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瀑布》評課稿

《望廬山瀑布》評課稿

《望廬山瀑布》評課稿1

  《望廬山瀑布》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古詩語言琅琅上口,便於記誦,也可能多數同學已會背,但詩意不一定理解,教師必須在教學時進行點撥,之後讓學生去讀悟,去體會,去感受,去理解,最後讓他們串講詩意。

  杜靖宇老師採用了“激趣匯入——初讀感知——感悟詩意——課外延伸”的方法進行教學。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杜老師還製作了相關課件,把瀑布的圖片、能調動學生情感的優美的音樂,詩中比較難懂的詞句等製成了課件,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詩情畫意。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教學中,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讀、自悟,感悟詩歌語言的精髓。為了達到學習目標,杜老師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分三步教學:第一、知詩人,解詩題;第二、明詩意,悟詩情;第三、課外延伸,感悟積累。小組彙報抓關鍵字詞理解詩意,並由幾個關鍵詞體會詩人誇張的浪漫主義風格,由此延伸出多首詩句讓學生積累,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首詩,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建議:教學古詩抓重點字詞時應真正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不能一帶而過;積累相關古詩也應有效,如體會李白的詩的浪漫主義風格,可用《夜宿山寺》進一步驗證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用徐凝的《廬山瀑布》與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進行比較,初步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引入蘇軾的《戲徐凝瀑布詩》。將徐凝的詩與李白的作比較,再引入蘇軾的評價,突出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的特點,理解李白被稱為“詩仙”的原因。

《望廬山瀑布》評課稿2

  聽了劉老師的這堂《望廬山瀑布》,讓人印象深刻。整堂課流程非常清晰,劉老師的教態也十分自然。其中有幾方面值得學習:

  1.上課伊始,教師就讓學生透過影片欣賞了氣勢磅礴的廬山美麗風光。視覺和聽覺的衝擊調動了學生對廬山風景的嚮往,為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作下鋪墊。

  2.古詩的語言是凝練的,劉老師緊扣詩中的關鍵詞“香爐、前川、三千尺”等,尤其是其中對“生、升”這兩個字的辨析,“生”不光光是往上升,還有不斷的產生,對詞語的`解釋非常的到位。

  3.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劉老師透過生動、形象的板貼和影片使艱澀難懂的詩句形象化、直觀化。

  值得商榷的地方是:

  1.這首詩的側重點應該是三、四兩句,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三四句的理解還是不到位的。

  在學生畫好瀑布後,在點評畫的好壞時,都是老師在點評,你為什麼畫的這麼長、這麼寬,這裡應該引領學生自己去發現。還有板畫的顏色不夠亮,長寬看得不太清楚,所以在教具的選擇上,能否給學生準備好“長的、短的、寬的、窄的”不同瀑布,讓學生自己去選擇,然後聯絡前後詩句,如“三千尺、望、遠看”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