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立體圖形評課稿(精選8篇)
認識立體圖形評課稿(精選8篇)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立體圖形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立體圖形評課稿 篇1
“認識立體圖形”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的,重視學生的感知、體驗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節課中,教師將學習融入到活動中,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來解決教學重難點。課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如比比誰搭得高,摸物體、說感覺,盲人摸圖形等,教師透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觸控、聽講、討論、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活動起來,讓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嘴、動耳的活動中獲得了對立體圖形最直觀的體驗。
一、課前準備充分
低年級的課堂教學,教具和學具的準備必須要充分,它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課堂。今天老師的教具準備的很充分,學生的學具準備得更充分。其中有老師為四人小組準備的學具,有學生自己帶來的學具,正是有了這些東西,學生有東西可看,有東西可摸,有東西可用,課堂才能上得紮實有效。
二、活動組織有序
低年級的學生,特別是今天這些來到學校才2個月的孩子,上課給人的感覺是非常有序的,一看就知道受到正規訓練的。一年級的孩子在組長的組織下連續開展了好幾個合作學習的活動,實屬不易。這首先歸功於老師平時嚴格的要求和有效的訓練,讓學生在一個個活動中感受四種立體圖形各自的特點,會正確辨認出這些立體圖形。
三、課堂教學紮實
楊老師的課教學非常紮實,設計環環相扣,重點難點突破自如。比如說:請四人小組用學具盒中的學具搭一個了不起的建築,比比誰搭得高。這樣的一個活動不僅僅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引出對“球”的認識,球會滾,球不平穩。從長方體不同的擺放高度入手研究長方體的特點,切入比較新穎,而且用擺放高度不同與正方體不管怎麼擺高度都一樣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剖析的簡潔明瞭,同時用這種方法還讓學生認識了特殊的長方體,那種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長方體也就在這種方法的辨析中自然而然的學會了。盲人摸圖形的遊戲將這節課帶向高潮,學生在組長的組織下有序的摸,做個盲人,樂在其中。
認識立體圖形評課稿 篇2
一、理解教材
《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因為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教材把認識立體圖形排在平面圖形之前。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絡;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透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二、瞭解學生
兒童對形狀的知覺是透過視覺、觸覺、運動覺協同運動的,這有利於增進他們對所處環境的認識,為將來學習幾何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其實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關於形狀,他們已經有了較多的的感知經驗,只是這些經驗太感性,需要進一步抽象化,形成簡單的幾何概念,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我的學生大多是五六歲,年齡偏小,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還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數多(56人),分組活動不容易組織。另外,據我課前調查,學前班雖然也認識過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三、擬定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將教學目標定為:1、透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這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這是數學思考方面的目標);3、透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這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
教學重點與難點是: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四、學法與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學生應採用這樣的學法:
一、積極投入到活動中,仔細觀察,更要多動手操作;
二、和其他同學一起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三、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學以致用。
“教”是服務於“學”的,與這些學法對應,教師該做的是:
一、準備大量的實物和模型,為學生的觀察、操作活動提供材料;
二、營造好學習氛圍,組織好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主動探究;
三、適當指導,幫助學生提高。
五、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孩子們喜歡看動畫片,喜歡藍貓,我先出示漂亮的藍貓圖片,然後說:小朋友,今天聰明的藍貓來和我們一起上數學課,咱們每個組的桌上都有一個袋子,這是藍貓給大家的禮物,看一看是些什麼?藍貓還提出一個要求: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看哪個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這裡用藍貓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用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引入課題,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並能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小組活動,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組活動,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概念,並板書名稱。然後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模型,讓學生認一認,並與相應的實物歸為一類。
經過上面的活動,學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經驗,這時教師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幫助學生將感性認識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徵。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這些實物,然後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組內交流。
(2)在班上彙報交流。
親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學生對幾種立體圖形特徵的體驗,和同學的交流有利於豐富對這些立體圖形的認識,在以上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由實物圖抽象出模型圖
教師以一句“藍貓放映的時間到了”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螢幕上來。透過幻燈片,從一個個實物圖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一般模型圖。
前面的兩次小組活動,以實物和模型為研究物件,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這時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圖,再過渡到模型圖,逐漸抽象,為的是促使學生形成幾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記憶想像。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讓學生辯認,將這些圖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
(2)讓學生閉上眼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並用手比劃。
(3)兩人遊戲:猜一猜
一人閉上眼,摸一摸別人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這一組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四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安排這一環節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絡起來,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四)、遊戲中體驗特徵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遊戲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快樂地學習,對幾種立體圖形的特徵有更豐富的體驗,並能培養動手能力、合作能力。
認識立體圖形評課稿 篇3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上好這節課對激發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興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本課時中,重點是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那麼就需要學生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在摸一摸、滾一滾、搭一搭的過程中,直觀感受各立體圖形的本質特徵和外觀特點。所以我在教學設計1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讓幾個學生一起邊玩邊學,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非常濃厚了。同時,像這種在多種感官一起體會到的圖形的特點感受也不容易忘記,便於記憶和回顧。
學生認識事物都有一個從“形象—表象—抽象”的過程,而從形象到表象的建立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把形象這一步讓學生感受得徹底和深刻了,那麼形成表象和進行抽象就會容易很多了。再者,我把從形象到表象的過程用課件展示出來,也便於學生接受和理解,再聯絡實際找一找身邊的立體圖形,那麼學生就會對這些立體圖形有更親切的感受。
值得思考反思的問題:
1、為了體現學生主體,所以要關注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地參與與實物的操作過程中,但一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好動,一拿到物體後,就不停地在擺弄,有部分學生就根本不會正確地按要求進行活動,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活動有時難以控制。
2、學生參與操作觀察需要一定的時間,思考問題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比較總結需要時間,但時間不夠,還有課堂紀律等問題出現,所以只能在一些教學環節中草草了事,如何安排學生有效地靈活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是一個需要好好考慮的問題。
認識立體圖形評課稿 篇4
《認識立體圖形》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四種立體圖形(包括實物和模型),瞭解他們的名稱和特徵,能正確區分和辨別四種物體,為接下來平面圖形的認識和學習做好鋪墊。一開始,我借鑑教參和優秀教案,設計的是一堂更加開放、活潑、更符合新課標精神的課,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潑的遊戲,讓學生大動手操作、大膽嘗試、自主探索。但是考慮到這是一年級學生第一次上公開課,以及他們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紀律特點和我本身的教學能力、教育機智等因素,我覺得這樣的設計可能過於開放,或許會出現難以掌控的情形,最終難以落實知識點、滲透良好的學習態度,所以我刪除了部分過於活潑、自主的活動,增加了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在我的引導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漸進,以更好的落實知識,滲透學習態度。透過實際教學,反思自己的這堂課,我覺得以下幾點還是比較成功的:
1、教學的層次比較清晰。嘗試分類——探究形成——聯想應用。使學生對某幾種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並應用圖形特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從生活數學出發。新課標中指出,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瞭解生活環境,改變生活現狀。本著這個精神,我儘量安排知識從生活出發,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識是有用的,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3、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體驗,為學生創設了探究的空間,指導了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由淺入深、由粗到細,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圖形的特徵,使探究活動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多種教學活動結合。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尤其在學生說物體特徵和尋找生活中這些形狀的物體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相發言,氣氛十分活躍,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中來,達到了教學目標所要的結果,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但是,整節課還是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學設計所預測的,這節課自主性操作明顯不夠(由於擔心課堂紀律),在個別環節的設計上,總因苛求課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忽略了其實學生在磕磕絆絆地發現過程中可以對知識加深理解。
另外,在教學中,我深刻意識到,我的評價手段不夠豐富,評價語言不夠生動、靈活、具有啟發性。
在評價手段方面,我側重於師評生,生生互評雖然也有,但機會給的很少。這個本身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就沒有很好的把握跟滲透,以至於出現教師過分引導的局面。雖然一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較高的評價能力,只要有心尋找應該還是能發現這樣的內容和環節的,這樣的評價也更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激情。
“課堂紀律管理”和“教學評價的豐富”是我目前存在的兩大問題,但同時,也將是我接下來新的目標,我會進一步努力,爭取獲得更大的收穫!
認識立體圖形評課稿 篇5
1、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興趣
透過“說說生活中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這一問題情境,既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習的立體圖形,也自然地過渡到平面圖形的認識;更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有用,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課堂上學生始終樂此不疲,興趣盎然。整個數學學習活動充滿情趣,有的學生甚至忘了在上課,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邊與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獨立思考,學會初步合作與交流
本節課是透過大量的動手操作來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畫”面、“說”面幾個環節的學習活動,既注重讓學生以自己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又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模型)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的感性認識,體會“面”由“體”的得和“面”與“體”之間的聯絡與區別。同時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在畫一畫這一環節上,學生透過合作操作,把任務完成得比較理想,也得到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並且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於合作與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組成員應該互幫互讓。因為在老師讓他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的立體圖形的時候,小孩子們並沒有因為沒拿到最心儀的物體而有微詞,也是高高興興地拿起其他物體與同組小朋友進行交流,有個別學生與別的同學商量著互換手中的物體。
3、初步滲透分類的思想
在讓學生操作得到平面圖形之後,我沒有把學生的作品放在實物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畫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學生把圖形貼到黑板上各種圖形所在的相應位置。在貼的時候有幾個小孩把位置貼錯了,給其他小孩多了一個重新分類的機會,這可真是一件好事。這樣的安排既把學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讓學生把各種圖形進行了分類,並且初步滲透了分類的思想,為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本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1、學生在“摸一摸”的活動中對面的感知不夠,我的引導也不夠到位,如學生說出有的面是有點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沒有及時指出這是材料的質地問題,而是直接把話題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來。這樣對平面圖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點不夠。
2、在設計“面”由“體”得時我沒有為學生準備這麼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沒有引導學生說出得到平面圖形的多種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體圖形的一個面、用鉛筆沿著立體圖形的邊描等,大部分學生直接用鉛筆沿著物體的面的輪廓畫。這樣的結果體現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來說是打了折扣。
3、在“說說生活中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這一問題時,我覺得雖然已經走到這一步,但還不夠展開,沒有引導好學生天南地北地把生活中的資訊加以搜尋並給以發揮,如果展開得好的話既豐富學生對圖形的感知認識,更能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認識立體圖形評課稿 篇6
本節課是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這3個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相關知識儲備,在生活中,大多數學生已經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有了一些主觀感受,基本上能區分這些圖形,但是他們對“體”和“面”的聯絡還缺乏感知。
一上課,我便用學生所喜愛的積木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安排學生認一認這些積木中所認識的物體,複習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由舊知自然地匯入新知,既把舊知複習鞏固,也使新知能為學生更好的接受掌握。
先透過引導學生一起“摸一摸”正方體的面,將學生的注意力從“體”轉移到了“面”,感受到這些立體圖形的面是平平的。接著,讓一個學生上黑板畫一畫正方體上的一個面,他就直接用粉筆畫出了心中的正方形,於是我在黑板上利用正方體畫出了它的一個面,問學生們誰畫的好,所有的學生都說是我畫的好,同時也冒出來一個聲音“老師,這不公平,你用了工具了。”“那好,這回公平得再比一次,這次你們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看看誰能畫得比老師好。”非常順利的,學生學會了用正方體的一個面來畫出正方形,也知道正方形是正方體上的一個面。
在學生初步瞭解探索圖形的方法後,便放手讓學生自己或同桌合作運用剛才的方法來從長方體上創造出其他圖形。在展示的作品中便有學生創造出了3個不同的長方形,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長方體的面並不相同,用長方體的面來畫圖形可以畫出幾張不同的圖形。
在認識長方形、正方形時,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從圓柱上創造出圓,已經不在是難事。最後,我讓學生比較我們以前學過的立體圖形和今天學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透過討論交流,學生認識到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是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物體,而長方形、正方形、圓只是某個平面畫出的形狀。學生能初步感知它們的特點,學生再次感受“形”與“體”之間的聯絡與區別。
認識立體圖形評課稿 篇7
認識圖形這節課堂教學是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徵。“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基於學生在學習以前,對這些立體圖形已經有了一些認識,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透過觀察圖形,動手摸。
透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透過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動手分類、小組合作、概括總結出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本節課教學比較好的方面是:
1.在上課時我在課前的談話中,設計了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匯入部分,我透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
2.學具的管理還可以,讓學生這節課能有序的進行。另外我能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概括出了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透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透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後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體的名稱。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透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於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絡起來。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1.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時,應讓學生分別總結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然後再進行對比,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2.評價語指導性欠佳,需在平時的課堂中練習。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時間安排不太合理,前松後緊,導致有些環節沒有講。
認識立體圖形評課稿 篇8
《認識立體圖形》是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中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四種立體圖形(包括實物和模型),瞭解他們的名稱和特徵,能正確區分和辨別四種物體,為接下來平面圖形的認識和學習做好鋪墊。備課時,我借鑑教參,查閱優秀教案,上網蒐集資料,設計了一堂開放、活潑、符合新課標精神的課,利用分一分、摸一摸、貼一貼、看一看、說一說、搭一搭等自主、活潑的形式,讓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大膽嘗試、自主探索。但是沒想到上課伊始,當我讓小組同學拿出我課前讓他們準備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的實物時,孩子們興奮的玩了起來,有的球甚至滾到了地下,我費了好大的勁才讓孩子們安靜下來,接著分組討論、探索長方體正方體等的特徵時,孩子們用小手摸了,但是不會用完整的語言來描述,後面還算順利,好歹把這節課上下來了,但是回想起來,這兩天一直很鬱悶,沒想到第一次遇到課堂如此失控的局面。
上完課後,我進行了深刻反思,覺得導致這堂課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學生年齡小,人數多(有44人),又加上眼前很多實物的誘惑,結果導致出現了預想不到的難以掌控的情形。
2、課前要加強小組合作的意識,互幫互助的意識,別捨不得把自己帶來的長方體、正方體等實物拿出來放在一起分類,搭一搭,這樣也許就不會出現小朋友們各玩各的局面。
3、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4、評價手段不夠豐富,評價語言不夠生動、靈活、具有啟發性。
5、問題的設計要科學,語言要兒童化,比如:“讓我們回顧一下我們身邊的實物,它們的形狀各是怎樣的?”,可以換一種提法:“請小朋友想一想我們家裡的一些物體,它們的形狀各是怎樣的?”
以下幾點還是比較成功的:
1、教學設計思路清晰,教學時使學生對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並應用圖形特徵解決實際問題。
2、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體驗,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由淺入深、由粗到細,逐步探究圖形的特徵,使探究活動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多種教學活動相結合,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
今後努力的方向:
“課堂紀律管理”和“教學評價的豐富”“課堂提問的設計”是我目前存在的幾大問題,我會進一步努力,爭取獲得更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