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通用15篇)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特點;

  2、嘗試採用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佈;

  3、小組成員間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動,體驗與人的合作與交流;

  4、認同嚴謹求實、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

  二、重點難點

  重點:

  1、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特點;

  2、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難點:探究活動中小組成員要做好分工,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好觀察記錄。

  三、課前準備

  教師:1、變質的牛奶、各種真菌(木耳、香菇、靈芝等)長黴的饅頭、麵包,腐爛變質的水果;

  2、實物投影儀;

  3、培養菌落實物;

  4、瓊脂、培養皿、燒杯、甜豆漿、酒精燈、吸管、三角架、無菌棉棒、鑷子、放大鏡。

  學生:預習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

  四、課時分配

  一課時

  五、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引入新課

  積極思考、踴躍提問

  展示變質的牛奶,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認識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黴菌

  仔細觀察,從實物中獲得有感性認識。

  展示大型真菌及黴菌實物。

  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

  請兩個同學講解和演示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提問並解答。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究解決問題。

  區分細菌和真菌菌落分佈的特點

  觀察菌落實物、區分其分佈的特點。閱讀教材。

  將課前培養的菌落實物分發給各小組,指導學生進行觀察,並及時點評並給予鼓勵。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範圍

  透過對實物、圖片的觀察總結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範圍。

  展示實物、圖片,引導學生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範圍。

  制定探究活動的方案

  制定實施方案、交流活動的計劃及展示觀察記錄的表格

  下課後半小時內將在各自環境中已接種的培養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後排的空桌上。

  佈置設計探究方案,提醒學生注意設計對照組。巡視和指導、參與設計,及時激勵。

  每組發給兩套有培養基的培養皿。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特點。

  2、嘗試採用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佈。

  3、小組成員間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動,學會與人的合作與交流。

  4、知道細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條件和不同細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條件。

  5、認同嚴謹求實、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內容從宏觀上介紹細菌和真菌的知識,讓學生知道如何在培養基上區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同細菌和真菌分佈廣,讓學生在探究實驗過程中學習接種和對培養細菌和真菌的操作,體驗與人的合作與交流,為學生學習生物技術打下了基礎。教育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瞭解身邊的生活環境,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教學重點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特點;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3、教學難點

  探究活動中各小組成員要做好分工,在規定的時間做好觀察記錄。

  4、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準備

  變質的牛奶、米飯、長“毛”的饅頭、長有木耳的樹樁、蘑菇、足癬和背癬的圖片、培養菌落實物、實物投影儀、瓊脂、培養皿、燒杯、牛肉膏、蛋白腖、酒精燈、吸管、三腳架、無菌棉棒、鑷子、放大鏡。

  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建議

  可以用以下方式匯入新課:

  ①教師提問:“細菌和真菌是什麼樣的?它們生活在哪裡?”“我是怎樣知道細菌和真菌的存在的?”瞭解學生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有關細菌和真菌方面知識的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聯絡食物變質、物品發黴等生活經驗,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提出問題,匯入新課。

  ③教師開門見山提問:同學們,你們想了解有關細菌和真菌的知識嗎?由學生提出問題,從而進入新課。

  ④可以從生物的分類引出細菌和真菌。

  學習菌落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並閱讀相關內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態菌落圖片或課前培養好的菌落。

  關於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自學,也可以先行對各小組組長進行課前培訓,讓它們在課堂上演示講解。

  在研究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佈時,教師可以利用課文創設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也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自己經常活動的環境或接觸的物體設計探究方案。在課堂上教師要提供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設計方案,鼓勵學生提出多種不同的方案,同時要建議全班各組選擇的環境儘可能不同,以保證探究實驗的結論更近事實。在實驗結束後,要利用課上時間,讓各小組交流對細菌和真菌分佈特點的研究成果,使學生透過探究活動認識細菌和真菌分佈的特點;綜合課後練習,讓學生認同細菌和真菌的生活同其他生物一樣也要一定的條件。

  本節教學建議以觀察、自學討論法為主,輔以講授、演示、閱讀等法。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與人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嚴謹求實、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

  2、案例設計思路

  從生活經驗中提出質疑,引入新課

  教師展示一些常見的真菌,學生從實物中獲得有關真菌的感性認識,同時也產生認知矛盾:怎樣才能看見細菌?激發興趣,自然引出“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教師鼓勵學生多提出問題,因為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比解答一個問題更有意義。

  透過觀察,使學生主動地獲取有關細菌和真菌菌落分佈特點的知識,使學生對細菌和真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實物、圖片的展示,引導學生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範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表達能力。

  “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教師透過質疑,鼓勵學生圍繞自己身邊的生活環境進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幫助本組設計完善的方案,最後組織各小組彙報交流方案。

  五、案例

  教師透過展示變質的米飯、牛奶、長“毛”的饅頭,提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問題,從而匯入新課。

  教師詢問:對於細菌和真菌,你們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識?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並進行歸類,選擇幾個比較典型的問題作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內容。

  教師展示木耳、蘑菇、長“毛”的饅頭,引導學生觀察真菌。質疑:變質的米飯、牛奶是由細菌引起的,而我們不能透過肉眼直接觀察到細菌,應怎樣才能讓其露出“廬山真面目”呢?匯入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

  學生閱讀課本56頁“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

  教師邊講解邊演示“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

  並指出注意事項:

  ①要對所用材料用高溫滅菌。

  ②培養皿要冷卻後再用,並且不要隨意開啟培養皿。

  ③接種時要用無菌棉棒,避免汙染。

  ④要進行恆溫培養。

  質疑:有關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同學們還有那些疑問?留給學生思考發言的時間。師生共同解決疑問。

  教師分發課前培養的菌落實物給各小組,學生自學課本55頁最後一段到56頁第一段。教師建議學生先看書後觀察、討論,知道如何區分細菌和真菌菌落。

  教師展示長黴的物體(麵包、水果、衣物),長有木耳的樹樁,真菌寄生在人體皮膚表面使人得足癬、背癬的圖片,引導學生根據實物和圖片思考討論說出細菌和真菌分佈在何處?學生觀察、討論並獲得新知。

  質疑:在怎樣的環境條件下不可能有真菌和細菌?學生思考,得出結論,認同細菌和真菌分佈廣泛。

  教師質疑:細菌和真菌分佈廣泛,那麼在哪種環境中會更多,哪中環境中會更少呢?請同學透過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得到答案。

  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教材57頁的提示,指導學生選定自己想要檢測的環境(建議學生選擇自己經常活動的環境或經常接觸的物體)設計探究方案。小組討論完後,教師要組織各小組交流方案,相互完善,利用下一節課上時間交流研究成果。

  小結:透過本節課,同學們學到了什麼?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識菌落的外觀形態,辨別被細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透過學生介紹,分析培養基的基本成分,瞭解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操作過程,嘗試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

  3、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佈,分析實驗結果,歸納適宜細菌真菌生存的環境條件;

  4、根據所學知識,對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預測,並闡述自己的論據,培養相關的科學素養;

  5、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開拓創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佈的實驗方案,透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2、難點:利用事實說明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課前準備

  1、變質的水果等食物、發黴的食物、感染細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長有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養基或斜面培養基實物

  3、空白培養基以及配置培養基所需要的藥品;

  4、放大鏡

  5、有條件的可配備實物投影儀

  6、有條件的可組織學生興趣小組,進行配置培養基和培養菌落的實驗

  教學設計

  本節教學分為兩課時。

  課時一: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匯入: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細菌和真菌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導學生產生興趣,提供實物細菌和真菌的培養過程興趣小組同學介紹配置培養基和接種、培養細菌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培養基成分,總結歸納實驗操作的要點我們的周圍有細菌和真菌嗎?如果有,它們喜歡呆在哪裡?觀察生活中的細菌和真菌,討論設計探究活動方案,課後實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實物,引導學生產生興趣;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課時二: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匯入: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哪裡細菌、真菌比較多?學生展示探究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分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歸納和總結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並闡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實驗方案和結果,組織學生辯論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匯入:

  教師: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周圍的環境裡,存在很多細菌,可誰也沒有真正看見過。為什麼呢?

  學生回答:它們太小了,要用顯微鏡看。

  教師:在我們的生物小組裡,同學們卻用肉眼觀察到了細菌的生長。他們是怎麼看到的呢?請生物小組的同學介紹一下:

  主要教學過程:

  學生:首先,我們看到的不是細菌,是細菌大量繁殖後形成的菌落。

  我們先製作了培養基。我們把牛肉膏、蛋白腖、鹽、瓊脂和水加熱混合。

  教師:對不起,打斷一下。哪位同學能分析一下,培養基裡為什麼需要牛肉膏?

  學生:牛肉膏應該是營養物質。

  教師:還有什麼成分屬於營養物質嗎?

  學生:蛋白腖、鹽。

  有的同學提出瓊脂,在同學中引起了爭議。經過閱讀課本和興趣小組同學的說明獲得了答案。

  學生:瓊脂是凝固劑。

  學生繼續彙報:配置好培養基後必須高溫滅菌,否則細菌就長得到處都是了。滅菌後趁熱分裝在培養皿和試管中,試管和培養皿也要滅菌。等培養基凝固後,我們將其暴露在空氣裡,細菌就落到培養基上,這是接種。然後將接種後的培養基放到溫暖的培養箱裡培養,細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個個菌落。

  教師:為大家展示學生們培養的細菌和真菌菌落,請同學們觀察這些菌落有什麼不同。

  學生:有的光滑,有的長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綠色、黑色、米色、黃色等。

  教師:根據課本中的描述,你能從菌落形態、大小和顏色區分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嗎?

  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指認細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那麼在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細菌真菌比較多呢?各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限時5分鐘,小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學們投票選出最感興趣的選題,中選的小組將從老師這裡領取兩個配置好的培養基,繼續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投票評選最有科學性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方案。

  教師:雖然這一次我們只有三個小組獲得了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但其他同學可以利用自己家裡現成的材料來培養細菌和真菌。下節課希望大家都能參與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

  課時2:

  教師:上節課後同學們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

  案分別進行了實驗,下面就請同學們將實驗的結果展示給大家看看,並進行簡短彙報。

  學生:我們比較了廁所和食堂空氣裡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廁所中央的地面上,一個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開啟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裡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透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廁所裡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於食堂中的,說明廁所裡的細菌比食堂裡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廁所中人的糞便含有很多細菌,而且打掃的程度沒有食堂裡好。食堂經常用洗滌劑進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細菌就比較少。

  教師: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細菌的攜帶者,清潔劑和消毒劑都可以減少細菌的分佈。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在廁所裡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於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計算黴菌的菌落數,食堂中的黴菌菌落又明顯高於廁所中的。這是為什麼呢?

  學生:食堂裡吃的多。營養多。

  教師:可見,對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營養物質。

  學生:我們比較了教室和操場的空氣裡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教室中央的課桌上,一個放在操場看臺的地面上,開啟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裡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透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教室裡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高於操場上的,說明教室裡的細菌比操場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教室通風情況比較差,所以細菌比較多。

  (學生繼續比較了洗手前和洗手後手上的細菌和真菌;溼抹布和乾燥抹布上的細菌真菌等,總結出:營養、潮溼、溫暖、人類和動物的活動等條件有利於細菌真菌的分佈;通風、洗滌劑、消毒劑、紫外線會減少細菌真菌的分佈。)

  教師:這是同學們設計的另一組實驗,他們比較了學校中心花壇和學校門口大馬路邊的空氣裡的細菌。實驗方案和同學們的一樣:他們準備了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中心花園的草坪上,一個放在馬路邊上,開啟蓋三分鐘後,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裡培養。請同學們預測一下哪個的菌落多?為什麼?

  (同學們各抒己見,激烈辯論)

  學生:馬路邊多:那裡塵土飛揚,還有汽車尾氣。

  學生:中心花壇多,那裡潮溼、很多落葉作為營養。

  學生:馬路邊更通風細菌少。

  學生:紫外線強烈,細菌不容易生長。

  學生:汽車尾氣是汙染,對細菌的生長更不利。

  學生:馬路邊人來人往,細菌多。

  學生:中心花園還有很多蚯蚓、蟲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細菌,都會散播到空氣中。

  教師:經過學生討論,大多數同學認為中心花園裡細菌比較多。是不是這樣呢?請小組的同學展示他們的實驗結果。

  學生:(透過投影儀展示)我們可以看到:中心花園和馬路邊的細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剛才其他同學展示的都多。兩者比較起來,中心花園的細菌真菌還是明顯比馬路邊多。理由大家都已經說了。

  教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還有很多同學自己在家裡利用簡單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實驗,下面請這些同學也來展示一下他們的成果。

  學生:展示自己用果凍、柑橘、麵包做的探究實驗。

  教師:同學們愛好鑽研的科學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為他們鼓掌。

  教學反思

  在進行新課標的教學實踐中,班額過大一直是困擾教學實踐的難題。課堂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混水摸魚;課堂展示過程中,有的學生不聽其他同學的發言,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展示所有學生的設計。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這次討論設計探究實驗方案的時候,我就採取了競爭答辯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個小組進行比賽,最先書寫完成完整的探究計劃的4個小組可以參與競爭答辯;然後要求全班同學從在參與競爭的4個小組中,投票選擇2個設計科學、創意新穎的方案。這三個小組將獲得教師提供的培養基。這樣,小組為了儘快完成設計方案必須積極參與,分工合作;同學們為了參與評選必須專心傾聽。這樣就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大家的競爭意識。為了獲得最有創意的方案,大家開動腦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設計方案的品質。無須擔心沒有獲勝的其他小組喪失了學習的機會,一方面大家可以輪流參與,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簡單材料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對於自己進行實驗的同學,可在記分等方面給以各種形式的表揚。這才是真正的主動學習。

  在實驗結果展示過程中,以辯論的形式預測實驗結果,是課堂的一個高潮。這個亮點不是我事先設計的,而是學生在課堂中自然而然發生的。"學校的中心花園和馬路邊"這個課題也是學生提出來的。這個課題選擇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覺認為馬路邊很"髒",但透過闡述理由,很多同學認識到花園的條件更適宜細菌和真菌的存活。這種透過自己的知識預測事件發展,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素養,而透過辯論的形式,讓更多的學生樂於參與,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方法。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嘗試利用酵母菌進行發酵作用,描述發酵作用的現象,推理總結髮酵作用的實質;

  2、 嘗試利用發酵作用製作食品,舉例說出發酵在食品製作中的作用,舉例說出其他細菌真菌在食品製作中的作用;

  3、 說明食品的腐敗原因和運用食品保鮮的一般方法;

  4、 舉例說明人類對其他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嘗試利用酵母菌進行發酵作用,描述發酵作用的現象,說明食品的腐敗原因和運用食品保鮮的一般方法。

  2、難點:發酵作用的實質、舉例說明發酵在食品製作中的作用。

  【課前準備】

  1、有關發酵實驗錯誤操作的影片資料

  2、適合飲料瓶口大小的打孔橡皮塞,插入玻璃導氣管;澄清石灰水

  3、學生製作的發酵麵糰、米酒或其他發酵食品。

  4、其他影片資料和圖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

  教師:在學習本章前,同學們曾經進行了一次情感投票,大多數同學認為細菌和真菌對人類還是有很多用途的,那麼大家可否推薦幾種細菌和真菌,讓我們把他們的名字公佈在光榮榜上?

  學生:踴躍提出各種細菌和真菌。

  (二)主要教學過程:

  教師: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做了很多事情。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先”,細菌真菌和食品的製作有很大關係。其中經常用到的是酵母菌。

  學生:展示利用酵母菌發酵作用吹起的氣球。

  教師:我看到大家的氣球都吹的很大呀,可是我的氣球怎麼吹不起來呢?一定是有什麼地方出錯誤了。幸好我把我的操作過程錄下來了,大家能幫助我找找錯誤嗎?

  教師:(錄影)首先將酵母菌放在玻璃杯裡,倒入暖水瓶裡的開水。

  學生: 如果倒開水,酵母菌就燙死了。

  教師:同學們說的對。其實實驗到這裡就是繼續做下去也沒有用了,但是後面的操作過程還有一些錯誤,讓我們繼續找一找吧。

  (錄影)將只加了水的酵母菌倒入飲料瓶,開始套氣球。

  學生:沒放糖。

  教師:對,酵母菌的發酵作用需要糖作為營養物質。讓我們繼續找錯誤:

  (錄影)將飲料瓶放在室外的窗臺上(時值北京的冬天,冰還沒化呢)

  學生:太冷了,凍冰了。

  教師:對,發酵作用需要一定的溫度。所以老師的操作有三個錯誤,氣球肯定是吹不起來了。 大家有沒有想過,把你們的氣球吹起來的是什麼氣體呢?

  學生:(猜測)二氧化碳。

  教師:我們能不能想辦法證明你的猜測呢?七年級時,我們曾經檢驗過自己撥出的二氧化碳的。

  學生:用石灰水。

  教師:請一位同學用手捏緊飲料瓶,將飲料瓶中的氣體透過玻璃管引匯出來,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學生:石灰水變渾濁了。

  學生:瓶子裡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教師:發酵作用需要活的酵母菌、適宜的溫度和營養物質,產生了二氧化碳,我們是不是能夠推論出發酵作用其實就是酵母菌的什麼生理作用呢?

  學生:呼吸作用。

  教師:發酵作用除了產生二氧化碳,還產生了別的物質嗎?讓我們聞一聞。

  學生:酒味。

  教師:對。我們的飲料瓶是密封的,裡面氧氣充足嗎?

  學生:不充足。

  教師:酵母菌在氧氣不充足的情況下,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我們利用它的這個特性釀酒。有同學實驗過嗎?

  學生:展示自己釀製的米酒和果酒。

  教師: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 ,酵母菌呼吸作用會產生什麼呢?

  學生:展示添加了酵母菌的麵糰和沒有酵母菌的麵糰。

  教師:麵糰為什麼鼓起一個個小泡泡?

  學生:產生了二氧化碳。

  教師:為什麼摸起來和不加酵母菌的麵糰不一樣?

  學生:產生了水。

  教師:對。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酵母菌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和水。我們用它的這種特性來製作鬆軟的饅頭、麵包、蛋糕和餅乾等。

  教師:想想家裡的冰箱和櫥櫃,裡面還有哪些食品是細菌、真菌幫助我們製作的呢?

  學生踴躍發言(教師配合出實物):酸奶、醋、醬油……

  教師:我很喜歡吃的醬豆腐,也是由真菌幫助製造的。有人知道王致和醬豆腐的來歷嗎?

  學生:清朝咸豐年間,有一個賣豆腐的叫王致和,家裡很窮。這天他豆腐沒賣完,他就把剩下的豆腐放在罈子裡,放了些鹽哪、花椒什麼的,打算泡一泡再撈出來晾成豆腐乾。可是後來有事出門忘記了,等回家想起來,趕緊過去掀開罈子,一股臭氣撲了出來。王致和想,壞了,這麼多東西全糟蹋了,這可賠大發了。可他又捨不得扔了,就伸手抓出了兩塊嚐了嚐。覺得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兒,還真好吃。他又把隔壁的幾位老街坊都請了過來一塊兒吃了起來,大夥兒都說味道不錯。王致和因做臭豆腐出了名,後來一傳十十傳百,連宮裡的慈禧太后也愛吃。於是王致和豆腐店的門匾上頭就刻上了個龍頭,這表示這家的東西是皇家享用的貢品。可是慈禧太后嫌"臭豆腐"這個名字太不雅,就給它起了個新名字叫"青方"。相對的,醬豆腐就被叫成"紅方"。

  學生:我們去參觀過王致和腐乳廠,他們把一塊塊的豆腐坯子放在專門的接種室裡,呆幾天後,豆腐坯子上就長滿了黴菌,這種黴菌是專門培養的毛黴,很乾淨的。然後將長滿白毛的豆腐坯浸泡到醬汁裡入味,醬汁也是多種細菌和黴菌發酵成的,醬汁的紅色也是一種專門的紅曲黴形成的。

  教師:我們為什麼要讓細菌和真菌幫我們製造食物呢?

  學生:好吃!

  教師:除了好吃以外,細菌和真菌可以改變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比如:牛奶是很有營養的,但是中國人有七成以上的成人喝牛奶反而不舒服,是因為中國人大多數都缺乏一種酶,所以消化不料牛奶裡的乳糖。乳酸桿菌能夠把乳糖變成分子比較小的乳酸,營養價值不僅沒有降低,而且更容易消化。

  教師:有時細菌、真菌也會幫倒忙。這個蘋果還能吃嗎?

  學生:不能,爛掉了。

  教師:防止食物腐爛的方法都有哪些?你能舉個例子嗎?

  學生:放冰箱裡——凍的肉和雞

  學生:真空包裝——燒雞

  學生:巴斯德消毒法——牛奶

  學生:用鹽醃起來——鹹菜

  學生:乾燥——脫水蔬菜……

  教師:大家對細菌和真菌在食品製作、儲存中的作用都有了新的理解,那麼細菌和真菌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還有其他作用嗎?我們下節課繼續討論好不好?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說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

  2、列舉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3、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4、培養學生課前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收集資料、交流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評價能力。

  5、透過對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關係的認識,讓學生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證地看問題。

  6、引導學生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

  難點: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關係。

  三、課前準備

  教師:真菌引起農作物患病的標本;CAI課件。

  學生:收集查閱有關資料,預習教材;課前探究“觀察水果和麵包的腐爛”,採集的地衣。

  四、課時分配

  一課時

  五、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第五章

  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思考老師所提出的設問,立刻融入到本節課的學習氛圍之中。

  提出問題,匯入新課。

  設問:假如沒有細菌和真菌生物圈會是什麼狀況呢?

  第一節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迴圈

  各小組展示探究“細菌、真菌使食品生黴、糜爛”的結果。爭相回答思考題,其他同學可補充。

  觀看大螢幕。然後討論,並回答問題。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起分解者的作用。

  細菌和真菌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為食

  請小組展示交流探究結果。

  認真傾聽,給予肯定評價。演示CAI課件(展示細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提問:1、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起什麼作用?對回答給予鼓勵和提示。

  2、細菌和真菌是靠什麼生活的?引導思考:細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的關係是怎樣的?

  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

  與動植物共生

  觀看大螢幕。對細菌和真菌給人體帶來的危害感到震驚。列舉自己生活中的有關例項。如扁桃體炎、腳癬等。積極思考,爭相回答。

  學生列舉出利用細菌和真菌可生產出“抗生素”,而抗生西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觀察本地農作物患病的標本圖片。對真菌、細菌的危害作用感到震驚。認識農作物病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列舉微生物農藥如春雷黴素、慶豐黴素等。

  認同“以菌治蟲”的優點。

  觀看大螢幕:觀察地衣的生活環境和形態,初步理解“共生”。

  觀看大螢幕:觀察豆科植物根上的根瘤。理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小組討論回答思考題,總結出生物固氮的優點:環保、高效、節能、收益大等。

  看書瞭解細菌與動物的共生

  提問:瞭解維生素B、K對人體有何益處?

  大螢幕展示細菌、真菌使人患病的圖片,提問:這與細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關嗎?

  引導思考:1、我們能否利用細菌和真菌治療疾病?

  2、怎樣才能預防和防止動物或人患病?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3、細菌和真菌會給農作物帶來哪些危害?(請同學列舉)

  提問?能否利用細菌和真菌來防治農業病蟲害?

  指導學生閱讀“以菌治蟲”。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講解地衣和共生的概念。

  講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引導學思考“生物固氮”的優點?

  指導學生看書,瞭解細菌與動物的共生,提示維生純潔B/K對人體有何益處。引導學生思考有關細菌、真菌在其他方面的利用。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說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

  2、運用所學的細菌和真菌的知識,列舉它們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3、透過對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關係的認識,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辨證地看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透過本章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2、透過觀察,培養學習良好的觀察、分析、思考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本章的學習,培養學生辯證觀點,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激發學生愛護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質迴圈過程中的作用;

  細菌和真菌對人和其他生物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教學難點:

  理解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質迴圈過程中的作用教學內容分析:

  細菌和真菌與自然界的動植物和人的關係非常密切,人們往往都有這樣的印象,細菌和真菌對人類都是有害的,可是本節教學內容透過一些圖片和具體的事例,引導學生逐步分析逐漸形成更新的觀點,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質迴圈中起著重要作用。沒有了細菌和真菌,自然界也就基本停止了物質的流動,生物遺體就會堆積如山,人們就會沒有了生存的空間,甚至讓我們找不到立足之地。細菌和真菌對人類和動植物的作用是兩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了正反兩方面辯證分析問題的'觀點。

  教學方法:

  討論、交流、多媒體演示、觀察等方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A有關細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體片段。

  B相關圖片。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

  想象:沒有植物,世界會怎麼樣

  沒有動物,世界會怎麼樣

  沒有細菌和真菌,世界又會怎麼樣

  一、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迴圈

  觀察梨子桔子腐爛圖

  (1)、學生相互討論:

  A、它們為什麼消失了?

  B、它們消失後什麼都沒有留下嗎?

  想象:如果世界上沒有了細菌和真菌會是怎麼樣的呢?

  (2)、討論:

  A、枯草桿菌使梨和香蕉腐爛,它與水果有怎樣的系?

  B、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起什麼作用?

  C、細菌和真菌是怎樣生活的?

  腐生的特點:從動植物的遺體上分解有機物

  (3)、完成相關的練習。

  二、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

  (1)、展示有關寄生菌的圖片

  (2)、菌類引起動植物和人類患病時,自身是如何生活的?

  寄生的特點:從活的生物體內或體表得到有機物

  (3)、完成相關的練習

  三、與動植物共生

  (1)、展示有關共生菌的圖片

  共生的的特點:共同生活彼此有利

  (2)、請同學說一說細菌和真菌對動物和人類有哪些好處與害處。

  (3)、完成相關的練習板書設計: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一、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迴圈

  腐生

  二、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

  寄生

  三、與動植物共生

  共生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 篇7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內容主要涉及的是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有益的方面,即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製作發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細菌和真菌來儲存食品等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極為密切,它使學生知道了我們平時吃的很多東西以及它們的儲存方法,都是由於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在本章第一節已經學習了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但接觸的都是它們對人類有害的一面,因此,學生不僅對本節課內容感到新穎、好奇,而且對製作發酵食品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本節雖然知識結構並不複雜,但從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為它為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

  本課時主要學習兩方面的內容:其一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製作,包括演示發酵實驗、製作甜酒、製作泡菜、製作酸奶。其二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儲存。

  2、學生情況

  本節課的教學班級為初二5班,屬於初二年級的中等班,在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方面有點欠缺,課外知識也不夠豐富。但是,學生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有一定的求知慾望,有一定的探究問題的興趣,能夠和老師配合,可以透過師生互助,不斷的在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細菌和真菌在食品製作、食品儲存方面的作用。

  難點:甜酒和泡菜的製作原理,生活中不同食品儲存方法的選擇。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舉例並嘗試發酵技術在食品製作中的作用。

  (2) 說明食品腐敗的原因及食品儲存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標

  (1) 透過做發酵實驗和嘗試製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2) 透過小組探究、收集資料、彙報探究結果等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 透過學習和應用食品儲存方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1) 透過實踐活動,體驗知識與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

  (2) 透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本節課從"老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理念出發,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了有助於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於讓學生體驗知識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的教學方式。學生透過分組查閱、整理資料,有助於他們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小組分工合作、共同探究、親自動手製作發酵實驗、製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同學彙報結果,提高表達交流的能力。整個過程都在培養學生的相互協作的精神,使學生體驗到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從而更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四、教學方法(方式)與學習方法

  新授課型、小組討論與探究

  五、教學媒體選擇

  老師:自制的PowerPoint課件,準備的麵包。

  學生:自制的演示發酵實驗裝置、自制的甜酒、自制的泡菜、自制的酸奶以及與其相配的PowerPoint課件;食品儲存方法的PowerPoint課件

  六、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流程圖(由上至下,由左至右)

  2、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 透過回憶細菌和真菌的危害,提出問題: 是不是所有的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是絕對的有害而無利呢?

  2、 結合你們收集的資料和生活經驗,說一說他們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呢?

  對學生回答做總結,匯入新課。(板書題目第二節,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傾聽問題,齊聲否定。

  回答細菌和真菌對人類的作用:如可以釀酒、製造食品、製藥、淨化汙水、利用它們進行冶金等。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

  2.列舉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3.透過觀察與思考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辯證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5.能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學重點

  1.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

  2.細菌和真菌與動物或植物的共生。

  三、教學難點

  1.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

  2.列舉它們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迴圈(腐生)

  2、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寄生)如:鏈球菌,各種癬,等

  3、與動植物共生(共生)如:地衣,根瘤等

  六、作業

  1、腐爛的水果往往散發出灑味,這主要是由什麼菌引起的( )

  a、黴菌 b、蘑菇 c、酵母菌 d、甲烷桿菌

  2、引起人感染臂癬、甲癬、足癬的生物是一種微生物,這種微生物是( )

  a、寄生蟲 b、真菌 c、鏈球菌 d、病毒

  3、飲用水是否符合標準,通常透過測定水中的數下列哪種菌群數來確定( )

  a、酵母菌 b、乳酸菌 c、大腸桿菌 d、黴菌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和學習瞭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瞭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2.透過觀察細菌形態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絡、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關係,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並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透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別,明白為什麼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迴圈起著重要作用,維持著生態系統中物質轉化的動態平衡和自淨作用。透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迴圈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係為重點之三。透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瞭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係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及瞭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迴圈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1)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佈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係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裝置,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影裝置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迴圈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初一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系統的概念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迴圈的作用有一定難度。三.教學過程

  1.細菌的形態和結溝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說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後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著指出:細菌分佈廣泛,無淪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部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2)關於細菌形態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

  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如果有教學裝置的學校最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

  ②可以用顯微投影議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

  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影片段。

  ④以上裝置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的示意圖。接著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單細胞個體,從形態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於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別,所以細菌不屬於植物範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

  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

  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於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徵,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稱休眠體。注意說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境有很強分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階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雲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雲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汙染環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分裂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於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

  ①植物是怎樣製造有機物獲得營養物質的?

  ②植物製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麼?

  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經討論後,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著引出異養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著誕生、生長髮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律。生物體死亡後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麼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說明三者之間的關係。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迴圈的作用,可佈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裡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屍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係之前,先讓學生討論

  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

  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於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講完課後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並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佈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範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製藥業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資訊。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瞭解洗手的重要性。

  2.學習正確的洗手方法。

  3.初步培養良好的的衛生習慣。

  4.知道一些保持身體各部位整潔衛生的方法。

  5.能夠將自己好的行為習慣傳遞給身邊的人。

  活動重難點

  掌握正確的洗手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活動準備:

  棉籤、洗手圖片、七步洗手法步驟圖。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談話匯入:今天,老師給小朋友介紹一位新朋友。請看(出示棉籤寶寶)

  (它頭上有白白的棉花,身體呢是一根小棍,他是誰呢?沒錯,它就是棉籤寶寶,現在,棉籤寶寶想看一看誰的小手最乾淨,我們來用棉籤擦擦小手,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情?)

  師:你的小棉籤還是白白的嗎?變成什麼顏色了?沒錯,它變黑了,為什麼會發生變化呢?(因為棉籤擦了小手,就變黑了)

  小結:我們每天都要用手摸很多東西,小手就會沾上很多細菌,這些細菌會趁小朋友吃東西的時候溜進嘴裡,那樣的話小朋友就會生病。所以我們要經常洗手,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把髒東西洗下去。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引導幼兒自由討論如何洗手。

  師:棉籤寶寶想知道小朋友會不會洗手,那你們知道怎麼洗手嗎?現在,小朋友們跟老師一起來看看怎麼正確的洗手。

  2.觀看幻燈片,洗手順序圖:開龍頭淋溼水——擦肥皂——搓小手——衝小手關龍頭——擦小手。

  3.觀看圖片,教師示範七步洗手法。

  棉籤寶寶希望小朋友們做一位愛乾淨,講衛生的寶貝。最後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來看看七步洗手法的正確步驟吧!(教師播放七步洗手法步驟圖,幼兒欣賞)。

  三、結束部分

  師:小朋友,現在我們都知道了洗小手的方法了,讓我們一起將小手洗乾淨吧!看誰的小手洗的最乾淨!

  教學反思:

  幼兒在聽故事時很感興趣,並能結合自己說洗手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練習洗手時出現幼兒嬉鬧現象,如搶香皂、把水弄潑、互相彭水,孩子完全沉浸在歡樂的氛圍裡,使課堂有些亂。還有要是把課件放在可最後播放,效果會更好,這就要求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多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是自己的專業素養得到儘快的提升。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徵;

  2、透過與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的對比,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能力目標:設計對照試驗,對試驗結果做出合理預測和分析;理解生物體結構與功能項統一的觀點;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進步密切相關;

  2、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養成愛衛生的良好生活習慣。

  二、教學重點

  細菌的結構特徵與營養方式;細菌的繁殖;巴斯德“細菌實驗”的再次探究。

  三、教學難點

  巴斯德“細菌實驗”的再次探究。

  四、教學方法

  教法:談話法、引導探究法、自學指導法

  學法:資料分析法、自主學習法

  五、教學過程

  1、引入

  侯老師的疑問:乾涸的池塘中下雨之後就會有魚,這魚是如何來的?是自發產生的嗎?

  過渡:其實,人們對細菌的產生也有類似的疑問?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和細菌有關的知識。

  細菌是如何被發現的?

  2、學習細菌的發現

  指導學生看書P58:思考

  ①、誰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現了細菌?②、列文虎克發現細菌對你有什麼啟發?

  過渡:雖說當時人們已經知道了細菌的存在,但是細菌究竟從何而來,人們並不清楚。其實關於細菌究竟從何而來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好久,而且前幾天還讓我鬱悶了一把。

  3、實驗探究:細菌究竟從何而來?

  事情是這樣的:上週五我在家煮了一鍋排骨湯,由於到朋友家去玩,到週日才回家。結果不幸發生了,我發現放在空氣中的肉湯就這樣自然變壞了。我在想是什麼原因導致肉湯變壞的呢?你們說說是什麼原因?(學生:是細菌)肉湯中的細菌從何而來呢?(空氣)我把鍋蓋蓋的很好呢,細菌怎麼會進去?!我覺得肉湯中的細菌是肉湯中的物質變來的,細菌是自己產生的。您們覺得呢?(空氣中的細菌跑到肉湯中的。)

  過渡:現在我們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好透過實驗證明究竟誰正確。你們準備怎麼證明你的想法?現在討論一下。(一會之後,學生表述自己的想法。老師補充糾正。估計學生會照著書本上的來講解。)

  補充問題:①、你是如何想到這個辦法的?自己想出來的還是看書本的?——看書本的同學站在偉人的肩膀上看的更清楚;自己想出來的記憶更牢固。②、肉湯裝好之後要不要對裝置加熱處理,為什麼?——要加熱處理,防止實驗器具上面有細菌存在,排除干擾。③、兩個裝置,你預計有幾種可能的實驗結果,它們分別說明什麼問題?——如果肉湯都變壞,則說明細菌是自發產生的;若只有敞口瓶變壞則說明肉湯中的細菌是空氣中的。

  過渡:讓我們來看看實驗結果吧。(演示PPT)確實如大家所說,肉湯中的細菌是空氣中的細菌落入之後形成的。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細菌的產生,那麼你知道哪些細菌呢?

  學生表述。

  4、學習細菌的形態、大小

  教師:出示PPT,展示幾種常見細菌,指導學生對細菌按照形態進行分類,細菌分幾類?

  學生回答。教師再展示幾種細菌,及時練習。

  教師過渡:我們現在透過畫面看的細菌都很大,其實這都是透過電子顯微鏡掃描的圖片,比實際放大了好多倍。細菌個體本身很微小的。

  學生依據PPT學習細菌的大小的知識。

  教師:剛才瞭解了細菌的形態和大小,你還想了解關於細菌的哪些知識?

  5、學生自學書本,完成自學知識導圖

  6、將學生完成的知識框架圖進行展示、交流,學生講解。

  教師引導學生講解你所學到的關於細菌的知識。要求:①、每講一個關於細菌的知識點講完之後再進行下一知識點的學習;②、一個學生講完之後其他學生可以進行補充;③、最後教師再輔助PPT展示,補充糾錯,加深學生的理解。

  7、最後,教師小結。學生完成黑板的板書補充。

  8、佈置作業。P61:1、3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 篇12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並理解文中的生詞。

  2、理解細菌的性質,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過程與方法:

  1、理解作品表現的主題和人物多樣的精神世界。

  2、學習品味、欣賞作品的方法,品賞作品的語言特色。

  情感與價值:

  對自己所生活的時代有清醒的認識,做有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細菌的性質,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2、理解作品表現的主題和人物多樣的精神世界。

  【教學難點】

  學習品味、欣賞作品的方法,品賞作品的語言

  【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

  第一課時

  【匯入】

  假如世界上的細菌匯入:假如地球上的細菌全部被消滅,地球將會是什麼樣子?今天讓我們走進鄭也夫先生的《細菌的啟示》來尋求答案。

  【作者介紹】

  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走出囚徒困境》、《代價論》、《信任論》。文革當中,北上黑龍江建設兵團852農場務農,當過農民,八年半後返回北京,後考入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1979年,鄭也夫馬不停蹄,跳躍式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攻讀哲學碩士,八十年代中期,鄭也夫奔赴美國,攻下"丹佛"大學社會學碩士,取得雙碩士。他對社會生活的雜質,仍然不願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本文是作者2003年5月12日"非典"期間在中國人民大學的一次精彩的演講。

  【層次劃分】

  第一部分(第1~11自然段):認識細菌。

  第二部分(第12~19自然段):細菌對人類進步觀的挑戰。

  【內容分析】

  1、世界上的物種有哪五類?

  原核細胞生物(其中包括細菌),真核細胞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

  2、細菌有哪些性質和特徵?

  第一,細菌是生物界當之無愧的元老。

  第二,細菌無所不在。

  第三,細菌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各個角落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四,細菌的不可毀滅性。

  第五,細菌靠寄生生存。

  3、什麼是寄生?

  所謂寄生就是吃別人,不勞動,不去捕食。

  4、分析句子的修辭手法。

  什麼叫“寄生”?所謂寄生就是吃別人,不勞動,不去捕食。不但不去捕食,並且不必自己消化——先咀嚼,後進入胃腸,經過複雜的化學過程,然後吸收。採取寄生的策略,這些事情統統不幹,去打獵去採集去幹活,那多愚蠢哪!它就吃你,哪兒也不去,就在你體內。你把食物給消化了,它直接吸收到它的身體裡。

  解析:細菌的特點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講到“寄生”這樣抽象的科學概念時,作者用了一種“擬人化”的修辭手法。好像細菌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人,還活靈活現,就在你面前似的

  5、作者認為對待寄生現象應該持有怎樣的態度?

  對待社會生活中的寄生行為,不要過於激動煩惱,要以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態度,心平氣和的與這些不良行為作漫長的鬥爭。

  6、這篇演講是如何將抽象、陌生的科學知識化為明白易懂的感性表述的?

  透過講故事、形象比喻、擬人化寫法、形象命名、接通日常化經驗、通俗的口語表達等手法。

  7、談談你對文章最後一段的理解。

  解析:這句話從自謙的口吻與大家互相勉勵,在與社會上存在的寄生現象鬥爭中要樹立信心,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要與“寄生蟲”鬥爭到底。

  【特色探究】

  8、本篇演講的語言表達有何特點?

  (1)大量的通俗口語表達,包括通篇為簡潔明快的語言、使用為數不少的傳神的口語詞彙和明快的口語短句。

  (2)使用聽眾熟悉的、典雅、貼切乃至傳神的書面詞彙。

  (3)因大詞小用和事物間的巧妙聯絡等產生風趣幽默感。

  (4)由於簡短、明快、風趣、設問、感嘆等,使其充滿對話、交流的語氣。

  【小結主題】

  1、作者先從細菌的性質與特徵談起,談了細菌的古老、重要作用、不可滅、生存策略等問題,從而涉及到人類社會的寄生現象。寄生現象在人類社會同樣古老,要同寄生行為作鬥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者讓大家採取“不卑不亢、不瘟不火、不喜不哀”的態度,是要人們心平氣和地去消滅“寄生蟲”們,幾千年的陋習不可能完全剷除;同時與寄生行為作鬥爭,還有利與人們激起鬥志,磨練意志,開動腦筋增加智慧。

  2、本文透過介紹細菌的性質與特徵,以及生物界中寄生的生存策略,告訴人們對待社會中的寄生行為,不要過於激動煩惱,要以持之以恆的態度,心平氣和地與這種不良行為作漫長的鬥爭。

  第二課時

  【認知閱讀】

  一、複習說明文的常識。

  1、說明文的概念: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或介紹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目的是給人以知識。

  2、總體常識:

  物件:介紹事物、闡明事理

  特徵:區別於其它事物的本質東西

  方法:舉例子、列數字、分類別、作比較、打比方、引用、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摹狀貌等

  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語言:準確、嚴密

  3、說明文的分類

  從物件上: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

  從語言上:生動性說明文、平實性說明文

  4、說明文的結構:

  總分式  遞進式

  二、檢查字詞

  反芻( )   繁衍( )

  噴嚏( )   砥礪( )

  不卑不亢( )  不瘟不火( )

  【理解閱讀】

  三、繼續研讀課文。

  1、細菌對人類的挑戰表現在哪兒?

  2、怎樣理解作者對人類社會中的寄生態度?

  3、大量引用數字,使本文演講極具雄辯。作者運用數字時有何特點?請舉出具體語句說明。

  四、分析說明方法並舉出例子。

  舉例子:第4段,舉例說明細菌的數量和質量非常可觀。

  列數字:第3段,用數字說明細菌是生物界當之無愧的元老。

  分類別:第1段,分類說明五大類生物在地球上的作用。

  作比較:第8段,用數字說明細菌的繁殖速度極快。

  打比方:第15段,用打比方說明病毒是最簡單的生物。

  五、拓展延伸。

  假如世界上的細菌被全部消滅,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請發揮想象,寫出一段話。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 篇13

  設計背景

  為了讓孩子們瞭解洗手得重要性,知道外出回來、飯前便後或手髒時要洗手,養成愛清潔講衛生得好習慣

  活動目標

  1、瞭解洗手的重要性,知道外出回來、飯前便後或手髒時要洗手

  2、幼兒能利用老師準備的材料來完成作品

  3、過作品感受洗手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調色盤、棉籤、水粉顏料、瓶蓋、眼睛貼、彩色紙、黑色卡紙、泡泡紙、鉛筆、油性筆、剪刀、水粉畫筆、白乳膠

  活動過程

  一、遊戲“手指歌”匯入活動。?

  “大拇哥、二拇弟、中指哥、四兄弟、小妞妞,來看戲,大家快來比一比,誰的大,誰的小,哪個指頭長,哪個指頭短?”

  二、出示ppt圖片

  1.?看圖說說:圖上的小朋友在做什麼?(剛從外面回家)

  提出問題:圖中的小朋友剛從外面回來,那小朋友們你們說說他的手上會帶些什麼回家?

  (灰塵、垃圾、細菌………)

  師:嗯對了剛有的小朋友說到帶了些細菌回家,所以我們回到家後先幹什麼呀(洗手)

  2、出示成品圖

  師:今天小麥老師帶來了一個關於勤洗手好玩又簡單的美術作品。小朋友們想來創做一下嗎?

  那接下跟著小麥老師來看看如何創作

  4、播放操作影片

  教師在播放中一邊播放一遍講解

  提出操作注意事項:1、小心使用剪刀2、顏料不要混顏色3、小心使用顏料防止弄髒衣服

  5、幼兒自由操作

  教師在一旁指導

  6、作品展示與評價

  請個別幼兒上來大膽講述自己的作品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人類面對不斷而來的困難和挫折,要心平氣和的鬥爭到底,這樣才能為人類的進步作出傑出的貢獻。

  2、學習本文機智趣味的口頭表達,認識口語交際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如何將抽象,陌生的科學知識化為明白易懂的感性表達。

  2、瞭解本文語言表達的特點。

  3、引導學生把握本文的主題。

  教學難點:

  怎樣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人類社會中的寄生態度的認識。

  教學方法:

  講解分析法。

  教學時數:

  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思考引題:

  假如世界上的細菌全部被消滅,地球將會是什麼樣子?

  二、作者簡介:

  鄭也夫:1950年8月生於北京,男性,漢族,無黨派,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簡歷:1963--1968 北京八中讀書;1968年7月--1977年1月 黑龍江建設兵團八五二農場務農;1978年4月--1979年7月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讀書;1979年9月--1982年7月 中國社科院宗教研究所讀研究生,獲哲學碩士;1982--1994北京社科院社會學所,1991年獲副研究員職稱(其中1985--1986 美國丹佛大學社會學系讀書,獲社會學碩士);1994--1998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工作;1998--2004 人民大學社會學系,1998年獲教授職稱;2004--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學術著作:《西方社會學史》(能源出版社,1987)、《代價論》(北京三聯書店,1995)、《信任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雜文集:《禮語·咒詞·官腔·黑話--語言社會學叢談》(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走出囚徒困境》(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轎車大論戰》(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遊戲人生》(海南出版社,1997)、《忘卻的紀念》(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三、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五個小組完成以下問題:

  1、掃清字詞障礙。

  不計其數 攝( )取 名副其實 當之無愧

  反芻( ) 不可匹敵 得天獨厚 繁衍( )

  赤手空拳 不可思議 覓( )食 一以貫之

  不卑不亢 不溫不火 束手待斃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2、歸納文章的結構層次。

  3、為了準確的說明文章的內容,課文運用了大量的說明方法,概況總結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4、這篇演講反映了怎樣的主題?

  5、讀完這篇文章,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四、教師巡迴指導,幫助學生完成以上問題。

  第二課時

  一、檢查引題(聽寫字詞):

  不計其數 攝取 名副其實 當之無愧 反芻

  不可匹敵 得天獨厚 繁衍 赤手空拳 覓食

  不可思議 一以貫之 不卑不亢 不溫不火

  束手待斃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二、思考分析,把握文章的主題:

  1、關於文章的結構層次(學生根據自學發言,教師版書總結):

  第一部分——認識細菌。

  xxxxx細菌的性質和特徵xxxxx

  (1)細菌是生物界當之無愧的元老;

  (2)細菌無所不在;

  (3)細菌在世界各個角落發揮著重要作用;細菌的不可毀滅性;

  (4)細菌的生存策略。

  第二部分——細菌對人類進步觀的挑戰。

  (1)為求生存選擇寄生;

  (2)啟示:心平氣和鬥爭到底。

  2、舉例說明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師生共同探討,尋找文章運用的說明方法)

  (1)列數字;(2)作比較;(3)舉例子;(4)打比方;(5)分類別。

  3、思考討論:

  (1)舉例說明這篇演講如何將抽象,陌生的科學知識化為明白易懂的感性表達?

  師生小結:透過講故事,形象比喻,擬人化寫法,形象命名,接通日常化經驗,通俗的口語表達等手法。

  (2)本篇演講的語言表達有何特點?舉例說明。

  師生小結:

  (A)大量的通俗口語表達。

  (B)使用聽眾熟悉的,典雅貼切的書面詞彙。

  (C)因大詞小用和事物間的巧妙聯絡等產生風趣幽默感。

  (3)怎樣理解作者對人類社會中的寄生態度的認識?

  提示:學生自由發言,言之成理即可。

  4、探究本篇演講的主題。

  透過有關病毒,寄生的科學知識的生動介紹,希望人民以科學的態度,健康的心態,以精神意志上的從容應對,對待人類面臨的病患危難。

  三、佈置作業:

  1、完成詞語的品味和積累。

  2、小作文:談談我對這篇文章的認識。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教案 篇1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瞭解細菌的發現過程。

  ②瞭解細菌的形態型別、基本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特點。

  2、能力目標:

  ①透過巴斯德的實驗,讓學生參與探究細菌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②透過細菌與動植物細胞比較,推測細菌營養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標:

  ①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②重視搞好個人衛生。

  二、重點和難點:

  ①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

  ②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一)細菌的發現

  1、過渡:為什麼我們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卻又不瞭解細菌呢?

  2、學生閱讀課本58—59頁。

  3、知道了解巴斯的實驗。

  (二)細菌的形態結構:

  1、過渡:細菌很小,卻看不到,那麼它們的形態、結構是怎樣的呢?

  2、細菌圖片展示。

  (三)細菌的生殖:

  1、過渡:我們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樣繁殖的?

  2、課件展示。

  (四)課堂練習:

  (五)作業:

  附板書

  第二節細菌

  一、細菌的發現

  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形態、球形、杆形、螺旋形;

  2、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

  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