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通用6篇)

《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通用6篇)

  評課稿是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的書面稿子,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望採納!

  《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 篇1

  一、亮點

  1、注重從生活中的素材創設情境。莊老師在教學中,蒐集了腳踏車、房屋、電線杆等素材,讓學生對於三角形有初步的認識。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通過出示三組圖形,讓學生進行判斷,哪組是三角形,學生都能較好地進行判斷。

  2、注重動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教學中,莊老師首先讓學生用三根同樣長的小棒進行拼擺,再用四根小棒同樣長的小棒拼擺,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三根同樣長的小棒,只能擺出一種三角形,而用四根小棒可以擺出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兩種,從而說明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徵,這對於學生的深層次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議

  1、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不是特別深刻,還應圍繞三角形概念的特點:一是三條線段;二是圍成的圖形(每相鄰兩個端點相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初步感知三角形後,讓學生畫一畫三角形,從而知道三角形不僅有三條線段、三個角、三個頂點,而且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也就是每相鄰兩個端點相連。然後通過出示不同的圖形,讓學生具體判斷哪個圖形是三角形,為什麼,從而明確三角形的概念。這樣,對於鞏固加深三角形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畫三角形的高的方法。如何畫三角形的高,具體畫法是:把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與三角形的一條底重合,另一條直角邊與三角形的一個頂點重合,然後沿著三角形的頂點向底邊畫一條垂直線段,頂點與垂足之間的距離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 篇2

  三角形的特性這一單元的內容知識點多、零散,許老師執教的這節複習課既全面整理和複習了知識,又教給了學生複習的學習方法,非常重視知識的融會貫通,引導學生學會梳理知識的方法。

  首先,許老師讓學生整體回顧本單元的內容,如三角形的意義、特性、分類、三角形的內角和等知識,讓學生有一個整體的知識框架,這樣利於學生抓住主幹、主要知識,然後再由主幹到枝節,脈絡清晰有條理,利於學生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絡,將零散的知識點聯絡起來形成網路。

  其次,許老師按照主幹知識分步驟進行復習。在教學中,教師僅僅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和易混點進行講解。如:三角形的意義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凸顯出“圍成”的重要性;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特別是錯例的對比和分析,指出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關係;多邊形的內角和的公式、三角形按邊和角的分類情況等知識。透過這樣複習,學生對於前面所學知識在教師的引領下能夠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能夠清除知識中的盲點。此外,許老師還非常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讓學生既學知識,又學方法。

  最後,教師針對知識中的重點、難點和易錯點進行了練習,形式多樣,由易到難,起到了鞏固知識的作用,很好地達成了複習目標,做到了查缺補漏、進一步內化知識,從而形成更高層次的能力。

  《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 篇3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數學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自我建構的過程。本節課中,我精心設計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在活動中產生深刻的體驗,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這節課知識點多,包括三角形的概念底和高的概念、各部分名稱,還有三角形的重要特性: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課題看,特性無疑是重點。而底和高的概念、及高的作法是難點。勢必會耽誤大量時間。如何在一堂課中完成教學任務?我採用了複習鋪墊、交流探究、實踐應用的模式來教學。

  一、聯絡生活,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合理運用遷移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離不開生活。教材的編寫意圖是聯絡學生的現實生活情境來認識三角形。丁老師在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說生活中自己見到的三角形,再讓學生從主題圖上尋找三角形,使學生獲得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將圖上的三角形請到黑板上,這樣從直觀到抽象的展示知識的來源,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

  二、給學生探究時間,在操作中體驗、感悟

  新課程倡導操作、體驗的學習方式,重在讓學生親歷體驗與探究。本節課教師讓學生觀察教師示範畫高,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在自己試畫中感知三角形的特點,在畫中探究三角形高的特徵,並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度延伸,明確直角三角形高的特點。

  在研究三角形穩定性這一環節中,教師拿實物去演示,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並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討論交流,探索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以外在的動,促進了思維內在的動,使認知更為完善,促進了學生知識的主動建構,對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能力應該是有好處的。

  三、資訊科技手段的合理運用

  我覺得在本節課的幾個教學環節中,資訊科技的輔助作用很好。比如在三角形高的一環中,教師黑板上已經做了畫高的示範,學生也基本明白高的畫法後,教師又用課件演示並輔助語言講述了一遍三角形高的畫法,我覺得這是在重複講課的內容,沒有起到必要的作用。如果此環節教師能讓學生根據觀察,自己總結高的畫法,那麼這個教學重點就會真正的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思維,高的概念也就會真正的建立在孩子頭腦中。

  《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 篇4

  聽了靳老師的課,靳老師教學風格的大轉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現談一下我的具體感受:

  靳老師由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物體導課,讓學生看了圖片後,談感受,由此帶我們走進了今天的學習。接下來,讓學生畫你喜歡的三角形,標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而與此同時,緊扣課題“特性”二字,讓學生知道特性就包括特徵和性質兩部分的學習,由此展開學習不僅學生思路清晰,而老師及時、有效的板書,更為本節課增色不少;接下來在三角形的命名環節,靳老師班上孩子用自己名字的首字母來命名三角形,從這個環節就看出了孩子在玩中學數學的思想,而這也看出了靳老師平時的教學風格是活潑的;而接下來對三角形定義的理解,靳老師改變了傳統的教學風格,並沒有把學生生拉硬拽的來理解其定義,而是在學習三角形特徵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說你認為什麼是三角形,接下來靳老師透過及時的練習,一次次讓學生判斷、思考、分析、修改......

  隨著題的結束,學生也清楚的得出了三角形的定義,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其自然,讓人有一種很順暢的感覺;最精彩的.部分我覺得要數對三角形畫高部分的處理上,靳老師對教材進行了大膽的處理,抽絲剝繭般的把本是很抽象的話變成填空題,讓學生透過自學再填空,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對所學知道的學習得到了思考,而且也教給了學生一種好的學習方法,我認為此種教學方法很妙,很值得我學習。

  建議:在三角形穩定性的學習時,由於上學期已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不妨在此基礎上展開學習,讓學生動腦思考既然平行四邊形不穩定那經過怎樣處理就能變得穩定呢?學生就會自然想到在它的對角地方固定一下,這樣就變成了三角形,在這種情況下再讓學生親自去拉一拉,學生就會明顯感覺到三角形真的具有穩定性。

  《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 篇5

  三月20日我校開展研究科活動,我聽了我校齊學英老師的《三角形的特性》一課。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層次清楚,環節緊湊,並注意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分析、動手實踐、等活動,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意義時,沒有直接把“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這個定義直接地呈現給學生,而是在學生對三角形認識的基礎上,透過學生課下預習,課上學生觀察、動手、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得出(1)三角形的概念,分類,表示方法,並透過比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徵時,讓學生觀察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從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2)揭示三角形的特性。如出示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學具,讓學生拉一拉,有什麼不同?使學生深刻體驗到四邊形易變形,而三角形不易變形;在固定四邊形時,對兩種固定法進行了比較,也使學生深刻明白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道理。

  2、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絡。齊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分為四個層次,先用媒體出示生活中具有三角形的物體的圖片,提出問題:“為什麼要做成三角形?” 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然後透過拉三角形、四邊形的學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再讓學生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來解釋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時操作,應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固定四邊形,使學生更深的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道理。

  回顧這節課,劉老師能從生活情境、或學生認知的基礎上感受數學的意義,在探索過程中領悟數學的內涵,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在探求規律中發現數學的奧妙,使內涵在思考中領悟,能力在協作中提升,態度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強,使我們的學生最終學有所成、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 篇6

  本週五,我們聆聽了張冰老師準備的一節“教學評一體化”的數學課《三角形的特性》。在張老師的課堂中,她有條理的教學安排、有溫度的評價語言、有層次的教學梯度都深深的打動了我們,在課後邀請到王校長參與了我們的數學教研,對本節課,和我們的數學課堂進行了引導。

  在聽完這節課和老師的點評後,其實我的心裡還是糊塗的,在我心裡這節課其實挺難的,老師在肯定張老師的課堂後,也提出了很多小的建議,但是建議說完,對這個課堂還是模模糊糊的,總覺得這節課挖的沒有那麼深,但是又說不出來到底是什麼原因,或者也說不出來怎樣才能更好,在王校長給大家指導前,他沒有對這節課說什麼,只是讓按照年級分成了三個小組,給了四個問題,分成小組討論,這4個問題分別是:

  1、我上這節課與張老師這節課的相似度是多少?

  2、本節課的重難點是什麼?如何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我覺得張老師這節課達成度是多少?張老師瞭解到學生的達成度是多少?

  3、本節課張老師教師和學生學的時間比例是多少?我的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時間比例?理想中的課堂教師和學生的比例是?

  4、本節課的數學學科思想是什麼?要發展的學科素養是什麼?

  透過這些問題,這節課問題所在馬上就很清晰,反思我的課堂,每節課的重難點,我對學生達成度瞭解嗎?我又是如何瞭解的呢?我的目標和評價做到一體化了嗎?我們在課堂中總是急於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講給學生,很大程度佔用了學生學的時間,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可是每次又不知道如何把時間還給學生,尤其是最後一個問題,我真的是有愧,每節課好像老師總是覺得知識點把學生教會就行了,很少去研究課標,這節課或者這單元要發展學生的數學思想和素養是什麼,我們只是讓學生停留在了知識的表象,知識表象背後,我們很少關注,這就導致孩子學完不會靈活運用,知識點也要不停的複習才能鞏固,變成了真正的死學,學生也很難從課堂中體會到數學的魅力。王校長針對這些問題,給我們進行了一一解析。

  一、要給學生搭好學習的臺階

  本節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畫高、找出三角形的高,可是透過課堂反饋,這些知識並不是學生的難點,而難點是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三角形的特徵和表述出三角形的高,難在了學生的數學語言,王校長給出的方法是要跳出角度的本身,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觀察它,找方法,我們可以給出描述概念的關鍵詞,給出學生數學語言的框架,在這個框架中,給出的關鍵詞中讓學生去選擇,去分析,去理解概念,降低難度,其實學生心裡清楚,只是缺少一個把他正確描述出來的途徑,而我們不給學生一個正確的線,只是“你再想想?”“還可以怎樣說”學生只是從這個模糊到那個模糊,而給出關鍵詞,給學生搭好學習的臺階,讓學生明確方向,用語文的角度去讓學生理解詞語,用數學語言去描述數學概念,主動的登上知識的高峰,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數學現象,自行生成數學概念,發展數學思維。

  二、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

  課堂中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獲得成就感,拒絕“斷層式任務”老師的問題要有層次,有要目的,要注意知識的連線性,讓學生主動去建構知識的本身。所以老師的問題一定會要有層次性、及時性。

  三、小組討論的價值

  小組討論在我們現在的數學課堂中用的很多,但是我們總是讓孩子進行小組討論,但是沒有引導孩子怎麼說,怎麼討論,也沒有深入到小組中瞭解到孩子6個人到底討論的怎麼樣,王校長指出,要留給學生自我思考的時間,有框架的有任務的讓學生先自我梳理,再進行有效的分享,小組合作要提高參與度,擴大參與面,每個人對於問題都深入思考,所有人都要參與,讓每個孩子都有發言的機會。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老師不要成為一個入侵者,小組活動之前,亮明身份,在他們活動的時候,你會去做什麼,讓他們提前知道,要改變入侵者的身份,變成“聖誕老人”帶來獎勵。

  王校長的引導讓我們對我們的數學課堂中多了一些思考,讓我們明白我們應該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的數學老師,修煉的路還很長,不過我覺得有這麼好的一位引導者,為我們指明方向,提供方法,我們的六一的教學路會走的越來廣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