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圖形放大與縮小》評課稿

六年級數學《圖形放大與縮小》評課稿

  教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而最終服務於生活,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數學《圖形放大與縮小》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年級數學《圖形放大與縮小》評課稿 篇1

  徐xx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教學難點比較多,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徐老師的整堂課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難點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課堂教學效果好。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能夠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從學生所熟悉的教師生活照片形象引入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師生的對話活動創設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自然過渡到了本課的學習。進而探索本節課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規律。最後,生活中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例項的展示,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教師緊扣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教學流程清晰。

  探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知識時,教師注意強調了放大後與放大前的比,縮小後與縮小前的比,並特別強調了對應邊長的比,有助於學生理解重點。本節課難點之一是僅看一個比,學生較難區分是要求將圖形放大還是縮小,為此在學習圖形的縮小後,結合判斷題:“按下面的比畫出新圖形後,各是把原圖形放大了還是縮小了”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比的前項大於後項表示圖形的放大,比的前項小於後項表示圖形的縮小。在練習中加強對比。練習九第一題,讓學生在觀察中比較,得出2號和3號肯定不是1號長方形放大後的圖形,從而要在4號和5號圖形中去找;同理,4號和5號不是1號縮小後的圖形,必須從4號和5號圖形中去找。大量的練習有效地鞏固了新知,教學效果顯著。

  三、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思想。

  徐老師能夠關注學生的回答,重視教學效果的反饋。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

  六年級數學《圖形放大與縮小》評課稿 篇2

  一、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係處理得當

  本課開始出示旅遊時拍攝的兩張照片,由圖片過大、過小看不清,引出本課的學習,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溝通了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絡與區別,有效引領學生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數學建構。老師藉助電子筆拖拉圖片,使圖片放大、縮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二、關注學生數學語言的訓練

  本課的教學難點之一就是學生能準確地運用語言表達影象變化前後的關係,所以整堂課中,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反覆的訓練,以促使學生用語言進行思維的外化。

  三、練習設計的精當

  練習的設計,對本課的學習作了恰當的.補充,對於學生思維的訓練強度加大,體現了一定的張力,練習的層次性體現出來了。黃老師藉助白板,讓學生直接到用電子筆到上面畫,不僅形象、直觀,而且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由於白板、電子筆我們和學生才剛接觸,所以上課學生上來用電子筆畫圖時,使用不熟練,浪費了一點時間。

  六年級數學《圖形放大與縮小》評課稿 篇3

  一、注重數學語言的準確性

  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體會、理解“放大”含義,我把圖片進行“變大”和“放大”,讓學生有直觀的體驗,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放大的含義,學生不能準確地用數學的語言來表述清楚時,這時我就用標準的數學術語指出:“現在的圖片形狀與原來的相同,只是圖片的尺寸變大了,這樣改變圖片的大小,我們數學上稱為把圖片放大”,學生有了明確的術語指出“放大”的含義,就會從直觀的體驗昇華到理性的認識,便於學生在思維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二、重視難點的突破

  教學中,做到重視放大與縮小的比的理解。用數學的語言來表述圖形放大與縮小的過程,我覺得按什麼比放大與縮小比較難理解。教學中,當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了圖形A到圖形B的變化過程後,我隨之追問:“我們怎樣將圖形B變為圖形A?你是怎樣理解 “2:1”的?”(有的同學就會說出:“我覺得這個比是現在與原來的比。”還有的同學說:“我有一個重大的發現,將圖形放大比的前項就大,將圖形縮小比的後項就小。”)

  但我覺得還需要逐步完善以下幾點:

  1、儘量放慢語速,讓學生更好地聽準確,聽明白。

  2、利用各種形式,多種不同語言,對學生進行激勵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善於等,等待學生的發現,等待學生的補充,等待學生的完善,或許會有更大的收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