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蟈蟈評課稿
綠色蟈蟈評課稿
今天有幸聆聽了寧老師執教的《綠色蟈蟈》一文,覺得獲益匪淺。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第四單元是“人與自然”主題的第二單元,編寫的五篇課文主要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對本單元的教學,我們希望實現以下目標:情感和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蒐集、篩選資訊的能力;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綠色蟈蟈》是一篇觀察隨筆,又是一篇優美散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擬人手法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這一點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復習鞏固,並在實踐中運用。寧老師的課堂緊緊抓住這個目標,是一堂讓學生既增長知識又訓練到位的課。
一、層次清晰,重點突出
寧老師的課最讓我羨慕的一點是教學語言娓娓道來,教學層次有條不紊。教授內容包括作者介紹、說明內容、修辭手法運用、課堂練筆。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本文的重點是瞭解蟈蟈的習性,而介紹這一習性時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使這一篇說明文變得生動可感。寧老師在教學中很好的把握了這一重點難點。
二、講練結合,注重實效
學生領略和掌握修辭手法最好的方法就是運用。寧老師深諳這一點,在課堂的結尾知道學生來一個“課堂練筆”——請同學們學習本文的擬人寫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一兩句話寫出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這個寫作內容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表現得很積極,寫得很投入。在寫作展示中,曾直同學表現得很不錯,擬人手法運用得很密集很自然。可惜時間有限,不然應該有很多出色的小練筆可以得到展示和指導。
值得一提的是這篇說明文是一篇科學小品,充滿了文學色彩。在授課過程中,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這一點,但課文中的擬人手法的運用,老師說的太多,學生自主體會不夠到位。另外,作者使用擬人手法主要是表現自己對蟈蟈的喜愛,這一點引導在課堂上沒有明顯的體現。以上只是我的幾點個人淺見,不當之處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