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用水測量時間》評課稿
五年級科學《用水測量時間》評課稿
陳老師的這堂課閃光點較多,我認為較為突出的是以下兩點:
一、把握理念,重教材處理。
陳老師的《用水測量時間》一課對教材進行了大膽的處理,由談話引入使學生感受到流水在一定條件下具有等時性,然後展開探究活動一:讓學生經歷三次積聚100毫升水的滴漏實驗,從三個資料的分析中深刻認識到流水確實具有等時性,感受到用流水確實可以測量時間!在此基礎上設計了探究活動二:連續測量積聚50、100、150毫升水各需要多少時間?從而認識到流水的速度會隨水位高低不同而發生變化,要準確計時,必須保持水位高低始終一致。最後組織學生欣賞古人設計的水鍾,感受古人的智慧的同時,激發學生去思考解決水流速度不恆定的難題,並用所學的知識去設計製作一個每分鐘滴60滴水的鐘(課外作業)。整節課的處理緊緊圍繞學生來展開,從問題的`發現——問題的展開——結論的得出,一氣呵成。
二、關注探究,重思維發展。
這節課,陳老師給孩子們提供了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
整節課以學生親歷的兩個探究活動為核心展開,特別是第一個探究活動,老師還讓學生連續測量了三次,雖花費了不少的時間但為第二個探究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第二個探究活動中,老師問:“測量積聚50、100、150毫升水各需要多少時間?”怎樣做?並給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這個問題的討論就蘊涵著一定的思維價值,既可以分步測,也可以一次性測完。然後再讓學生在剛才實驗的基礎上對這個實驗的結果進行預測。這裡的一個討論,一個預測,起到的作用遠不止是過渡和方法的指導,它對學生思維的遷移和深入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最後在活動結束後的資料分析中我們發現,陳老師非常注重結合資料對學生思維深度的挖掘。老師不僅引導學生縱向分析資料,發現了積聚第一個50毫升水花的時間最少,第二個50毫升所花的時間明顯增多,第三個50毫升更加的多,得到了水位高低與水流速度的關係。同時引導學生橫向分析資料,再次驗證了前面的探究結論:水位相同條件下,水流的等時性。充分利用實驗資料,發展學生思維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