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聯絡生活自編教材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透過自主探究活動,初步認識平行線、垂線。
2、透過討論交流,和諧發展獨立思考能力與合作精神。
3、在比較、分析、綜合的觀察與思維中滲透分類的思想方法。
4、培養學以致用的習慣,體會數學的應用與美感,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透過自主探究活動,初步認識平行線與垂線。
教學過程:
1、談話匯入。
(1)我們曾經一起學習過有關數的產生,知道了數字和數都是人們在生產勞動、日常生活中逐漸發明和發展的。不但是數字,我們已經學習過的、正在學習的、以及以後將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都是從人們的生活、勞動中來的,而且學習這些知識又能更好地為生活、生產服務。所以學好數學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它在生活生產中都會用到,同時又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為生活中有很多蘊含數學知識的事例。不信,請注意:
(2)故事:課間,同學們安靜有序地休息。(課件1)
朱呂浩在經過吳炫陶的座位邊時,不小心把吳炫陶的文具盒弄到了地板上,這時候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課件2)
(學生髮表個人見解,適當進行思想教育)
(3)朱呂浩也像同學們說的和期望的一樣,馬上向吳炫陶表示誠摯的歉意後,迅速將散落的文具盒及地面上的鉛筆、圓珠筆等文具收拾好放回桌面,事情好象到此結束了。不過,在收拾文具時,他卻發現了一件事,而且引起了他的思考,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來看看。(課件出示散落在地面上的文具,聚焦在兩支鉛筆上)
(4)他想到很有意思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我們在對他積極思考問題的好習慣表示欽佩的同時,不妨來看看這個問題:
(課件出示)兩支鉛筆落在地面上,可能會形成哪些圖形呢?
2、探索比較。
(1)每位同學先獨立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把可能出現的圖形用兩支筆代替擺一擺,擺了一種圖形後,再把這種圖形畫在自己的草稿本上。
(2)擺完後,小組內先相互交流,討論一下,最後形成小組意見,每小組做好發言準備。(教師巡視,參與討論,瞭解情況)
(3)我們請一個小組來說說他們的發現。
學生展示後,還有要補充的嗎?
(4)我們將這些形成的圖形整理一下(課件顯示)。
這些圖形,我們能不能進行一些適當的分類呢?思考一下,小組內可以小聲討論,注意可以分成幾類?為什麼這樣分?
學生對圖形分類,並說出分類的依據。
小結:同樣是這些圖形,我們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5)我們選取其中一組分類的情況繼續研究下去。(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標準分類)
3、深入研究。
(1)我們將落在同一地面上的兩支鉛筆形成的圖形分成了“相交”和“不相交”兩類。像這樣落在同一地面上在數學上可以表述為“同一平面”。如果一支在地面一支在桌面則是不在同一平面了。(課件顯示)
(2)如果我們把落在同一地面上的兩支鉛筆,也就是同一平面上的兩支鉛筆想象成兩條直線的話,也就是同一平面上的兩條直線形成的圖形,現在看看,和原來相比,鉛筆換成了直線,思考一下,剛剛的分類會不會有變化呢?
(3)小組內討論,引導:直線可以向兩端無限延伸。
根據學生的回答調整分類。(課件顯示)
真是了不起,剛剛湯老師和聽課的老師們一起領略了同學們的風采,你們真是好樣的,學習就應該這樣,敢想、敢說、敢問,還要會動手、動口和動腦!
4、歸納特徵。
(1)透過同學們自己的探索研究,我們發現了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相互關係有兩種不同的情況:相交和不相交。
(2)那麼在數學中對這兩種情況又是如何介紹和描述的呢?
(課件出示)
(對相交的情況又是如何介紹和描述的呢?相交——垂直)
5、強化特徵。
(1)下列幾組直線,請剛剛學習的知識判斷一下。
(2)出示一個長方體形狀的盒子,畫在不同面上的兩條直線,質疑同一平面。
(3)判斷下列哪些直線是互相平行,哪些是互相垂直。
指出:平行線和垂線都是相互的,不能單獨說哪一條直線是平行線或垂線。
引導說:這兩條直線是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也可以說,這條直線是那條直線的平行線、垂線。
6、靈活運用。
(1)正如我們從生活中發現並學習了平行和垂直一樣,我們每天都在與平行線和垂線打交道。你們看,書本相鄰的兩邊是互相垂直的,對邊是互相平行的,你還能找一找、想一想你身邊哪裡有平行和垂直呢?
(學生說或組內相互說說)
(2)出示校園圖,找一找平行與垂直。
7、拓展鞏固。
1)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很多的平行線與垂線,要是給一張這樣不規則紙,你能找到平行與垂直嗎?
(2)動手摺折,可以折出垂線與平行線嗎?動手試試吧。
(3)學生動手摺紙,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4)展示學生的作品。
(5)同學們真不簡單,竟然能在這樣的一張紙上透過自己動手摺折平行線和垂線!
請把這些紙收拾起來,吃課間餐時還有它的用途呢?我們連一張紙也不要浪費。
8、全課小結。
你覺得自己這節課怎麼樣?有什麼收穫和體會?
認為自己很棒的話,請給自己一點掌聲。
有關平行和垂直的知識還有很多,以後我們會繼續去學習和發現這有趣的數學的!
設計思路:
1、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學習更貼近學生;
2、讓學生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主完成對知識的建構;
3、努力創設新型的師生關係,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4、注重發揮評價的激勵性作用,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5、將學生放置於故事情節中,藉機適時地進行相應方面的思想教育,促進學生心智的發展;
6、充分利用課件,素材採集結合生活,讓課件更好地為教學教育服務。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2
教學課題:
1. 經歷從具體物體中抽象出角的過程,認識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們之間的關係,並能按一定標準分類。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 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體會透過探索解決問題的樂趣。
教材分析:
說明教材版本、選取的教學章節、以及教師個人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闡明教學重點、難點以及教學準備。
本教案選取的是青島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繁忙的工地》,第一課時《角的認識》。
本課時經歷從具體物體中抽象出角的過程,認識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們之間的關係,並能按一定標準分類。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會畫指定度數的角。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掛圖(或課件),活動角,三角板,量角器。
學生準備:
活動角,三角板,量角器。
教學方法:
本課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在活動中探索角的有關知識,但對於比較難理解或容易產生錯誤概念的知識教師仍然加以引導和講解。如周角和平角,學生僅從形狀上就普遍認為周角是一個圓圈,平角就是一個半圓圈,而不去理解它作為角的實質,但這種實質的探索僅僅讓學生利用活動角或同桌交流是難以實現的,因此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什麼是平角,什麼是周角,教師在利用活動角示範的基礎上進行了講解,這樣既讓學生真正理解了什麼是平角、什麼是周角,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過程:
說明如何匯入該課程,主要教學點的設計,知識拓展等。第一節教學要點:經歷從具體物體中抽象出角的過程,認識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們之間的關係,並能按一定標準分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課
找一段挖掘機工作影片,放給學生看。
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剷鬥臂在工作的時候,能形成什麼樣的角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角的認識)挖掘機工作示意:
二、探索新知
(一)認識平角、周角
1.學生做各種活動角。
老師課前讓大家準備了活動角,請大家把活動角的兩邊重合,一邊不動,另一條邊開始轉動,就可以得到一個角。然後把你得到的角沿邊畫下來。小組同學說一說,你折的是什麼角。(小組交流): 哪組的同學願意上臺給大家展示一下你們小組折的角?
2.小組彙報交流
展示你們折的角,並告訴同學們它的名稱。
3.分類。
這麼多角,看起來太亂了,能不能把他們分類整理一下呢?(小組活動):把你們小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組同學在臺上分)你們是怎麼分的?為什麼?(學生上臺展示)
4.認識平角。
手拿一個活動角,從兩邊重合開始,一邊不動,另一條邊怎樣轉動,當兩條邊成一條直線時問:這是角嗎?為什麼?
我非常欣賞這位同學,他能自覺運用已經學過的角的定義來解決今天的問題。還有不同意見嗎? (演示平角的形成過程)同學們請看,這個角的兩邊成一條直線了,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平角。(板書)(畫平角): 跟著老師畫平角。(示範平角的畫法)。
5.認識周角。
我們輕鬆一下,一起來做個遊戲
⑴老師先說出一種角,你們利用活動角轉出這種角:開始!銳角!直角!鈍角!
⑵老師轉動活動角,你們說出它的名稱。開始! (老師轉動一週,兩條射線重合),這是角嗎?為什麼?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精彩!請看大螢幕(課件演示周角的形成過程),這是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一週組成的圖形,我們給它叫周角。(板書)(畫周角): 跟著老師畫周角。(示範周角的畫法)。
(二)角的表示方法
我們認識了這麼多角,角應該怎樣表示呢?誰有好方法? (兩生上臺板演)角可以這樣表示:從一點起,畫兩條射線,就組成一個角。通常用符號“∠”表示。記作“∠1”(或“∠2”等)。讀作“角一”
(三)探索三種角的關係
直角、平角、周角這三種角之間有什麼關係呢?請小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小組彙報):哪個小組來彙報一下:你們發現了什麼結論?
三、迴歸生活
1.解決情境中的問題現在我們來看看剷鬥臂在工作時都形成了哪種角?
2.找出身邊的各種角同學們,你在生活中見過這些角嗎?(生舉例)看到生活中這麼多的角,你想說什麼?
四、總結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經歷量角器的形成過程,認識量角器。
2.會使用量角器正確測量角的度數。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夠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學難點:
1.靈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據測量的情況,區分內、外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三張練習紙,兩種量角工具(單個小角和半圓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出示兩個角,角一和角二)課前紀翔和李毅畫了兩個角,讓我幫忙比較大小,現在老師想請大家來幫他倆比較一下,哪一個角大?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角的度量”。<板書>角的度量
(此處更改為直接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貼近生活,引出矛盾衝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講授新課
1.測量工具的選擇
看到這四個字,你有什麼問題?(用什麼量?怎麼量?……)咱們一個個的來解決,先看第一個問題“用什麼量?”誰來猜猜看?(尺子……)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誰說的對呢?咱們一起想一下以前學過的有關測量的知識,能不能有所啟發。(課件)線段的測量和麵積的測量。大家想想看,用什麼來測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線段的長度測量大線段的長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積來測量大圖形的面積,應該用小角來測量大角。)
2.兩種量角工具的選擇
(1)用單個小角量角
用單個小角量一量練習紙一上的角一是幾個小角?(先自己量,然後生演示操作,是兩個小角。)那麼角二是幾個小角呢?試著量一量。(學生演示)這次需要四個小角,有沒有比較簡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來呢?
(此處,更改為量取四個小角的角,比較麻煩,從而引出半圓量角工具。四個小角的目的讓學生知道每個小角的頂點都聚在一個點上,就是半圓量角工具的中心,為後續角的度量打下基礎。)
(2)連在一起的角
我們可以將這些小角連在一起,組成這樣一個量角工具(出示半圓)。我們再用這第二種工具來量一量角2是多少個角?(4個小角)用第二種工具來量角3是多少個角?(3個半小角)
【設計意圖:4個小角製造麻煩,促使改進量角工具為半圓量角工具,更為簡單快捷。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每個小角的頂點都在半圓量角工具的中心;由3個半小角製造認識的衝突,促使學生思考改進量角工具的方法。】
3.改進量角工具
(1)同學們能不能想辦法改動一下手中的量角工具,是我們的測量結果精確的用一個整數來表示呢?(課件)將每一小角再分成兩個小角,數出一共有七個小角。
(2)給量角工具標上數字
如果每次都是一個一個的數,有什麼感受?能不能想個辦法,不用一個一個的數,一眼就能看出這是12呢?
開始的這條邊上應該表上數字幾?想想我們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時,都是從刻度幾開始的?
(3)再測量一個角,但是還是不能用一個整數表示,怎麼辦呢?(課件)把每個小角平均分成十分,可以得到多少個更小的角?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數出7個、12個角,體會到一個個數比較麻煩,引發出進一步改進量角器的必要。】
4.簡化量角工具
看看現在的量角工具有什麼感受?簡化量角工具,得到的工具和量角器幾乎是一樣的。
5.量角器上讀角
(1)認識一度角
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對的角叫做一度角。記作“1°”。角的計量單位是“度”,用符號“°”表示。那兩個一度角是幾度角?三個一度角是幾度角?
(2)認識幾度角
①認識5度,145度角。②反方向讀角,怎麼能看出是50度的角?
(3)能不能想辦法不用計算不用數,一眼就能看出是50度的角?
【設計意圖:認識角的計量單位,感知1度角的大小,初步理解量角的方法。50度角同時引發讀角過程中的矛盾衝突,引出外刻度。】
6.認識量角器各部分名稱
量角器外圈數字叫外刻度,量角器內圈數字叫內刻度。量角器有兩個0刻度線,分別對應著內外刻度。所有小角頂點聚集在一起的這個點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同學們看我手中的大量器,和老師一起說說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稱。
7.(1)讀出下列各角的度數
開口向右70度角和開口向左60度角,開口向右用到量角器的內刻度,開口向左用到量角器的外刻度。
(2)在2號練習紙上畫出下列各角(注意強調中心點、0刻度線、內外刻度線)90°,180°,120°,60°(強調內外刻度兩種表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區分和使用內刻度和外刻度,在會讀的基礎上正確的畫出各個角。】
(此處增加開口向右70度角和開口向左60度角,以及在紙上畫角,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內外角,也為量角做好了準備。)
(3)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試著量一量3號練習紙上角一的大小。(學生操作演示)強調注意中心點對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對齊,看是內刻度還是外刻度並讀出度數。
(4)量一量3號練習紙上其餘各角的度數。
三、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4
一、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P112—P113第七單元《數學廣角》例1、例2
二、設計理念
“數學廣角”(第一課時)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新增設的一個內容,和前面幾冊教材一樣,在本冊中也專門安排“數學廣角”一單元,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標準》中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本課時主要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最佳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找到,而且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的策略,本課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最佳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透過簡單的例項,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方案的意識。
2、能力目標:
(1)使學生理解最佳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積累從事數學活動的經驗,逐漸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卡通園片、紙片、、、等。
五、活動設計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景走進生活
師: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門鈴響了,原來是王阿姨到小明家來了。(多媒體出示)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課件上的圖,你瞭解到了什麼?誰來說給大家聽一聽。師:我們來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別需要多長時間?(多媒體出示沏茶的各項工序圖)
2、學生自主設計方案(小組合作學習)
師:小明需要做這麼多事,你幫小明想一想,他應該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怎樣才能讓客人儘快喝上茶?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種能儘快讓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學生不同的方案
小組的同學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這裡課堂生成的資源可能很多,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維過程。展示出各小組不同的設計方案。(學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個過程)
4、學生比較選擇並選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讓學生從不同的方案中,透過觀察比較,找出自己認為能讓客人儘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結:剛才的方法都是透過同時做幾件事才節省時間,那麼我們在做一些事時,能同時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時間也就越短。
(設計意圖:客人到了,先為客人沏杯茶,這是常見的招待客人的禮儀之一,也是孩子們熟悉的,因此我調整了教材的內容例1和例2的順序,濃郁的生活氣息把學生請進招待客人的具體環境中,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講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現熟悉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活動二:探究新知,研究問題1、出示例1,呈現研究問題:請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媽媽準備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餅招待她,(多媒體出示例1圖)
(1)你從畫面上得到哪些數學資訊?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張餅,需要多長時間?
(3)如果要烙兩張餅,最快要用幾分鐘?
(4)學生回答後並共同總結:我們烙兩張餅的時候,可以同時烙兩張餅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時間是6分鐘。(教師邊敘述,課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張、6張、8張、10張呢?
自主設計方案(自主設計方案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A、如果媽媽、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張餅,一共需要烙幾張餅呢?
B、請你們幫小明媽媽想一想,她應該怎樣烙“才能讓大家儘快地吃上烙餅?”先用你們小組內準備好的卡通圓片,擺一擺,小組的同學說一說,然後把你們的設計方案填在表格裡。
C、展示學生不同的方案這裡是學生思維過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學資源一定很多教師要注意傾聽,同時讓學生們也要注意傾聽其他小組的不同方案。
D、學生比較並選擇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師演示,烙三張餅的方法和最短時間。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張餅,怎樣烙才能儘快吃上餅呢?7張呢?9張呢?這裡讓同學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最後集體交流。同時把表格填完整。
3、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在數學廣角里遇到的問題,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我們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活動三:結合生活,實踐應用
1、同學們談談,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透過合理的安排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2、一個小女孩遇到一個問題,看我們能不能幫她解決?出示做一做2
3、誰來告訴大家你按照怎樣的順序呢?(也可進行討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到生活中用,在課堂中設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課堂小結
透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你有什麼想說的嗎?(讓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
五、生活迴歸
回家後,請你給媽媽燒壺水,給爸爸沏杯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後反思:
這一節課透過簡單化的問題向學生滲透最佳化思想,讓學生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解決問題中的作用,來感受數學的趣味。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靈活運用教材,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由於小學生比較常見熟悉的沏茶這一生活現象作為教材入手,調整了教材內容,精心設計了先為客人沏茶再為客人吃烙餅的生活情境。當畫面上呈現媽媽讓小明幫著給王阿姨沏茶這一數學資訊時,沒有急於想去解決如何讓王阿姨儘快喝上茶,而是讓學生想想平時是怎麼做的?特意啟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處於主動思考積極動腦的狀態,有效地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給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相信學生,把學生推上學習的主體地位,課堂上以一個個具體事例讓學生觀察、操作、討論和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體會數學的方法及應用價值,學會最佳化思想,從課堂教學中不難看出多次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從日常的沏茶的問題入手到探索烙餅的過程及方法,再到解決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都是學生在思考、探索是學生在操作實踐,使學生交流比較,始終處於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發揮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考慮不同的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提升認識。利用學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現烙3張餅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理解烙3張餅的過程,驗證了學生的發現,提升了學生對烙3張餅的理解。最後讓學生烙多張餅的方法,在組織交流中師生相互又調整了教學的節奏,這些活動讓學生了解小夥伴的發現。學生在活動中經歷了發現過程,領悟了數學思想方法,體現了數學活動充滿探索與創新,還帶給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的啟迪。上述活動即是探索數學知識,又是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科學精神積極探索數學知識,又是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科學精神積極探索的前提,有利於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本節課也存在許多的不足,由於時間上的處理前段放長了一些,因此後面在小結時有些匆忙。沒有讓學生細心觀察表格發現每多烙一張餅就多用3分鐘這一問題,從而讓學生明白計算餅的張數只要乘3就是烙餅的最短時間的結論。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
統計教案
一、複習分段整理資料
出示第1題,讓學生讀懂題目,再獨立完成
全班交流:
(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統計一個數據之後把該資料做一記號
(2)交流統計結果,檢查自己做對了沒有
(3)交流自己統計的時候有沒有出現問題,其他同學可針對性地提出改進辦法
最後要提醒學生注意檢查的習慣:資料提供的是20個學生的記錄,那在後面的表格中,也應該要有20個“合計”,否則就是遺漏或是重複了。
看統計好的表格,說說你從這表格中讀懂了哪些資訊?
二、條形統計圖:
1、看圖:
出示第2題:先讓學生讀懂題目
回答問題一:這一週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回答問題二:怎麼評價一週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總量或是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種方法更清楚?怎麼求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請你算一算
算完後問:有沒有哪天正好是這個平均數“9噸”的?
從條形統計圖上看一看,它在整體中處於一個怎樣的水平?(不高不低)
從這份條形統計圖中,你還想到了什麼問題?
2、畫圖:
出示第3題。先請學生說說各類食品具體所指,按要求分類整理,製成統計圖。
完成統計表後繼續完成條形統計圖,注意不要遺漏了製作時間和直條上的資料。
比較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說說你認為它們各有什麼好處?
(統計表能清楚地反映各類資料
條形統計圖不僅能反映出各類的具體資料,還能清楚地看出各類之間的多少關係,更加的直觀。)
三、遊戲規則的公平性
出示第4題。判斷3個遊戲規則:
1、正方體的三個面寫“1”,三個面寫“2”。“1”朝上甲贏,“2”朝上乙贏
讓學生說說是否公平?為什麼?
(1和2都有3次出現的機會,是公平的。)
2、正方體的四個面寫“1”,兩個面寫“2”。“1”朝上甲贏,“2”朝上乙贏
(1有4次出現的機會,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
3、正方體的六個面分別寫1~6,朝上的數小於3甲贏,否則乙贏
理解“否則”:小於3的只有1和2,否則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個,所以是不公平的。
小結:像這樣的遊戲要判斷是否公平,主要看什麼?
(決定輸贏的次數是否相等)
四、思考:
小明和小剛同時各拋一枚硬幣,這兩枚硬幣落地後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贏;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剛贏。這樣的遊戲規則公平嗎?為什麼?
可先讓學生猜一猜。再互相說說自己是怎麼想的。
全班交流的時候,適當板書: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現是一樣的,2次是不一樣的,所以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