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學習心得體會
進修學習心得體會
首先,感謝組織上給我一次深造的機會,在為期3個月公共管理高階研修班學習過程中,系統學習了經濟類課程9門,公共管理類課程14門,傳統文化類課程14門,文明禮儀,國內外熱點問題分析等7門,總計44門必修課。還利用晚上時間選聽各類專家報告。學習最大的收穫與體會,也就是我今天向各位領導彙報的主題就是六個字:博學、深思、踐行。
第一,所謂“博學”就是博採眾長:明確和諧發展思路。
在職學習的根本目的在於不斷提高工作標準。在學習過程中,自己感觸最深的莫過於中華傳統文化——和諧發展思想。中華文化“和為貴”的思想一脈相承:從《周易》提出“太和”,儒家經典《論語》提出“克己復禮”、“為政以德”;到道家提出“歸一”、“萬物得一而生”;到墨家提出“兼愛非攻”;到法家提出“眾同心以共立之”、“天時、人心、技能、勢位,四者和則成事”;到後來的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以後儒釋道學,宋明清以來的義理之學、考據之學,到近代的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等等,“和諧發展”的思想貫穿始終。專家們將中華文化基本特徵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剛健有為;二是和與中;三是崇德利用;四是天人協調。其中三個方面包含了“和諧發展”的思想。
透過其它學科的學習,進一步豐富了“和諧發展”思想。諸如經濟學自由市場調節理論,現代管理心理學“人本化”組織行為學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服務”“放權”理念等,均與我國傳統文化“和諧發展”思想相得益彰,為我們進一步傳承和發展和諧發展思想奠定理論基礎。
第二,所謂“深思“就是傳承發展:把握和諧發展關鍵。
透過學習,我覺得和諧發展關鍵是八個字:建立秩序、均衡發展。
1.“秩序”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和諧發展”的重要內涵。《周易》中“太和”概念,把自然界萬物的起始稱為“元”;把萬物的生長稱為“亨”;把萬物的成熟稱為“利”;把萬物的完成稱為“貞”,“元、亨、利、貞”是一種“自然秩序”,這種自然的最完美的“和諧”叫作“太和”。後來歷朝歷代關於自然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的和諧(社會生活和諧),人自身內外的和諧等觀念大體都是發揮的這個思想。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作為管理者,工作中首先要分清楚本末、事中和先後,建立一種秩序。我從事教育財務管理,多年來一直按照“一保安全,求穩定;二保業務,求發展;三保質量,求特色”的工作秩序執行,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面對當前順義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教育財務管理工作同樣存在一個再發展、再提高的問題。一是繼續加強“教育鏈”建設。幼兒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在職教育、終身教育,必須注意結構最佳化,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全面提升教育為順義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二是繼續加強“規範化”建設。抓住北京市初中校建設工程和高中新課程改革兩個契機,啟動校園軟硬體建設達標工程,本著效益優先,適度超前的原則,按照系列化、序列化、層次化的要求開展工作,力爭使有限的教育資本發揮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