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蹟(其三)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詠懷古蹟(其三)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詠懷古蹟(其三)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意象運用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效果。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吟詠昭君同時寄託的深沉悲慨。
教學方法:預習法:誦讀法;揣摩法。
教學準備:課件與影片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名人匯入三峽風光,地傑人靈。荊楚之地,湖北秭歸,不僅孕育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也生長著一位傾國傾城的姑娘,她就是王昭君。(板書課題)
詩人回眸杜甫,字子美。親歷“安史之亂”,詩懷憂國憂民。人稱“詩聖”,讚譽其“窮也兼濟天下”的高尚情懷,褒揚他登峰造極的七律藝術。
背景剪影因好友嚴武突然病逝,失去了生活依靠的杜甫離開了成都草堂,乘舟沿江直至夔州,繪山川之壯闊之美,抒憂國憂民之思。
初讀感知
1.影片朗讀。
2.集體朗讀(配樂)。
3.自由朗讀,思考:
1)詩人從哪些方面追懷王昭君的故事?
2)故事中你讀出了王昭君哪些情感?
3)詩人詠懷王昭君的用意有哪些?
精讀揣摩
一、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鍾靈毓秀之鄉,山水奔騰之勢,為昭君村的展現勾勒出闊遠壯盛的背景,表現不同於尋常閨閣女子的身世遭遇,突出其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聯的特殊性。
赴:極富動態和氣勢,表現了荊門山的雄奇美麗,引出昭君的不同凡響。
二、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為了祖國民族的安寧和平,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大漠的征途,昭君用美麗的青春和生命維繫著中原與匈奴幾十年的友好往來。
紫臺:壯麗繁華的漢宮朔漠:荒寒蕭索的大漠
青冢:青春容顏的埋葬黃昏:黯淡無邊的淒涼
藝術效果:色彩鮮明,兩兩對應。
一“連”字訴說了昭君關山迢遞的迷茫悽傷與生命荒寒的歲月悠長;
一“獨”字勾勒出昭君背影的孤獨寂寞,寓形象於意象之中,兩相襯托,曠古淒涼;
一“向”字透露出永恆的悵恨,以漸進的動態感傳達了玩味不已的神韻。
三、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
貌若天仙卻不受寵幸,被遣匈奴仍懷念故國;生命已逝卻魂歸故鄉,清冷幽寂只聞環珮作響。
畫工的顛倒妍媸,元帝的昏庸大意,造成了昭君一生的.悲劇。一個“空”字流傳著昭君綿綿不盡的深沉遺恨。
四、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琵琶聲響,亙古悠長;揮淚泣血,幽怨情長。王嬙,不僅是一個深明大義舍小為大的和親使者,而且是一名日夜思鄉借曲抒怨的悲苦宮女。這才是血肉豐滿真實可信的明妃,才是有性格有情結的中原姑娘。
怨恨:詩眼。一怨元帝昏庸,二怨遠赴他域,三怨終老番邦。
千百年中世代累積和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和鄉土最深厚的共同情感在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身上表現的尤是深沉悲涼。
寫作用意
借古抒懷:詩人著眼昭君被統治者所遠遣所拋棄的那種悲慨和寂寞孤獨,借她想念故土夜月歸魂的形象,寄託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課堂小結“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杜甫詠懷古蹟,表達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悲。
板書設計
昭君杜甫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異域終生空歸環珮西南漂泊有家難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