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評課稿
活化石評課稿
活化石評課稿1
《活化石》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介紹了“大熊貓、銀杏樹、中華鱘”三種活化石。內容淺顯易懂,但是相對來說也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是夏老師的這堂課卻擺脫了這類文章講解的枯燥,顯得生動、有趣。接下來,我就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收穫。
一、在語境中識字。
“低年級的課文就是為了學生識字創造更廣闊的語言環境。”低年級識字教學要以文字為依託展開,學文與識字緊密結合。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領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把識字融入語文學習的整體之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提升識字質量,增進學生對漢字的認識,更能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我們應該要明白漢字是漢語言文化的基石,是漢語文的微縮景觀,以形表意的特點使漢字成為一種可直接“視讀”的“活化石”文字,這種表意性體現了漢字“以意賦形、以形寫意”的造字規律,它使每一個漢字都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文化資訊。“博”的教學,博的左邊是一個“十”字,在古代“十”往往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博往往和大在一起,博大。然後,“博學、博士、廣博、地大物博”在詞語中再次強化“博”的認識和鞏固。孫,會意,金文像用繩索捆綁小孩子,意為少年俘虜。絕,表示人用刀斷絲。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簡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來表示掌管文書記錄,本義就是史官。我相信這樣跟孩子們講解了,就不會跟以後的“吏”混淆。在教學“珍“字時,夏老師適時拓展了“班、琦、理”,等字,引導孩子發現王字旁的字是和美玉有關的,展示了夏老師深厚的文學素養,如果我們僅僅把漢字當作簡單的資訊符號來處理,那麼我們就要趕快加強對漢字的文化意蘊認識了。
課堂是學生識字實踐的主場地,讓學生在課文的語境中隨文識字,是每一個教師需用心花上心思的。正如夏老師劃出“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被稱為活化石的原因。在指導學生把句子讀正確,隨機學習生字“珍”、“絕”、“史”。她的課堂將識字與文字創設的語言環境結合起來,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把識字融入語文學習的整體之中,立足幫助學生跳出單純識字的侷限,便於學生理解字詞的意思,有助於建立字詞在音、形、義上的統一聯絡。
二、在興趣中學文
二年級學生來說,注意力的集中時間很短,那麼怎麼樣才能讓學生整堂課的學習興趣不減反增呢?我們可以從夏老師的克重得到啟發。但整堂課夏老師總是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一次次掀起了學生的學習的熱潮。這些興奮點又都和能力培養點相結合。
從課的伊始,欣賞夏老師的學校,世紀廣場、科技館,然後溫州博物館和化石圖片的展示,接著整體感知分別出示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的圖片。學習第二自然段,出示“白果”實物,讓學生聞一聞,看一看,還吃一吃。又欣賞圖片“銀杏之祖”——一棵活了一萬兩千多年的銀杏樹,然後辨認銀杏樹的樹葉,還欣賞了銀杏樹四季的圖片,不僅進行量詞運用的語言實踐,還跟把打比方的句子訓練有機結合:秋天,一陣陣秋風吹過,葉子像( )。冬天,一棵棵銀杏樹像( )。
到最後的“銀杏樹這麼珍貴,可是認識它的人並不多,銀杏樹想介紹自己,讓大家來保護他,你會怎麼介紹呢?”鼓勵學生用課文中知識替銀杏樹自我介紹。夏老師透過“大家好,我是一顆銀杏樹……”引導學生轉換角色,並板書“名字 歷史 葉子 果子”教給學生介紹的要領,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自由暢說,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瞧,夏老師就是這樣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一次次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潮,這樣興趣點和能力點的有機結合,真正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三、在朗讀中昇華
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字,深刻體會文章的情感,最正確或者說最實用的的渠道就是朗讀。在夏老師的課堂上,她的朗讀訓練點分兩個層次來呈現。首先是關注重點詞語:“幾億年前”、“同一時期,早就滅絕”、 “一代一代”“一億多年”指導學生讀好有關句子,夏老師說“關注重點詞語讀書,會讓我們讀的特別有意思。”確實如此,學生在朗讀中習得方法的同時也越加體會這些化石的年代久遠,激發學生對化石的珍惜。
還有夏老師抓住描寫銀杏樹特徵的句子(長得慢)進行朗讀教學,“銀杏樹長得慢極了,誰能讀出來?”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探究了語言文字,既瞭解了銀杏樹的特徵,又使學生自然而然的產生對它的熱愛和珍惜之情。
“語文生來就是為著放飛兒童的夢鄉而存在的。”祝願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以學為中心”,給我們的孩子提供一片放飛夢鄉的天空。
活化石評課稿2
聽了X老師和X老師執教的兩節課感觸多多。課堂中各有X多亮點都值得我們借鑑。
首先,這兩篇都是科普性說明文。這種融知識性與科學性於一體的文章,語言生動,用詞十分準確。象這樣的文章,抓住教學重點,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難能可貴的是,兩位老師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特別是X老師在《活化石》中感悟“熟悉”、“珍貴”等詞時,就運用了刪減比較、對比朗讀這一形式讓學生感悟語言的表達特點,在語言實踐中說明文中用詞的正確,學習錘鍊語言。
《活化石》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介紹了“大熊貓、銀杏樹、中華鱘”三種活化石。內容淺顯易懂,但是相對來說也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是X老師的這堂課卻擺脫了這類文章講解的枯燥,顯得生動、有趣。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的特色
1、X老師親切的教態和富有童趣的語言營造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中,每一環節的學習都是先全員參與,再個別彙報,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個體參與度較高
2、X老師由第一自然段中的博物館的“博”字入手,引出課題,在讀通讀順德基礎上理解相關字詞,特別是“億萬年”由具體的數字讓學生感悟時間的久遠。然後X老師透過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讀,讓學生邊聽邊想,說說課文中說了幾種活化石?。在學生答題的過程中把學生自然過渡的課文中去。
X老師課堂上還有很多亮點是我學習的方向。
活化石評課稿3
這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介紹了“大熊貓、銀杏樹、中華鱘”三種活化石。內容淺顯易懂,但是相對來說也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是沈老師的這堂課卻擺脫了這類文章講解的枯燥,顯得生動、有趣。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的特色:
1、教材的處理大膽靈活。學生對化石的知識瞭解不多,但是對銀杏樹和大熊貓特別熟悉。因此本課教學,沈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重組教材,運用跳躍式教學方法先教學第三自然段,這樣從學生的識知出發,將學生的生活感受與閱讀感悟融為一體,使得原本顯得遙遠、陌生的“化石”、“活化石”與學生親近了許多。
2、注重生活經驗和課堂的語言實踐,把識字和閱讀緊密結合,在本課時中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猜謎語、說說識及字形的辦法、組詞、造句、找近義詞等,使學生學得很紮實。
3、善用表演的形式融合課內外的知識。學生十分喜歡錶演,在學習了銀杏樹的段落後,沈老師創設了一個情境:如果你是銀杏樹,你怎麼向大家介紹你自己呢?同時要求學生可以用課文中知識也可以是自己收集到的知識來介紹自己,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邊說邊表演,把其他的同學也帶入了一種情景,自然而然對古生物有了親切感。這樣,對古生物認識就更容易一些,更具體一些。而老師入情入境地啟發,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4、注重句子的品讀和情感的激發。在重點學習第2段時,沈老師抓住描寫銀杏樹特徵的句子進行朗讀教學,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探究了語言文字,既瞭解了銀杏樹的特徵,又使學生自然而然的產生對它的熱愛和珍惜之情
5、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課前,沈老師讓學生查閱有關古生物的資料,擴充套件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他們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並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
當然,任何一堂課總會有缺憾的地方,沈老師的這節課也一樣。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沈老師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銀杏樹有哪些地方奇異?來朗讀課文,再進行問題的解答,隨機學習課文,但是可能對於什麼是“奇異”學生不太能理解因此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學生答得不好,使得這裡的教學有了個“疙瘩”,我想如果把這個問題改為:我們為什麼要保護銀杏樹?學生一定能比較輕鬆地找出相應的句子來,老師引導的也就不會那麼費力了。另外在學習大熊貓這段時也應該滲透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而這點沈老師忽視了。而學習本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的知識,還要增強他們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活化石評課稿4
這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介紹了“大熊貓、銀杏樹、中華鱘”三種活化石。內容淺顯易懂,但是相對來說也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是林老師的這堂課卻擺脫了這類文章講解的枯燥,顯得生動、有趣。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的特色:
一、識字與閱讀的完美結合
識字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閱讀,而低年級的閱讀,還在於更好地鞏固識字效果。“低年級的課文就是為了學生識字創造更廣闊的語言環境。”低年級識字教學要以文字為依託展開,學文與識字緊密結合。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領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把識字融入語文學習的整體之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提升識字質量,增進學生對漢字的認識,更能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識字要在語言的實踐交流中延伸發展,在具體語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而林老師本課的教學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將識字和閱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1、在匯入新課時識字
匯入的環節,老師們一般都會將心思花在如何激發學生興趣上,而林老師的匯入環節設計非常巧妙。利用學生熟悉的溫州博物館引入,學習“博”字,博的左邊是一個“十”字,在古代“十”往往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博往往和大在一起,“博大”。然後給“博”擴詞,“博學、博士、廣博、地大物博”在詞語中再次強化“博”的認識和鞏固。再出示化石圖片的呈現很好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但這個環節的作用遠不止此,教師馬上加入了識字寫字的環節,書寫“化”字。把寫字的環節提到匯入時做,非常自然而效果又很好。
2、在初讀課文時識字
課堂是學生識字實踐的`主場地,讓學生在課文的語境中隨文識字,是每一個教師需用心花上心思的。林老師要求學生劃出“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被稱為活化石的原因。在指導學生把句子讀正確時,隨機學習生字“珍”、“絕”、“史”。她的課堂將識字與文字創設的語言環境結合起來,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把識字融入語文學習的整體之中,立足幫助學生跳出單純識字的侷限,便於學生理解字詞的意思,有助於建立字詞在音、形、義上的統一聯絡。
認識“一片片”、“一把把”時,教師同樣是將口語交際與識字相結合,首先是反覆地讀詞語所在的句子,理解了比喻句,然後又用“一把把”來說一句比喻句,在口語訓練中很自然地理解了詞義,認識了詞語,做到了音、形、義的三結合。
3、在朗讀感悟中識字
在朗讀感悟中結合識字的環節就更多了。教師非常善於運用多媒體、遊戲等手段,創設趣味、和諧的學習氛圍,喚起學生參與的慾望,引起學生參與的興趣,產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做到“課伊始,趣亦生”。在學生心態良好、興趣高漲的情況下,運用各種方法出示與本課相關的要認的字,使學生產生視覺衝擊力,識字的效果就更好了。如在學習銀杏樹這一段時,出示幾張葉子,讓學生從中找出銀杏葉。學生興味盎然地找出很多片,老師告訴學生,像這樣找出一片,一片,又一片,就叫一片片。你們找葉子的過程就叫“辨認”。 這樣一個環節集閱讀葉子形狀的句子,感知葉子的形狀,同時又非常深刻地理解了辨認這個難點詞語的意思,這樣的多重功效為一身,真可謂是匠心獨具呀。
二、興趣與能力的充分調動
整堂課林老師花費了很大的心力準備,圖片,補充資料,樹葉、白果,遊戲等等。這些元素在課堂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對於二年級學生老說,注意力的集中時間很短,但整堂課教師卻是緊林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一次次掀起了學生的興趣高潮。而這些興奮點又都和能力培養點相結合。
興趣點一:化石呈現匯入,孩子們對化石是很陌生的,對於新鮮事物,他們充滿了好奇,興趣高漲,在此時教師就適時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針對活化石提出問題。
興趣點二:認識白果,出示白果食物,對學生說“如果我說這是我從街心公園那長了20年的銀杏樹上摘的,你信嗎?在文中找到證據。學生猛然間看到書中提到的東西跑到了眼前,一個個神情激動,興趣高漲,紛紛到文中找證據,眼睛緊緊盯著老師手中的白果。
興趣點三:辨認樹葉。由於前面教學的鋪墊學生知道了銀杏樹的珍貴,這時教師出示銀杏樹的葉子讓學生辨認並送給他們,這對於孩子是多大的誘惑呀,他們爭先恐後想獲得回答的機會。同時教師又培養了閱讀理解的能力和口語表達的的能力。
興趣點四:欣賞了銀杏樹四季的圖片,老師示範說春天和夏天,學生說秋天和冬天,秋天,一陣陣秋風吹過,葉子像( )。冬天,一棵棵銀杏樹像( )。不僅進行量詞運用的語言實踐,還跟把打比方的句子訓練有機結合。
興趣點五:善用表演的形式融合課內外的知識。學生十分喜歡錶演,在學習了銀杏樹的段落後,沈老師創設了一個情境:如果你是銀杏樹,你怎麼向大家介紹你自己呢?同時要求學生可以用課文中知識也可以是自己收集到的知識來介紹自己,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邊說邊表演,把其他的同學也帶入了一種情景,自然而然對古生物有了親切感。這樣,對古生物認識就更容易一些,更具體一些。而老師入情入境地啟發,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
瞧,林老師就是這樣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一次次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潮,這樣興趣點和能力點的有機結合,真正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三、透過朗讀昇華感情
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字,深刻體會文章的情感,最正確或者說最實用的的渠道就是朗讀。在林老師的課堂上,她的朗讀訓練點分兩個層次來呈現。首先是關注重點詞語:“幾億年前”、“同一時期,早就滅絕”、 “一代一代”“一億多年”指導學生讀好有關句子,林老師說“關注重點詞語讀書,會讓我們讀的特別有意思。”確實如此,學生在朗讀中習得方法的同時也越加體會這些化石的年代久遠,激發學生對化石的珍惜。
還有林老師抓住描寫銀杏樹特徵的句子(長得慢)進行朗讀教學,“銀杏樹長得慢極了,誰能讀出來?”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探究了語言文字,既瞭解了銀杏樹的特徵,又使學生自然而然的產生對它的熱愛和珍惜之情。
“語文生來就是為著放飛兒童的夢鄉而存在的。”林老師這堂生動的語文課,讓我感觸良多,作為語文教師要能“以學為中心”,給我們的孩子提供一片放飛夢鄉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