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式折線統計圖評課稿

複式折線統計圖評課稿

複式折線統計圖評課稿1

  一、抓準學生的學習起點,有效設計教學。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作為成長中的學生,他們所經歷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主動探索,自主構建,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已有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和對社會的理解等因素將會影響學習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起點,並據此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胡老師設計的幾個教學環節都體現了這種生本理念。

  1、課始,胡老師從舊知入手,出示一幅張明7---15歲身高情況統計表,問“從這個表中你知道了什麼資訊?”讓學生在讀圖中喚起對摺線統計圖的記憶,隨後出示同年齡男生的平均身高的折線統計圖,追問:“有什麼辦法讓我們一眼看出幾歲時張明和同齡男身身高相差最多?”由此產生了畫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並順利過渡到對複式折線統計圖認識的教學。

  2、改變原有先認後畫的順序,而是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畫出折線統計圖。並在交流反饋中初步構建完整的.複式折線統計圖。接著,胡老師又安排了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緊抓它的主要特徵:點和線,學會正確讀圖。

  二、注重知識的對比認識,環環相扣,紮實有效。

  我們知道,對比,就是運用對照的手段確定事物異同關係的思維過程,對比教學就是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對比類推、舉一反三。具體而言,對比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中將一些具有某種聯絡和區別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處,使學生在明確了一個內容之後能夠自然地聯想到另一個內容,並能自行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本節課中,胡老師進行了2次的對比。

  1、單、複式折線統計圖對比,使學生在比較辨別中二次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

  2、選擇用哪種統計圖更合理,這是學生對兩種統計圖區別認識的一個練習鞏固,以此深化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應用範圍的認識。

  透過對比,不僅可以將新舊知識、事物關係溝通組織起來,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還能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和秩序,是一種非常適合學生汲取知識的學習方法。對比教學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在面對新知識的學習時,有效擺脫陌生感,迅速找到輕鬆入門的途徑,增加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最佳化學習效果。

複式折線統計圖評課稿2

  我聽了徐老師執教的研究課《複式統計表》,聽後受益匪淺。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統計表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複式統計表。讓學生經歷、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在整個教學中,徐老師緊扣統計教學的本質進行教學,總結起來有以下三大亮點:

  一、站在統計的大背景下進行復式統計表的教學,重視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複式統計表的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簡單的統計和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展開的。但是我們的教學不能因為學生多次經歷統計的過程而忽視統計現實性和科學性的本質。在本節課中,徐老師將教學置身於統計的大背景下,結合五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自己經歷統計數量的過程,這有得於學生對統計本質的理解。姚老師考慮到複式統計表的結構、表內資料的填寫和分析,都要比單式統計表複雜,沒有直接給學生提供了結構完整的複式統計表,而是結合學生的要求把四張單式統計表合成一張統計表、使學生認識單式統計表和複式統計表的關係,瞭解複式統計表的結構。

  二、讓學生探索和經歷將四張單式統計表合併成複試統計表的過程,在動態中認識簡單的複式統計表。

  複式統計表與簡單的統計表相比較,很多方面發生了變化,特別是表頭。如果簡單的一味的依靠教師講解,五年級的孩子也是無法真正理解的。徐老師充分關注到了這一點,有意讓學生將幾個資料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到從四張單式統計表裡無法比較資料,巧妙的引出了複式統計表,再加上課件的動態演示和“觀察表格,你覺得需要改進的嗎?”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讓學生在經歷和探索複式統計的產生過程中體會複式統計的價值。

  三、巧妙的練習設計,將統計教學引向更深處。

  教學中,徐老師安排的兩個練習都是非常恰當到位的。特別是第2個練習的安排,統計第25~28屆奧運會我國金牌、銀牌和銅牌的獲獎資料,這樣設計既鞏固了新知,又巧妙地學生進行了愛國教育。

  總之,徐老師為學生營造一種輕鬆、愉快、民主、和諧的空間,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知識,得到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