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小數與單位換算》評課稿

四年級數學《小數與單位換算》評課稿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數學《小數與單位換算》評課稿,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數學《小數與單位換算》評課稿 篇1

  4月15日聽了王老師講的《小數與單位換算》,王老師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明確單位換算過程,教學效果良好。

  優點: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教師採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課伊始,王老師用現在迎接學校運動會排練的方陣,幫助體育老師解決排隊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為生活服務,在樂於幫助張老師的情境中,投入到學習中。

  二、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為主體。

  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嘗試解答,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換算方法,在做完題以後的方法交流,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當中,教師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補充,精講,老師起到了組織、引導的作用,教學效果良好。

  三、教師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單位換算不僅要用到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還用到單位的進率,教學中,教師適當的進行鋪墊,回憶單位進率,明確高階單位和低階單位,然後進行新課教學,老師對學生的換算進行指導,低階單位到高階單位除以進率,要想進率,移動小數點,這一系列的教學注重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改進建議:

  一、加強鋪墊,為新課打基礎。如新課前可以加上高階單位化低階單位的練習,當學生熟練掌握此類題,並熟悉進率,這樣會更好的為新課教學打基礎。

  二、將單名數化單名數和複名數化單名數分開教學,這樣效果會更好。

  四年級數學《小數與單位換算》評課稿 篇2

  《小數與單位換算》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計量單位間的進率、小數的意義以及小數點移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學習的。把名數進行改寫,涉及低階單位、高階單位,各種計量單位和單位間的進率,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等知識的綜合運用。看似簡單的一節課,其實一點都不容易。李老師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明確單位換算過程,體驗了方法的形成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

  1、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生活性和實用性。

  李老師採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匯入新課,讓全體同學置身於解決按高矮順序,給小朋友排隊的情境中,“觀察資料,你有什麼感覺?”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單位、不同形式的資料太亂了,需要改寫成統一的形式,以便於比較,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改寫成相同計量單位的數的'必要性。同時很自然地引出了名數的改寫,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為生活服務的,在樂於幫助小朋友的情境中,積極投入到新知探究中。

  2、給予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現了演算法的多樣化。

  《課程標準》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中,李老師給足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大膽放手,充分讓學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李老師因勢利導,讓孩子們一步步引出名數改寫的不同方法。讓每一個學生既感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又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了知識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教學。同時,也體現出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3、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單位換算不僅要用到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還用到單位的進率,課前,李老師適當的進行鋪墊,回憶單位進率,明確高階單位和低階單位,然後進行新課教學。教學中,在學生自主得出多種換算方法後,透過“觀察比較這兩種方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我們怎樣進行單位間的換算?”小組交流,從而得出結論把低階單位的數改成高階單位的數,要除以進率,把高階單位的數改成低階單位的數,要乘進率。最終得到了一個比較方便、快捷的改寫名數的方法,即先看單位——確定方法——找進率——利用小數點移動的方法完成。這一系列的教學注重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總之,李老師的這節課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值得我借鑑和學習。我自己在教學這節課時,可能會將單名數化單名數和複名數化單名數分開教學,這樣效果會更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