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評課稿(精選10篇)
司馬光評課稿(精選10篇)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下面小編帶來的司馬光評課稿。
司馬光評課稿 篇1
《司馬光》是我們小學階段遇到的第一篇小古文,從編者的意圖來看,要引導小學生從小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學習讀懂文言文的方法,感受中華悠久的文化。楊老師執教的《司馬光》有以下幾點亮點:
1、為學段學生而教。
教師在教學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從閱讀興趣開始,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計許多激發學生興趣的環節。本節課中楊老師就設計了很多學生感興趣的環節,如,出示一個魔法小棒,讓孩子能夠讀好停頓,還有像在學習“戲於庭”的時候,楊老師進行了遷移運用,出現兩幅圖,讓學生模仿古人說一說,如:問“群兒誦於室”、“群魚戲於池”,這些都能激起孩子學習古文的興趣。而後在初步感知中,讓孩子學會運用古文的組詞方法,這也是一種興趣的啟發。
還有對於“之”的理解,“持石擊甕破之”之是甕,“持石擊窗破之”之是窗,“持石擊核桃破之”之是核桃,這些都體現了楊老師注重古文興趣的激發。
楊老師在教的時候也注意到了三年級學段的特徵,不任意拔高要求,孩子們能夠藉助註釋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下來也就可以了,因為是第一次來學習文言文。
2、在單元系統中教。
本單元的教學重心是瞭解人物的美好品質,語文要素是學寫一件簡單的事。所以這篇課文的語文教學要完成單元系統中的一個環節。司馬光“破甕救友”的事就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人是怎麼寫事的。這點楊老師在教的時候也有涉及到,比如說故事的起因是“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經過是“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結果是“兒得活”。老師在引導時讓學生了解古人是如何寫事的,並從這件事當中學習司馬光的美好品質,感受到了司馬光的沉著冷靜、機智勇敢。
3、抓住古文的特徵去教。
編者選取這篇古文就是有意識讓學生認識古文這樣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古文的閱讀表達與現代文有極大的區別,去朗讀的時候不能僅僅只滿足於讀者之音,還應該根據句子的意思進行正確的邏輯停頓。本節課楊老師在讀中也下足了功夫,如:要求孩子們讀通順,讀正確,還要讀出停頓。其中還有老師和學生的合作讀,男女生讀,讓學生填補空白讀,最後呈現一個畫面讓學生背下來。楊老師也注意到了朗讀形式的多樣化。
4、扣課後練習去寫。
本節課楊老師的教學目標制定的非常正確。她緊緊抓住了課後習題來確定她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課後習題是我們制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本節課楊老師教學時緊緊圍繞課後習題進行教學,也體現了三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
本節課亮點頗多,但是,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有一些細節,我也有著自己的想法。比如說楊老師在教學生了解這件事的時候,是不是能更好地抓住文本當中特色的地方去品讀?像“登甕,跌沒水中”、“持石擊甕破之”,如果能夠再深入一點,抓住語言特色去品讀,效果會不會更好?最後也可以問問學生,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事情,你又會怎麼看?怎麼辦?這樣讓學生把目光聚焦到字詞的同時也關注到自己,更好地把課文放到單元系統中去教。
再比如楊老師在朗讀指導的時候,如果要求再高一點,孩子們能不能進行展示讀,再或者加上動作讀,去讀出古文的節奏感和畫面感可能課堂效果會更出彩一點。
司馬光評課稿 篇2
康老師是銀杏小學的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20xx年上半年做過安陽市級優質課,榮獲一等獎,她文學素養較高,領悟能力較強。在作《司馬光》觀摩課過程中,態度嚴謹,無數次研讀教材,學習各方資料,向別人請教,與同行研討,下足了功夫,很是感人。從觀摩課的呈現效果來看,還是很不錯的。
1、教師素質在作課中快速提升。有人說,教師最快的成長方式就是作優質課,我也持相同觀點。是的,只有在課堂上,作課教師透過一遍遍的試教,在無數次的磨礪當中,遇到反反覆覆的問題,或者遇到沒有遇到過的問題,教師才能駕輕就熟,才能理性對待,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遇到棘手的問題沉著應對。這些,都是做過優質課教師的經驗體會,也只有這樣,才能讓一個青澀的教師走向成熟,甚至走向成功。
康老師課堂上清脆的嗓音,端莊的教態,都給大家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她無數次在課堂上試教,奠定了課堂最後較滿意的呈現,可謂功到自然成。她謙虛求教,向眾多教師徵求意見,又到商頌試講,練就了較好的心理素質,課堂上也表現出了較好的業務基本功和良好的素質。
2、教師的態度決定了課的高度。一個愛學習,對自己要求較高的教師,會高度重視每次作課機會,抓住每次成長時機,在課的架構和細節處理上,會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處理方式。當然,這些需要教師背後付出很多,研讀教材和教師用書,學習統編教材專家的講座,既不能偏離教學目標,也要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抓住教學規律性的東西,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獲、學有所悟,並轉化為學習能力,形成學習習慣。
康老師在試課過程中,對自己課堂上的不足之處,總能夠想辦法去克服,並且總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針對別人提出的建議,她一次次改進,直到滿意為止。
課堂的成功體現在教學目標定位是否精準。在指導學生“藉助註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完成這個目標時,頗下了功夫。
主要體現在康老師有層次性的教學設計上。第一個層次是,讓學生看著註釋,自己理解這個故事;第二個層次是,讓孩子們自由表達,談談你弄懂了哪句話;第三個層次,讓孩子們連起來說說這個故事。第四個層次,是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層次清晰,難度臺階式上升。讓孩子們利用註釋學文言文,又讓孩子們抓住了學習文言文最基本、最重要的學習方法。當然,除了藉助註釋外,康老師還總結出了藉助圖片、組詞換詞等方法來理解文言文,這些方法的總結水到渠成,很重要,也很實用。
此外,康老師處理一些細節上特別成功,彰顯了一名語文教師的魅力。本課學生初次接觸到文言文,教師在領讀的時候,既讓孩子們領悟到讀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又體會到了讀文言文的快樂。特別是她多次引導學生,文言文不難,降低了孩子們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感,讓學生在已有學習基礎上,對文言文有了感性認識,喜歡上了文言文。課後作業的佈置,也給了孩子們帶來更多的興趣和期待。
課堂一定要以學生學習需要為本,有人說,好的課堂就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在康老師的教師課堂上,也有一些小小的瑕疵,說出來與大家共勉。
在試教的過程中,康老師一直擔心30分鐘的課,時間會不充裕。所以提出來讓孩子提前讀一讀文章,我覺得這個無可厚非。但是在處理讀讀課文這個環節中,略顯學生讀的時間短,老師領讀後,學生開火車讀的'時間,總覺得火候太夠,讀的遍數少了點,有點泛泛而過的感覺。我覺得,無論上40分鐘的課,還是上30分鐘的課,都應該以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基礎,紮紮實實地練習,這樣的課才更真實、更紮實。
在課堂最後,當聽到下課鈴聲的時候,教師要做到馬上機智收尾,體現教師過硬的應變能力。不用再按照原有的設計,去迴歸本節課的學習收穫,那樣反而顯得冗長,略顯羅嗦。
司馬光評課稿 篇3
總體感覺,這是一節很成功的(研究型)課。具體紀錄如下:
1.新授課由圖片引入→姓“司馬”→“司”字的寫法,創意很好!
在引入新課時,有好的創議是很重要的,但在自然過渡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上,還可以再發揮點教師的智慧,即在課前的教學設計方面,再多思考下。
2.由於充分利用了電子白板的互動演示功能,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思維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好地調動。
3.學生自讀課文開始時,可能由於習慣使然,非自讀,而是齊讀,但還是逐漸變成自讀。這可能是平時自讀少,而齊讀多的習慣造成的。但給人的總體感覺是,課堂真實、有效,未做假。
反思我到中小學聽課這20多年的經歷,公開課,尤其是對外的觀摩課,不造假的似乎很少!
4. “讀字正音”環節,形式活潑、多樣,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5.由“學生推薦下一位同學讀”,做法新穎,有創意。
6.“看圖說話”的圖設計的有問題(這一點上,我與市教育局駱處長觀點一致),要注意“圖”必須為“文”服務,也就是說,“圖”應該準確地將“文”給直觀地反映出來。
7.教師透過互動式電子白板營造氛圍,帶領學生透過看圖,模擬《司馬光》的人物情景,感受和體會當時的場景的做法,效果非常好!
電子白板逐步展現“文字”,透過“讀”,“動作模仿”+“語言表述”等,自然、真切,使學生體會很深刻。
8.最後,透過放映《司馬光》動畫片,讓學生將文字內容,與影片相結合,再次體會和感受課文,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應有的提升。
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運用,是很值得研究
司馬光評課稿 篇4
感謝白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這麼好的高年級的語文示範課,我認為這是一節成功的課,為我們高年級的語文教學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白老師的教學基本功紮實。整節課教師以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鼓勵的言辭、溫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度來有效地調控教學過程,使學生猶如坐春風、沐春雨,課堂總是勃勃有生機。
二、課前準備充分。白老師對課文的講解十分嫻熟,對文章的背景及相關知識熟悉,講解內容正確、到位,過度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趙老師課前備課十分認真,沒有這麼認真的備課,就不能上出這麼好的課,我認為,白老師這種敬業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三、學習方式上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師在整節課,以學生為主體,老師透過組織、適當引導,讓學生透過讀書、質疑、討論、交流等形式,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
四、內容的感悟強調了朗讀訓練。課程標準強調對課文的理解要重感悟,教師較好地體現了讀中感知、感悟,讀中培養語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五、抓住重點內容,做到長文短講。這篇課文的篇幅很長,如果老師逐段講授,老師講得辛苦,學生也聽得辛苦。白老師在這節課中始終突出了這篇課文的訓練重點,抓住人物的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質。如,在教學第二個故事的時候,教師在引導學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之後,馬上提出了訓練的重點和。
六、組織交流感受和質疑問難。思源於疑,白老師在這節課中為學生設計了一個質疑問難的舞臺,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且對學生的質疑引導學生自己解答,教師再分層次的加以引導,使學生改變了學習中的被動位置,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七、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司馬光砸缸用評書的形式來講,加深了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想象能力,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得到鍛鍊、提高和發展。
八、文字結合,重視思想教育。
不足之處:
一、教學的形式單一,不夠多樣。建議:設計如果能做到讀、說、寫、演相結合,如,先讓學生讀一讀故事,說一說人物的言行、品質課堂氣氛會更活躍。並且可以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昇華學生對人物品質的理解。
二、詞句的推敲與積累欠缺。教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脫離了重點詞的教學,我認為應該結合重點的詞句來理解重點的句子,再結合重點句子來理解課文的內容。另,語文的教學特別重視積累與運用,教師應該讓學生養成積累的習慣,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的詞句,並且摘錄下來。
司馬光評課稿 篇5
《司馬光》一課是部編版一到三年級語文課本中出現的第一篇文言文,它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窗,讓學生能在閱讀和思考中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礎。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我認為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學習興趣,二是學習方法。
這節課,譚老師以“趣”為先導,以“讀”為主軸,引導學生感受了文言文獨特的語言魅力,充分調動了孩子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為接下去文言文的學習開了一個好頭。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作為本單元的首篇課文,譚老師的課很好地落實了這一點。譚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群兒戲於庭”的“庭”時引導學生藉助註釋來理解,瞭解“甕”時又引導學生觀察文中插圖來理解,理解“眾皆棄去”的“棄”字時又引導學生藉助組詞語來理解。這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實用又有效,消除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懼心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譚老師在這節課中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
記得看到過這麼一句話,看完使我對文言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藉此機會,我想跟在座的老師一起分享:沒有文言,漢語的世界就像是天空沒有星光,就像是花朵沒有芳香;沒有文言,漢語的大地就沒有了母親河;沒有文言,我們的孩子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這篇“文言文”是孩子與文言文的初次相遇,對於第一次教部編版的老師來說,也是老師與文言文的初次相遇。我們都知道,部編版比起蘇教版來說,文言文的比例大幅提升了,我們老師也要重新開闢一條新的教學之路,這條文言文教學之路任重而道遠。
司馬光評課稿 篇6
《司馬光》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篇文言文,也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從編者意圖來看,要引導學生從小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學習讀懂文言文的方法,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承經典,發揚國學。
陳老師雖然很年輕,但是教學設計精巧,教學思路清晰。
一、梯級誦讀助體悟。
整堂課以讀為主線,貫穿始終,透過範讀引領、逐句練讀、藉助插圖用挖空的形式誦讀記憶。透過反覆誦讀,學生以讀促悟,在誦讀中體驗、感悟文言文的特點。
二、字理識字記心間。
在指導生字時,陳老師從造字本義講起,是學生明瞭造字的緣由及生字結構規律,從而牢牢記住。
三、逐層推進破難點。
初次接觸文言文,最難的還是句讀和節奏,而陳老師透過逐步出示生字、詞語、短語、句子這種方式巧妙地引導學生渡過難關,例如“持—持石—持石擊甕—持石擊甕破之—光持石擊甕破之”,這樣一一指名學生認讀,讓學生從易到難的有節奏的讀完整句,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特點,老師成為學習最好的“擺渡人”。
四、藉助插圖和註釋,理解課文的意思。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作為本單元的首篇課文,應該體現這個語文要素,陳老師讓學生藉助插圖和註釋,以及自己設計的柺杖,降低了難度,學生說得很好。
建議:
在理解司馬光的美好品質時,我想要是留給學生一個靜默深思的時間,豈不是更美?有人說“書到精絕潛心讀,文窮情理放聲吟”,潛心默讀和大聲誦讀,在我們第二學段和第三學段的語文學習中當是比翼雙飛。
司馬光評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這篇小文言文是三年級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文言文很簡短,僅用30個字就清楚地介紹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第一句話介紹了一個驚險的場景,第二句話用了連續的動詞表現出了司馬光的冷靜和機智。課文雖然是文言文,但文中用詞與現代文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因此讀和理解起來不是很困難。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但由於本文的文體特點,還是要以朗讀讀為主。在理解詞意上練習邊讀邊想。
二、說學生
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在讀和理解上可能會有些無從下手,但生活中也有過一些積累,如國學誦讀當中接觸過一些這樣的句子,所以也不會太陌生。教師可以採用圖文對照、結合註釋、查詢工具書、聯絡上下文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大意,感受文言文與現代文的相同之處,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司、跌”等5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結合註釋,聯絡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
3、緊扣重點詞句,感悟司馬光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的美好品質。
四、說教學過程:
(一)回顧積累,初識文言文
(二)揭示課題,認識複姓
(三)初讀課文,培養語感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採用了範讀、學生自由讀、有節奏的讀,師生對接讀,你問我答讀,記憶比拼讀,去掉標點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
(四)理解課文,感知人物
在這一環節,我讓孩子小組內交流讀懂的詞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學著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並設計了一個想象補白的創編,目的是為學生平時要學會抓住細節寫一件具體的事而服務的,課後練習的佈置也是這種指向,
(五)整體感知,熟讀成誦
最後這個環節我設計了背誦,希望同學們把這樣的文章記在腦海中。
司馬光評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寶庫中的一朵絢麗燦爛的奇葩。它文字簡約,卻理寓其中,意義深遠;它語言凝練,卻不失形象生動。三年級上冊第24課《司馬光》正是這樣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個機敏的七歲男孩的形象。"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實為文眼,突顯了司馬光的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全篇內容簡單,言簡意賅,但故事情節完整。
本文是中年級學生接觸的簡單的文言文,它猶如在孩子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時空隧道,走近歷史先賢,在閱讀與思考中汲取古代優秀文化的精髓,這將為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對於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為打好學習古文的基礎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為他們進一步瞭解祖國文化做好鋪墊,並對其一生文化素養的積澱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結合註釋,聯絡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簡約的特點。
3.緊扣重點詞句,感悟司馬光的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
三、教學重難點。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學生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讓學生參考課後註釋,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把沒寫出來的內容補充出來,應做為難點來突破。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司馬光的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也是本課重難點之一。
四、說教法。
閱讀教學的核心是讀,因此本課教學主要採取讀式教學法。談話匯入--講究激勵性;初讀尋疑--提倡自主性;再讀釋疑--倡導探究性;細讀解析--主張創造性;美讀品味--提倡鑑賞性;熟讀成誦--主張積累性;讀寫結合--激發想象性,意在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本課的教學過程力求體現以學生為主,運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對文言文有個初步的認識;在流利朗讀的基礎上,能夠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感悟語言的藝術魅力,體會古文的韻味。運用啟發引導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五、說學法。
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讀,學習文言文的最好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習本課的主要方法是朗讀。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美讀-熟讀-誦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相結合,讓學生經歷尋疑-釋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誦-讀寫的過程,體現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說教學過程。
第一版塊:名言匯入,激發興趣。
以古代名言警句為話題匯入新題,解題。讓學生讀,比較與平時所學課文有什麼不同,發現文言文的基本特點,言簡意賅,使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產生興趣。然後匯入課題,簡單介紹文中主要人物。
第二版塊:反覆朗讀,讀好文字。
本板塊除讓學生過好生字關外,應重在讀上下功夫。學生剛接觸文言文,能否正確斷句、流利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首先引導學生斷句,讓他們明白應怎樣停頓,然後透過自讀,抽生讀檢查。在朗讀不盡人意時,老師再逐句進行指導,給學生以停頓、語氣、語調上的暗示。並透過表情和適當的肢體語言範讀,還原語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實實讓學生感受到讀書學習是一種樂趣。因為好的朗讀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版塊:根據註釋,疏通全文。
本板塊的教學,在學生依據註釋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採取尋找夥伴,自由結合的方式,理解內容。在彙報學習成果時,以簡驅繁,突破難點。
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學習文言文的橋樑。這個環節是教學的重點。在這個環節中,我抓住了一個大問題:你讀懂了什麼?怎麼讀懂的?"讓學生彙報交流,出示句子,一句一句的讓學生彙報理解,並有意地進行學法的引導。在學生彙報的同時引導學生看註釋聯絡上下文,擴詞連句。理解之後大聲朗讀,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欣賞能力。
第四版塊:讀課文,初識文言文味道。
課件出示司馬光砸缸的動漫故事,激發興趣,學生自由讀課文、讀譯文。交流你覺得司馬光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感悟司馬光的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並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中哪個地方寫出了司馬光很聰明。在此基礎上指導感情朗讀,讀出對司馬光的讚賞。
讀書要讀出味道來,抓住關鍵詞,帶著問題讀書,才能讀出味兒來,才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
學生初識古文,初步瞭解古文的學習方法,剛剛讀出古文的一點味道來,一定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這個時候引導學生反覆朗讀,既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又能考查一下學生是否能夠體會到語言的精妙之處,一舉兩得。
第五板塊:熟讀成誦,豐富積累。
人常說:"熟讀成誦更要緊",學完課文,然後創設情境讓學生誦背,更有利於積累語言,豐富語言。
第六版塊:課外拓展,豐富閱讀。
隨著有效教學框架的不斷深入,課外拓展已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真可謂一舉兩得。
八、說板書。
板書設計內容精當簡約,能讓學生一目瞭然的感受到課文內容,突出了文章重點,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總之,整堂課始終以學生為主,以讀為主,讀中解,讀中品,最後熟讀成誦,既使學生讀懂了課文,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更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司馬光評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司馬光》是省編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二冊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寫的是司馬光和幾個小朋友在花園裡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盛滿水的缸裡,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舉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透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啟發學生遇事不慌,沉著勇敢,並學習司馬光這種逆向思維的方法——別人想的是趕緊離開缸,而司馬光想的是缸裡的水離開人。
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給第二課時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二、說目標
1、透過看圖理解花園裡的環境及司馬光砸缸的過程,知道司馬光是一個聰明、勇敢的孩子。
2、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教材中司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個創造,為了充分發揮教材的示範作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使學生主體得到發展,結尾處設計了發散思維的訓練。
教學重點及難點:讓學生理解花園裡的環境和司馬光砸缸救人的詞句,知道司馬光是一個遇事不慌,聰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學的重點。學習司馬光這種逆向思維方法是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採用看圖法、質疑法、討論法,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體現以學生為主的人文情懷。
2、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以質疑為主線,運用討論反饋法,引導學生質疑——致垡約胺蠢庖傘??胂螅?嘌誶笠熘星蠹訓乃嘉?椒
四、說教學。
1、從中質疑。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的出示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於進入課堂情景。
(1)從中你都觀察到了什麼?
學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嘩嘩地流出來,一個孩子正往外爬,圖中間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個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張大嘴巴,一臉驚慌的樣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問題可能有:
1爬出來的孩子是怎樣掉近缸裡的?當時的情況怎樣?
2是誰救的他,他是怎樣救的?
學生所提問題正是目標1要完成的任務,透過看圖瞭解當時的情況,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慾讀書,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解決這些問題。
2、透過自讀、討論,突破重點解疑。
(1)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圍繞兩個問題,學生自讀1—3自然段,解決第一個問題。帶著問題讀課文,可以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讀書習慣,提高教學效率。
藉助弄清花園裡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樣的一口缸。
(2)讀文後討論,孩子是“不小心”沒留神掉進缸裡的,啟發學生想象,掉進缸裡的小朋友會怎樣?透過討論得出當時情況緊急。
(3)再讀課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個問題。以自學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精神。
1經過自讀,學生了解到別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麼辦?從“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這些詞,小組討論他們這些人當時是怎樣想的?
得出結論:讓別人來幫忙,我這麼小,沒有辦法,有的嚇哭了,不知該怎麼辦,束手無策,而司馬光是怎樣做的?
為了從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2再次讀課文,獨立思考當時司馬光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經過反饋得出當時司馬光想如何儘快讓水離開孩子。做法:拿起石頭使勁砸缸,幾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來,小朋友得救了。從司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個敢想敢幹、機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1)為了培養學生多向思維方法,結尾設計了一個情景,“假如你當時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會怎麼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於學生想象能力的發揮。
(2)學生經過討論,得出以下結果:
有人認為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辦法。如團結起來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裡,因為缸裡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來。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網子撈……
(3)同學們說的這些方法再與司馬光的辦法比較,發現只有司馬光的辦法能既快又保險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異中求佳,同時肯定同學們的想法。
五、說板書。
板書條理清楚,一目瞭然,展現了的主要內容,有助於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司馬光評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司馬光》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五組第三篇講讀課文。本文寫的是司馬光和幾個小朋友在花園裡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盛滿水的缸裡,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舉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全文情節生動、敘事性強,故事的插圖生動、形象,這些都有利於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有助於讓學生了解故事情節,體會詞句的意思。課文用淺顯生動的語言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沉著、機智、勇敢、聰明的小司馬光的形象,對學生也起到一定的感召作用。透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懂得遇到難題,要開動腦筋,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給第二課時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說目標
1、透過看圖理解花園裡的環境及司馬光砸缸的過程,知道司馬光是一個聰明、勇敢的孩子。
2、能從課文的插圖中觀察出人物的表情、動作、神態,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語文教學,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施教之功,貴在導學。因此,我將採用看圖法、質疑法、討論法、情境演練法等多種方法層層推進教學。
四、說教學過程
(一)、從課件中質疑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課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於進入課堂情景。
(1)你從課件中都觀察到了什麼?
學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嘩嘩地流出來,一個孩子正往外爬,圖中間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個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張大嘴巴,一臉驚慌的樣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問題可能有:
1.爬出來的孩子是怎樣掉近缸裡的?當時的情況怎樣?
2.是誰救的他,他是怎樣救的?
學生所提問題正是目標1要完成的任務,透過看圖瞭解當時的情況,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慾讀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匯入新課。
(二)、透過自讀、討論,突破重點解疑
(1)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圍繞這兩個問題,學生自讀1—3自然段,解決第一個問題。帶著問題讀課文,可以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讀書習慣,提高教學效率。
(2)讀文後討論,孩子是“不小心”沒留神掉進缸裡的,啟發學生想象,掉進缸裡的小朋友會怎樣?透過討論得出當時情況緊急。
(3)再讀課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個問題,以自學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精神。
1.經過自讀,學生從“有的嚇哭了,有的叫著喊著跑去找大人”一片慌亂的情景,知道當時其他小孩的束手無策。
2.再次讀課文,獨立思考當時司馬光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從“搬起大石頭”、“使勁砸”知道司馬光救小孩的過程,說明了司馬光是一個沉著、機智、聰明的孩子。
(三)、情境表演
(1)你們能把當時的情境表演出來嗎?
組織學生表演體會司馬光救小夥伴時的表情動作,同學之間互相評議。
(課堂表演時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全身心感受,讓學生自由組合,當堂表演是達成學習目標的有效措施。)
(2)拓展思維:如果你身邊發生了意外的事情,你會怎麼做呢?如:在超市裡和親人走散了;或者忽然有可疑的陌生人到你家裡,而大人不在家?
以上教學的設計,目的是鼓勵學生遇到困難時要冷靜思考,想辦法解決。從課內走向課外,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想象思考,聯絡生活,有利於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創新精神的培養。
(四)、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1.師:學了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麼?(遇到緊急情況,要沉著冷靜。)
2.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家裡人聽。
五、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最精華的體現。在這堂課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這個式板書,力求突出重點,做到簡明概括,讓學生獲得更鮮明的印象和有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