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與圓錐整理和複習評課稿

圓柱與圓錐整理和複習評課稿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圓柱與圓錐整理和複習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圓柱與圓錐整理和複習評課稿 篇1

  聽了葉主任執教的《圓柱與圓錐整理和複習》一課。課堂上葉主任親切的教態、嚴謹的語言、紮實的基本功、緊湊的課堂結構,深受到了我們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我把自己聽課後的體會總結如下:

  一、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聽後整理如下:

  1、明確學習任務,自主歸納整理:讓學生自己去收集、整理、交流,透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體現把課堂還給學生;同時還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創新的意識,以及提高學生自行設計的能力與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課上應用提高:課上採用“小老師”提問題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綜合應用圓柱圓錐的計算公式。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以及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3、課中實踐拓展: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需要解決有關圓柱圓錐的知識。讓學生感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需要數學,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課後小結反思: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評價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培養學生評價別人的發言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傾聽能力。

  二、本節課亮點如下:

  1、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感覺學生對知識的分類、整合,構建知識網路,形成知識體系這一環節,能完全放開。

  2、整節課的設計讓人覺得做得細緻又全面,把相關聯的重點題型都複習的比較到位,足可以看出葉主任的經驗豐富,又善於積累,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3、教師的語言嚴謹、規範,知識點把握十分精準。如:將圓柱的側面展開要

  強調沿高展開,而後又讓學生判斷“圓柱的側面展開一定是長方形或正方形嗎?”所用語言清楚到位。而且,我們從大多數學生的語言也可以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訓練很有效果。

  4、在本節課上教師不但讓學生自己複習鞏固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了複習課的方法策略。

  5、教師對教材把握的到位,課上對學生點播到位。課中對學生的評價更到位。尤其注重解題思路的講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今後自己課堂教學

  1、課堂教學落實“有效學習的課堂”。自己課堂中對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的問題認識還不到位,處理不夠恰當,今後仍堅持以“以生為本”的思想來進行課堂教學設計,預設生成,這樣在生成面前我們就不會出現措手不及的尷尬局面。

  2、前置性作業的設計要精要到位。每一個問題的設計在把握課堂重點的前提下,要充分從學生的思想入手,透過學生運用知識,獲得能力。

  3、學生交流展示要把握好分寸,即時間、形式、內容。交流的方式要有度。對於難度小的問題,可以直接找後進生交流;對於有些難度的`問題,可以先小組討論、展示,再由小組推薦進行交流。

  4、教師引導要恰到好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求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好適時的引導,在引導的基礎上,要力求簡單,堅持“學生自己能解決的不講,小組交流討論能完成的不講,有些問題講也講不清的乾脆不講”,最大限度的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透過合理地探究有所收穫。

  5、既然課堂教學我們應以學生為中心,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根據數學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特徵來急時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圓柱與圓錐整理和複習評課稿 篇2

  1、鑽研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範老師在充分了解學生、把握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有目的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改編和加工。如學生削鉛筆這一活動的設計,學生從削的過程中體驗到圓柱與圓錐的聯絡;再如動手實驗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新知。創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

  3、在難點的突破上,透過猜測,引處疑問,帶著疑問去實驗驗證,透過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水後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總結得出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不僅為推匯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揮橋樑和啟智的作用,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教師在引入新知時,創設了一個有趣的童話情境,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創造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樂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從而引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強烈慾望。

  圓柱與圓錐整理和複習評課稿 篇3

  聽了柏老師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收穫很多,柏老師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做到能自然、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下面我就本節課的兩點成功之處,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為新知識的學習搭建合理平臺。

  主要體現在柏老師能夠運用原有知識來推動新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大膽借鑑前面學習圓柱體積公式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利用遷移規律,讓學生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使新舊知識得到整合。這種借鑑的學習方法,不僅使本節課的教學變得輕鬆,同時有利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種學習策略,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終身的發展。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這節課的重點是透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柏老師引導學生做了三個實驗。一是比較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二是做用裝滿小米的圓柱在空圓錐中倒的實驗;三是特別設計了一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倒米實驗,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的倍數關係。在實驗前,讓學生了解實驗要求,並且提出實驗目的,以實驗目的為主線,讓學生小組合作,透過動手操作,有眼睛觀察,動腦筋思考,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活動,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探索出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從而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克服了幾何形體公式計算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病。這樣的學習,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發現者,並且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學環節的銜接和時間的分配有些不恰當,教學方法沒有多樣化,欠缺改革創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