。接著表示要與世想忘,謝絕交遊--主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並非所有人。作者以聽家人的知心話為快樂,以琴書為伴侶,囂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說是樂以忘憂了。接下來的描寫是一段頗帶詩意的描繪。春回大地,農人告訴他將要從事春耕了。並且在農事閒暇,乘興出遊,“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車”後承“亦崎嶇而經丘”,“或棹孤舟”後續“既窈窕以尋壑”。前者是陸路,後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實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暫短的感傷,由春來萬物復甦,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時想到人生的短暫與匆促。雖有點沉鬱,但細品全段,基調還是靜謐而愉說的。

  此段是轉承段。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最後一段的議論與抒懷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

  第四段,抒發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麼多的生死、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祿不是我所求的,尋訪仙境也不是可以如願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在良辰美景獨自出遊,親身參加農事勞動,在高崗上高聲放歌,在清流旁縱情賦詩。最後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結束全文,隨著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還有什麼疑慮呢!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論與處世哲學。

  對這樣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們不能籠統、簡單、膚淺地把作者的這兩句話打上消極二字就算。確實消極了些,我們不宜倡導這種思想。但是我們應該深入一層地理解。這是作者歷經曲折的人生後的真實而複雜的感慨,作者曾經品嚐過官場人心的險惡、官場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歸隱後平民生活的質樸、真率、自然、自由,確實憤激於官場的齷齪,眷戀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來,在官場那種看別人臉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種生命的扭曲與糟蹋,只有在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誤太久了、久違了,所以這是一種真率的抒發,是一種複雜的感慨,是一種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體驗。作者並沒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這種率真、憤激的抒發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矯揉造作的高義談玄更有意義些。

  四、注意寫作特點

  1、情景交融,寓情於景。作者的感慨、喜悅、遺憾,不是直接生髮,而是在描景繪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藉助於對景物的形象生動的描繪。如“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影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詩情畫意充溢字裡行間。

  2、語言樸素,音節和諧,用詞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飾,呈現出一片天然和諧純淨之美。

  3、層次清晰,大體是“議論→描繪→生髮”三大部分,描繪部分又可細分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個小層次。

  思考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義的景物描寫,並說說喻義何在。

  答案:“松菊猶存”,“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影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二,如何理解結尾兩句話的思想談談你的看法(答案見“自讀點撥”)

  三,提倡學生進行淺近的研究性學習。這裡給學生提一個研究性學習的小題目。本文序文說,本文寫在乙巳歲十一月。但具體的時間有爭論。有人說本文寫在陶潛辭官歸隱之初(如課本註釋就如是說),是追敘和實錄之作,到家前是追敘,到家後是實錄;有人說寫在辭官歸隱之前、將歸之際,也就是說,本文是在廕生退意後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寫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辭官歸隱的。請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寫作時間,你覺得哪種說法更合理更有利於對文章的理解。

  答案:後者更有道理。王若虛曾指摘本文在謀篇上的毛病,說既然是將歸而賦,則既歸之事,也當想象而言之。但從問途以下,都是直敘的話,顯得自相矛盾。即所謂前“前想象,後直述,不相侔。”對此,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於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錢先生認為本文自“舟遙遙以輕yang”至“亦崎嶇而經丘”,“敘啟程之初至抵家以後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謀篇機杼與《詩經·東山》寫徵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我以為這樣來體會《歸去來兮辭》的謀篇特點是確當而深刻的。陶潛此文寫於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後種.種情狀,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為追敘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烈的情緒色彩和想象的空靈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說,也不符合寫作時間的實際。須知陶淵明是一位很富於創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為‘烏托邦’的始祖。……這種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秘密所在。

高中語文試講教案3

  教學目標:

  1.誦讀感知,理清思路

  2.品讀賞析,體會感情(重)

  3.研讀拓展,感悟形象(難)

  一、匯入新課、走進作者

  1.看對聯,猜人物。

  棄彭澤微官,松翠菊黃,琴書而外醉三鬥;

  開田園詩派,韻真辭樸,千百年來第一人。

  2.看圖片,猜作品。

  (1)忽逢桃花林,夾(jiá)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桃花源記》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飲酒》(其五)

  (3)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歸園田居》(其三)

  3.知人論世

  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東晉(時代)最傑出的詩人

  4.預習檢測

  大家對課文已進行了預習,現在我來檢測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首先我們一起來正音。接著梳理文言知識。

  精彩的展示源於大家認真的預習,值得讚賞!

  5.揭示學習目標

  誦讀感知,理清思路

  品讀賞析,體會感情(重)

  研讀拓展,感悟形象(難)

  二、解題理思路

  1.解題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為我們解讀文字提供了豐富的資訊,我們一起來研讀標題。歸去來兮辭:歸去,回去;來兮,語氣助詞;辭,賦的一種,一般要押韻。

  2.理思路

  再次回到題目,請問:題目中的關鍵詞是什麼(歸去)

  文章圍繞“歸去”寫了哪些內容呢請大家大聲朗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

  誰來回答(找一生答)

  板書:(歸去之因、歸去之情、歸去之悟)

  本節課我們就緊緊圍繞“因、情、悟”三個字更深刻地解讀陶淵明,感受他的隱逸情懷。

  三、品讀賞析、感受情懷

  (一)歸去之因

  過渡語: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密聯絡在一起的,而陶淵明在少年時就有“大濟蒼生”之志,踏入仕途大可實現他年輕時的理想,但此時的陶淵明為何要辭官歸鄉呢請大家聽錄音,從第一段中畫出陶淵明歸隱原因的句子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二)歸去之悟

  過渡語:因為心為形役,內心被外在形體所役使

  因為迷途,視入仕為迷途

  因為認識到昨天是錯誤的

  所以,陶淵明棄官而去了。歸去後的他又產生了哪些人生感悟呢我們來研讀第四段。誰想將陶淵明的感悟讀給大家(找一生讀),請其餘同學跟隨朗讀,畫出陶淵明歸去之悟的句子。

  明確: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三)歸去之情

  過渡語:是啊,人生短暫,豈可受官場羈絆一生不如歸隱田園,放飛心情、順隨心意,尋求自由之樂吧。陶淵明的田園生活,自由之樂是怎樣的呢我們來研讀二三段。請大家默讀二三段,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賞析。

  要求:

  1.有感情地誦讀所選語句;

  2.用優美的語言闡釋所選語句描寫了怎樣的景物和畫面;

  3.以“之樂”的形式概括大意,並從中體會作者的情懷。

  時間3分鐘,前面同學說過的句子不再說,但可補充。

  賞析第二段

  1.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

  (初進家門之樂)

  賞析:看到自己簡陋的老屋,就高興地奔跑。雖貧尤喜,41歲的詩人如同孩子一樣天真。因為他奔向的不只是老屋,更是自由。

  2.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三徑”代指隱士居住的地方。這裡乃自己隱士生活的象徵。故荒蕪的不只是昔日常踏的小徑,還有自由不受束縛的內心。

  松菊乃高潔的象徵。猶存的不只是傲然荒徑的松樹和菊花,更是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本性。

  3.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賞析:飲酒開懷,斜視庭柯大有“休將凡心愁俗世,且放閒眼看庭花”之感。

  倚窗寄傲,陋室易安。精神上的富足與物質生活的清貧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懷而非物質上的富足。這也正是他“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追求的真實體現。(室中之樂)

  4.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賞析:園中日日散步,其樂無窮。拄杖或遊或息,時時昂首遠望。真是隨意與輕鬆同在,閒適與自由共存啊。(園中之樂)

  5.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賞析:出則無心,歸則有意。不就是陶淵明無心出仕,有意辭官的真實寫照嗎(園中之樂)

  感謝大家精彩的發言,透過抵家之樂、居室之樂,庭院之樂我們感受到了陶淵明的居家之樂。我將大家的集體智慧付諸於課件,請看大螢幕:

  歸去後的陶淵明:有衝破“塵網”,掙脫“樊籠”的歡快

  也有與家人久別重逢,安享天倫的喜悅

  有閒庭信步,觸目成趣的寧靜安逸

  也有飲酒寄傲,與世隔絕的孤高傲岸

  但這還不足以滿足詩人追求自由之樂的夢想,於是他走出家門,奔向田園。暢遊于田園之中的陶淵明,又有哪些樂趣呢我們來品讀第三段。

  賞析第三段

  1.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人情之樂)

  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農事之樂)

  賞析:悅耳的知心話,真實的農家田園生活,襯出他消除官場憂愁,自然恬淡的心境。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人情之樂。

  2.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出遊之樂)

  賞析:駕車乘舟,水道幽深,山路崎嶇,都讓人興致盎然。

  3.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出遊之樂)

  賞析:欣欣向榮的樹木,緩緩流淌的泉水,生機勃勃的大自然都讓人倍受鼓舞。

  小結:田園中的陶淵明感受到了人情之樂,農事之樂,和出遊之樂。

  在這裡:有與親朋推心置腹,開懷暢談的怡然自得

  也有與農人談桑話麻,把酒言歡的閒適自由

  有擺脫官場,縱情山水的淡泊逍遙

  也有融身自然,無我相安的曠達灑脫

  四、研讀拓展、感悟形象

  透過剛才的賞析,我們看到了一個“閒適自由、自安自樂”的陶淵明。然而,現實中的詩人真的如此快樂嗎

  穿過東籬的欄柵,他認清鬥米中的汙濁;

  揹負荷月的草鋤,他看透人世間的浮華

  身世卑微,懷才不遇,受人羈絆是他現實生活的真實映照。

  黑暗現實的無奈苦悶,凸顯了他鄙棄官場,嚮往田園的高尚節操;

  理想抱負的難以實施,堅定了他淡泊明志,縱情山水的無悔追求;

  山水自然的明淨安逸,給予了他忘懷得失,樂天安命的人生真悟。

  故在文章最後他發出了“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人生感悟。此時的陶淵明獲得了真正的精神之樂。

  學習了本辭,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一樣的陶淵明,請用“陶淵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於塵世之外”的句式說說你心中的陶淵明。

  明確:

  陶淵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於塵世之外;

  你是一株隱逸的菊,綻放於東籬之下;

  你是一朵自由的雲,漂浮在天空之上

  你是一隻卷飛的鳥,飛回到山林之內。

  五、佈置作業

  請以“歸隱是對人生的逃避還是熱愛”為話題談談自己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教學反思:

  非常榮幸,能夠參加本次焦作市優質課比賽。本次比賽,我抽的課題是《歸去來兮辭》,這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抒情散文,也是一篇膾炙人口的辭賦,在教學設計上著實讓我為難。本文該作為一篇文言文來講,還是作為一首詩歌來上課文的定性問題,關係到整個教學的設計。若是古文教學難免要注重於基本常識,若是詩歌,則對字詞不過於強求而側重於感情的賞析與學生的感悟。最初設計,面面俱到,將重點放在內容和感情上,在理解內容的過程中梳理文言知識,結果以失敗告終。散亂無味,重點不突出是第一次試講留給聽課老師的印象。於是在趙保珍老師,王軍芳老師和語文組其他同仁的指導和建議下大改教學思路,確定字詞以課堂檢測的形式來處理,教學重點則根據課文線索“歸去之因、歸去之情、歸去之悟”大膽取捨,舍“因”去“悟”留“情”。在經歷了三次改稿五次試講之後,於5月9日下午走上了市優質課的講臺。

  然而,課堂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走下講臺之時,便是遺憾之始。遺憾對文字挖掘太淺,遺憾課堂誦讀太少,遺憾與學生距離太遠,遺憾自己自信不足……掩卷沉思,反思如下:

  一、文字挖掘淺

  從抽到題目的那刻起,茫然便一直伴隨著我。在備課的一個星期裡,趙老師曾多次提醒我“靜下心來研讀文字,要先有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再去理清思路,設計教學。”但回頭思考,自己做得並不到位。第一次試講時的全盤否定,第二次試講時的不夠投入,第三次試講時太過隨意的課堂語言……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我亂了分寸。使得原本就不擅長講古文詩歌的我,更覺詩歌古文之深不可測,難以駕馭。於是大改教學思路,精心錘鍊語言,回頭反思,似乎本末倒置了。因為在初次試講被_之後我更側重於教學環節和教學語言的斟酌,忽視了對文字的挖掘。於是在引導學生透過景語體會作者情感處理“歸去之情”這個教學重點時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二、課堂誦讀少

  在教學設計上既然以詩定位,就應以朗讀感知為中心。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讓學生讀的充分,是學詩的根本,讀好了,字詞便不是問題,情感也不再是難題。透過誦讀讓學生細細品味,體會文章語言,進而探究歸去之因、歸去之悟及作者情感,這本是水到渠成之事,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卻沒有注重引導學生誦讀。雖然也有誦讀環節,但讀的太少,讀的不夠,故在“歸去之悟”這個環節中學生回答稍顯吃力。這樣就給聽課教師造成“課堂設計不符合學生認知過程”的印象。其實,在教學設計中之所以將“歸去之悟”放在“歸去之因”之後,一是因為課下注釋非常詳細,設想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難度不大,應該能很容易找出答案。二是想要突出“歸去之情”這一重點,讓學生在賞析“情”的過程中由田園之樂上升到精神之樂,進而感受“悟”,因此我採用了“由果溯因”法。

  但由於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的太少,致使他們對內容理解不夠,導致了教學過程的不夠流暢。

  三、學生距離遠

  黨老師一語“《歸去來兮辭》教學中,執教老師始終沒有走近學生,使老師沒有了親和力與學生產生了距離”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在平時的教學中自認為自己不算是沒有親和力的老師,為何會在市優質課上與學生產生距離失去親和力反思原因,距離是由於缺乏大賽經驗導致緊張、不夠自信造成的!故而忽略了走進學生,忽略了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使得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對文章挖掘不深,把握不到位。所以,我認為深入挖掘文字,對文字有自己獨到的感悟和看法是講好一節課的決定性因素。

  雖有遺憾,但也收穫頗豐。

  經歷這次優質課,我認識到了語文老師良好的語文素養和深厚的文學功底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深入挖掘文字,有自己獨特的感悟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能夠熟練運用精煉簡潔的課堂語言是上好一節課的亮點,將親和力融入課堂能使一節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並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主動獲取知識,而非“被灌”。

  經歷這次優質課,我也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和力量。感謝趙保珍老師,王軍芳老師對整個教學設計的指導和建議,感謝她們節節不落,認真仔細的聽評,感謝她們對我教學語言的錘鍊。感謝張軍紅老師,焦丹丹老師加班加點不厭其煩地對導學案及課件的修改。感謝姬琰囡老師在我8號下午去見學生時給我的勇氣和幫助,感謝所有語文組老師對我的鼓勵!可以說,我的成績是語文組共同努力的結果。

  優質課結束了,但我的成長才剛剛開始。成績只是一時,成功也只是一事,而成長才是一生。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努力,為自己在語文教學的成長而奮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