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執行的時間評課稿
衛星執行的時間評課稿
崔老師展示的《衛星執行的時間》一課,讓我感受頗多。
這是一節計算課教學,許多年來,計算課很少被當成公開課,這也足以說明上計算課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也說明縣教育局領導對計算課,特別是計算算理的重視和對學生對計算算理是否理解的關注程度。傳統的計算教學常常透過機械重複、大題量的訓練,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只重視計算的結果,不重視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和計算方法的概括。而這一節課後,我發現教學中,崔老師始終堅持以教師的引領為主線,充分利用數學知識這個“載體”,讓學生透過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學習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因此,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的教學時,沒有滿足於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學會計算,著重關注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算理、演算法的探索過程,注重轉化、建模等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從而把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作為數學教育的根本途徑。
反思這幾節課,我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一、重組課時教學內容,擴大了學生的自由探索空間。
重組並不是把幾塊內容簡單的相加或相減,而是要抓住“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作為主線,先讓學生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兩位數乘一位數24×2”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24×10”,透過這樣的學習,使學生對於兩位數乘兩位數乘法所要用的知識作了很好的鋪墊,在這些舊知識的基礎上去學習新知識,使學生很容易接受。在此教師在要求學生計算24×12,這時學生就很容易的用各種方法進行計算。教師在引入階段透過現實數學情境的創設,採取憶舊引新的方法,從複習到引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說明教師充分依據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複習舊知來為學習新知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提倡演算法的多樣化,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演算法多樣化是問題解決策略多樣化的一種重要思想,它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新課標指出:筆算教學不應僅限於豎式計算,應鼓勵學生探索和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同一道計算問題,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和認知風格存在著差異,常常會出現不同的計算方法和解題策略,這正是學生具有的不同個性的體現。在本節課教學24x12時,放手讓學生試算,學生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又根據口算的方法來計算的;有把因數拆成兩個一位數,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計算的;有直接列豎式進行計算的;在學生獨立思考解決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傾聽同學的解法,進行小組內交流,這樣的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創新能力。有利於學生間的數學交流。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了成功的愉悅,使不同的人學到了不同的數學。同時在這堂課中也讓學生進行了估算的練習,因為這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最有用的`方法。在計算教學中,我們教師同樣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的必要的發展。提倡計算方法多樣化,是計算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徑。
我的思考:
1、能否讓探究更具實效性?
在組織學生自主探究24×12=?時,教師先讓學生進行“估算”,再要求學生進行“口算”,最後再放手讓學生進行“筆算”。本著層層遞進、步步為營的思路顯然也有一定的設計意圖,但是在學生出現的幾種演算法中,真正屬於“口算”範疇的只有一種,即“可以先算24 ×10=240元,得出買10本書的錢,再算24 ×2=48元,算出的是買2本書的錢,然後把兩部分的錢加起來,240+48=288元,就是一套12本書的錢。”這恰恰就是進行“筆算”的思路。但是由於在課堂上,學生還出現了例如:“可以先算24 ×6=144元,得出買6本書的錢,再算144×2=288元,就是一套12本書的錢。”這會不會造成學生進一步探索“用豎式計算”時的困惑呢?還處於後一種思維的學生是不是都是按照教師的思路依據第一種方法去列豎式呢?是否有學生先列出24乘6的一個豎式,再列出144乘2的一個豎式呢?如何讓探究更具實效性?我們想是不是可以先讓學生對幾種不同的思維方式進行比較,在體會演算法多樣化的同時突出演算法的最最佳化呢?當大多數學生都認可前一種口算方法時,再組織學生利用這種口算思路去探索“用豎式計算”的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2.計算教學中究竟需要怎麼樣的教學情境?
現在的計算課有像應用題教學的味道,都非常重視情境的創設,呈現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獨立列式——思考演算法——交流反饋演算法——自主選擇演算法——最佳化演算法,這樣一個流程。因此,有許多的課不是從“逛商場”開始就是從“買東西”結束,新課標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這個現實背景既可以來源於生活,也可以來源於數學本身。那麼我們在計算教學中究竟需要怎麼樣的教學情境,是否能合理有效的使用教學情境?計算教學怎麼樣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絡?創設的教學情境是否符合現實生活的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