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兒生活安全意識的培養

中班幼兒生活安全意識的培養

  內容摘要:

  近年來,幼兒意外事故時有發生,而且有相當大的比例是由於幼兒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常識所造成的,加強安全教育,培養幼兒的安全意識就顯然尤為重要。 本文從環境、常規、主題、遊戲、家園合作等形式出發,並運用多媒體來培養幼兒的安全意識。

  關鍵詞:生活安全意識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顯然保護幼兒的安全與健康已成為幼兒園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意識是指幼兒對安全知識的掌握及保證自身安全的基本行為的認識。安全意識是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4—5歲幼兒階段的孩子的好奇心強,模仿能力強,對周圍的各種事物都感興趣,總想去探索、去嘗試。然而因為他們還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識,受到其認知發展水平的限制,他們的行為往往帶有很大的衝動性、盲目性、甚至危險性,不能清楚地預見自己行為的後果,往往會誘發危險因素,對突發事件更是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近年來,幼兒意外事故時有發生,相當大的原因是由於幼兒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意識所造成的,據統計,在中國,意外傷害是4—5歲兒童的首要死因,每年約20000名幼兒,平均每天有近55名兒童因意外傷害而失去生命。我國城市兒童因意外傷害所致的死亡率為15.8/10萬人,這些資料都說明意外傷害已成了幼兒生命的最大威脅,為了使各種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因此我提出了本課題。

  一、問題的提出

  兒童造成意外傷害的原因有許多,大致可以分以下三類:

  1、兒童處在生長髮育的過程中,身體各種機能水平較低

  在兒童發生的事故中,摔傷頭、磕掉牙、骨折、墜落、溺水、車禍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幼兒體質較弱,體能發育不完善,運動機能差引起的。在這個階段,兒童的身高大約年增長4—7公分,體重年增加4公斤左右。由於兒童的各項生理的發育速度很快,因此新陳代謝比較旺盛,但是由於身體的生物機體的機能發育還不成熟,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較弱。這個階段兒童的骨骼硬度較小,若受到外傷,就會引起骨骼變形或骨折。肌肉的發育現在還處於發育不平衡階段,大肌肉群發育得早,小肌肉群發育還不完善,而且肌肉的力量差,特別容易受損傷。

  2、監護人防範意識薄弱,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識

  許多家長安全意識薄弱,根本想不到孩子會發生意外。兒童意外傷害的發生大多是因為家長、教師和其他監護人缺乏防止兒童意外傷害的意識和知識。如2005年5月,我園的一位大班幼兒站在椅子上,趴在陽臺的窗臺上張望爸爸,當時他的媽媽正在廚房燒菜,她既沒有給窗臺加防護欄,也沒有叮囑孩子要注意安全,孩子不幸從四樓翻下來摔死。類似的悲劇不勝列舉,這說明家長的安全意識淡薄,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識。

  3、兒童安全知識存在空白區,缺乏一定的防範能力

  兒童意外事故發生率的高低與幼兒園、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關係。在應試教育影響下,成人只重視對孩子的“知識”教育,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方面的知識學不學都無所謂,有的父母總是習慣於擔負起幼兒安全的責任,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幼兒:“當心,這樣太危險,不能做。”而孩子本身很少關心自己的安全問題,在開學初,我們進行了安全意識調查,發現在4—5歲兒童中有近一半的`孩子有一定的安全意識,有一成多的孩子安全意識極其薄弱,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危險缺少應有的防範知識,不知道躲避風險。例如,我園一箇中班孩子,在家裡玩耍,房內有一個點插座,這名孩子覺得好奇,就拿電插座玩,結果造成那位孩子右手嚴重燒傷。此案例說明,由於成人的教育理念存在問題,忽視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兒童沒有相應的安全知識,從而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透過調查還發現,家長、教師對兒童安全方面的狀況缺乏瞭解,往往過高估計兒童的自我保護能力,成人自認為孩子懂得自我保護,而輕視對兒童安全方面的教育。瑞典和日本的有關研究表明:兒童面對迎面而來的汽車常常不知道躲閃,過馬路只注意一個方向的車輛而不顧另外一個方向,對汽車車速的快慢缺乏正確的判斷力,誤認為噪音小的汽車沒有危險,等等。可以看出兒童是容易出現問題的一個群體。

  二、實踐過程

  (一)環境中培養安全意識

  英國著名環境教育學者卡斯提出的環境教育模式所倡導的“關於環境教育”、“為了環境教育”和“在環境中的教育”中,作為環境教育策略層面的“在環境中教育”尤為適合幼兒階段的環境教育,這是由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及幼兒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引導他們自主地欣賞,觀察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環境要素和環境問題,並採取行動、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因此,我們精心創設了相應的物質環境,對幼兒進行生動、直觀、形象而又綜合性的教育。如,我發現幼兒常常在室內亂跑,發生相撞的事情,於是與幼兒進行商量,決定在室內佈置一些安全標記,提醒幼兒注意。但幼兒不瞭解安全標記。我們就從認識安全標記入手。在認識的基礎上,我們在班內的電視機及電門上張貼了禁止觸控的標記;在窗臺張貼了禁止攀爬的標記;在樓道張貼了下滑危險的標記,時刻提醒幼兒注意安全。在活動室裡,我們設立了專門的“生活角”,為幼兒提供一些錄音、圖書、圖片,“哪個孩子習慣好”的圖片是讓幼兒尋找書寫習慣最正確的孩子,找到後貼上五角星,這樣時刻提醒幼兒注意保護視力、“哪種做法對”的圖片則是讓幼兒明白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什麼是不正確的行為,增加幼兒自我保護的意識。在每天的晨間談話中,我們還將自我保護的內容編成小故事講給小朋友聽。同時我們還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幼兒,體諒和容忍幼兒的所作所為甚至過失行為,給幼兒以安全感和信任感。透過一階段的實施,孩子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的能力有明顯的提高,有時發現不安全的因素馬上報告老師或是插上一面小紅旗提醒大家注意,對個別小朋友不安全的行為也會指出、糾正。一次,我發現班內有些幼兒在室內亂跑,正當我想阻止時,胡露菡來到他們面前,對他們說明了在教室內亂跑容易發生相撞,並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我,第二天早上我發現了教室的牆壁上多了一條小標語“請不要在教室裡跑”,還有相應的圖畫呢,原來她跟爸爸進行了商量,父女倆一起製作了標語,她還怕小朋友不識字,所以還貼了相應的圖畫,來提醒幼兒注意。

  (二)常規中滲透安全意識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要把常規教育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來,良好的常規會給自己帶來方便與快樂。因此,培養幼兒的安全自護意識應從培養其良好的常規習慣開始。平時,都是我們擔負起幼兒安全的責任,總是告訴他們“當心!這樣做危險!”久而久之,孩子們在生活上有了依賴心理——自己從不關心自己的安全問題。殊不知,我們再細心,也無法預見孩子們有可能遭遇的危險,所以,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幼兒明確各個環節和各項活動的具體要求,知道怎樣做才對,怎樣做不對,讓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巧,積累應對危險的技巧和方法,把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我保護教育是緊密結合起來。記得剛開學不久我發現幼兒入廁、喝水常常擁擠,我不斷的提醒,但不見成效。我突然想起了銀行的一米線。有了一定的限制幼兒就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了。但“一米線”顯然不適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於是我在幼兒的小便池、洗手池、水罐旁貼上小腳印兒。幼兒馬上明白了,只有踩上小腳印,才能洗手、接水,沒有了小腳印兒就要在旁邊等一會。一段時間過後,擁擠的現象減少了。在一次入廁時,我發現張浩楠小朋友在等待時對前面的小朋友說:“你洗完我在洗好嗎?”前面的小朋友高興地說:“好吧。”並且洗手的速度明顯加快。很快就輪到張浩楠洗了。我及時表揚了這兩位小朋友,並將這句話告訴其他小朋友。此後,幼兒入廁、洗手時我常常能聽到這句話。即培養了幼兒良好的品德行為,同時幼兒的行為規範也養成了,自然,安全的隱患也消除了。只要我們平時注意對幼兒進行這些生活小節方面的訓練,孩子能做的事就讓他自己做,決不包辦代替,這樣,孩子在自己的勞動實踐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比如一次午飯吃魚片,原來經常聽到“老師,魚片裡有魚刺,我不能吃。”的話,我們只能一個個地幫忙挑魚刺,現在他們都學會了把魚片裡的魚刺先挑出來再吃的方法,沒有一個請求幫忙的,他們一個個都吃的開開心心的。午餐後,我問他們:“今天怎麼沒人要求老師幫忙呢?”劉茜萌說:“因為我們聽了故事《性急的小花貓》,知道了怎樣安全的吃魚。”,聽了她的話,我感到很高興,覺得自己的教育成功了。

  孩子畢竟是孩子,我們不可能保證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遵從教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注重調動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他們親自參與到安全教育之中。於是我們開展的“人人爭當安全小衛士”活動中,讓幼兒親自找一找身邊(室內、室外)哪些地方易出危險,怎樣想辦法消除這些危險隱患。我們師生商定:一起來設計標誌,並把它們貼到適當的位置上:“小心觸電”的標誌貼在了活動室的電源插座旁;“當心滑倒”的標誌掛在了易摔跟頭的廁所臺階旁;“注意安全”的標誌我們做了塊大牌子放在了幼兒園大門口…,透過這一系列活動,“安全”兩個字已深深印在幼兒的心裡,無需老師再過多提醒。

  (二)主題活動中培養安全意識

  主題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使幼兒避免一些意外傷害與不幸的發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為安全行為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1、生成的活動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只有他自己親自經歷的事情、感興趣的東西才能更好地接受,並轉化成自身的需求,如果把幼兒的需求作為健康教育的基點,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一系列活動,充分挖掘教育資源,深入開展安全主題活動,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必須在生活中去不斷的探索和反思,在與環境進行互動作用之後從而獲得相應的資訊、感受。我們要在一日活動中,仔細觀察幼兒的一舉一動,利用各種教育活動,提高幼兒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意識。一次,鬧鬧在關門時手被門夾了一下,孩子們看到鬧鬧受傷後痛苦的表情後都紛紛說:“以後可不能關門了。”因此幼兒知道關門、玩門的後果,那麼以後他們由於玩門受傷的機率就會減少了,但這不是安全教育的最終目的,試想以後幼兒一開門、關門就會想到會夾手,事事需要成人幫忙。這樣,受保護越多就越容易出差錯,幼兒會越來越喪失自我保護的能力。以後如果遇到突發事件,他們就會束手無策。於是,我請鬧鬧講講怎麼夾的手,幫助幼兒分析怎樣才能不夾手,並教幼兒學習兒歌“開關門”。讓幼兒知道一手扶門框(牆)、一手扶門把兒是正確的方法。並讓幼兒親自實踐,掌握開關門的技能。

  2、預設的活動

  ①巧用電教媒體,瞭解安全知識

  電視、錄象、投影等媒體的形象性、生動性、直觀性可以很好的幫助幼兒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安全隱患。為了向幼兒宣傳安全常識,我們製作一系列主題投影片,找來了一些錄象帶,製作了課件。當幼兒看到錄象、電視新聞裡孩子因玩水、玩火、玩電不慎造成傷害時,都害怕地縮起了頭、聳起了肩膀,紛紛議論:“哇,大火把整個房子都燒了,太可怕了!”“我不會游泳,如果掉進水裡怎麼辦?”“插頭電線都不能隨便摸,會放電的。”“大人不在家,不能隨便開門。”在幼兒理解的基礎上,我們再進行教育,孩子們都能很快地接受。我們還針對幼兒日常生活中有可能出現的危險,如摔傷、刺傷、燙傷、吞食異物、食物中毒、藥物中毒、拐騙、交通事故等製作了課件,利用孩子喜歡的形式幫助他們理解,使他們明白如果不小心,玻璃會扎傷手、開水會燙著,從高處往下跳會摔傷,手指放門逢會夾著,過馬路要小心等等,這樣孩子就不敢貿然嘗試了。

  ②巧用電教媒體,增強安全意識

  進入新的世紀,面對新的挑戰,今天的幼兒生活在一個處處充滿挑戰的社會,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教育幼兒學會面對各種環境,要有自我保護的技能才能與生存環境相適應。但是這麼深奧的大道理,這些才幾歲的孩子又怎能理解?我們利用了電教媒體,輕鬆達到了目的。孩子們喜歡看一些有趣的電影,我便借來了《小鬼當家》、《人猿泰山》等vcd,並這方面的教育活動中,透過輕鬆看影片,孩子們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我滲透到現實生活中讓孩子能領會其中的道理,讓幼兒知道要從現在起學好一切的本領,提高自我保護的技能才能適應以後的生活。但光理解還不行,還要掌握一些自我保護的本領。例如:幼兒有時知道要注意安全,但不一定有能力去處理一些帶有危險性的事情,因此,教師應幫助孩子正確認識現實生活,設想有可能出現的危險,對孩子進行自我解救的訓練。現實中有可能出現的危險,不能單靠教師的講解和觀看靜止不動的圖片來教育孩子,因為孩子缺乏生活經歷無法想象危急的處境。只有充分發揮電教媒體的優勢作用,才能達到教育目的。教師應隨時看報看電視,將電視新聞中孩子被拐賣、傷害的報道錄製下來,讓幼兒透過看電視理解不跟陌生人走,不隨便離開集體的重要性。

  ③家長義工

  我們還充分發揮了家長義工這個資源,豐富安全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因為家長來自不同的工作崗位,從事著不同的工作,每種工作都有著不同的安全隱患,比如黃欣雨的爸爸是一位外科醫生,於是我們把他請到了我們班中,讓他向小朋友介紹意外事故的防治(見附件二)。又如馮丹寧的爸爸是一位消防員,他安排我們參觀特種消防裝備和觀看防火宣傳片,這次活動令小朋友們大開眼界的是接警出動,消防官兵在接到報警後一分鐘內整裝出發,緊張而有序的場面讓小朋友歎為觀止。透過這樣形象直觀的現場教育,對小朋友進行消防啟蒙教育,增強幼兒的防火意識,提高幼兒的防火自救能力(見附件三),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四)遊戲活動中鞏固安全意識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較低,行為缺乏理智,易受情緒的影響,若不經常進行教育,並利用遊戲規則約束,則可能造成意外事故。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透過遊戲《找娃娃》、《我家住在哪兒》等活動,教育幼兒不要隨便離開集體,要和大家在一起。如果萬一走失,要膽大、心細,記住父母的姓名、工作單位、電話號碼、家庭住址及周圍明顯的建築特徵。激發幼兒自救脫險的情緒,促使幼兒想出一些自救脫險的具體方法。利用表演遊戲《乘公共汽車》,使幼兒懂得“上下車不擁擠,不把頭、手伸出窗外,不在車內亂跑”等乘車常識;利用角色遊戲《紅綠燈》讓幼兒瞭解交通規則,外出要跟隨大人,不能在馬路上玩耍,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

  我們還設計一些角色扮演、情境模擬或實景演習來幫助幼兒掌握一些躲避、處理危險的簡單方法學會獨立處理問題。有些幼兒經常流鼻血,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幼兒驚惶失措地跑來向我求助,我抓住這絕好時機,向他們演示正確的處理方法:先把頭向後仰,用乾淨的軟紙或藥棉堵住鼻孔,再用冷水敷腦門,安靜待一會,不要亂動。孩子們圍在我身邊親眼目睹了事情的處理經過,以後再有幼兒流鼻血時,他們自己便能處理得很好了。又如,為了教育幼兒“感到不舒服,主動對老師說”,我們設計了活動“生病以後”。透過觀看情景表演,讓幼兒明白如身體的某個部位不舒服一定要及時告訴成人,以免耽誤病情。還有一次,在區域活動中,佈置了一個超市,讓幼兒假扮與媽媽走失的情景,表演出各種應急方法,並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這些事例生動地教育了幼兒在遇到緊急情況時,不可慌亂,要動腦筋,想辦法採取有效措施,把危險降低到最小限度。

  (五)有效加強幼兒的體育鍛煉

  在幼兒園的活動中,給幼兒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合理組織有一定強度和密度的體育活動,有計劃地對孩子進行基本動作訓練,提高幼兒的動作發展水平,使其手腳動作靈敏、協調,避免跌傷、撞傷、扭傷,鞏固已有的知識,獲得新的自我保護能力,避免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如教幼兒在走路跑步的時候,頭要朝前看,重心要在下半身,身體不要往前衝;在“小兔乖乖”的遊戲中,我們又注重教幼兒練習跳的動作,要求學習落地動作落地是腳尖先著地,雙腿微彎屈;在爬高的練習中,教會幼兒雙手要抓牢腳要踩穩等。透過大量的實踐練習,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得到很好的發展。

  (六)家、園對安全自護教育的一致性

  在培養幼兒安全自護意識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家長配合進行一致性的教育。因為相當一部分“自我保護”教育的內容存在於家庭中,教師不便進行具體指導。學期初,我們透過用家長會介紹我們的研究計劃、活動安排,對家長進行了家居知識的調查,並介紹了培養幼兒安全意識對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也同時虛心聽取他們的一些意見和建議,制定了安全要素(見附件四)。另外,我們還透過家園聯絡欄,開闢“安全、自救、每日一問”的知識園,如在獨立性和自主性培養方面,讓家長多創造機會讓孩子獨立地處理問題。對於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家長不要急於干預,而應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當你帶孩子散步時,遇到一個小水坑,這時家長不應馬上抱他過去,而應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問他:“你說該怎麼辦?”在成人的啟發引導下,孩子會想出許多辦法,繞過去,或找塊扳子搭在上面,或往回走,或請人幫忙把自己抱過去等等。最後,再和孩子一起確定合理有效的方法。這樣做雖然要浪費一些時間,但久而久之,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就會得到提高,以後若遇到類似的困難,即使成人不在身邊,他也會自己設法安全地解決。因此,家長平時應注意有意識地放手讓孩子獨立地面對困難,不要事無鉅細趕在孩子的前面為他掃除一切障礙,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又如在現實生活的認識方面,讓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我防範意識,利用講故事、談話、看電視等形式,深入淺出地向孩子說明周圍社會的複雜性,教育孩子不要輕信陌生人的話或隨便跟陌生人走等,因為孩子若終日生活在鳥語花香的童話世界中,就不容易瞭解社會的複雜性,對社會也會缺乏應有的戒備心理,孩子容易聽信別人的謊言或受物質引誘而造成走失或被拐騙。透過這些欄目,提高了家長們培養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意識,增強家長們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達到安全教育的家園一致性。

  除此之外,我們還和家長一起制定了各方面的安全條例。利用口頭聯絡及時溝通幼兒在園、在家的行為表現和活動後孩子身上產生的效果,相互進行意見反饋,針對孩子的不同情況採取下一步的教育措施。有了家長的配合,我們的工作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加強安全教育,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關係到每個幼兒的安全和健康,關係到每個家庭的幸福平安。因此,每個保教工作者及家長都應防患於未然,消除一切可能發生在幼兒身邊的危險隱患,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