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評課稿(通用9篇)
雨霖鈴評課稿(通用9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評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評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來參考自己需要的評課稿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雨霖鈴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雨霖鈴評課稿 篇1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詩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詩詞的語言,賞析詩詞的表現手法。從學生情況來看,剛剛進入高二的學生,經過一年級的學習,對詩詞的鑑賞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大多數同學只是停留在詩詞表面的意思上,沒有從注重詩詞的意境去挖掘感情。
因此,本課的目標定為:
1、把握意象,體會感情;
2、掌握融情入景和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
在教學模式設計上採用韓立福教授的“三段式”有效教學模式,將“創境設問——互動解疑——歸納評價”三環節貫穿課堂始終。教師指導學生建立學習共同體,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為完成教學目標,在讓學生結構化預習和多種形式朗誦的基礎上向其呈現4個問題:
1、找出最能概括全詞主要情感的詞語;
2、上片選了哪些意象,構成了一副怎樣的圖景,試擬一個名字;
3、下片所寫之景與上片有何不同,是眼前之景嗎?
4、找出全詞中最能撥動你心絃的句子,並賞析。
透過問題:
1、讓學生把握全詞的情感;透過問題
2、讓學生分析上片意象,體會悽清的意境,掌握融情入景的寫作手法;透過問題
3、讓學生掌握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透過問題
4、讓學生自由鑑賞詩詞語言。
教學流程為:創境匯入——呈現目標——多種形式誦讀——呈現問題——互動解疑——歸納總結。
反思:
一、符合三段式教學模式要求的方面:
1、利用《學與導》引導學生做好了結構化預習;
2、創境設問環節將學生的情緒調動了起來;
3、互動解疑環節中,問題4讓找出全詞中最能撥動你心絃的句子,由於是開放式的問題,學生參與度、投入度都很高,小組討論積極,並踴躍展示。
二、不符合三段式教學模式要求的方面:
1、在互動解疑環節上,老師引導的話過多,讓同學互相糾正、補充的機會少了,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共同體的作用;
2、教師的歸納總結還未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沒將本課所學內容再總結強調一下。
3、忽略了學生自己的總結評價。
對《雨霖鈴》的評課
王老師執教的《雨霖鈴》符合“三段式有效教學模式”精神。體現了新課程標準要求,新課程有效性理念,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學習意識。王娟老師用自己飽滿的情感引導學生進入詩詞的殿堂,達到了教學設計者期望的教學目標。
首先,教師專業素質好。在教學過程中讀音清晰,儀表自然,寫字規範,理念先進,角色轉換到位。
1、在教學風格方面,結合語文教學個性,培養了具有個性化的教學風格,表現為親切、自然、甜潤、溫馨、睿智,以自己獨有的教學風格,創設了民主、開放、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引領學生走向了離別之傷的體驗。
2、採用引導和啟發思維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積極聯想,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賞析探索和豐富文字體現的思想情感,使學生透過聯想沉浸在文字的意境之中。王娟老師具有作為語文老師特有的專業素養和學科素質。
其次,本課的創境設問可以說是本課的亮點之一。精心挑選幾幅別離畫卷,在哀婉的背景音樂下,輔之以老師親切、自然、甜潤、溫馨的語言,在傷感的離別詩句和畫面中不知不覺將學生帶入意境,為後面情感目標的實現作好了鋪墊。
再次,在互動解疑環節,充分體現了思考意識。在生成教師問題“上片選擇了哪些意象,構成了怎樣的一幅圖景?試擬一個名字。”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再交流這樣讓學生既有了靜思的空間,培養了學生提取資訊和加工資訊的能力,同時又有合作探究的過程,培養了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語言交流與合作交往能力。
再次,教學語言生動優美。王娟老師用優美的語言以及包涵感情的朗誦上出了本課特有的美的感覺,她的語言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詩。如在結尾處 “有人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雨霖鈴》就是從詞人柳永哀傷的眼中溢位的眼淚,是從他心頭傷口裡流淌出的一曲悽婉纏綿的離別之歌。”讓人意猶未盡。
不足處:
1、作為詩詞教學,讀,朗讀,直至成誦尚需加強。
2、上片找意象,有點放任自流,而不加評析更正,以致出現知識硬傷。
3、由於是縣上的公開課,出於時間的考慮,將拓展延伸環節省去,這是一個遺憾。
儘管出現了些許瑕疵,但絕對掩蓋不了她的成功。這是一節成功的課。
雨霖鈴評課稿 篇2
【學習目標】
1、分析意象,理解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學習虛實結合的手法。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意象,理解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學習虛實結合的手法。
【考情分析】
1、考綱要求: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2、考試題型:五選二的選擇題、主觀題
3、分值:11分
【課前學習案】
1、作者回顧:
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且是長調(慢詞)的倡導者,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柳永是的代表詞人。柳詞在宋元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飲處,”。有詞集《》。
2、基礎知識
(1)字音。
雨霖鈴( )驟雨( )凝噎( )嗚咽( )
暮靄( )和藹( )今宵( )雲霄( )
(2)解釋下列詞語。
悽切:
無緒:
經年:
風情:
【課上學習案】
1、預習檢查:
小組交流完成的所有內容,並用紅筆在學案上進行補充。
(小組交流1分鐘,展示1分鐘)
2、知識講解:
(1)整體感知全詩
①一讀詩歌,注意字音和停頓。(讀詩歌1分鐘)
②二讀詩歌,理解詩歌大意。(聽錄音1分鐘,讀詩歌和理解詩意3分鐘,展示3分鐘)
③三讀詩歌,概括詞的上下片內容。(讀詩1分鐘,獨立完成1分鐘,展示1分鐘)
(2)品讀探究
①詞的上片分別描寫了哪些景物和場景?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獨立完成3分鐘,小組探討4分鐘,展示結果5分鐘)
②結合虛實的定義,說說上片哪些詩句運用了實寫,哪些詩句虛寫?有何作用?
(獨立完成2分鐘,小組探討2分鐘,展示結果3分鐘)
3、知識應用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後面的題目。(3分鐘)
琅琊溪【宋】歐陽修
空山雪消溪水漲,遊客渡溪橫古槎。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注】此詩作於被貶滁州期間。槎,簡易木橋。
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對詩中三、四句進行賞析。
4、知識拓展
5、課堂小結(1分鐘)
(1)梳理知識體系:
詩歌表達技巧:
①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以樂景寫哀情等)
②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象徵、烘托、比興、虛實結合
(2)重點、難點回顧
1、分析意象,理解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學習虛實結合的手法。
(3)方法歸納
高考詩歌鑑賞表達技巧的答題方法:
①設題方式:
A、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B、分析這首詩的表達技巧(或藝術手法、表現手法)。
C、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D、詩(詞)的中間兩聯(上片或下片)寫景運用了什麼手法?請簡要分析。
②答題思路:
第一步:點手法(準確指出詩句用了什麼手法)
第二步:釋運用(結合具體詩句,闡釋詩句是如何運用這種手法的。)
第三步:評作用(具有什麼樣的作用,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6、達標測驗
(1)下列字音、字形全正確的一項是( )
A、驟雨(jù)暮靄(ǎi)和藹可親
B、都門(dū)凝噎(yī)因噎廢食
C、良晨(chén)美景今宵(xiāo)直衝霄漢
D、寒蟬(chán)悽切(qī)捷報頻傳
(2)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起首句寫別時之景,點明瞭離別的時間、地點和環境。
B、“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一句是虛實結合,刻畫出人物的動作,表達出難分難捨的心情。
C、“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的意思是說傷離情別,自古皆然,更何況在這冷落淒涼的秋季。由個別到一般,擴大了這首詞的意義。
D、“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為虛寫,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臨岸,酒醒夢迴。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樹梢。不言離別之痛,而痛在其中。
E、“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作者用一“念”字寫出離別時行人消逝在煙霧瀰漫的江面上,暮靄低沉,楚地天空遼闊無邊,令人不勝傷感。
(3)名句默寫
(1)對長亭晚。
(2)都門帳飲無緒。
(3)念去去。
雨霖鈴評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特點。
2、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鑑賞詞,體味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品位詩詞意象,體會作者感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邊送別荊軻去刺殺秦王時,荊軻高歌而去時所唱;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與友人送別時的情景;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蘇軾在悼念亡妻王弗時所作;
人們常嘆:“人生苦短,歲月蹉跎”,我們常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是啊,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可這苦痛倒觸發了詩人的詩情,他們用詩詞歌賦來傾訴詠歎他們的離愁別緒。透過這些詩詞,我們可以想見朋友分別時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親呆望遊子歸家的淚眼愁眉,我們可以體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們再次輕輕叩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生命在演繹著悲歡與離合,一個個淚眼婆娑的麗姿和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長亭送別,執手相看,西口走送,揮手回眸,柴門扶杖,汽笛聲催......
我們學習過那麼多宋詞,應該明白宋詞可以分為幾個流派?(答:兩派。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別離詩,感受別離詩的千種風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鈴》(板書)。
二、作者簡介
柳永,北宋詞人,原名三變。熟悉民間樂曲。但為(人)放蕩不羈,屢試不中。直到中年之後,改名為永,中過進士,只做過屯田員外郎一類的小官,世稱“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詞,內容多體現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抒發離情別緒,表現婦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淪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
但他一生窮困潦倒,以至最後寄食寺廟,在貧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後,一群紅塵知己為他安葬。成為當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他精通音律,變舊聲為新聲,創制了大量適合於歌唱的慢詞,這首詞調名《雨霖鈴》,就是取唐時舊曲翻制。據《明皇雜錄》雲,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採其聲為《雨霖鈴》曲”。所以這支曲本來就是寄託相思的,詞調極盡哀怨。”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悽側的離情。此詞當為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三、寫作背景
作者當時由於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跟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便覺得痛苦萬狀。這首詞就集中反映了他這種複雜的心情。
四、整體感知
1、聽範讀《雨霖鈴》(讓學生感受詞的感情基調)
問:能感受到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嗎?
感情基調:哀婉、悲傷、悽清。(板書)
2、指導誦讀。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請同學先自由朗讀,再集體誦讀。
3、疏通詞句:(註釋中有的不在講解之列。)
寒蟬:初秋乍寒時的蟬,偶尚自鳴,但短促無力,至深秋則噤。
煙波:煙霧瀰漫水波動盪的水面。
無緒:古,沒有心思。今,沒有頭緒。
念去去:想到將來……應是:即便是。
五、文字研習
1、讓學生自讀,思考:從時間角度看,這首詞的層次應如何劃分?
明確:別前、別後。(板書)
2、問:這首詞的重要特點是情景交融、虛實相濟。(板書)鑑賞時注意詞中哪些是景語,哪些是情語?哪些是情景和說?詞中哪些是實寫?哪些是虛寫?
上闋
3、“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問:起首三句寫什麼?是情?是景?
(寫景)明確:對。寫別時景。點明瞭季節、時間、地點和事件。勾勒了一個情人離別的典型環境。
4、問:地點呢?(長亭);時間呢?(晚上);季節(秋季);事件(離別)
提到秋季會有怎樣的感覺?(蕭瑟)
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後,繼之以寒蟬悽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加之當中“對——長亭——晚”一句,句法結構是一二一,極頓挫吞嚥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
起首句的詞已給全詩定下了基調:“悽切”。
5、“都門暢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問:這寫什麼?(寫情)極寫餞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飲無緒,欲留不能,依依不捨,難捨難分。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心思。(問:為什麼?他的思緒正在想什麼?)正專注於戀人,所以詞中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留戀和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尖銳,不想“別”而又不得不“離”。於是後面便迸出
6、“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問:這句(寫情態)。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啟發學生想象這副畫面,把語言形象化進而圖象化,以體會詩的意境。(提示:兩人相對而立,手握手,眼對眼,淚眼婆娑。是“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是“別有離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是“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是“流淚眼對流淚眼,斷腸人送斷腸人”啊!既然這麼不捨得,那詞人為什麼要離開呢?(也許是統治者不欣賞,也許是迫與生計。總之是不得不離開。古往今來戀人離別都是一樣的。)“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
問:詞人“竟無語凝噎。”那麼詞人凝噎在喉的是什麼話呢?是“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7、“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內心獨白。
問:這句寫什麼?(寫景)
這裡的“念”字用得特別好。承上啟下,表明是設想別後的道路遙遠。
“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路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可謂濃矣;既曰“千里”,又曰“闊”,空間可謂廣矣。
(提示學生想象這副畫面:作者站在河邊,放目遠眺,面前所見:一望無際的海面,遠處山色朦朧,海面上層層灰濛濛的霧氣升騰,整副畫面是灰色調。好象一副山水畫。)這樣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壓抑、苦悶、茫然)詩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將越走越遠,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心越來越苦,愁思也越來越深。(全句寫景,又全句寫情)。
8、“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問:下闋換頭寫情,嘆息古往今來離情之可悲。“傷別離”點名這首詞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又推進一層,更何況我正在這冷落淒涼的秋季,多麼難以忍受!“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柳永把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詩中,又擴大了這種感受,以“更那堪”襯托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
9、問:“清秋節”一詞,照應前面哪句?(起首一句“寒蟬悽切”)前後照應再次點明離別時的悽清氛圍。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後來竟成為蘇軾相與爭勝的物件。那麼它究竟好在什麼地方?————詞中有畫,景中含情。(提示學生想象畫面: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聯絡特定情境。畫面出現在“酒醒”之後,離人借酒消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後?詩人此時,前晚“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煙波”,繼續前行離愛人越來越遠,可以想見他的心情。
結合全詩旨趣。這首詞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兩句敘述全篇本意,是詞的主要文句,“今宵酒醒何處”兩句烘染本意,將詩人的立意渲染為—幅深秋羈旅圖。“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這兩句詩暗含旨趣,畫面生動。
問:整個畫面的基調如何?(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
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纏綿,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比之上片結尾二句,雖同樣是寫景,寫離愁,但前者彷彿是潑墨山水,一片蒼茫;這裡卻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詞人採用了畫家所常用的點染筆法。“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在上兩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渲染這種離別時的悽清。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意境完整,形象統一。
10、“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因為上面是用景浯,此處則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惆悵而已。
“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益見鍾情之殷,離愁之深。其以問句做結,更留有無窮意味。傷感如歌曰:“長離別,離別就會在眼前;說再見,再見可是太遙遠……”、“相見時難別亦難”。這些句子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歸納全詞:
我們再回頭看整首詞,情語在寫情,景語也並非只寫景,每句中都包含無限情思。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六、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了婉約詞的代表作《雨霖鈴》,重點讓大家把握詞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特點。另外還讓大家品位詞中意象,體會作者感情。在此基礎上了解婉約詞的風格。
七、課後作業
今天我們賞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戀人的纏綿離別;其實,離別是沒有時空界限的;它會超越歷史,跨過江河,不知不覺來到我們身旁;月假結束,要與父母告別;高中畢業,要與同學分別;出差在外,要與親人離別……同學們,把你最美好的別離留下來,讓我們一起分享,好嗎?
板書設計:
感情基調:哀婉、悲傷、悽清。
別前——依依不捨別後——想象相思
雨霖鈴評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體味本詞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
2.能夠背誦其中的句子。
教學重點:
體味本詞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
1.體味意境
2.賞析名句。
教學設想:
充分貫穿誘思探究法思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思維為主攻。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遵循兩個貫穿要素和三個層次要素。透過閱讀想象完成教學重點,透過點撥討論完成教學難點。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工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渲染氣氛創設情境激發情意
一、課前播放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渲染氣氛。
二、匯入
1.展示圖片
2.師生活動:
師:這些圖片展現的是什麼場面?
生:送別的場面。
師:是的,在現實生活中,別離是一件常事,在詩詞中更是一種歷寫不衰的主題。請你說出寫送別的名句。
生:說名句。
師:展示名句。送別人與被送人之間是什麼關係?
生:朋友。
師:請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間.情人間離別的情景。
生:表述。
師:今天我們來欣賞柳永描寫的情人離別情景——《雨霖鈴》。
三、展示目標:(略)
認真觀察整體感知初步研讀
四、展示全詞
1.觀察該詞,回答以下問題:
⑴從段落上看,本詞是( )(答案:雙調)
⑵從字數上看,本詞是( )(答案:長調)
五、簡介作者
1.學生說出自己瞭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簡介
六、瞭解寫作背景
1.讓學生從書中找
2.教師補充
七、研讀本詞
1.學生看書
2.做練習:選出對詞中部分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 )
A.驟雨:急雨。歇:停。
B.都門:京城門外。帳飲:“帳”通“暢”,痛快地喝。
C.無緒:沒有心思。風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經年:一年。
(答案:B)
3.配樂範讀
積極探索活躍思維深入研讀
4.本詞描繪了哪幾幅畫面?請概括(學生答)這兩幅畫面都是實景嗎?
5.教師引導學生從畫面入手藉助想象和聯想體味意境。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體味意境,下面我們轉換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導演,你們是演員,我要選五名演員演一部鉅作,希望你們抓住機會,積極表現。考題是進入柳永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盡情感受。二、不要打擾主人公。三、要積極回答我的問題。)問題:
①你現在進入了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什麼季節?什麼時間?什麼地點?
②請描述一下週圍的環境。
③主人公在幹什麼?他的情態怎樣?
④第一幅畫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這時的情態怎樣?
⑤第二幅畫面是作者想象的,你們要想方設法進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麼?(考試結束,到底誰能被選上呢?請注意收聽明天的新聞播報。請回到現實中來。)
6.分別找出描寫景物和情感的詞句。
7.第一幅畫面無論寫景還是寫情,都是為了突出什麼?第二幅呢?
8.體味意境美的方法(點撥:1.抓畫面;2.抓情感。)
9.歸納表現手法:1.情景交融;2.虛實結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1.名句賞析: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點撥:1.分析意像;2.聯絡環境。)
12.體味婉約風格(點撥:1.從題材上看;2.從情感上看;3.從基調上看。)
運用遷移及時反饋促進同化
13.做練習:對《雨霖鈴》意境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瞭時間.地點.環境。
B.“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是虛實結合,刻畫了人物的語言和動作。
C.“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意思是說傷離惜別自古都這樣,更何況在這冷落淒涼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臨岸,詞人酒醒,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答案:B)
14.檢查背誦
15.教師小結: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體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其中體味意境也是教學難點,因而掌握體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畫面,二要抓情感。賞析名句也是教學難點,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聯絡情景。但願這些方法對你們以後鑑賞詩詞有所幫助。
八、佈置作業:請運用今天學習的賞析意境的方法欣賞下面這首詞。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九、繼續播放《梁祝》,在優美的樂曲聲中結束。
雨霖鈴評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 感受詞中濃濃的別離之情。
2. 鑑賞名句,理解善於鋪敘、融情與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點。
3.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鑑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體味情感
教學方法:感悟法、鑑賞法、討論法
教具:多媒體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江淹;“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柳永: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二、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 誦讀、感悟
學古詩詞貴在誦讀。只有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才能體驗詞人的情感,進入詞的意境,從而獲得獨特的審美享受。
(一)學生結合註釋自由誦讀。
(二)聽朗讀錄音。體會本詞的情感。
(三)理思路,分層次。
柳詞善於鋪敘。為把個人的離別之情寫得纏綿悱惻、哀婉動人,本詞從時間和地點上進行了鋪敘,不僅寫了離別之際,而且寫了離別之前,甚至還設想了離別之後;不僅寫了眼前之景,而且寫了想象之景。請從時間的角度為本詞劃分層次。
(四)分層指導誦讀。
1、 別前:[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2、 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樣的意境?
寒蟬、長亭、驟雨;重在勾勒環境,烘托淒涼悲苦的氣氛。
2、別時:[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極寫餞別心情,借酒消愁卻無緒飲酒。真是“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兩情依依、難分難捨之際,客船不斷催促。
讀出依戀-矛盾、痛苦、無奈、埋怨。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細節描寫。離別之痛淋漓盡致,令人肝腸寸斷。“執手”能換成“牽手”或“握手”嗎?牽手:和朋友散步時一般會牽手,心情是愉悅的,與這首離別詞的情境不符。握手:用一隻手握,經常只是出於禮節的需要而已,達不到離別時傷心動魄的程度。表情:“淚眼”,兩人相對手握手,眼對眼,淚眼婆娑。“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看斷腸人”。
語言:“竟無語”,此時無聲勝有聲。縱有千言萬語,也被內心巨大的痛苦所淹沒了。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欲語未先流。”
“欲說還休。”
情感的高潮:悲傷、悽楚、痛苦。
3、別後:
柳永不僅善於鋪敘,在鋪敘時還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既寫眼前實事實景,更寫別後想象之事之景。對分別以後的情況,柳永想象了哪幾幅畫面?如何誦讀?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詩句中用到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樣的意境?
借浩渺迷茫的煙波表現黯淡的離愁。那千里煙波之上是沉沉暮靄,沉沉暮靄之上是空闊的楚天,無邊廣漠之中,漂流而無所止的一葉小舟,小舟裡面是孤寂的行人,以及行人無比寂寥的內心。
“秋正緊,添離索;天正遠,傷漂泊。”
“千里雲峰千里恨,萬頃波濤萬頃愁。”
孤獨、迷茫、痛苦、無奈。]
[今宵酒醒何處?揚柳岸,曉風殘月。]
“千古麗句”“古今俊句”
(俞文豹〈〈吹劍錄〉〉雲:“東坡在玉堂日,因問: 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1) 聯絡特定的情境
畫面出現在酒醒之後,離人借酒消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後?詩人此時,前晚“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地印在心上,面前路是“千里煙波”,繼續前行離愛人越來越遠,可以想見他的心情。“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2)感受典型意象蘊涵的情感
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昔我往已,楊柳依依”,折柳送行,寄託眷眷之情。另外,“柳”“留”諧音,折柳贈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到楊柳。“客舍青青柳色新”,“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明寫眼前景,暗寫別時情。清秋的風是涼的,恰合別後心境的淒涼。殘月清冷形象暗合冷落之感。詩人寓景於情,借景傳情,以風之涼、月之殘透露離情別緒。
(3)結合全詩旨趣
這首詩的主題句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柳永把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詩中,又擴大了這種感受,以“更那堪”襯托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這兩句敘述全篇本意,是詞的全文。“今宵酒醒何處”兩句點染本意,將詞人的立意渲染為一副清秋羈旅圖。“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列錦”式的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這兩句詩暗合旨趣,畫面生動,誘發想象,引起共鳴,因此成為千古麗句。
淒涼、冷落、優美、悽情與麗景的統一。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以樂景寫哀。以喜襯悲,欲揚先抑。鍾情之殷,離愁之深。照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倍沉痛楚。
聲音有意無意揚起,讀出對比。
三幅畫面之間有何聯絡?
三幅畫離分別時刻越來越久,越來越遠,畫面由淒涼到悽麗再到美景,表示無論時間和空間如何變化,無論將來多麼順利,離愁和相思都不會因此而減少。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更生”,“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傷別”為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情感,從個別到一般,得出一條人生哲理:“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而然,且是由於多情的緣故,似有自我安慰之意,實為宕開一筆。“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冷落清秋之節的離別更是令人難以忍受,開拓了詞的境界,深化主題,極寫離別之痛。
歸納藝術手法:
離別,不是“別時容易見時難”,而是“相見時難別亦難”。這本是柳永在彼地的個人情感,卻讓世世代代的讀者為之動情,為之流淚。除了與柳永的自身的特殊情感經歷有關之外,還與他採用的藝術手法相關:
(1) 善於鋪敘,告別過程逐層展示,離別之痛漸次加深。
(2) 融情於景,“傷離別”與“清秋節”重筆倍寫,便有了雙重悲劇性。
(3) 虛實相濟,眼前實景實事實情與別後虛景虛事實情相結合
四、總結
1、自由朗讀,再次體驗詞人情感。
2、小結:詞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悽清的氛圍,既寫了眼前的離情又寫了未來的傷感。“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情與景的交融中,演繹了一曲悽婉纏綿的離別之歌。
別前——勾勒環境
板書: 別時——描繪情態
別後-——刻畫心理(煙波暮靄、曉風殘月、良辰美景)
意象——意境——情感(鑑賞方法)
雨霖鈴評課稿 篇6
【組織教學】(1分鐘)
師生互致問好,檢查學生出勤情況。
【複習提問】(3分鐘)
回憶學過的詞,並說說詞的特點
【匯入新課】(3分鐘)
1、聽樂曲說出曲名《送別》
2、匯入別離之情詩詞中歷寫不衰的主題,如我們學過的李白的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也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今天來學習一首關於離別的詞《雨霖鈴》
【講授新課】(72分鐘)
一、走近作者
1、學生介紹柳永概況。
2、教師補充: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他對北宋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與影響,第一他製作了大量慢詞長調,對宋代慢詞的發展頗有影響;第二他發展了詞的表現手法,善於鋪敘、寫景、抒情密切結合,語言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美。柳詞在宋代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處,既能歌柳詞。”
二、背景資料
柳永雖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這首詞寫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愛的人痛苦分離的思想感情。
三、重難點解決過程
(一)齊誦《雨霖鈴》
(二)聽課文錄音、注意節奏和語調(悲悽低沉)
(三)學生隨錄音帶自由讀全詞理解詞義,在音樂中進入詞所描繪的情境,並使詞的意境在頭腦中浮現出來,從而把握詞的景與情領悟意境。
(四)賞析詞的意境
1、讓學生把上下篇內容生動地描述出來。
2、教師示範:一個秋天的傍晚,一場暴雨剛剛停歇,蟬悽切地鳴叫不已,詞人面對著長亭,心情更覺悲涼。京城門外,長亭邊,一個臨時搭建的蓬帳裡他的心愛之人為他送行,兩人面對美酒佳餚卻毫無心情,正在戀戀不捨之際,船伕催促著“開船嘍——開船嘍——。”兩人雙手緊握,淚眼相對,有千言萬語要說卻哽咽著說不出一句話來。詞人想在即將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霾,空曠的天空。
小結:上篇寫的是一個秋天的傍晚,詞人和他心愛的人在長亭分別時依依不捨的情景。下篇緊承上篇:是詞人想象別後的情狀,小船臨岸,詞人酒醒只見習習曉風吹拂楊柳,一彎殘月掛在天空。詞人現在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總結:全詞淒涼的意境讓我們感覺的濃濃的別離之情。
過度:我們的生活裡也有別離的苦痛,如何把它用文字表達出來。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雨霖鈴》的寫法。
(五)鑑賞要點(先讀後賞,在探討)
1、融情入景的寫法
(1)“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長亭”“驟雨”詞人一開頭就捕捉到有特徵的秋景來渲染氣氛,“寒蟬”透著秋意,而蟬的叫聲更讓人感覺的悲涼,驟雨過後天氣陡然變涼,更使人感到悽切冷落,所以這首詞不僅交代了離別的時間、地點、更是在寫心情。
(2)“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念”字表明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虛構的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空闊的楚天這些景物在南方是很平常的。可是這些平常的景物注入深沉的情感之後就變得不平常不了。那浩渺的煙波,另人惆悵;沉沉的暮靄讓人壓抑憂傷,那空闊的楚天與愁緒的無邊無際相似。詞人對景物的描寫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3)“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這一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有人拿它代表柳詞。這沒有一個字寫情,而沒有一個字不寫情。李白詩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後,楊柳和離別就似乎有必然的聯絡了。借楊柳抒離情成了常用的手法。如白居易“楊葉比愁眉,愁長比柳絲。”因為有這種習俗的存在,所以離別的人一看楊柳就會湧起離愁別緒,因而“楊柳岸”三個字明寫前景,暗寫別時情,顯得含蓄而有韻味。詞中“曉風殘月”也是最能觸動人的感情的事物,溫庭筠在一首送別詞裡曾寫過:“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曹植也曾寫過“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秋月的風是涼的,秋日的早晨的風更涼;月光是清冷的,殘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殘月就顯得特別淒涼。所以曉風殘月給人一種特別濃重的淒涼冷落之感。
這樣在短短的兩句詞裡,作者集中寫了一件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中成為一幅鮮明的畫面,而這幅悽清的畫面又出現在一個特定時刻裡——酒醒之後,離人飲酒為的是消愁,然而“舉杯消愁愁更愁,”更何況是在酒醒之後。
酒醒之後的惆悵和眼前最能觸動離愁的景象交融在一起,這情景是多麼的淒涼難耐的啊!
2、虛實相濟(簡單介紹)
詞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寫的都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已經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不忍分別而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下片對別後生活的設想,則是虛寫了。虛寫中所著意描寫的是詞人孤單寂寞的心情,連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讀完下片回過頭來看上片,便會懂得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之間的感情是多麼的深厚,的確是難捨難分啊!
(六)再次齊背《雨霖鈴》
四、板書設計
寒蟬長亭驟雨實
煙波暮靄楚天虛
楊柳曉風殘月虛
【課後作業】(1分鐘)
預習現代詩二首
雨霖鈴評課稿 篇7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目標:
瞭解柳永詞的特點,感受評賞詞的意境、詞的情韻,學習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手法。
教學難點:
1.感受詞的意境,情韻;
2.學習將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重點 :
1.柳永詞的特點
2.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裝置:教材《雨霖鈴》、朗誦影片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思路:反覆吟詠,感受兩首詞的節奏美、音韻美;感受柳永慢詞的意境美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在中國文學史上,柳永是一座無論如何都邁不過去的豐碑。這不僅居於它和歌妓傳奇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在詞的發展上不可磨滅的貢獻。
詞的基本知識: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後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餘"。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還被稱作詩餘、歌曲、長短句。歸納起來,這許多名稱主要是分別說明詞與音樂的密切關係及其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形式特徵。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柳永是開一代詞風的宋詞名家,現存詞213首,編為《樂章集》,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我門還會學到他的詞作。今天我們先學習柳永《樂章集》的壓卷之作《雨霖鈴》。首先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注意讀音和斷句。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二、內容講解
這首詞是詞人離開汴京時與所愛的女性話別的作品。“雨霖鈴”詞牌名。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句點明時令,“長亭”句寫分別的地點和具體時間,“驟雨初歇”則寫離別時的天氣,同時為下文之“蘭舟催發”張本。“蟬”,尤其是秋天的蟬,在古詩詞裡是一個具有定性指意的意象。其形象既具有著風餐露宿的清高,其鳴聲復充滿生命短促的哀怨。詞人以這個悲劇性的意象作為全詞的發端,以“悽切”二字狀其悲苦之鳴叫,則聽蟬人心中的種種淒涼與悲切自在不言之中。“長亭”是行人休憩和餞別的處所。“長亭”分袂,本來就令人難以忘懷,加之眼中所見,不過驟雨之後的一派蕭瑟;耳中所聽,不過黃昏時刻的一片蟬鳴,這就益發令人黯然銷魂了。所以發端三句,雖不見“離別”字樣,但離別所有的淒涼悲切的氣氛,卻是已經釀造好了。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州催發。”
這三句正面描寫離別時的`心理。“帳飲”原指在郊外張設帷帳,宴飲餞別,這裡即指長亭送別,不一定另設帷帳。事屬離別,且所聞所見,無非淒涼,所以雖然把杯,而心情灰白。根由都在“留戀”二字。正要離別,一場驟雨,似乎天從人願,離別之人正好延挨片刻。豈料正在留戀之際,而驟雨止歇,“蘭舟”主人催促開船了。駕船的,‘催發’,乘船的,‘留戀’。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執手相看”,已經表現出難捨難分的深痛,但“蘭舟催發”,唯有以淚洗面了。一般來講,在這種時刻,彼此之間應該有許多話要說,但是情到深處,氣堵咽喉,偏偏一個字都說不出來!一個“竟”字,道出了那種想說、該說而終於沒能說出來的全部傷痛和惋惜。“無語”是因為悲極而說不出來,然而說不出並不等於沒有想到,下面的大段文字便全是詞人的想象之辭。
“念去去,千里煙波,怒靄沉沉楚天闊。”
“楚”,古國名,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後擴充套件到今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和四川,這裡泛指南方。“楚天”下是沉沉暮靄,江面上是渺渺煙波,在這煙波暮靄所組成的迷濛的空間,是一隻行行不已、漂泊無依的扁舟,扁舟上則是一位“諳盡宦遊滋味”的孤孑的行人。在這裡,作為客體的暮靄和煙波對主體的行人有一種幾乎透不過氣的壓抑感,“沉沉”二字足見其份量;在這個廣漠無際的空間,抒情主體被一種深刻的孤獨和悵惘層層包圍著,“念去去”三字,正流露出他對這行行不已的漂泊生涯的憂慮和惶惑。很清楚,這是一個倍主觀化的空間,作為一個自我意識比較強烈的人,他會由這沉重的壓抑和難捱的孤獨,想到幻滅的苦難人生,於是便有了這片刻的這裡的抒發。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人生最大的苦痛莫過於離別,而離別又有生別與死別之分。“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死別以吞聲,生別長惻惻。”死別不過一次撕心裂肺的悲傷,時間的流水會沖淡一切不幸的記憶,而生別則是一種長期性的精神劇痛,如流淚蠟燭,成灰則已;似作繭春蠶,不死不休。自古及今,多情總是為生別所苦,更有甚者,這種離別往往倍安排在請求時節。秋天,是一個摧敗一切生機的季節,其色慘淡,其意蕭條,其聲悽切。悲秋與遠別的雙重苦痛,互為交織,互為生髮,構成人生最大的不幸。詞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自古以來所有情人的不幸,這就進一步豐富了作品的理性內涵,昇華了自己的愛情品格。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如果說,“多情”兩句是因己及人,由特寫而泛寫的話,這兩句便由泛寫而收攏到自身。“酒醒”二字,遙承發端之“帳飲”。詞人有今日之“帳飲”想到“今宵“之“酒醒”,“帳飲無緒”,畢竟還有所愛之人“淚眼” “相看”,而“今宵酒醒”之後,就只有衰楊孤柳,曉風殘月相伴了。“楊柳岸”,寫其衰颯與空曠;“曉風殘月”,寫其悽清、寂寥和殘缺的美,寓情於景,妙合無垠。既成功的襯托出詞人心境之孤寂,由生動的象徵著詞人命運之悽惶。今宵如此,往後若何?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經年”,經過一年或若干年。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即便有遠勝於“曉風殘月”的良辰美景,於我來說也是形同虛設。為什麼,結拍兩句做了真切的回答 。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良辰美景”寫主觀時景,“千種風情”寫主觀情懷。“良辰美景”之形同虛設,正在於“千種風情”之無由申說。長時間的遠距離的分別,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構成了主觀與客觀的深刻的矛盾。就章法而言,“此去經年”以下,盡情抒寫,筆墨紛披,不嫌重拙。由“今宵”而及“經年”,由“千里煙波”而“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而“更與何人說”,兩兩相對,又極見層折。
作為《樂章集》的壓卷之作,這首詞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諸如情景交融的表情方式,聲文並茂的美學效果等等。都給千百年來的讀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化用此詞之意境,承襲此詞之語句者更是代不乏人。這一點在上面的分析中大家已經領略了。
下面,請同學們再次帶著感情的朗讀這首詞,去細細的體會詞人自理罕見的深情厚意。
三、課後作業
背誦這首詞
課堂小結:
雨霖鈴評課稿 篇8
一、匯入
師:今天,我們的教學內容依然是宋詞,在本單元的第一節課上,我們就知道,宋詞從風格上來說,大體可分為兩類,哪兩類?
生(異口同聲):婉約詞和豪放詞
師:前幾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具陽剛之美的豪放詞,下面,我們先請一位同學為大家歸納一下豪放詞的特點:
(生歸納,幻燈片總結歸納)
1、題材廣泛:上至民族興亡、歷史更替、人生悲喜、宇宙奧妙、下至功名之志、家國之念、朋友之情、心中之思“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入”既反映時代風雲變幻,又關注人生百態,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2、情感表達上以鋪陳、直抒為主;氣魄雄宏,風格剛健,情調昂揚,意境超脫,多抒襟懷抱負、愛國壯志;多發時代感慨、懷古傷今。
體現在詩歌的意象選擇上,多以自然山水、驚濤駭浪、金戈鐵馬、景象宏大,意境恢弘
師:今天我們這堂課的學習重點是詞的另一類即婉約詞,如果把豪放詞比作一位東北大漢的話,那麼,婉約詞就是江南女子;如果把豪放詞比作長江黃河,那麼婉約詞就是小橋流水。如果把豪放詞比作高山大海,那麼婉約詞就是山澗小溪。如果把豪放詞比作《黃河大合唱》,那麼婉約詞就是《夜半小夜曲》。可以說,與豪放詞相比,婉約詞在題材的選擇上、在情感的表達上都與豪放詞大相徑庭:
1、題材狹窄:描摹男女相思,抒寫離情別緒,吟詠風花雪月,感喟春愁秋恨
2、情感表達上:宛轉含蓄,纏綿悱惻,用典雅委婉的筆觸,濃麗富贍的詞藻,狀相思,抒離情,傷春悲秋。
體現在詩歌的意象選擇上,喜歡描寫纖細柔美的景物,如:楊柳、曉風、細雨、落花等
師:這些意象其實都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見的典型意象,如果我們在鑑賞婉約詞之前,對這些意象的古代蘊意和內涵十分熟悉,那麼我們解讀婉約詞就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請同學們和我一起透過賞析柳永的《雨霖鈴》和李清照的《聲聲慢》走進婉約詞,走進婉約詞中的這些優美意象。
二、聽錄音朗誦《雨霖鈴》、《聲聲慢》,體會婉約詞中的韻律美,整體感知兩首詞哀婉纏綿的情感基調。
提示:1、注意朗讀時的重起輕落,語調舒緩。
2、注意透過準確的停頓、拖音傳達出詞人哀婉悲慼之情。
三、歸納婉約詞中典型意象在古代的蘊意和內涵,並同學生一起分析它們在兩詞中的作用。
(一)《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1、請找出本句詩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確:寒蟬、長亭、晚、驟雨初歇
2、說說這些意象給你什麼樣的聯想
提示1:寒蟬
寒蟬: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寒蟬”是悲涼的同義詞。柳永自己就一再用過這個意象,如《引駕行》“虹收殘雨,蟬嘶敗柳長堤暮”、《少年遊》“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又如,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明確:蟬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在炎熱的盛夏鳴叫,歷來文人筆下的蟬聲也是熱鬧嘈雜的,可在柳永的筆下為何如此淒寒,關鍵在一個“寒”字含義豐富,首先,一個寒字直接點明瞭當時的天氣和季節,說明已是寒氣襲人,不是盛夏而是清秋;第二,這一寒字,說明蟬本身覺得寒,故曰“寒蟬”,第三,作者非蟬,怎麼知道蟬“寒”呢?其實寒的不是蟬,而是人的心境。這一“寒”字,指的就是詩人心境的淒寒。所以,這一“寒蟬”用得極妙,一開篇就渲染了淒涼傷感的氣息,突出了“傷離別”的主題。)
提示2、長亭
長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設一短亭,十里設一長亭,供行人休息,人們常在長亭送別,因此,它不是一個專有的地名,在送別的場合都用得著,如,王褒《送別裴儀同》的“河橋望行旅,長亭送故人”,王昌齡《少年行》的“西陵俠少年,送客短長亭”兩首詩裡的“長亭”'和這首詩裡的“'長亭”,當然不能看作是實指一個地名。但作為送別的所在是一樣的。
(明確:古人常在長亭送別,此處用長亭,既交代了地點,又暗寓離愁別緒,也有其妙)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1、請找出本句詩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確:蘭舟
2、提示:“舟”就是小船的意思,相傳魯班曾經刻木蘭樹做小船,後來“蘭舟”變成了船的美稱。
(明確:本詞中“蘭舟”其實指的是“駕船的人”,即船伕,它在表達主題方面方面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來“驟雨初歇”是應該上船出發的時候了,這時候,船伕告知要開船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在作者聽來卻是聲聲催心,讓兩人肝腸寸斷,而船伕卻不解詩人此時的心情。一個“催”字傳神地寫出了這一對戀人不忍分離,卻又不得不分離的情景,把離別的傷表現得淋漓盡致。)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1、請找出本句詩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確:淚眼
2、提示:淚,是中國古典詩詞中“送別詩”一類的重要意象,絕大多數別離者都難免淚下沾巾。臨別揮淚,在他們,恰如臨別飲酒、臨別折柳一樣經常、一樣普遍。如:第一單元王實甫《長亭送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明確:淚,雖不是獨為別離而流,感時憂國等亦可以使古代詩人詞人涕淚縱橫,但在別離的場合,淚卻總是適時地揮灑而出,以致“揮淚而別”幾乎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常用語。正如,詞中深愛的情人即將分離,兩兩相對,淚眼相看,滿腹的哀傷,一腔的柔情,盡在這一雙“淚眼”朦朧中,表情很是真摯感人。)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1、請找出本句詩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確:煙波、暮靄、楚天
2、提示:“煙霧”也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重要意象,它的蘊意和內涵主要在於象徵情感的朦朧、慘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滅,是一種愁人的景象。
楚天:楚地的天空(戰國時楚國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江西等地),這裡泛指南方天空。
(明確:本詩句中“煙波”這個意象的特徵是“千里”,暮靄(傍晚的雲氣)這個意象的特徵是“沉沉”,“千里”極言路程的遙遠,“沉沉”重重下壓,極深邃的樣子。加上時值黃昏,眼前的景色越來越模糊了,離別的情緒也隨之黯淡。楚天“闊”,一個“闊”字極言楚天的廣闊,這個景象本來境界闊大,頗有點豪放的意味。可是加上“千里煙波”和“沉沉的暮靄”卻又給壯闊的景色蒙上了一層陰影,襯托出行人黯然神傷的不盡愁緒,反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這種景色中充塞著茫無邊際的離愁別恨)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請找出本句詩歌中與柳永“傷別離”主要關係最密切的一個意象
明確:清秋
2、提示:秋風多厲,草木凋落,萬物蟄伏。在這樣的生理感受和心理體驗下,秋意象積澱著民族的悲劇性的心理記憶。它的主要內涵是淒涼、愁怨和悲傷。秦觀《菩薩蠻》“蟲聲泣露驚秋枕,羅幃淚溼鴛鴦錦……殘更與恨長。”劉禹錫《秋風引》“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明確:“冷落的清秋”與上文“寒蟬”呼應,再次以情景交融來渲染,情意更濃。)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1、本句堪稱柳永詞的千古絕唱,特別為人們所愛賞,甚至有人拿這兩句詞來代表柳詞,原因在於這兩句中集中了許多觸動離愁的典型意象來表現他這次的愁懷,是哪三個意象?請從詩句中找出。
明確:楊柳、曉風、殘月
2、提示:柳是寄別之物,自漢代始古人便有折柳贈別之俗。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易生長,用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意,中國古典詩詞中“柳”意象在表贈別的詩歌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例如,《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李白《憶秦娥》“年年柳色,灞陵送別”,周邦彥《蘭陵王柳》“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吳文英《唐多令》“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系行舟”
3、提示:風,在古人的眼中,風也是最能觸動離愁別恨的事物,尤其是秋風,更是離愁、憂怨、感傷的“愁種子”。曉風,指清晨的涼風,因為前面已交代了“冷落清秋節”,故此處,指深秋的凌晨清冷微帶寒意的風,“自古逢秋悲寂寥”曉風輕拂,帶來的並不是快意,而是涼意,淒涼的感覺,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4、提示:殘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徵,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琵琶行》幾個地方寫到月:“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明確:月缺難圓,人別難聚,再加上涼風習習,作者不禁黯然神傷,自然更覺寒意襲骨,淒涼悲傷。)
(二)《聲聲慢》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1、請找出本句詩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確:酒風
2、提示: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後,把一切苦惱拋諸腦後,離人飲酒,是作為麻醉劑來削減愁懷的,“酒醒”就無異愁醒。經過麻醉後再醒過來的愁,就越發使人感到無法排遣了。李憬《應天長》“昨夜更闌酒醒,春愁過卻邊病”,周邦彥《關河令》“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顯的說明這種情況。
(明確:常言道:借酒澆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卻不說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敵急風,實則非指酒淡,更指愁濃,濃到任何烈酒都化不開,可見其詞之含蓄婉約。)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1、請找出本句詩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確:雁
2、提示:雁為候鳥,春日南飛,秋日北歸,古人早把它作為秋季一種有特徵性的意象,其定時迴歸,文學家便把雁與依戀故鄉聯絡起來,或寄寓對故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音信的盼望。因此,詩人詞者,看到雁之後,往往會引發思鄉的愁情。如,柳永《曲玉管》“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洲,思悠悠。”(自從分手以來,再也沒有她的音信,令我思念悠悠。我望斷南飛的大雁,也未等到來任何的憑據,只能使我的愁思更長。)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1、請找出本句詩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確:黃花
2、提示:黃花,菊花。菊花給人以幽靜清瘦之感,顏色比較樸素,這裡人與菊有一種應合。“滿地堆積”“無人摘”寫的是花的凋謝,而“憔悴”的不只是花還有人,作者在這裡把外界的環境與內心的感受打成一片了。中國古典詩詞中也經常提到“落花”這個意象,花是植物美麗的部分,花在一個春天完成從盛開到凋落的生命週期,提示著四季迴圈,暗示著時光流逝,這種美麗、短暫、動態的意象,給詩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為深刻。飄零的落花中,瀰漫著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遲暮的感慨與恐懼。而在婉約詞中,落花意象由於它的柔美纖細而染上更多個人化、女性化的色彩。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第一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就為相思懷人設定了一個悽豔哀婉的場景:色彩鮮豔、氣味芳香的紅色荷花已經凋零殆盡。此外還有“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李清照《一剪梅》)“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李煜《烏夜啼》)“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等。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全詞字字寫愁,層層寫愁,卻不露一“愁”字,末尾始畫龍點晴,以“愁”歸結,而又謂“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愁”還不足以概括個人處境,推進一層,愁情之重,實無法估量。滿紙嗚咽,撼人心絃。
雨霖鈴評課稿 篇9
教學設想
課型:文學欣賞課
教學方式:討論式
教學重點:
一、學會整體感受文學形象把握作者情感、風格與表達方式;培養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運用聯絡、比較的方法,遷移知識,培養審美情趣和創造思維,提高文學品位。
教學難點:比較、遷移能力和創造思維的培養。
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課件,音樂與朗誦結合,加強直觀教學效果,激發聯想與想象,提高文學鑑賞能力。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一)、展示課件:作家作品簡介。
(二)、展示課件:思考下列問題。
1、本詞整體意象由哪些要素構成?
2、試用準確的語詞概括本詞藝術意象的色調、氣氛與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詞上闋與下闋在敘事、寫景與抒情方面有哪些異同點?
二、討論,分析鑑賞,展示課件:根據五幅畫面思考分析。
三、總結
時間:初秋、傍晚、雨後。
地點:京城門外、十里長亭、渡頭
蟬聲、暮色、蘭舟、煙波、暮靄
色調:暗淡、迷濛
氣氛:淒涼
人物:送別的戀人
情節:餞行一分別一思念(別前、別中、別後)
情感:悲、泣、愁、思
分析:詩歌中情景結合的基本方式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和情景相生等。在寫景方面則有時空、動靜、虛實等變化,雖然以寫景為主要內容,但是“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的變化是為“情”服務的。本詞體現了這樣的特點:在時空轉換與情節推移中逐步把感情推向高|潮。
四、創新思維,討論:
1、你怎樣理解柳永此詞的悲悽落寞的情感?為什麼?:
2、同樣寫別後思念,為什麼說蘇東坡“明月幾時有”是豪放的,而“柳岸曉風殘月”是婉約的呢?
五、遷移訓練:展示課件
試比較下面幾首送別詩的風格、氣氛與情感表達的異同?
六、寫作實踐:從體裁、意境、語言、情感、表達方式與表現方法等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