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奇妙的放大鏡》
中班科學《奇妙的放大鏡》
活動目標:
1.觀察、比較、想象常見物體在放大鏡下奇妙的視覺效果。
2.嘗試使用放大鏡進行細緻的觀察,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個放大鏡
2.人手一份觀察用的圖片。
3. PPT。
活動流程:
1.觀察和猜想
2.想象和比較
3.使用放大鏡
4.拓展和昇華
活動記錄
一、觀察和猜想
1.師: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些圖片,我們一起看看、說說、聊聊,好嗎?好,眼睛看過來!
2.出示PPT1,提問:
(1)請看,像什麼?想象一下,可能是什麼?(你們看,這圓圓的,像*,像*,像……一樣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2)出示PPT2:對啊,是神奇的放大鏡,把普通的蝴蝶翅膀變得像*,像*,像……那麼奇妙!
3.(1)接下來是聽。聽,需要一些時間,請安靜地聽。(播放鳥鳴聲)提問:這是誰的聲音?什麼聲音?
(2)出示PPT3:是啊,靈敏的耳朵從聲音裡聽出是鳥兒在唱歌。剛才放大鏡把蝴蝶的翅膀變得那麼奇妙。現在,你們想象一下,小鳥的羽毛在放大鏡下,可能會是怎樣的呢?
(3)把你的猜想藏在心裡,我們一起來看看,放大鏡下的小鳥羽毛跟你想象得一樣嗎?出示PPT4,幼兒自由說。
二、想象和比較
1.剛才,我們看了放大鏡下的動物,現在看看植物。
(1)出示PPT5:看看,這像什麼?
(2)這粉色的是放大鏡下的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PPT6,是什麼呢?
2.看好動物、植物,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放大鏡下,我們生活中的東西。
(1)出示PPT7:看仔細哦!
(2)它真的是冰塊嗎?出示PPT8:哦,它是放大鏡下的……糖。
(3)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白砂糖,比較一下,它們有什麼不一樣?會比較嗎?
(4)平時見到的砂糖,小小的、細細的,放大鏡下的砂糖呢?大大的、方方的。
(5)出示放大鏡:就是這個放大鏡,放大了奇妙的蝴蝶翅膀,放大了動物和植物,還放大了我們經常見到的砂糖。
3.接下來要用放大鏡看的東西,和我們自己有關係,可能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1)出示PPT9:仔細觀察,再認真找找,它放大了我們身上的哪一部分?
(2)出示PPT10:是手指嗎?在你們的座位下面就有一個放大鏡,拿出來,找找朋友,找找你自己身上,是手指嗎?
(3)放大鏡怎樣才能看清楚?能告訴老師嗎?剛才你們都用過了,靠得很近嗎?不能太近,有點兒距離。原來,放大鏡要對準要照的東西,調整好距離呢!試試看,看看自己的手,看看你朋友的.手。
4.收起放大鏡。
5.(1)出示PPT11:猜猜看,這又是身體的哪兒?
(2)出示PPT12:哦,原來是舌頭!趕緊拿出你們的放大鏡,看看你朋友的舌頭,是這樣的嗎?(你們學會調整距離看了,真好!)
(3)簡單介紹:使用放大鏡的時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對準物品,調整到最佳距離就行了。
(4)總結:孩子們,放大鏡不僅能讓蝴蝶的翅膀、生活中的物品,還有我們身上的東西變得奇妙,還能讓好多東西變得奇妙呢!
(5)如果你有放大鏡,你會照什麼?有了放大鏡,有了探索的工具,你們有了那麼多的想法。好的,你們都可以去試試看!
三、使用放大鏡
1.出示PPT13,提問:白白的紙上有什麼東西?能看得清楚嗎?用什麼來看?放大鏡能讓看不清的東西看清楚。來,把白白的紙拿出來,帶著問題去發現哦!你看到了什麼?小東西用放大鏡,就能看清楚。請你帶著問題去觀察,圖片上是誰?能學做一下1號的動作嗎?2號的方向是怎麼樣的?3號、4號手裡拿著什麼?
2.幼兒操作:幼兒使用放大鏡自己觀察,鼓勵專注觀察的幼兒。
3.收拾紙和放大鏡,物歸原處。
4.討論:誰能學做一下1號的動作?2號的方向是怎麼樣的?3號和4號手裡拿著什麼?
5.出示PPT14,電腦裡也有放大鏡,就是這個加號。
6.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PPT15,逐一驗證。
四、拓展和昇華
1.孩子們,放大鏡可以放大動物、植物,生活中的東西,身體的部位……還能放大什麼呢?出示PPT16:請看,放大鏡還能放大丑醜的東西,這是一個著名的科學實驗,日本的江本勝博士做了這樣的實驗:當人們對著水,說難聽和兇狠的粗話,在放大鏡下,水就是這樣醜醜的、可怕的樣子。再看PPT17。
2.出示PPT18,可是當人們對著水,說愛和感謝的時候,水在放大鏡下會變成什麼樣子呢?逐一出示PPT19-23。
3.總結:我看到你們笑了,你們感受到了。其實,你們也能做放大鏡,不信,請起立,轉過去,對著客人老師笑一笑。你會把一個微笑放大成好多的微笑,看到老師們笑了嗎?好的,跟客人老師們再見,記得做一個微笑的放大鏡哦!
活動反思
這節活動主要讓幼兒透過觀察、比較、想象常見物體在放大鏡下奇妙的視覺效果,其次是嘗試使用放大鏡進行細緻的觀察,體驗探索的樂趣。活動開展得較順利,但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現反思如下:
放大鏡的倍數不夠,孩子不能很直接地體驗放大的神奇效果。
使用放大鏡的時候指導不夠,部分幼兒還不能熟練掌握放大鏡的正確用法。
前面第一、第二部分聊得太多、佔用的時間太長,導致第三部分太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