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平均數》評課稿(精選6篇)

四年級數學《平均數》評課稿(精選6篇)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數學《平均數》評課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四年級數學《平均數》評課稿 篇1

  今天聽了鄧老師的平均數一課,感覺教師在知識點的挖掘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預設方面都做得很全面。總的來說是節很成功的課。

  一、匯入環節從學生的生活中收集了學生熟悉的平均數,讓學生感覺到平均數在生活中存在十分廣泛。潛意識中有了對平均數的理解。從而匯入新課,過渡自然。

  二、教學目標由學生提出,很實在。

  三、新知學習先讓學生嘗試計算,檢驗了學生的預習情況,節省了時間。然後引導學生總結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師將公示寫在黑板上直觀明瞭。

  四、滲透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除了計算的方法求平均數教師引導學生相出一朵不少的方法。並且引導學生髮現平均數比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的規律。

  五、練習題素材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每道題都有側重。如給希望小學捐書讓學生理解了平均數並不指實際每個數的大小。利用學生平時的考試成績讓學生理解了為什麼平均數會比最高分低,理解了平均數的大小和每個資料都有關。從這道題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了平均數代表的是一組資料的整體水平。透過最後一題的辯論讓學生理解了比較兩組資料的整體水平不能只看總分。每道練習題都有一定用意。正對性很強。

  六、激勵性語言及時自然。如:每位同學都要努力,才能超過四(1)班、有信心算對的舉手等等。知識目標達成的同時,注重情感目標的落實。

  建議:這裡平均數和我們學過的平均分不一樣,是個虛擬的數,平均分的結果是每份都一樣,這點可以利用例題及多媒體的統計圖早些滲透,更直觀。例題的統計圖移多補少後圖形中移走的瓶子可以用虛線表示這樣讓學生很

  四年級數學《平均數》評課稿 篇2

  聽了溫老師這節課,我認為溫老師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貫串於整個教學的始終,注意將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遵循了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透過數學教學,實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1. 緊密聯絡學生生活實際,使數學問題生活化。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課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情境,讓學生透過觀察、想象,說一說開啟閘門,裡面的水會出現怎樣的現象?以此來切入主題。這樣做使學生感到所學內容不再是簡單枯燥的數學,而是非常有趣、富有親近感,他們被濃厚的生活氣息所感動,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在下一步教學中,讓學生收集了自已身邊所熟悉的一些事例,作為教學和練習的內容。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又可實現教材預期的教學目標,把數學課上活,使數學教學不再是機械執行教材的過程,而是師生從實際出發,利用更廣泛的課程資源,共同開發課程和豐富課程的過程。

  2. 充分保障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把學習的自主權與選擇權交給學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數學教學要努力改變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於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開放性的、探索性的數學問題,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索學習的情境,使之在開放問題的情境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學得更加生動、活潑,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是本課的重點,學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才會解決生活中的求平均數的問題。因此,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學具,在小組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找出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樣,學生有了學習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3. 滲透了數學思想和方法。

  統計方法就是解決如何從樣本來研究總體的問題。在應用練習這一環節的教學中,當有一組學生算出5個同學的平均身高後,教師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根據這5個同學的平均身高來推測全班、全校、全市乃至全國三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提高運用統計方法的自覺性,使統計初步知識的教學落實到實處。在這一環節教學中,還讓學生先估算一下平均數的範圍和平均數的值,滲透估算的思想,既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對平均數的`理解。

  四年級數學《平均數》評課稿 篇3

  我聽了李xx老師執教的《平均數》這節課,並參與了整個磨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受益匪淺。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在小學數學裡,它常用於表示統計物件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資料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平均數作為反映一組資料的集中趨勢的量數是統計中應用最普遍的概念。下面,我就對這節課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1、善於創設問題情景“能創設貼近兒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課程的一個理念,它不應止於知識絢麗多彩的動態畫面,更應在裡面暗含數學問題。本節課透過“閱讀之星”入手,這是學生熟悉的,而且是比較感興趣的。“如何知道哪組更好一些”引發學生思維的衝突,讓學生感到數學就發生在自己身邊,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引出求平均數的問題,認知的“不平衡”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

  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思考、活動、感悟,但是沒有讓學生領悟移多補少是求平均數的靈魂思想,在此,初步小結:什麼是平均數?並在此初步感知平均數的取值範圍,先合後分的方法是求平均數的根本方法,在課堂練習教學中,題目始終圍繞著本課的內容“平均數”展開,形式多樣,內容比較豐富,對教學重點內容進一步昇華,對學生的理解有幫助。

  2、能關注學生的情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學習空間。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教育要以知識整合,發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為基點。”在一開始求平均成績,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驗證自己對平均成績的猜測是否正確,學生展示出不同的思考過程,體現了重視學習過程的學習方法。這些驗證方法是否對於每一類求平均數題都是最好的呢?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認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這時老師並沒有強調一定要用哪種方法。而是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髮表不同意見,尊重學生合理的選擇。

  3、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們數學學科的特色。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簡單的教材還是複雜的教材,老師在教學時候都應該滲透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本節課要讓學生記住平均數的求法是總和除以份數,可是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其實應用最多的是用了“移多補少”的思想。而這種方法在以後的解決問題中也經常會被用到,所以我覺得在教學中該讓學生體驗這種方法。動手操作,既可以體驗平均數的含義,也可以得到一種“移多補少”的思考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從生活例項入手,由淺入深地匯入新授內容,求一組學生的平均身高時,讓學生先估一估是多少,說說是怎樣去猜想,估計也是要有所根據的,培養學生估算能力,強調思考的方法。

  總之,本節課在具體問題情境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聯絡實際,靈活運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整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真正掌握了知識,培養學生能力與學習數學的興趣。是一節精彩而有實效的課堂。

  四年級數學《平均數》評課稿 篇4

  聽了這節平均數,我被這位老師的教學設計折服了,我驚歎這位老師怎麼會有這麼獨到的視角,教學層層推進,整節課都讓我不敢鬆懈,生怕把哪個精彩的設問、哪句巧妙的引導遺漏了。他的優點不能細數,讓我體會最深的幾點是:

  第一,能從生活中挖掘出那麼多運用平均數的例子,而且每個例子都有不同的側重點,從不同角度挖掘平均數,併為以後學習中位數和眾數做好了鋪墊。

  第二,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前三組資料設計巧妙,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這位老師讓學生做裁判,“看哪組水平高?”在學生充分交流得出多種比較方法,然後讓學生深入思考“哪種方法更合適”,透過充分辨析,最後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最合適。繼而教師又丟擲“什麼是平均數,怎麼求平均數”這兩個問題,藉助條形統計圖和教師的巧妙引導,讓學生觀察、分析、思考,最終探究出“移多補少,合併均分”是求平均數的靈魂,最終還是學生自己用自己的話理解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多種方法求解發揮了學生的聰明才智,使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體驗成功感,進而體驗創造學習的樂趣。

  第三,這節課教師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方法的應用,培養學生思考、交流、表達的能力,而且老師相信學生自己有能力獲取新知,這一點更是我要學的,因為我平時就怕學生不能自己得出,看來要充分相信學生的。

  第四,透過情境的辨析,問題的解決,既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體會到“求平均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第五,練習設計別出心裁,生活性和趣味性並重。有水資源、奧運會等問題,在輕鬆的環境下,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地認識平均數的意義,同時也讓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第六,教師親和力強,駕馭課堂能力強。教師借用輕鬆幽默的語言感染學生,拉近的師生間的距離,整節課學生學習積極性都很高,學習效率也很高。

  聽了這節課後,留給我的深深的思考是“怎樣才能設計出這麼有新意的教學?”

  四年級數學《平均數》評課稿 篇5

  在三三班,聽了董主任的《平均數》一課,最出色的地方時一開始上課的口算練習,董主任一如既往的堅持孩子們的口算練習,這一點顯得這節課特別真實。並且董主任在這節課中非常注重與生活實際的聯絡,像:統計其實就是讓學生體驗平均數的意義和用途、怎樣求平均數這幾個知識點,董主任把握的也非常好,但是我覺得有一點很不理解:為什麼在比較哪個組的計算水平高時要選取錯題的個數,而不是選擇對題的個數呢?透過整節課來看孩子們基本明白是什麼意思,可是就是因為選的是錯題孩子們在表達起來非常困難,最終整節課的效果就沒有達到。

  另外我覺得每節課拿出幾分鐘進行口算練習是很好,可是如果用過多的時間那就會影響其他知識的學習了,最好的辦法就是限定做題的時間和控制評價的時間。

  還有該班孩子們的聽講習慣很不好,老師在上課時間反覆在強調紀律我們看著都累,所以不論孩子們的學習好與差最重要的孩子們好習慣的養成,這是最關鍵的。

  四年級數學《平均數》評課稿 篇6

  “數學課堂一定有教師的喚醒,激勵和鼓舞,更會有學生的品、做、悟。”張老師這樣說,也是這麼做的。

  一、喚醒

  張老師使用了教材的“套圈比賽”的情境,然後透過改變資料化“平凡”為“神奇”,

  首先出示的第一組男生與第一組女生的套圈個數是一組特殊資料,男生每人套中的個數是一樣的,女生每人套中的個數也是一樣的。這樣的一組資料讓孩子們的目光直接集中到了“一般水平”上,而不是在總數和每組人數上糾纏,巧妙的設計讓人叫絕。

  二、操作

  張老師出示的第二組男女生套圈比賽的情境統計圖,資料更為符合生活實際情況,探究“資料的代表”也正式拉開帷幕。在這一過程中,張老師突顯“操作”的功能,可操作的學具讓學生動手“移多補少”,學生操作的意識是在上個環節“喚醒”的,而對於老師們平常的“先合併再平分”這一計算方法教師用電腦加以演示“合併”與“平分”的過程,這一形象化的處理讓學生對平均數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三、感悟

  在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概念後,張老師出示了第三組男女生比賽的統計圖,男生分別是8 10 9 ,這一組資料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平均數的取值範圍和極端資料對平均數的影響,而女生成績是9 7 (),如果平均數是7,你認為第三位女生應該套幾個,這樣就從一個相反的方向加深學生對平均數的認識。

  四、激勵

  課堂上時時洋溢著教師對學生的激勵、鼓舞的語言。例如,當學生說“平均數你真能幹!”時,張老師的評價是:“平均數再能幹,也沒有你能幹。“

  張老師在臨時更換教學內容的情況下,還能上出這麼精彩、大氣的課,她的數學教學功底著實讓人佩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