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評課稿(精選6篇)

《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評課稿(精選6篇)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你能準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評課稿 篇1

  星期五聽了師專二附小孟慶甲老師的《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課,使我清晰地感受到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環節層層緊扣,並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重視創設情境

  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可能性》這一堂課,孟老師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這堂課一開始,設計了“讓學生猜一猜乒乓球在哪個手裡;”這一場景引出課題展開教學,透過學生自己獲得生活中的數學資訊,使學生置身於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動參與活動,學習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二、重視操作實踐,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自己去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這節課孟老師安排的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參與遊戲活動,讓學生都動起來,去感悟、去體驗、去認知。從而自己用所學知識去揭開這抽獎的奧秘。

  三、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我們要創造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機會。因此,在課的最後孟老師讓學生設計大轉盤遊戲,促使學生調動生活中的所有經驗和所學的“可能性大小”知識,將其融入設計轉盤的活動中。我想:當數學與生活攜手共進的時候,我們的數學也就擁有了活力、擁有了生機。

  四、跨越學科的侷限性

  在鞏固練習當中孟老師還設計了讓學生根據成語寫出它說隱含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讓學生明白我們的所學課程不是單一的,而是相容性的,即所謂的語文裡有數學知識,數學裡也會有語文知識。

  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是:課堂因學生而精彩,學生才是課堂的主宰者,教師只是個協作者。整節課,學生都表現的很好,教學也起到了預想的效果。

  《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評課稿 篇2

  在學生學習了可能性大小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這時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用描述性語言說出事物可能性大小,而是會用分數描述可能性的大小,體現資料表示的簡潔性和客觀性。

  1、能在遊戲活動中引導學生探索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先從“猜左右爭奪發球權”的遊戲活動展開,既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又能啟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對可能性定性描述的基礎上,有意義地接受“猜對或猜錯的可能性都是1/2”。

  2、教學過程中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利用摸球的遊戲這一情境讓學生有目的深入研究、逐步學會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使枯燥的知識趣味性,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究之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就要為其創設學習數學的情境,讓學生去經歷、去研究。

  3、藉助摸牌遊戲情境,讓學生收集資料,並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探索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並透過練習,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應用學習過可能性的知識解釋一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提出並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有所增強。

  4、透過練習,讓學生判斷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使學生進一步積累用分數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經驗,加深對可能性大小的認識。透過計算可能性的大小判斷遊戲規則是否公平,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有利於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總體來說,本節課達到了教學目標,特別是對於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這一最基本的教學內容還是較落實到位的。但課堂氣氛以及老師調動性的語言可以增加一些,使師生之間能感覺到一種熱烈的交流。

  《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評課稿 篇3

  聽了蔡老師的《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課,我有以下感受:

  整節課緊湊而有層次。本課教學內容豐富,教學緊湊,課中大量的教學資訊讓人感到多而不亂。環節過渡自然,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學習融為一體,在有層次的練習中,學生的知識層面得到提升,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蔡老師能輕鬆自如的駕馭課堂,每個環節的教學都很清晰,知識銜接緊湊。本課出現的拖課現象,主要還是設計的練習過多。

  教學嚴謹,關注語言的完整性。關於可能性,學生是有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的,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由對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過渡到定量刻畫,用完整的話描述可能性這對學生把知識學紮實尤為重要。教學中,蔡教師時刻要求學生說完整的話,加深對可能性大小的認識。蔡老師用的是本班學生上的課,整堂課學生的回答基本都是完整、清晰的。可見其平時的教學比較嚴謹,對學生語言的完整性的訓練比較到位。

  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摸牌遊戲中讓學生思考從6張牌中任意摸一張,摸到紅桃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並說出是怎麼想的,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以促使學生更加透徹地把握問題的實質,豐富學生對基本思考方法的體驗。再追問還有摸到什麼牌的可能性也是12,讓學生有一個逆向的思考,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活動多樣。本課結合學生熟悉的遊戲活動(如摸球、摸牌、猜密碼等),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遊戲活動中引導學生探索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驅動了學生的情感投入,讓學生在經歷一系列有意義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起對可能性大小的體驗,理解並掌握用分數表示各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義和方法。

  值得商榷的地方:本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但本課中多次出現了集體回答的現象,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過少。

  《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評課稿 篇4

  在數學組的“有效課堂研討”活動中,我執教西師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可能性”,在與同事們的研討中,我慢慢地對教材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本學段數學課標對機率的要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要有效,首先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因此,我首先在教學的“趣”上下功夫。引入時,我利用《糊塗縣官斷案》的故事,以頗具懸念的故事情節吸引學生,從而讓學生在回答故事中的問題過程中複習了定性描述可能性,在新舊知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探究新知時,我選取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摸球遊戲、轉盤遊戲、摸牌遊戲,讓學生在遊戲的過程中掌握了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內化提高部分,我設計了學生小組摸棋子的遊戲,讓學生經歷猜測、實驗、統計和推斷的過程,從而理解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合理性,感知頻數和機率之間的關係。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舉手不斷,討論不斷,特別是摸棋子的遊戲,把學生的興趣引向高潮。直到下課,學生意猶未盡。當然,教師較為風趣又富有啟發性的語言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學生對分數的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對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較深的生活體會,所以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對他們來說並不是難事。如果僅僅停留在會表示的層面上,學生的收穫是很小的。為此,我在教學的“味”上進行了深入思考。

  例1中為什麼摸出紅球的可能性為三分之一,用分數的意義能解釋清道理嗎?學習了可能性後學生會不會把隨機事件發生的頻數與機率混淆?這堂課應該讓學生形成什麼樣的數學思想?為此,我先讓學生理解任意摸出一球,摸個每個球的可能性都是一樣的,再讓學生結合分數的意義理解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內化提升部分的摸棋子實驗,讓學生更深刻直觀地認識到隨機事件發生的頻數與機率的區別,學會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抽獎問題。正是因為課堂活動的挑戰性,才使學生一如既往地積極思考、積極討論、樂於動手、不斷探索。學生的學習都是由淺入深的過程,知識的形成是一個從零散到逐步系統化的過程。因此,我十分重視教學環節的層次性。從理解等可能性到理解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方法,再到認識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總在0—1之間,認識到隨著實驗次數的增加,可以推斷可能性大小,最後思考事件可能性大小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學生對可能性的理解逐步深入、逐步完善。自認為對教材的理解是很深刻的,但在教學例1時就發現了自己的膚淺。教材出示的是三個標有號的球,而我以為這完全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球代替,因此,課件上用了紅黃藍三種顏色的球代替。在進一步學習時,我往裡面放入一個黑球,學生很快答出摸出每個球的可能性,再往裡面放入一個黃球時,學生卻說任意摸一球只有四種可能,因為可能摸出紅黃藍黑四種球。我指著每一個球問有沒有可能摸到才讓學生明白五個球都有可能摸到,因此任意摸一球,可能性有五種。課後,同事們指出,學生說有四種可能其實是沒有錯的,要便於學生理解,就應該給球編上號。這一刻,我終於明白例1為什麼採用給球編號的方法了。

  有教師指出,為什麼不在教學例1時就安排實驗驗證呢?我認為,把實驗環節安排在後面和前面其目的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安排在前面,就僅僅是證明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合理性,並且短短一二百次實驗結果可能與機率是有很大差距的,這無疑給學生理解增添了困難。如果安排在後面,作用不光是證明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合理性,區分頻數和機率,而且向學生滲透了統計推斷的思想。從本堂課可以看出,教師還應加強自身能力訓練。教學中,我很多語言不夠準確,語調平淡;對學生的評價只限於教師語言評價,未能很好利用小組評價、學生評價;教學環節的過渡還顯生硬。

  《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評課稿 篇5

  本課題我曾教學達8次之多,因為要參加市教研會賽課活動,所以在本校一遍遍地試上、反思、修改,到最後決定。期間,有許多困惑與茫然,對領導、專家、老師的建議難以取捨。但正是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才終於不負眾望,獲得了一等獎,而且是第一名。我想說感謝團隊,感謝大家!一路走來,有太多的辛酸和感慨。現對本課最後一次執教作以下反思:

  一、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整合資訊

  在備課中,我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學生的知識起點和生活經驗,瞭解學生的

  學習心理,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由“狄青百錢定軍心”故事匯入,透過教材例1教學用 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透過往布袋中放球,教學用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透過例2摸撲克牌教學用幾分之幾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再透過“幸運大轉盤”、“小小設計”活動進行了挖掘、拓展、延伸,使整節課有跌宕起伏,有出彩之處。

  二、教學流程清晰,環節銜接自然

  由於是賽課(要借班),心想只要按教學預案正常進行即可,所以儘管下面幾百人聽課,我也無暇顧及,完全進入了狀態。借班自然少不了課前溝通,我讓學生介紹自己學校,並播放我校開展一系列活動的幻燈片,相互瞭解,並透過談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再透過讓學生判斷某一種現象是“可能”、“一定”還是“不可能”,並用它們說一句話,引入今天要探討的課題。

  上課伊始,播放““狄青百錢定軍心”的故事,激起學生興趣,提出問題:同時拋100枚銅幣有沒有可能全部正面朝上?從而引出“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學新知時,透過猜球、摸牌等活動認識用幾分之一、幾分之幾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實現由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畫,然後透過幸運大轉盤的直觀演示,讓學生體會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接下來的“小小設計”活動(按要求在盤子中放棋子),學生積極思考、操作、交流、彙報,體會到有很多種不同的放法。拓展延伸部分呼應開頭,為學生釋疑解惑。課堂小結簡明扼要,板書完善適時、適當。總體看,教學流程清晰,結構完整。

  三、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情感體驗

  教學中,我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尤其是“幸運大轉盤”教學中,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明紅色區域為什麼是一等獎,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分析能力,體會兩種極端可能時,由猜想——發現——逐一逼近,學生感到非常開心,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操作中,人人參與,各有各的放法,逐一彙報,達成一致結論,體會到數學多元化的思想,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四、語言有待進一步錘鍊,細節有待進一步完善

  教師的教學語言既要風趣幽默,又要簡潔精煉。儘管教學環節中的過渡語都進行了精心預設,過渡連貫、流暢、自然。但總感覺到臨時性的激勵性評價語言不夠靈活、多樣,態勢語言也顯得稍有欠缺,語調單一,語速還是有點快。我認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有凝聚力的教師,必須在語言上千錘百鍊,必須關注一些小的細節。因為細節決定成敗。

  總之,本節課教學效果還不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但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上還存在著許多不足。教學之路長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立志做一名樂於思考、勇於探索的智慧型教師。只要堅持不懈,夢想總會有實現的一天!

  《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評課稿 篇6

  “可能性”這一教學內容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個全新的內容,屬於“統計與機率”這一知識領域的“機率”範疇。由於機率知識本身比較抽象,小學生在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時,存在一定困難。所以在教學這些內容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為主,目的是滲透一些機率的思想。為了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活動貫穿始終,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活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因此在課始部分,透過創設摸獎的情境,複習以前學習的有關可能性的知識,為學生學習新知奠定基礎。新知學習部分,先透過例題1“猜左右決定由誰先發球”引導學生認識這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以此為橋樑,將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過度到定量刻畫,這也比較容易讓學生接受。緊接著,組織學生完成“試一試”,透過摸球,繼續感知在摸球過程中每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以用同一個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例題2的學習比例1提高一個層次,為了讓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利用魔術表演中常見的撲克牌為載體,讓學生對新知產生濃厚的好奇心,從而激起其強烈的求知慾。整堂課始終為學生創設各種遊戲活動,讓其在經歷一系列有意義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起對可能性大小的體驗,理解並掌握用分數表示各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義和方法。

  2、緊密聯絡生活,突出學以致用。

  在本節課的練習中,設計了一組緊密聯絡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為學生學以致用創造了條件。如透過猜左右的方法決定發球權來判斷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從不同的摸獎活動方案中認識中獎率的大小,讓學生感受到機率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

  3.注重對知識的深層挖掘。

  試一試的第(1)小題是要學習用幾分之幾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結合學生的多種思考方法,讓其體會到解決問題時方法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因此,在學生能用分數表示可能性時,提出如果任意摸一個球,使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三,可以怎麼裝球?此時,學生思維處於極度活躍狀態,也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中,同時也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學數學,就猶如魚與網;會解一道題,就猶如捕捉到了一條魚,掌握了一種解題方法,就猶如擁有了一張網;所以,“學數學”與“學好數學”的區別就在與你是擁有了一條魚,還是擁有了一張網。而六年級學生已經有較好的數學思維能力了,因此,在課堂上,要培養其善於思考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擁有一張網,去捕獲所有的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