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規律評課稿(通用21篇)

找規律評課稿(通用21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評課稿,藉助評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評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找規律評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找規律評課稿 篇1

  一、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應建立於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知識基礎。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嚴老師重組教材把教材中的牆面、地磚改為了綠、藍、紅、黃四種顏色的正方形,畫面簡潔、清晰,這樣有利於學生髮現並表達圖形中的規律。其次,嚴老師還把一年級的規律與二年級的規律進行對比,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有人曾說過“教育是即見樹木,又見森林的活動”,這樣的設計,不僅溝通了數學與學生的聯絡,也溝通了知識與知識間的聯絡。

  二、精心設計數學活動

  在探索圖形迴圈規律中,嚴老師設計了轉盤從而把靜態的規律動態化,再組織學生髮現4行圖形組成方陣中的規律,先讓學生獨立觀察思考探索其中的規律,並與同桌交流自己的發現,由此我們看到了學生多種的發現,學生在其中有話可說、有話想說,交流後透過擺一擺、電腦動態演示,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迴圈規律的表象。

  三、提供充足的規律素材

  嚴老師的這節課,迴圈規律的模型不僅僅停留於最基本的4行圖形一組,還進行了變式,由方陣式的規律每組3行、每組4行、每組5行到橫式的規律。同時規律的素材有圖形構成的、有數字構成的,在觀察規律時還引導學生橫看、豎看、左邊看、右邊看、順時針、逆時針看那題體會不同的順序的迴圈規律,還延伸到找第5行、第6行……的規律,讓學生頭腦中表象的迴圈規律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整節課活動豐富,給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空間,也給學生提供了嘗試成功和欣賞數學美的機會。

  在此也有幾點小建議:

  1、 嚴老師那麼好聽的聲音,如果能加上更加豐富的評價語,那麼學生參與其中的興趣會大大提高。

  2、 學生在教學中已經發現規律、用規律,為何不增加讓學生創造規律的內容,讓學生把學到的規律素材展示出來呢?

  3、 在觀察每組4行圖形的規律時,學生行列規律表達不清的時候,如果橫看時,把方陣一行行分開;豎著看時,把方陣一列列分開,那麼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規律會更加清晰。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謝謝!

  找規律評課稿 篇2

  11月7號上午聽了崔老師的《找規律》這節課。崔老師年輕又充滿活力,整節課的思路清晰,課堂講解透徹,教態自然。雖說是一個比較年輕的教師,但絲毫沒有“青澀”的感覺。

  課後,在高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九個人聚在工作室對這節課進行評課,大家都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看法。這節課我感覺崔老師在這節課是下足了功夫的,包括對教材的理解,教學重點的突破,對自己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創新。整節課上得流暢,自然。也能完成他所要達到的要求,還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

  最後,高紅妹老師給我們做了點晴之筆的點評,肯定了崔老師的教學效果,肯定了老師的教學思路,肯定了本節課的難點攻克得比較好。但也提出了本節課的一些不足之處:難點的處理還可以再深化,再把它消化得更徹底,才能更好的照顧中下層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並且給出了修改意見:

  1. 給的任務要明確。

  2. 給的合作時間要明確。

  3. 小組每人的分工要明確。

  4. 彙報時學生的語言要規範,要讓全班同學都參與。

  5. 對本節課的餘數:0.1. 2. 分別代表那個顏色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才能類推和應用。

  高老師不愧是名師,一下子就點出問題的關鍵,每個人心裡一下子都豁然開朗,也能更好的體會到這節課的精采。

  真的給我們創造了很好的學習機會,要好好的珍惜啊!

  找規律評課稿 篇3

  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在xxxx年,我在自己學校也開過這節課,感覺學生聽得迷迷糊糊,不能將移動的規律找到,尤其是後進生。永紅小學馬麗華老師的《找規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剛開始出示彩燈複習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列,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方向,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滲透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本節課中馬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彩燈、小動物、密碼門以及聰聰請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並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幹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3、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於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表述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說的意思了嗎?學生表述,同桌互說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注重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在學習方陣排列規律時,馬老師在一個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請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過程;接著,讓學生在表述規律的時候,加上自己的動作,由動作引導知識的建立;在學習線形排列規律時,馬老師讓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擺一擺探索出規律,讓學生經歷規律的探究和形成過程。

  5、注重表達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第xx個移到最後面,其它依次向前移xx格”,特別強調了“依次”,注重表述的嚴謹性。

  6、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迴圈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本節課馬老師注重以學生髮展為本,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讓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使全新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她給學生創設了寬鬆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各種規律,充分尊重學生能夠的個性思維;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最值得借鑑的是,馬老師在課堂上經常用激勵的語言,積極鼓勵學生求知的慾望,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體驗成功的樂趣。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一直都在追尋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

  1、課堂是每個人的課堂,每個活動應該是全體學生都參與。在教學橫向排列規律的時候,一個學生說,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操作時,是否讓全體學生都跟著操作一次,這樣印象更深刻一些。

  2、在表述橫向排列規律的時候,我認為教師的問題的設計應該緊緊抓住“每行的第一個圖形”,也就是強調觀察順序。

  找規律評課稿 篇4

  宋老師執教的一年級《找規律》一課,是一年級小朋友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找出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找出下一個物體。還要透過塗、擺、畫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整堂課送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各個教學環節緊湊,又十分適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的活潑設計,下面談談幾點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是以遊戲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活動。一節課是否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宋老師在教學“找規律”這節課時很自然地設計師生互動“拍掌遊戲”,老師示範學生跟做,有意識有規律地呈現,提問學生掌聲中是以什麼方式呈現的?你是怎樣知道的?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出來,幫助學生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有利於全體學生參入,有利於拉近師生的距離,有利於學生嘗試、參入、思考,讓學生在遊戲中感知規律的存在,從而達到事倍功半之功效。

  二是準確把握教學時機讓學生有效地動手操作。宋老師在匯入、課件展示、擺一擺、畫一畫時讓學生動手操作,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感受自己請自動手帶來的快樂,這種體驗讓學生享受參入的幸福。尤其是擺圖形時,宋老師的指導、參與,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在動手操作中初步感知物體排列的規律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發展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還有就是在讓學生動手改一改同伴的學習作業時,小老師的幸福感別提多高興啦!整堂課教師都在跟著學生學生走,教學任務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心領神會。

  三是表揚鼓勵恰到好處,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信。課堂上師生相互的自信是完成教學目標的關鍵,這種自信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宋老師從匯入開始把對學生的信任放在了第一位,及時的表揚鼓勵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四是小組合作探究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完成課堂練習作業時,宋老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學生自主探究完成練習作業,然後由小組自主檢查評析,最後全班交流展示學習成果,讓學生體驗了自己即使學生又是小老師,這種體驗足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五是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是為了促進教學,讓教學更加直觀形象,但切不可以做秀使學生眼花繚亂。宋老師簡單的四張PPT展示恰到好處,既直觀形象又發揮了作用。

  整節課教學節奏緊湊,設計合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極具低年級教學特色,確實為一節好課。

  找規律評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大家好。非常高興擔任張xx老師這節課的主評老師之一,今天聽了張老師的課後,感受很多,下面談談幾點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以“猜一猜”情境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開始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張老師在匯入部分設計遊戲“猜一猜”,讓學生先猜一猜第一組有規律的圓形下一個是什麼顏色,再讓學生先猜一猜第二組沒有規律的圓形下一個是什麼顏色,然後讓學生說一說為什麼第一組都能猜對而第二組都猜錯了?讓學生透過比較得出第一組是有順序、有規律的。這一環節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助學生初步理解知識。

  二、張老師精心設計練習,使數學知識與語文詞語教學相結合。在練習中設計了有規律的詞語,如春夏秋冬春夏秋冬,讓學生接著說下一個詞語是什麼。

  三、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的教態自然,教學思路清晰、條理清楚。

  如在新授環節先學習兩個為一組的簡單排列,再學習三個為一組四個為一組的排列規律。由易到難、思路清晰、條理清楚,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

  四、注重學生語言完整性的培養。

  對一年級學生而言,用語言簡潔而準確地表述找到的規律有一定的難度。張老師在教學中採用了引導、鼓勵等方法讓學生用語言把規律說完整。如在鞏固練習環節中的第二個練習中一個學生用了因為所以回答問題問題,張老師鼓勵他說“你特別會回答問題,他會說因為什麼所以怎麼樣”。第三個練習題白天黑夜白天黑夜,學生說出了白天黑夜為一組後,張老師讓他繼續說,學生想了一下接著說出了重複出現,這樣孩子就把這一組的規律說完整了。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所以張老師這節課儘管呈現了很多亮點,但是我認為還有很多的不足:

  1、新授過程缺乏趣味性。本節課的內容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在教學中我們應該設計貼近生活且富有趣味性的活動來達到教學目標。張老師的這節課把教材中節日裡用彩燈、彩旗等裝飾教室這一情境完全拋開了,設計了獅子大象、蛋糕漢堡冰激凌和一些不同顏色的圖形的有規律的排律。雖然學生掌握了規律的含義、學會了找規律,但是整個教學過程缺乏了趣味,教學方法顯得過於單一。

  2、練習的設計過難。本節課主要是使學生透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發現事物中簡單的排列規律。在新授環節我們學習了兩個為一組、三個為一組和四個為一組的事物的排列。在練習中也應以兩個為一組、三個為一組和四個為一組的事物的排列為主。而張老師的練習中第一個就是以5個為一組的圖形的排列,第2個練習讓學生猜一猜如果接著擺下去第6個是紅色嗎?中的第三個小題是四個為一組讓學生猜,這兩個練習都有點太難了。

  3、除了顏色、圖形、位置有規律外,是否應進行拓展,如聲音的規律、動作、大小的規律等,讓學生在豐富的材料中,充分體驗規律的意義和美。

  4、整個教學過程中一直是老師問學生答,學生用語言表述規律的能力還是有所不足,並且學生始終沒有動手去做一做。

  以上是我一些粗淺的看法,不對的地方請各位批評指正。

  找規律評課稿 篇6

  《找規律》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它蘊含著深刻的數學思想,是學生今後學習、生活的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本節課毛老師從感知規律,認識規律,鞏固規律到欣賞規律,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聽了之後,我有以下幾個感想:

  1、毛老師非常注重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本節課毛老師根據一年級孩子的特點,精心設計了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從主題圖,學生熟悉的學校舉行聯歡會的具體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有規律的排列原來包含有數學問題,用數學的眼光來解釋生活的現象,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數學在生活中產生的美,有效地溝通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絡。

  2、毛老師非常注重學生動手和動腦的結合。 我們知道“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孩子只有自己動手了,才會有深刻體驗,對規律才會有深刻認知。本節課中,林老師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極力將數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化的實踐活動,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同時讓學生利用材料創造規律充分體現了動手和動腦的有效結合。

  3、毛老師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比較好,用遊戲貫穿整節課,符合低段孩子有玩的性格特點,每個教學環節以闖關的形式出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毛老師的教學板書簡單明瞭,還特別美觀,教師的語言富有童趣。

  5、毛老師透過一串有規律的數字引入,直奔主題,不拖拉,目的性強。在新授課部分節奏有些快,在如何分組以及每組重複出現的次數要多強調,為後面的教學作鋪墊。由於這裡強調的比較少,以至於老師在後面提出“什麼是規律”時,學生答不上來。

  6、毛老師一邊課件播放拍手歌,一邊讓學生跟著做動作,這一環節學生的興趣特別高,但後來讓學生找規律時,就會發現好多學生根本找不出來,因為動作比較多,歌曲也稍長了點,學生有點亂,其實我們可以簡單地設計拍拍手遊戲,這樣比較容易找出規律。

  7:毛老師在學生說出老師有戴眼鏡的和無戴眼鏡的時候,應該要及時指出錯誤,並強調怎麼排列我們才能說這是有規律的排列。

  找規律評課稿 篇7

  一、激發興趣,遊戲匯入。

  在匯入階段,潘老師透過談話,讓學生猜一猜接下來會是什麼顏色,十分親切自然,使學生對新學習課產生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接著,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引導學生逐一用自己的話表述規律,發現規律,板書:一組一組重複排列。看起來更加一目瞭然。學生在觀察、猜測中發現規律。為新課教學做好鋪墊。

  二、整合教材,精心設計。

  學生對規律並不陌生,教師先是讓學生觀察主題圖,說說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再讓學生觀察旗幟、彩花、燈籠是怎樣擺放的。在呈現學生圍成一圈的情景時,許多學生說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規律,教師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這兩種都是可以的,但由於是圍成一圈,不便觀察。課件呈現學生圈一圈的畫面,將複雜的圖形簡單化,呈現的圖形都是兩個為一組的,有安排三個為一組。透過圈一圈的畫面是學生更直接形象對規律知識的瞭解。,教師適時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猜一猜、水果這組圖形後面的幾個是什麼,讓學生探索水果排列的規律,對於前面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但教材中的主題圖涉及的規律比較單一,如彩旗、男女從的排列都呈現了兩個為一組的顏色變化規律,這樣可能會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勢。如何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到思維的多樣性?練習猜一猜,後面的圖形是什麼?潘老師設計體現了物體形狀和顏色的變化規律。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獲取新的知識,充分發揮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

  三、練習的設計循序漸進,環環緊扣。

  潘老師的練習設計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認識規律、發現規律,應用規律到創造規律、最後在生活中找規律。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和不同學生的特點,安排學生設計開放的學習活動。如在創造規律上,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用不同的形狀設計出有規律的圖形,在創造規律的時候,體現了創造的開放性,就是讓每個學生用一兩種彩色筆,自己設計有規律的圖形。除了讓學生用顏色來創造,還鼓勵學生用聲音或動作來創造規律,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最後讓學生創造規律,設計規律,感受規律的美,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在鞏固知識的活動中一系列的數學活動選材不同,方式不同,豐富多彩。教師的精心設計使學生在每項學習活動當中人身思考,動口說,動手做,實實在在的在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

  這節課值得商榷的問題是: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會找規律了。問題是:當學生找到規律後,是否要求他們用比較規範的數學語言將找到的規律表示出來,又該要求學生的表述達到怎樣的程度?還是隻要學生感悟到規律,會擺,會畫就行了?

  找規律評課稿 篇8

  本學期在教務處的組織下,我共聽了20節課。在這20節課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4)班劉**老師的課。劉老師主講的是《找規律》,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能根據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充分利用學具與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現了數學來源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特點:

  1、動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精心設計了課件,在本課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主題圖,生動形象的圖片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隨即提出要求,讓學生認真觀察,找出這些圖形的規律。教師講明要求,學生馬上主動並且迅速拿出手中圖片在桌子上擺。隨後教師又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使本節課知識重難點“迴圈排列規律”馬上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一目瞭然。

  2、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與探索性。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劉老師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以“猜想—實踐—驗證—反思”等一系列的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充分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去探索。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讓生在具體的操作中體驗可能性,探索數學思想、方法並獲得結論,且能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

  3、課內向課外延伸,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課堂上,劉老師透過讓運用所學知識,根據所出示的三組水果圖的規律,找出第四組水果擺放的規律以及找出地面磚的規律等練習。使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例子,活動中愉快發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美。為此提出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節課中教師準備了充足的教學用具,設計了形式多樣的練習題。在鞏固練習第一題,給出一組圖形,讓學生猜猜第二組圖形會是什麼?出示的學具是紅色正方形、紅色圓形、白色三角形、白色正方形。我認為圖片過小,不利用後面同學觀察,教師用膠帶把一組圖形連線,不利用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可以設計四種不同顏色的圖片,或四種不同型別的圖片,以免學生在交流彙報時即要說是什麼圖形,又要說是什麼顏色,造成個別學生表述不清楚,使聽者也不清晰。

  2、低年級的課堂中應該多運用一些兒童化語言,以及鼓勵性的語言。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多彩。

  找規律評課稿 篇9

  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本次同課異構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思路都很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其共同點有:

  1、注重創設學生較為熟悉與喜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裡特徵。本節課中連碧琴老師創設的“聰聰與明明佈置房間”的情境與陳樂清老師創設的“動物王國體操比賽”的情景。都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並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幹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2、兩節課的教學設計都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學生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課堂中學生透過從不同角度的觀察、發現找出了圖形排列的一些規律,並能應用所雪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發展。課堂中學生透過觀察、比較、猜測、交流、驗證、推理等數學活動,學會了有序觀察、有序思考。進一步掌握和發現了圖形的排列規律,積累了相關的數學活動經驗。

  4、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迴圈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不同之處:

  1、地面磚的排列規律陳樂清老師比連碧琴老師處理得好。連老師對地面磚排列的規律只是一筆帶過。而陳老師能夠留給學生充足觀察的時間,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其排列規律,並提出問題接著往下排該怎麼排?進一步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陳樂清老師練習的設計體現了多樣化的特點。練習的內容不只侷限於課

  本當中的,有圖形排列規律、數字排列規律、漢字排列規律等等。

  3、連碧琴老師安排“創造規律”環節,能做到讓學生學以致用,學生能根據所學知識創造自己喜歡的規律,思維更開發了,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一直都在追尋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

  1、讓學生彙報圖形排列規律的時候是否可以讓學生在黑板上操作,同時讓全體學生都跟著操作一次,這樣印象更深刻一些。

  2、課堂生成的處理。如第一節課有位學生從右往左觀察了,老師別打斷他,應該讓他說完,說不定他的發現也有獨特之處。

  找規律評課稿 篇10

  一、教學風格——大氣親和

  在這節課中,劉老師的語言簡潔流暢、乾脆利落。更重要的是在與學生的互動上親切自然,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跟一年級的學生上課像在談心一下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更時時用親切的語言表揚他們:我請做得好的同學說,誰誰表現真好等。

  二、教學藝術——順勢而導

  劉老師的眼中有數學,心中更有學生,做到了尊重學生,順勢而導,引導學生思維走向深入。如:第一幅與第二幅為什麼能很快描述出來,第二幅為什麼不能呢?等引導學生進入深入思考,課堂中到處是這種順勢而導情境。

  三、教學過程——抓住核心

  劉老師這節課中緊抓住核心進行教學,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1、數學好“玩”

  劉老師首先從孫悟空同學們非常感興趣的人物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後讓學生跟孫悟空比比火睛金晴,誰更厲害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著魔術味道的學習過程。先讓學生看3組圖再讓學生猜一猜峁才看的3幅圖是怎樣的這樣,一下子把孩子們引入到一種好玩的遊戲情境中,激起了孩子們的參與熱情。這樣,就會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輕鬆快樂。劉老師的整節課,從材料選擇上、方法上等,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數學好玩。

  2、“玩好”數學

  把一節數學課上得有趣,這一節課成功了一半。還要“玩”好數學,才是一節完美的數學課。“玩”好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數學學習的興趣上,它還應該引導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習得數學技能,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形成對數學價值觀的認同。劉老師的課在這方面給予我們很好的啟發。

  (1)關注數學知識本質,引領學生學習有價值數學內容。

  劉老師在這節課中不僅僅引導學生看好玩的圖片,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關注好玩背後知識本質。如引導學生說出圖片是怎麼排列的,按形狀、顏色、大小一組一組依次不斷、重複出現。這樣,既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又引導學生進行了數學化思考與數學化表達,讓學生用語言清晰表示規律,掌握規律本質知識。

  (2)關注數學思維特質,引領學生參與有層次的思考過程。

  這節課中劉老師不但引導學生關注數學知識本質,更是抓住時機透過深化,強化等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如學生找出規律後,透過追問:第10組第1個是( );第30組第2個是( );第100組第3個是( )。指引學生的思維一步步走向深層。這樣,學生透過推理等活動也豐富了數學活動經驗。

  找規律評課稿 篇11

  《找規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內容。這節課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這節課李曉靜老師為學生創設了多彩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實踐、體驗,以達到知識與能力共進,情感與體驗提升。個人覺得這節課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一、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本課一開始就選取了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內容“兒童節場地佈置”作為主題,引導學生找規律,最後又運用規律創造生活中的規律美,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促進學生建構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互動的多樣性

  在這節課的活動中,運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始終是在交流、合作中學習,活動促進了同伴間的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另外,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引導和委婉的提示,學生對他人做法的肯定、指正,都達到了師與生、生與生的互補與共進的教學要求。

  三、體驗數學

  這節課把“尋找規律王國”這一情境下的活動貫穿於整節課的始終,使學生透過猜一猜、想一想、擺一擺、塗一塗、畫一畫這些有趣的活動感受規律,創造規律。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體驗中加深對規律的認識,只有學生自己體驗的,才是真實的、深刻的。

  四、規則的建立

  本節課設計了小組星賽,聽課認真、發言積極、表達完整、表現好的同學都能為小組爭得星星獎勵。這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透過小獎勵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找規律評課稿 篇12

  二年級下冊《找規律》是在一年級所學的找簡單規律的基礎上的一種提升。教學目標定位於學生能知道稍複雜的迴圈排列規律,感知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是隱含著數學知識的,初步培養學生髮現規律和欣賞規律美的意識。

  公老師緊抓教學目標設計、編排教材,從生活實際入手,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迴圈排列的數學知識。聽了公老師的課,感覺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學習。

  一、課前準備充分。

  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老師做了非常精美實用的課件,直觀的向學生呈現出迴圈排列的變化。各種教具、學具,讓學生不僅可以看,可以說,還可以自己動手做一做,透過實踐加深孩子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以及理解。

  二、課堂角色定位比較恰當。

  從新授到練習再到活動,劉老師的設計都是以學生為主題,從“說一說你觀察到了什麼?”到“你能動手設計出漂亮的圖案嗎?”讓學生經歷了觀察、猜測、驗證等學習過程。整節課公老師有意識的放手讓學生去說,讓學生去做,老師則是在適當的時候幫助孩子進行歸納總結,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老師的作用是恰到好處。

  三、課堂學習方式多樣化。

  新課標提出,除了講授之外,學生主動探究、活動實踐和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上,公老師透過讓孩子觀察、探究、獨立思考找出圖案中四種圖形是透過迴圈排列的規律排列的。後面的練習環節,則是孩子在與同伴的交流合作中檢驗並鞏固自己所學的知識。

  幾點建議:

  一、教學活動中要適當的留白,耐心的等一等,給孩子充足的思考時間。

  二、對於這種抽象的規律能不能賦予其生活意義幫助學生聯絡生活,從生活中找一找這種規律的應用,比如跳長繩、迴圈換座位等,從具體事物的角度來理解抽象數學問題。

  找規律評課稿 篇13

  5月31日上午第三節課,我們數學組的老師齊聚在一年級五班,共同學習了張鑫老師執教的《找規律》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推理等活動,探索圖形排列的規律。回顧張老師的教學全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巧妙的“設”

  匯入部分張老師巧妙地創設了一個挑戰記憶的遊戲,第一幅圖中的圖形是雜亂無章的,幾乎沒有學生記住圖形的排列順序,第二幅、第三幅圖中的圖形有規律,學生很容易記住。這一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並從這環節中讓學生初步感受有規律的事物不僅便於記憶,還更美觀,自然引入課題,為下面學生探索規律,體驗規律做了充分的準備。

  二、適時的“引”

  根據匯入環節的第二、三幅圖引入新課,學生雖然明白每一幅圖中的圖形都有規律,但在語言表達上還有些囉嗦,不會用簡練的語言描述圖形的排列規律。張老師適時引導,先讓學生聽老師說,再由個別學生嘗試說,

  三、大膽的“放”

  在新知傳授過程中,張師能夠充分相信學生,大膽得“放手”於學生,讓學生在教師出示的主題圖中自主探索、尋找、認識、感受、發現規律的存在,並突出“找”這一過程。透過“找”彩旗、“找”彩燈、“找”小朋友的排列特點,有哪些規律,讓孩子們找一找,說一說,發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同時使學生在充分發現規律、感受規律的同時,體會成功的喜悅。

  四、開放的“擺”

  數學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動的過程。張老師充分利用孩子們喜歡的貼畫,以小組為單位,創設有規律排列的圖形,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去發現,去創造,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找規律評課稿 篇14

  陳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找規律》一課,是一年級小朋友在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找出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找出下一個物體。還要透過塗、擺、畫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整堂課陳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各個教學環節緊湊,又十分適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下面談談幾點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以遊戲情境帶學生進入教學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開始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陳老師設計“找規律”這一課時,在匯入部分設計遊戲“猜一猜”,讓學生看著螢幕畫面猜下面出現的是什麼水果,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老師的問題“你是怎樣知道的?”,讓學生在猜測中意會,學生也馬上會用流利的準確的語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的”。學生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以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同時人人能夠參與,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助理解知識。

  二、以活潑語言形式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

  陳老師能關注小學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在整節課組織教學中,充分展現個人教學魅力,教態自然,語言親切動聽,例如陳教師根據插圖內容提問:如“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你發現了什麼?”“你是怎樣想的?”“你真棒!”“你很聰明”等等,老師因此因勢利導,用概括的語言加以總結,教師恰當運用引導性的語言,透過學生親身的感受,較好較快地接受了新的知識,學習印象也特別深刻與自己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這樣的語言既開啟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還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從中發現或提出自己的數學問題,而另一面也讓其他學生學會傾聽和交流,更重要是有效組織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提高學習熱情。

  三、把握好教學時機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動手操作

  皮亞傑曾經指出:傳統教學的缺點,就在於往往是用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陳老師能很好設計教學環節,把握好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最佳時機。一年級學生課堂集中注意力有限,對知識的認知發展過程也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認識建構過程,也就是由一個平衡狀態,逐步地向另一個更高的平衡狀態發展,陳老師巧妙設計動手環節,讓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基礎上動手操作,透過擺圖形、設計手鍊等環節,投其所好,抓住童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老師的指導、參與下,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在動手操作中初步感知物體排列的規律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發展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整節課教學節奏緊湊,設計合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具有低年級教學特色,不失為一節好課。

  找規律評課稿 篇15

  今天下午參加了翁洋二小的小班化教學研討會,可惜只有一節王旭曉老師執教的數學課《找規律》,感覺少一些。

  先說說本課中個人感覺的幾點亮點: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其中複習鋪墊環節複習了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行規律。分別以文字、圖片、數學三種形式呈現,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滲透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此環節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題來完成,體現分層教學的思想,在下面的新課展開學習中,讓學生分別選擇二個字母,三個字母,或者五個數學來創造規律中,教者也比較集中體現了這種思想。

  (2)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於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說的意思了嗎?獨立思考,同桌互說,小組討論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注重利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如在比一比動物排隊與圖形排行的有什麼相同嗎?在學習總結環節中讓學生比較新舊與舊知的聯絡。對學生主動建構新知應該是有幫助的。

  (4)教學設計合理,看得起來比較花心思,各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彩,分層目標要求明確。同時,力求體現: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教學意圖。

  其實作為一線教師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教學設計,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幾個問題:

  (1)複習鋪墊這一環節在本課時的教學有沒有必要?個人感覺必要性不強的情況下,因為這一課時的找規律與一年級的規律沒有學生最近學習發展區的關聯,關係不大,屬於規律兩種的不同型別,一種是簡單排列,一種是迴圈排列規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匯入新課,必竟低段的學生注意力在課時的前十五分鐘的黃金時間。

  (2)規律個人認為是指重複出現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個整體,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讓學生脫離整體來表述,如第一列與第二列的關係,可以四列一起來看,從上往下的規律,或者是從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規律。再譬如新課環節中○△□☆、△□☆○請學生畫下去,這個規律應該說是不完整的,學生如果沒有上面動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這二列迴圈,不一定是要四列迴圈。○△□☆、△□☆○、○△□☆、△□☆○……我可以以二列為一單元迴圈排行,所以筆者認為至少要出現三列才算科學。

  (3)找規律一課的重點當然也是難點,讓學生能找出其中的規律,找是本節課的重要教學手段,教者沒有提供學生學具進行操作,只有個別學生上來板演,感覺學生對於迴圈排行規律的認識可能還是單薄一些,我們不能因為操作可能產生對課產生的負面影響還不讓學生親力實踐一下。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數學廣角的內容比較開放,與學生的生活聯絡也比較密切,同樣也適合低段學生的心理認識特點,所以應多挖一下這方面的教學素材。往往可能事半功倍。筆者就認為教材上的例題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來用。

  找規律評課稿 篇16

  一、把握找規律的落腳點——找規律重在“找”

  從課程標準的表述裡我們能夠體會到,探求活動、探求過程比探求結論更加重要。如果教學的著眼點、著重點不放在活動的過程與方法上,而過分關注結論,可能導致教學從探索發現規律變成接受記憶規律。因此,找規律教學所揭示的規律是乘法原理。但其教學不是為了形成某個數學概念或記住某種法則,而是開展數學活動,積累探索規律的體驗。所以找規律的重心應該在於“找”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全過程。為此,在教學中學生展開了三個層次的探究活動:首先,是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操作學具,在動手的過程中,關於“有序”的思想才能逐步生成;接著,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搭配的方案,這期間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抽象方式,表現出不同的結果,這把動態操作中的思想和邏輯用更為直觀但又更為抽象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個階段是形象的,但也已經開始孕育抽象了;最後讓學生體會符號算式的內涵,這樣真正上升到抽象的階段,使學生對數學規律有了更為理性的把握。並且該課所體現的“實物操作——數形結合——歸納論證”這一探究過程也使學生體驗了數學思考的一般方法。

  二、把握現象內在的本質——規律的數學表達

  找規律重視過程,但不等於不要結論。

  找規律是認識客觀現象的標誌。如果正確地概括出一類現象的規律,就準確瞭解了這類現象的本質特點。人們探索規律(包括學生找規律活動),應該概括出規律。概括規律是發展思維的極好時機。概括規律需要對一類現象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地抽象,需要對一類現象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歸納。概括規律是高強度、高效度的思維活動,是對思維的鍛鍊,能促進思維發展。尤其是以適當的形式表示規律,具有初步的數學建模思想,有利於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新的課程標準反覆強調一個觀念: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要引導學生經歷合情推理的發現階段和演繹推理的論證階段,這樣數學教學才完整。

  教學中教師並沒有放棄引導學生歸納和論證,而是透過必要的變式,讓學生積累多個同類規律的案例,有了多個案例,就為不完全歸納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對這些平行資源進行抽象就會獲得猜想:帽子的數量×木偶的數量=搭配方案的數量。這個結論還不是定論,只是一種可能,對這個結論還必須進行證明。小學階段的證明不可能像中學一樣嚴格的演繹推理,但可以透過演算(即換個數試一試),或者把算式與意義掛起鉤來(這一點做得不夠),即算式的本質意義是求幾個幾,這樣學生就能在根源上想通了,結論也就獲得了證明。經歷了這個“歸納-論證”的過程,其實就是傳遞給學生數學思考方法和數學活動經驗,就是教給學生今後遇到數學問題可以怎樣去研究、怎樣去提煉、怎樣數學地表達。科學結論(包括數學的定理、法則、公式等)的發現往往發端於對事物的觀察、比較、歸納、類比……也就是透過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後透過演繹推理驗證猜想。只有站在這樣一個高度上去研究我們的教學內容、去構思教學設計,才能讓我們的課堂開啟一扇窗,讓學生領略到數學教學以外的東西,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數學教育。

  找規律評課稿 篇17

  《找規律》是一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夏老師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造完整、自然而流暢的生活情境,組織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實踐,去發現、欣賞、創造規律,從而感受數學的美。一節課下來,學生學有所獲,作為老師,我也受益匪淺。下面僅從以下幾點,總結這節課的閃光之處。

  一、創設完整的生活情境,使數學教學生活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就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夏老師以學生喜歡的“聯歡會”為主線展開教學。提供的學習材料富有童趣,學生感興趣。

  二、注重方法的指導,促進方法的多樣性。

  例如,在引導學生探索“動物的排列”,也就是迴圈排列的規律時,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有的孩子順時針看,有的孩子逆時針看,所以觀察的角度不同,發現的方法也就不同。這樣,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也使學生真正掌握找規律的方法,使課堂“活”中求“實”,從而具有實效性。夏老師還注重引導學生用簡單的語言把規律說清楚、說完整,既加深規律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又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學會完整地表達自己思考方法習慣的培養。

  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規律,加深對規律的認識,使現實生活數學化。

  整節課,透過找規律,說規律,畫規律以及用動作或肢體語言表示規律這樣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加深學生對規律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透過找一找,說一說身邊或生活中有規律的排列。引導學生學習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使現實生活數學化。同時培養學生髮現數學美、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最後,夏老師還安排了讓學生欣賞有規律的圖片,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為下一步讓學生用彩筆創作規律埋下了伏筆,可謂一舉兩得。

  不足之處:

  讓學生主動探究規律找到規律後讓學生說說其中的規律,學生說得不是很完整,那是因為老師沒有十分強調“重複出現”這個詞,可以在練習中多問:你是把幾個看作一組的?能不能用上不斷重複出現來說一說?

  找規律評課稿 篇18

  我有幸參加了市“關注常態課堂,聚焦有效教學”教研活動,每節課短短的四十分鐘,讓我記憶深刻,頗有收穫。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教態親切、自然,表現出良好的素質和紮實的基本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單國友老師的課,他執教的五年級教材《找規律》,在教學中他注重於設定疑問,注重了動手操作活動的細節,然後透過啟、引,讓學生在自己的主動思考中學到知識,不斷的引導學生從問題中尋找答案。單國友老師的這節課則與眾不同,縱觀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有以下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創“生活”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陶行知先生說過:“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把數學問題轉化成潛在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感受數學的存在,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善於運用課件、配音等手段,創設生動具體的生活情境:“從上海世博會入手,讓學生解決“在62天中選擇兩日遊,一共有多少不同情況” “我們可以選擇7月份2日~9日這8天時間來研究,一共有多少種不同情況。”這樣一個複雜到簡單的問題”。選用學生能接受到的實際例子來引課,創設有利學生髮現、探究的學習心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喚起學生的參與慾望,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學生透過積極思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維處於最佳狀態,學習起來就特別有興趣。這樣為學生創設與生活實際有聯絡的問題情境,引起認知衝突,同時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慾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布“探究”境,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發揮主體作用。

  葉聖陶先生倡導的“六大解放”,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學習新知,新課程也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讓學生動起來,在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在動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老師為學生的自主探究設定了三次探究的機會。

  1、第一次探究:先讓學生用已有的方法自主探索。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有序列舉以及瞭解平移的方法,並初步感知“平移的次數”和“一共有幾種情況”之間的關係。

  2、第二次探究: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平移的方法,並透過平移得出“三日遊”一共有幾種不同情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經歷“先猜想”“後驗證”的過程,感悟出“平移的次數”和“剩下數的個數”有關。

  3、第三次探究:經過兩次探索,學生對規律已經有了感性的瞭解,但還沒有上升到理性高度。所以,本環節透過“不用方框找”這一做法,引導學生把透過操作而形成的感性認識進行“內化”,為下一環節總結規律做理論上的準備。

  經過三次探索,學生對蘊涵的規律有一定的瞭解,但這種瞭解還是分散的,片面的。經過全班交流之後,這種理解就變的全面、豐滿、深刻,從而在理論的高度給予總結,並構建了相應的數學模型。

  學生的對規律的提煉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多層次的發展和提高。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自主的、探究的的過程。

  三、迴歸生活廣闊天地,應用數學。

  教師設計了兩個環節的知識技能訓練:思維應用、開放拓展。既鞏固了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順著“上海世博會”這條主線設計了“購買連號券”、“父女選座位”、“逛世博中心漢字方陣”等一組題目,既在內容上有機相連,又在思維坡度上層層遞進。讓學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應用了本節課的新授知識,學會了解決問題。運用“化繁為簡”的思想總結出了規律,但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才是學生學習的根本目的。所以,透過一組由淺入深,形式多樣的世博題進行鞏固練習,既凸現了本課的一條“主線”,又照顧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數學的魅力。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堂教學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基於對新課程的不同理解,我透過反思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應在課堂中對後進學生多一點注重。

  雖然學生對《找規律—圖形覆蓋的規律》課時的知識已經掌握,但仍有少部分學生在解決生活中問題時存點困難,根據的新課標提出的要求:要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在課堂中多去關注後進學生的學習狀況。

  二、可適當滲透情感教育,讓知識與生活情感緊密聯絡。

  如:在課始,課中“上海世博會”題材中可以讓學生,表達、抒發出自己的情感。

  總之,感謝鹽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領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在以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使枯躁的數學課變得生動活潑,使常態課堂教學更具有有效性與實效性。

  找規律評課稿 篇19

  情境匯入, 激發興趣有效。在新課的匯入階段,出示學生喜聞樂見,喜歡的六一節日的裝扮主題圖匯入新課,讓學生觀察,說說,你看到了什麼。十分親切自然,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接著,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燈籠,男女生的排隊跳舞的情境,引導學生髮現規律,並用自己的話表述規律和猜測接下去物體的排列規律。在教學課件中用了圈一圈的方法,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物體的擺放都是以兩個或三個為一組的,看起來更加一目瞭然。學生在觀察、探究、猜測中發現規律。

  練習多樣,層次分明,鞏固有效。在練習中,屠老師透過塗一塗,說一說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練習,由易到難。從認識規律、發現規律,應用規律到創造規律、欣賞規律,讓學生所學知識得到鞏固。每個練習都精心設計,有明顯的針對性,鞏固性,實現了練習的實效性。給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很好地體現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習慣培養,始終如一。屠老師針對低段學生學習培養的特點,採取課堂中教師的提醒,學生的互相學習,口號提醒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

  這節課值得商榷的問題是: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會找規律了。問題是:當學生找到規律後,是否要求他們用比較規範的數學語言將找到的規律表示出來,又該要求學生的表述達到怎樣的程度?還是隻要學生感悟到規律,會擺,會畫就行了?

  找規律評課稿 篇20

  找規律的教學要讓學生體會規律本身的內容,並能初步運用規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但更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運用了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對規律的體驗,提高發現和概括數學規律的能力。

  王老師在《找規律》一課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認知特點,有簡單到複雜有層次的進行教學。注重探索規律的過程。出示了例題之後,放手讓學生組內交流,然後逐一彙報,課堂上得到了“列舉”、 “計算”這樣兩種不同的方法。老師先讓學生用有序列舉方法找到答案,再引導學生研究了框2個數,接著馬上研究如果框3個數結果又會怎樣?在這兩次操作的基礎上,部分學生對於這類問題的規律已經有所感悟了,於是,在第三個問題“如果每次框4個數時,不少學生根據規律已經能直接想到答案了。

  之後,老師把活動中“每次框幾個數”“平移的次數”“得到幾個不同的和”作為表格欄目,引導學生結合每一次操作的過程和得到的具體資料進行填表和思考。用表格的方式呈現資料,便於簡明地反映“每次框幾個數”、“平移次數”和“得到幾個不同的和”這幾組資料的關係。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將各次活動得到的感性認識加以適當提升。提出“平移的次數和每次框出幾個數有什麼關係?”以及“得到不同和的個數與平移的次數有什麼關係?”這兩個問題,啟發學生作進一步思考和交流。並透過老師啟發性的提問,幫學生理清了思路,這樣便能引導學生順利發現並概括相應的規律。本節課學生是自主探究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讓學生在自主體驗的過程中切實掌握圖形覆蓋問題的規律。

  最後,老師在本節課中讓學生直接用找到的規律計算進行解答;我想是不是還可以介紹直接框出最後一組數,直接得到答案。對於這兩種方法,讓學習自主感悟到這兩種方法各自的優勢所在,從而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時候,學生能夠有選擇的使用最為合適的方法來進行解答。

  找規律評課稿 篇21

  X老師上的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這節課與傳統概念教學相比,特別是新授課開始有很大的改進,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思路很清晰,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下面幾方面值得借鑑:

  一、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往往只重視對結論的記憶和模仿,而新課匯入時X老師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觀察——小組討論——歸納”的教學模式。在新課例題教學環節,X老師給學生提供了一生動貼近學生年齡特點的材料———密碼門,放手讓學生讓學生去觀察、感悟,並且進行大膽探索,動手擺一擺,在小組共同探討中得出結論,進而又進行了驗證。X老師設計的這個教學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使學生知道這些規律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構建了新的教學模式。

  二、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在教學迴圈排列這一規律環節,X老師利用小精靈當嚮導,從畫外音帶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密碼門的設定,把知識與日常生活掛鉤,又不失兒童喜愛的童話世界,如此生動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探索規律的慾望。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透過創設各種各樣的有效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兒童探索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的價值和神奇,讓他們在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驗數學之美,感受學數學之樂,孩子們才能走出數學苦旅的沙漠,奔向快樂數學的綠洲。

  三、注重學生語言的培養。

  由於低年級學生語言運用上會有一些障礙,但在這教學環節上,X老師循循善誘,激勵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雖然有的學生的表述是不完整的,而且繁瑣不清晰,特別是當個別學生不能用流暢的語言表述排列的規律從左往右看,或從上往下看得規律時,X老師就充分展現教師的組織者合作者以及引導者的地位,步步啟發,引導學生讓簡潔完整的數學語言去表述規律,展現數學的簡潔之美。

  X老師的課上得精彩,學生學得開心。這成功離不開X老師的精心備課,以及對課獨到的見解,本節課是成功的一堂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