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計算器》評課稿
《巧用計算器》評課稿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往往只顧上課,很少會考慮為什麼要上這節課,教材中為什麼把這節課安排在這裡上。《巧用計算器》從表面上看視乎很簡單,讓學生找到並學會電腦中的計算器程式就可以,但縱觀全域性,理解教材,讓我明白計算器這一課不簡單。它是三年級上冊資訊科技中第一次提到“程式”這一概念。對於程式是什麼,有什麼作用以及程式具備的一般性都要讓學生透過計算器的學習去了解,去感知。如果課前沒有注意到這點,教學就會出現疏漏。再次,用鍵盤來操作計算器這一環節,學生又是第一次接觸電腦鍵盤,對鍵盤的初步瞭解也是這節課的教學任務之一。張老師在備課中不僅著眼本節課,更應縱觀全域性,瞭解教材編寫的目的,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
另外,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電腦,對電腦的認知和操作都處於初級階段,張老師在教學中注重落實基礎。首先鼓勵學生說。說的過程其實是知識內化轉為外化的過程,表現出一個學生是否真正學會了教學內容。很多學生會操作但缺乏說的勇氣或方法,所以教師的.表述就起了示範作用,鼓勵和要求學生的表述正確、規範。再次注重學生的練。學生到底有沒有掌握,掌握地熟不熟練,完全要取決於教學中的練習量的多少。為了吸引學生,張老師體現生活化,設計了一個貼近學生的練習:秋遊物品單,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輸入字元。在展示的過程中,有的“消費者”超出了限定的金額,只能舍掉部分物品;有的“消費者”將20塊錢都拿來買了水和飲料,雖然還有餘額,但卻被同伴告知這趟秋遊會很累,因為他背的東西太重了;還有的“消費者”既買了吃的、喝的,還有剩餘的錢買一些玩的,得到了其他學生的肯定。同時,在用計算器算賬的過程中也“淘汰”了一小批不合格的“收銀員”。在這個練習中,不僅熟練掌握了計算器的操作,還學會了該怎樣合理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