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最常見數量關係》評課稿

四年級數學《最常見數量關係》評課稿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數學《最常見數量關係》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四年級數學《最常見數量關係》評課稿 篇1

  今天聽了史老師執教的《最常見的數量關係》,教學中,史老師注重學生的讀、寫、理解、應用的能力,教學效果良好。

  1、新課匯入,史老師結合生活實際,客車、摩托車、農用拖拉機、輪船等的速度,為學生呈現了實際的生活例子,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助於學生對數量關係的理解得更為透徹。

  2、教學中注重了引導、嘗試、發現、歸納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史老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了引導,引導學生讀出、寫出速度這樣的複合單位,並在引導中發現,共同總結速度的正確寫法、讀法,速度、路程的理解,速度、路程、時間之間的關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教學內容清楚,層次分明,從速度的讀、寫開始,自然過渡到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熟練掌握了本課內容。

  4、教學中,史老師設計的練習針對性強,有梯度,無論是判斷題,還是根據算式說出表示什麼,還是表格形式靈活求出路程、速度、時間等,特別是最後一道限速題,解決實際問題,將數量關係有效融合,鍛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

  建議:課堂練習有梯度,但在安排上應該調整,如把根據算式說問題放到後面,學生透過前面的練習再做這樣的題會更容易些。

  四年級數學《最常見數量關係》評課稿 篇2

  本週數學教研組進行常規教研活動,活動形式進行聽評課。我幸聆聽李琳濤老師執教的四年級數學上冊《常見的數量關係》一課,主要有以下收穫:

  1、李老師的課堂安靜有序,環節呈現明晰合理,板書必要直觀,從中不難看出老師深入研究教材,對於學科知識理解把握。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聽課中很容易看出平時對學生的指導訓練,學生書寫整潔美觀,學習過程合作默契

  2、本課出彩之處在於對“神七的速度與腳踏車速度相等”進行質疑。源起於疑,進而思考、探究……生活實際中反映兩者速度根本不同,為什麼都表述為“8千米”呢?引導明確神七速度是8千米每秒,腳踏車是8千米每時,從而引出對速度單位為複合單位的講解

  3、習題設計層層深入體現層次性,A路程相同比時間,B時間相同比路程,C路程時間都不同,可以:轉化為相同時間比路程或者相同路程比時間,也可以轉化為比速度。

  建議:老師在課堂上為了學生能夠看見教學內容,可以側身站在一側,不要下蹲邊講述邊操作電腦;語言指向性再明確些,“用不同長短的紙條表示動物速度”讓學生明確要做什麼,怎麼做;精力集中杜絕口誤;劉翔的速度為8.5米每秒比教室長度短。

  四年級數學《最常見數量關係》評課稿 篇3

  路程、時間與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是學生今後學習行程問題應用題的基礎。本節課,張老師獨特新穎的教學設計,優美精煉的教學語言,敏捷靈活的教學機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透過創設情境激活了學生原有的一些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斷反思,歸納總結,使學生理解了速度以及速度單位的含義,掌握了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相互關係,並進行拓展延生,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更好地解決了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進

  一步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了學生對數學的積極情感。

  本節課有這樣幾個亮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索的興趣

  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嚮往或積極探索追求的心理傾向,三年級的學生尤其容易對感興趣的`事物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創設適當的情境氛圍,可以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產生學習動力,整節課都會樂此不疲。課的一開始,張老師出示了趕集漫畫圖,吸引住了學生的眼球,使學生在感受到社會飛速發展和生活日新月異的同時,初步感知速度的快慢,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然後自然過渡到開車看到的路牌,初步感知“速度”的含義,再出示汽車儀表盤上時速表,發現“km/h”這一速度單位,在分析與探究中,學生結合生活情境理解了速度的含義與作用、速度單位的表示與區別。

  二、聯絡實際,調動自主探索的積極性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之中到處充滿著數學知識。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得越緊密,學生的學習經驗就越豐富,探索過程就會越積極,新知也就會掌握得更牢固。張老師結合閃電和打雷情境,透過比較光和聲的傳播速度,使學生在感知速度快慢的同時豐富了科學知識,並將知識遷移到起跑發令情境中,引導學生運用剛剛掌握的知識明白髮令槍冒煙的作用。學生在具體、輕鬆的生活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了“速度”這一概念以及單位,從而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解釋生活中的自然現象,使枯燥的數學變得鮮活起來。

  三、問題導向,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讓學生自主探索並不是放任自流,必須有一定的探索方向,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把握住教學重點。“路程÷時間=速度”是學生在小學階段認識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數量關係,也是一種基本的模型。本節課張老師創設了多個情境,但問題都是集中導向了一點,就是路程、時間和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在豐富學生對關係感知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構建、鞏固提升。如知道路程和時間,計算平均速度;或者知道速度和時間,求路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發學生的觀點與思維的碰撞,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更真切地感受到快慢不僅與時間有關,還跟路程有關。再例如從南通到北京的數學問題,小強和小剛誰家離學校近的問題,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三者之間關係的認識,並透過應用提升瞭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實踐應用,拓寬自主探索的空間

  數學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關鍵在實踐運用。生活中有著豐富的數學資源,它們都是學生實踐運用的最佳素材。張老師從形成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拓展到“單價×數量=總價”、“每盤蘋果數×盤數=蘋果總數”這種“一乘二除”的形式,歸納出“每份數”、“份數”和“總數”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在實踐應用中構建了數學模型,從具體到抽象,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知識體系的完善。

  總之,本節課中,教者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努力為學生創設、營造出一個寬鬆、濃厚的探索氛圍,讓學生去想、去做、去說,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學生的思維與創造能力。同時,膽大卻心細,細膩的教學藝術引領著學生叩開了數學殿堂的大門,使學生經歷了一次靈動美妙的數學探索之旅。從中,我們感受到了教者大膽嘗試的精神和勇於創新的魄力。我想:高效的課堂應該是我們每一位老師永恆的追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