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謎評課稿2篇
月球之謎評課稿2篇
月球之謎評課稿1
《月球之謎》是新課程標準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蘊含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可讀性強,趣味性強。學生透過對這麼主題活動的探究,進一步瞭解有關月球的知識,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以及積極探索的精神。
以前遇到說明文總感覺無從下手,上後的唯一感覺是——索然無味。聽了汪老師執教的《月球之謎》一課,我深有感觸。汪老師能把一篇科普文上得如此富有語文味,如此入情入境,真是佩服。現我來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多媒體入教室,課堂氣氛活躍。
感受月球的神秘和美麗,引發學生探索的願望,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汪老師在課堂上透過多媒體的合理運用,在情趣盎然的情境創設中達成情感目標,激發了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如教學本課第一句時,課件出示一輪明月掛在高空,還播放音樂,帶給學生美的享受、美的遐想。在這樣的情境創設下,加上老師優美抒情的引導語,讓學生說說眼前有怎樣的畫面,既達成積累語言的目的,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遐想”這個詞。同時也給這堂課增加了濃濃的文學味。這樣的指導朗讀,學生是讀得一個比一個動情,一個比一個精彩,完全與情境融合在一起,被帶入了一個神秘充滿美麗的月球世界。又如:在理解詞義的時候,汪老師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幫助孩子們理解了詞義難點。如對“水藻”、“環行山”的理解,汪老師也是出示相應的圖片來幫助學生理解的。我覺得本節課多媒體的運用是適時的、適度的,真正起到了輔助的作用。
二、朗讀促思考,學習積極性大增。
本課儘管是知識介紹性的文章,但朗讀訓練的資源非常豐富。汪老師對朗讀的指導非常到位,評價富有激勵性,特別是文中疑問句的指導尤為精彩。如何指導學生讀好問句呢?汪老師沒有直接說怎樣讀出疑問的語氣,也沒有自己範讀。而是以巧妙的評價語來進行引導。汪老師的評價是“你告訴我聲音要往上揚。”,“你歪著小腦袋,頭腦裡還充滿了好奇呢”,“聽了你的朗讀,老師知道該怎麼讀了。”然後師範讀,學生再次讀。汪老師就靠幾句恰當而美妙的評價語教會了學生讀好三個問句。汪老師的評價語非常恰當、自然,朗讀指導取得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教師語言充滿激情,使被表揚的學生如沐春風,讓傾聽的學生熱情大增。整堂課,沒有煩瑣的分析,以讀代講,書聲琅琅,充滿人文性的評價語讓人回味。
科普文章是很難上出語文的味道,但汪老師的課在這方面卻有自己獨到的詮釋。尊重文字,緊扣文字特點設計教學,在朗讀訓練中達成三維目標的整合,使學生學得有趣,學有收穫。有了這節課的成功鋪墊,相信下堂課學生帶著蒐集到的資料來交流,對未解之謎進行自己的猜測與判斷,一定會產生思維的碰撞,一定會有更精彩的互動。
月球之謎評課稿2
早上聽了陳老師的《月球之謎》,總的感受是天馬行空。
首先是老師和同學表現的都非常有激情,能從課堂上看出來。老師有許多話要說,也有想登上月球的夢想反覆強調,學生從開始的`朗朗書聲,到群學時的陣陣掌聲,都表現出了足夠的學習激情。
其次是師生的課前準備都很充分。老師準備了PPT課件,學生導學案都完成了,還蒐集了有關月球的不少資料。
第三是課堂流程完整。省略了獨學環節,從對學到測評各個環節比較流暢。
第四是老師搞了個新花樣,讓學生抽籤決定評價人是誰。
相對來說,這節課值得商榷的地方比較多。
一、是對學過程中,不是對子之間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而是簡單地念自己的導學案,很多對子是兩個人都在唸,沒有聽。
二、是小組群學時,只要學生張口說了,就會有掌聲和“行、行、 你真行。”口號聲,不僅流於形式,而且小組之間相互干擾,沒有起到激勵表揚的作用。整個小組學習過程中沒有生成的問題。
三、是展示環節,幾個小組的展示成果的問題形式出現的,提出來的問題也沒有有效解答,更沒有質疑補充,展示只是個形式。如“水藻在月球的塵土中為什麼長的特別嫩綠?”這個特別好的問題,就沒有討論解答。
四、是課堂上老師太強勢。老師說“我想登上月球去住一年。”“老師就能活**年。”還有老師醉酒一樣的歌嚎,讓學生忍俊不禁。這些違背了高效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的主張。
總之,這節課相應的教學目標完成不理想。無論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還是探討月球之謎,可以說都沒有有效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